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feiyue2015

【2010~2016九江城建发展纪实】经典图片不定期上传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4 14: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4 14: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4 14: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4 14: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以美会在九江】 发表于 (2013-04-14 16:09:09)

美以美会(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是一个总部在美国的基督教教会。它的英文名称意译过来是“卫理宗会督制教会”,中文名是根据其布道会的英文名称“Methodist Episcopal Mission”,取三个单词首音节音译而来。卫理宗是教会信奉的宗派,会督制是教会的组织形式,美以美会的组织由上至下为总议会、年议会、教区、循环,会督为最高阶神职,由总议会指派主理年议会事务。1939年,美以美会和同信奉卫理宗的另两个教会合并为卫理公会。美以美会和后来的卫理公会在九江的近现代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来,笔者发现美国的一些大学将馆藏数字化后放在网上,便从中整理了一些相关的信息。笔者对基督教并不了解,所以本文主要关注社会事业,对宗教活动反而未着一墨,这显然是不足之处。而由于所据资料绝大部分为英文,所以中文名称反而不太清楚,在本文中,不少外国传教士没有给出中国化的名字,教会所兴办事业的沿革则几乎只记录了英文名称的变化,对中文名称的改变则多依靠推测。除文中提到的学校外,美以美会还开办了一些小学,因为未找到确切的信息而没在文中介绍。此外,附录的各校长或院长的列表也显然并不完整。


