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10-14 15: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江租界】发表于(2015-06-21 05:35:54)
一百多年前,九江城西的一块地方,人们习惯把它叫“洋街”。现滨江大道一带为租界的“外洋街”,湓浦路一带为“内洋街”,外国人填平了从甘棠湖到长江的湓浦港河今庐山路一带为“中洋街”。英租界成立后,英国人在租界内赶走中国居民,强拆房屋,大兴土木。在租界四周,帝国列强拉起铁丝网,筑起高墙。那里的房子都是西式洋楼,住着高鼻梁、黄头发的外国人,这是英国人在九江土地上设立的“租界”
1861年3月,英国钦差大臣右参赞巴夏礼根据《中英天津条约》第一条之规定,与清政府江西布政使张集馨订立《九江租地约》,划定张官巷以西(港务局办公楼),龙开河以东滨江地带为英国租界,面积约150亩。确定租地范围后,1862年,英国人强行拆除居民的房屋,填塞贯通长江与甘棠湖的湓浦港,做起一幢幢西式楼房,正式设立租界,建有英国领事馆、日本领事馆、英国巡捕房、法庭、工部房、法国天主堂及天主堂医院等。
1926年底至1927年初,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中国工人运动以前所未有的声势蓬勃开展起来。在工人运动的高潮中,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斗争。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壮举,是中国近百年反帝斗争史上的光辉一页。
1927年1月6日,九江各界群众集会游行,声援武汉人民收回英租界的斗争。英国水兵打死打伤工人数名,制造了九江“一·六”惨案。
3月2日,中英双方互换公函,“自3月15日起,将九江租界区域行政事宜,无条件地移交国民政府办理。”至此,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的斗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九江的英租界及其建筑
1、太古洋行旧址
太古洋行为近代九江外国轮船公司实力最强的一家轮运企业,亦是最先进入鄱阳湖经营航运的外国轮船公司。1873年4月,英商太古洋行轮船开始进入长江营运,中途停靠九江港。1875年清两湖总督李胜锐为太古洋行在九江租买地皮,设立分公司,建办公楼、货栈及码头。
该洋行设前后二栋办公楼,前栋主楼为洋人办公,楼毗邻滨江路,对面即是它的码头,该建筑大部分已拆除。后一栋楼为中国职员办公之用。据办公楼东南20米处为太古洋行货栈仓库,2004年5月均被拆除。现仅存前栋小部分建筑,保存较好。
2、美孚油库办公楼
美孚油库建筑恢弘、容量巨大,是九江市现存唯一一座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工业文物建筑。该建筑位于滨江路,创建于1910年,为美孚洋行在金鸡坡的油料储存仓库及住宅楼。1910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首先进入九江,在九江英租界内龙开河口设立九江分公司即美孚洋行,并在市金鸡坡滨江路77号处建有油库办公楼、码头、油库、别墅等建筑设施,在江西南昌、吴城、赣州、饶州等地倾销石油,垄断了江西的煤油市场。
美孚油库办公楼旧楼分两次建成,南面三分之二建筑与1910年建造,为美孚洋行之建筑;北面小部分与1918年建造,为英亚细亚洋行之建筑。楼正门由南至北分别在第四和第八个拱券上刻有“1910”“1918”纪年铭文。
3,日本台湾银行旧址
日本台湾银行旧址位于九江市滨江路85号(原湓浦路14号)(门牌号不准确),地处滨江大道西段,面对长江,背靠湓浦路,左邻江银宾馆,右倚市可科协大楼,往东约500米为九江港码头。
1911年11月,日本商人为抢占九江金融市场,在九江滨江路西段设立日本台湾银行九江分行。日本台湾银行总行设在台湾,共投入资金6000万日元,开始对九江实行盘剥式金融活动,并成为英国的竞争对手。除九江外,它在上海、汉口、福州、厦门、汕头、香港和广州等商埠均设立了分行。
1985年九江市委把它分给市文联、社联、侨联办公。1992年,九江市工商银行位于其左建江银宾馆,导致房屋东北角墙体出现较大裂缝。1999年,九江市委、市政府拨专款对该旧址进行较大工程的维修,除二楼阳台有所改动外,其余基本保持原貌。
4,日本领事馆旧址
日本人旧称领事府,位于市浔阳区湓浦路12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日本政府为了扩大其侵华势力,搜集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情报,与1912年设立此馆。1925年6月13日,九江人民为了打击帝国主义的势力,声援五四运动,曾在日本领事馆前聚众演讲,为九江的反帝斗争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5,九江英国巡捕房
位于九江市湓浦路19号。1861年英帝国主义根据不平等的《中英天津条约》和《中英通商章程》,与江西地方当局签订了《九江租地约》,将招商局以西、原龙开河以东、南至大中路、北至江滨一大块土地划为英国的租地。次年,英帝国主义开始强行拆除租界范围内的房屋,填塞千年湓浦港。同时大兴土木,筑路建房。在租界内设立了领事馆、工商局、海关、法庭、巡捕房等机构。英国巡捕房是一座二层楼的西式建筑,砖混结构,双坡顶,外为红砖清水墙,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遗憾的是,这座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建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城市建设中被拆毁了。
