|
|
你好太空
你好太空
发布于2025-08-01 21:47
来自雪球
·
河北
2025中国商业航天10大产业集群——湖北武汉商业卫星产业集群
近年来,湖北率先在我国中部布局商业航天产业,位于武汉的“中国星谷”蓄势起飞。
今天我们来了解:2025中国商业航天10大产业集群——湖北武汉商业卫星产业集群。
1
湖北武汉—中国商业遥感发源地
武汉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全市三大航天技术高地:航天三江集团、中国信科集团及武汉大学。其中:
航天三江、科工火箭、科工空间等航天科工集团下属单位于2017年签约入驻武汉新洲区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成为武汉发展商业航天的核心区域,也被称为“中国星谷”。
中国信科集团由原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和原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重组而成,是中国光通信的发源地之一。旗下烽火通信和大唐电信分别是中国星网激光通信和星上路由载荷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武汉大学则是中国商业遥感事业的发源地,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主持设计了我国首颗民用遥感卫星“资源三号”卫星,将我国遥感卫星的分辨率从300米提升至3-5米。
2
产业聚集度
近年来湖北省商业航天市场主体快速壮大,截至2023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5家、“专精特新”企业16家。武汉作为湖北商业航天产业的主要聚集地,全市在册商业航天企业1808家,位列全国第六。
3
产业布局
在产业布局上,武汉将构建“一核两区多园”发展格局。其中,一核是指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核心,重点布局新型运载火箭、卫星平台及载荷等研发、制造和发射服务,打造“中国星谷”。
两区分别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开展运载火箭、卫星平台及载荷的核心技术攻关、重点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研制;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以北斗产业为核心的空间信息数据获取、处理、分发等业态,打造国家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
多园则是指:在武汉经开区、江岸区、黄陂区等区结合实际差异化布局建设“航天+”示范产业园,推进特色延伸产业集聚发展。
目前,武汉共有各类涉及商业航天产业的产业园区共计11个。其中,新洲区的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也叫“中国星谷”,是武汉商业航天产业的主要承载区域,拥有5家相关产业园区。其次是武汉东湖区的光谷,拥有相关产业园区4家。
4
重点公司
武汉商业航天领域重点企业众多,按照不同行业可分为:
火箭总体企业:科工火箭;
航天器总体企业:科工空间、航天行云、云成卫星;
航天制造企业:航天磁电(电磁防护材料)、烽火通信(激光通信载荷)、锐科激光(激光传感器)、道森航天(智能制造);
卫星应用:司南万象(导航设备)、立得空间(遥感应用);
卫星测控:航天驭星;
配套平台:武汉天雁(海上发射平台+回收平台);
5
技术突破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是中国遥感应用技术的发源地,诞生了众多遥感测绘行业专家,在推动中国商业遥感卫星应用领域有着突出的贡献。
其中,武大教授王之卓是我国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他的学生——武大教授李德仁,首创的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国际遥感界称为“李德仁方法”。
武汉大学还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颗民用遥感卫星“资源三号”,这颗卫星采用了由李德仁教授自创的误差可区分性理论和系统误差与粗差探测方法,将我国遥感卫星的精度从300米提高到3米至5米,开创了国产卫星高精度测图从国内走向全球的新时代。
2024年9月24日,由武汉大学牵头研制的全球首颗医学遥感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填补了全球健康研究领域遥感监测空白,将健康、人口和环境数据联系起来,量化健康相关变量与环境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开展医学遥感应用示范。
6
政策支持
根据不完全统计,湖北省及武汉市推出了惠及商业航天产业的各级产业、金融、人才政策共计10条,设立相关产业母基金3个,总规模超400亿,用于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在武汉快速发展。
7
未来发展
2024年,武汉市所属单位牵头项目共获国家科技奖19项、居全国城市第2,李德仁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7%,展现出了惊人的科技创新活力。
根据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北省突破性发展商业航天行动计划(2024—2028年)》,湖北将形成年研制60发运载火箭、500颗商业卫星能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50家以上,培养商业航天产值超过千亿,武汉作为湖北的商业航天经济、技术高地,是未来湖北建设商业航天产业的重要承载地。
凭借在光通信、卫星遥感、航天制造、云计算领域的深厚积累,地处中国中部的武汉,未来势必将成为贯通中国南北商业航天经济的产业纽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