1847年,美以美会派遣传教士到中国福州,开始了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头十年几乎没有成果,再经过十年,美以美会在福建取得一定的发展,开始向其他地区传教。
1867年12月1日,传教士赫斐秋(Virgil Chittenden Hart,1840-1904)和陶迪(Elbert S. Todd)抵达九江。这是美以美会华中布道会的开始。因为他们二人比被派往其他地区的传教士稍早到达目的地,九江便成为了美以美会在福建以外的第一个传教点。美以美会也是第一个进入九江的新教教会。赫斐秋后来还到了中国不少地方传教,在原华西协和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内有一座以他命名的建筑。
1869年,教会的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对在九江办学的介绍。
1872年11月13日,女布道会传教士昊格矩(Gertrude Howe,1846-1928)和贺路绥(Lucy H. Hoag,1844-1909)抵达九江,1873年1月1日开设女子学校。
1874年12月,女传教士医生莉蒂希娅·梅森(Letitia Mason)来到九江。她是首名进入长江流域的女传教士医生,美以美会后来建立的镇江宝盖山妇幼医院的英文名称便是以她命名。她做传教医疗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之后陆续有数名女医生来到九江。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873年最早来到中国的女医生寇慕贞(Lucinda Combs Stritmatter,1849-1919)在和在九江工作的传教士安德鲁·斯特里马特(Andrew Stritmatter,1847-1880)结婚后也来到九江工作。
1875年,男传教士医生威廉·塔贝尔(William E. Tarbell)来到九江,7月开办诊所,不过第二年他便离开了。此后虽然也有外籍医生帮忙开展工作,或是传教士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进行诊疗,但很长时间内美以美会再无男传教士医生来九江工作。这一年,九江发生了针对传教的骚乱,美以美会在城内的教堂和学校被损毁,九江政府赔偿了损失。
1876年底,女子寄宿学校迁至能仁寺西南面,即现在同文中学内的儒励女中旧址。之后,这所学校又被称为桑林书院(Mulberry Grove Academy)。
1881年初,传教士托马斯·卡特(Thomas C. Carter)开办男子中等学校,英文名称以当时担任布道总会秘书的傅罗(Charles Henry Fowler,1837-1908)命名为Fowler University(傅罗大学),中文名为同文书院。学校开设有英语课程,是中国最早开设外语教育的普通学校之一。年底时托马斯·卡特便因病离开,刚到九江的库思非(Carl Frederick Kupfer,1852-1925)接手这项工作。这一年,美以美会开始在庐山营造建筑,作避暑疗养用。后来在庐山大量购地开发的李德立(Edward Selby Little,1864-1939)和海格思(John Reside Hykes,1852-1921)是美以美会传教士。
1882年,原在九江工作的女医生离开后,再没有人接替,女布道会在九江的医疗传教活动中断。
1883年,当时九江仅有的一名女传教士昊格矩与其他传教士发生冲突,她辞职离开, 不过后来她又到重庆继续做传教士。之后,原女布道会的工作改由男传教士的妻子负责。
1885年,同文书院迁到南门附近,即现在的同文中学校址,与女子寄宿学校相邻,并将英文名称中夸张的University(大学)改为Institute(学院)。
1886年,重庆发生教案,美以美会在那里的传教士退到九江。此时,昊格矩与其他传教士的矛盾似乎已消失,她再次在九江工作。
1888年,作为华中布道会会督来到中国的傅罗认为不应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九江的男子学校,将英文校名从Fowler Institute(傅罗学院)改为Kiukiang Institute(九江学院)。
1893年,女传教士郭恺悌(Kate Louise Ogborn,1862-1932)开办了一所女子圣经培训学校(Bible Training School),这类学校是面向已过上学年龄的女性。
1896年秋,昊格矩的养女康成(1873-1931,又名康爱德)和一名中国牧师的女儿石美玉(1873-1954)从美国学成回到九江。两人1892年进入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学习,4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属于中国最早的几名留学美国的女性。她们一到九江便开展医疗工作,当年底已有正式的诊所。此时正好赶上国内新派知识分子提倡女学,因此她们两人的事迹被新派报刊广泛报道。
1901年初,同文书院更名为南伟烈大学(William Nast College),开始设置高等教育课程。南伟烈(William Nast,1807-1899),德裔美国人,在美以美会中最早使用德语传教,建立了由讲德语的移民组成的年议会,并组织了向欧洲德语地区的传教。九江的这所学校长期得到这些使用德语的年议会的帮助,在南伟烈去世后,为表纪念,教会将这所学校以他的名字命名。在中文中,学校也被称为同文大学。曾担任学校校长的库思非是来自使用德语的年议会,自学校改名,他再次出任校长。开始时,学校只有前两年的大学课程,到1905年,学校已有完整的大学课程,但学校离真正的大学水准还有很大差距。
1901年12月7日,康成和石美玉筹建的但福德医院(Danforth Memorial Hospital)正式成立。这所医院是美国芝加哥的但福德医生(Isaac Newton Danforth,1835-1911)为纪念去世的但福德夫人(Elizabeth Skelton Danforth,1843-1895)捐资兴建,医院是以他的夫人命名。医院专门收治妇女和儿童,某些情况下也会诊治男病人。中文中也根据医院的性质称其为九江妇幼或妇孺医院。这是现在的九江市妇幼保健院的前身,初建时就是在现在的地址。
1903年前后,一批原先在九江工作的女传教士前往南昌。郭恺悌开办了葆灵女子中学(Baldwin Memorial High School,现南昌市第十中学),康成开办诊所,后将其发展为南昌妇幼医院(现江西省妇幼保健院)。
约1905年,九江女子寄宿学校更名为儒励女子中学(Rulision-Fish Memorial High School),是以一位名为萨丽·安·儒励森-费什(Sally Ann Rulison-Fish,1833-1902)的女士命名,她是当时美国密歇根州有名的美以美会传教活动组织者和传教刊物出版人。1907年9月,新校舍正式投入使用。
约1907年,九江女子圣经培训学校更名为诺立神道女校(Knowles Bible Training School),是以一位名为伊琳·诺立(Ellin J. Knowles)的女士命名。1911年,新学校竣工,校址在现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对面。
1909年,湖口人余发程在九江英租界内被英巡捕棍击后死亡,案件震惊全国。美以美会里的中国教士利用较丰富的涉外知识,出力为死者伸张正义。美以美会开办的芜湖弋矶山医院院长赫怀仁(Edgerton Haskell Hart,1868-1913),也即最早来九江传教的赫斐秋之子,被请来九江。他查验后认为是棍伤导致死亡,但握有裁判权的英国驻九江领事不采信他的判断,以证据不足将凶嫌释放。