6,英海军九江菠萝俱乐部
位于庐山路8号院内,1862年九江开埠通商设立租界后,英帝国主义在长江港岸专设长江舰队,除巡逻舰日夜巡查外,在官牌夹、二套口、江北窑厂三处分别布置了主力军舰,为了加强与英舰队的合作,租界方面特在租界内建起一座专供英海军在九江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菠萝俱乐部。 俱乐部为砖木结构,人字顶,清水墙,有上下两层,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拆除。
7,俄国丰顺茶厂
位于滨江路近龙开河口处。1863年俄国商人创办,它是九江外国企业中设立时间最早、获利最多的一个工厂,经理为莫尔尼考夫。
1911年俄商准备将九江的茶厂停工关闭,后因汉口砖茶厂焚毁,只得维持现状,继续开工生产。直至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工厂被迫停产转让。工厂停办后,厂房转让给大华旅社,解放后归属市港务局,后成为港务局职工宿舍。该建筑为砖混结构,新古典主义建筑装饰,门前立有奥爱尼亚石柱,拱券门头。建筑四周装饰有方形奥爱尼亚柱式,显得古朴典雅,颇具异国情调。遗憾的是,该建筑在上世纪80年代末被全部拆除,在此基础上重建新的宿舍。
8,怡和洋行
位于九江市滨江路龙开河口。1881年11月30日,印度中国航业公司怡和轮船公司成立,随后迅速在长江扩张势力,在九江设立了“怡和轮船公司九江代表处”也叫怡和洋行。
解放后,怡和资产归为国有,其办公楼最后为九江市粮油储运公司使用。该办公楼为一栋三层楼的西式建筑,门头为拱券顶,主体建筑为穹窿顶,砖混结构,清水墙面,20世纪90年代末被拆除。
9,英亚细亚洋行九江分公司
位于湓浦路14号院内、今市总工会、市妇联大楼的原址上。英亚细亚九江分公司成立于1910年,在金鸡坡设有油栈、油池和油码头。为了推销其亚细亚煤油,该公司分别在南昌、吴城、赣州、抚州、饶州等处设立代理店,在樟树、吉安、南昌及吴城租有地皮建设油栈。此外,还在江西内河开辟九江至南昌、九江至上饶、九江至樟树三条运油航线。
亚细亚洋行与美孚洋行在九江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亚细亚的十字油品质好,但价格高。美孚是老牌子,一般老牌子中国人都爱用,因此美孚在九江市场上所占的份额比较大,但亚细亚也不弱,仅1916年输入九江的油就达174万6389加仑,且逐年上升,是仅次于美孚的石油公司。该洋行办公楼为三层四坡顶,砖混结构,屋面有屋顶窗及壁炉烟囱,屋檐排水管顶端上部饰有英国国旗。该建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拆。值得欣慰的是亚细亚洋行公寓旧址被保存到现在,今年年初江西省公布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江西省百大发现的结果,该公寓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10,城外天主堂
位于湓浦路18号。1871年,九江天主教转租九江英租界的滨江路和湓浦路地基,买下盖得洋行的堆栈房屋,兴建城外天主堂及主教楼,1880年6月27日始告竣工,历经十年。1863年,天主教江西主教府由南昌迁至九江,而城外天主堂建成后,特建主教楼,主教府便设在这里。于是,这里变成为全省天主教的中枢机构,亦是赣北、鄂东地区天主教的中心教堂。城外天主堂为双塔哥特式建筑,砖石结构,占地千余平方米,由白振铎主教监建。该建筑古朴典雅,宏伟壮观,有“东方的巴黎圣母院”之称。礼拜堂为交叉券拱顶,内有圣台,读经台,洗礼台,烛台等。解放后该礼拜堂内曾作为电影放映厅,并举办过《抗美援朝战果展》《计划生育展览》等。文革后,部分礼拜堂及双塔尖被拆除,1984年为建扬子江大楼,天主堂被拆除。
11,九江天主堂医院
位于湓浦路,今附属医院(原第二人民医院)为其故址。原称“圣味增爵医院”。由法籍神父董若望创办,开始规模很小,仅有病房三间。1882年10月27日,上海仁爱会派数名法籍修女来九江掌管院务,规模逐渐扩大。1919年翻造院房增设了一等病房(人称洋医院),专收治有钱病人,对贫困病人则收入免费病房治疗,不过,一旦病愈出院便要成为天主教徒。抗战时期,医院被日军侵占,改名为“同仁医院”,专治日军伤员。1952年6月医院归为国有,彻底摆脱了外籍人员的控制,后改为九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天主堂医院门诊部为砖木结构,二层,双坡顶。其住院部、办公楼亦为砖木结构,水泥墙面,四坡顶,上个世纪末医院改造,其原有建筑基本被拆除殆尽。
九江的历史建筑保存下来的非常少,原因主要是历史上的兵灾和天灾导致古建筑尽毁,仅存下来的历史建筑多为清末民国时期的。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九江的历史建筑还非常多,但随着时光流逝,文革时期的大规模破坏和80、90年代的房地产开发。/九江档案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