1912年,江西布道会从华中年议会中分出,1917年升为年议会。
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南伟烈大学校长库思非被控有倾向德国、不忠于美国的行为,教会命令其退休,南伟烈大学内其他德裔人士也被迫离开。在学校的管理层更迭之后,学校大学阶段的教育被逐步减少,到1920年完全被撤销。在学校的规格降低后,一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国教师离开了学校。“大学”之名则继续沿用了几年,约1928年,校名改为同文中学,英文名William Nast Academy。
1918年9月20日,裴敬思(Edward Carter Perkins,1875-1958)创办生命活水医院(Water of Life Hospital)。医院的名称来自《圣经·启示录》中的:“愿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Whosoever will, let him take of the water of life freely.)医院建设、维持所用资金主要来自裴敬思私人。这是现在的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初建时在现在的地址的南边,朝向大校场,北边地势较高处是在数年后购得。因为已有收治妇幼病人的但福德医院,生命活水医院开始时只收治男病人,从1936年开始,生命活水医院也接收女病人,而但福德医院则侧重于妇产科和儿科疾病的医治。
1920年,但福德医院院长石美玉和诺立神道女校校长的胡遵理(Jennie V. Hughes,1874-1951)与女布道会总部发生冲突。她们脱离美以美会,到上海组织伯特利会(Bethel Church)。但福德医院和诺立神道女校的不少工作人员也跟随她们离开。
1927年,中国政府要求外国人所办学校应以中国人为校长。同文中学由蔡德高出任第一任中国人校长,第二年又以熊祥熙接任。儒励女中由胡自华出任第一任中国人校长,第二年又以吴懋诚接任。熊祥熙和吴懋诚两位校长一直任职至五十年代初。诺立神道女校也换以中国人李哲民出任校长,但这并非该校第一任中国人校长,之前石美玉之妹石安利(1880-1906)曾担任校长。也是在1927年,同文中学将小学部分迁至塔岭南路,开办同文小学。现行署大院内保存有同文小学一座老建筑。
1938年,九江沦陷。同文中学内迁至四川璧山丁家坳。儒励女中先迁至四川资中,次年再迁至四川遂宁,与美以美会在当地所办的涪江女中和葆灵女中迁至此地的部分组成联合学校。而同文、儒励两校留在九江的师生和诺立神道女校组成联合学校。
1939年,美以美会和同为卫理宗、总部都在美国的监理会、美普会合并为卫理公会。
1941年,日美开战。日军占领区内的美国人被日军作为敌国侨民拘禁,这些人后来以交换的方式被遣送回美国,而美国人拥有的设施则被日军占用。战争结束后,学校迁回九江,医院也重新开业。
1949年,解放军渡江后,新政府逐步收紧对外国传教活动的限制。1950年底,九江的卫理公会传教士接政府命令离开九江。这批最后离开的传教士有(可能不完整):吴美德(Mabel A. Woodruff)、裴敬思夫妇、毕安丽(Annie May Pittman)、溥氏姐妹(Deanetta & Elizabeth Ploeg)。1951年,卫理公会所办学校、医院由政府接管。在接管后,同文中学和儒励女中被合并为一所学校,后定名为九江市第二中学 (近来又改名为同文中学 ) 。大陆的卫理公会在被切断了与外国的联系后仍继续存在了几年,1958年被并入“三自”爱国会。
附录
儒励中学校长
1873~1883        昊格矩(Gertrude Howe)*
1883~1886        库师母(Lydia Krill Kupfer,库思非之妻)
1886~1898        昊格矩(Gertrude Howe)*
1898~1927        李凯德(Clara E. Merrill)
1927~1928        胡自华
1928~1951        吴懋诚
* 很多时候是不只一名传教士共同负责教会女子教育,而具体由哪一名担任此学校校长尚未查清,因昊格矩在九江工作时间长,所以将她的名字列在表中。
同文中学校长
1881        托马斯·卡特(Thomas C. Carter)
1881~1888        库思非(Carl Frederick Kupfer)
1888~1899        翟雅各(James Jackson)
1899~1901        杰西·纽曼(Jesse F. Newman)
1901~1918        库思非(Carl Frederick Kupfer)
1918~1920        空缺*
1920~1927        张南伯(Charles F. Johannaber)
1927~1928        蔡德高
1928~1951        熊祥熙
* 力宣德(George Carleton Lacy)、裴敬思(Edward Carter Perkins)、胡其炳先后出任代理校长。
诺立神道女校校长
1893~1903        郭恺悌(Kate Louise Ogborn)
1903~1906        石安利
1906~1920        胡遵理(Jennie V. Hughes)
1920~1922        吴美德(Mabel A. Woodruff)
1922~1927        孙美璧(May Bel Thompson)
1927~1934        李哲民
但福德医院院长
1901~1903        石美玉、康成(共同负责)
1903~1920        石美玉
1920~1921        空缺(陈玉珍代理)
1921~1924        邹邦元
1924~1934        陈玉珍
生命活水医院院长
1918~1942        裴敬思(Edward Carter Perkins)
1946~1950        裴敬思(Edward Carter Perkin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4 15: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江百年大事记】发表于(2010-03-24 09:38:0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4 15: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4 15: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4 15: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4 15: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4 15: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4 15: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4 15: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4 15: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江租界】发表于(2015-06-21 05:35:54)





一百多年前,九江城西的一块地方,人们习惯把它叫“洋街”。现滨江大道一带为租界的“外洋街”,湓浦路一带为“内洋街”,外国人填平了从甘棠湖到长江的湓浦港河今庐山路一带为“中洋街”。英租界成立后,英国人在租界内赶走中国居民,强拆房屋,大兴土木。在租界四周,帝国列强拉起铁丝网,筑起高墙。那里的房子都是西式洋楼,住着高鼻梁、黄头发的外国人,这是英国人在九江土地上设立的“租界”

1861年3月,英国钦差大臣右参赞巴夏礼根据《中英天津条约》第一条之规定,与清政府江西布政使张集馨订立《九江租地约》,划定张官巷以西(港务局办公楼),龙开河以东滨江地带为英国租界,面积约150亩。确定租地范围后,1862年,英国人强行拆除居民的房屋,填塞贯通长江与甘棠湖的湓浦港,做起一幢幢西式楼房,正式设立租界,建有英国领事馆、日本领事馆、英国巡捕房、法庭、工部房、法国天主堂及天主堂医院等。

1926年底至1927年初,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中国工人运动以前所未有的声势蓬勃开展起来。在工人运动的高潮中,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斗争。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壮举,是中国近百年反帝斗争史上的光辉一页。

1927年1月6日,九江各界群众集会游行,声援武汉人民收回英租界的斗争。英国水兵打死打伤工人数名,制造了九江“一·六”惨案。

3月2日,中英双方互换公函,“自3月15日起,将九江租界区域行政事宜,无条件地移交国民政府办理。”至此,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的斗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九江的英租界及其建筑

1、太古洋行旧址

    太古洋行为近代九江外国轮船公司实力最强的一家轮运企业,亦是最先进入鄱阳湖经营航运的外国轮船公司。1873年4月,英商太古洋行轮船开始进入长江营运,中途停靠九江港。1875年清两湖总督李胜锐为太古洋行在九江租买地皮,设立分公司,建办公楼、货栈及码头。

该洋行设前后二栋办公楼,前栋主楼为洋人办公,楼毗邻滨江路,对面即是它的码头,该建筑大部分已拆除。后一栋楼为中国职员办公之用。据办公楼东南20米处为太古洋行货栈仓库,2004年5月均被拆除。现仅存前栋小部分建筑,保存较好。


2、美孚油库办公楼

    美孚油库建筑恢弘、容量巨大,是九江市现存唯一一座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工业文物建筑。该建筑位于滨江路,创建于1910年,为美孚洋行在金鸡坡的油料储存仓库及住宅楼。1910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首先进入九江,在九江英租界内龙开河口设立九江分公司即美孚洋行,并在市金鸡坡滨江路77号处建有油库办公楼、码头、油库、别墅等建筑设施,在江西南昌、吴城、赣州、饶州等地倾销石油,垄断了江西的煤油市场。

    美孚油库办公楼旧楼分两次建成,南面三分之二建筑与1910年建造,为美孚洋行之建筑;北面小部分与1918年建造,为英亚细亚洋行之建筑。楼正门由南至北分别在第四和第八个拱券上刻有“1910”“1918”纪年铭文。


3,日本台湾银行旧址

    日本台湾银行旧址位于九江市滨江路85号(原湓浦路14号)(门牌号不准确),地处滨江大道西段,面对长江,背靠湓浦路,左邻江银宾馆,右倚市可科协大楼,往东约500米为九江港码头。

    1911年11月,日本商人为抢占九江金融市场,在九江滨江路西段设立日本台湾银行九江分行。日本台湾银行总行设在台湾,共投入资金6000万日元,开始对九江实行盘剥式金融活动,并成为英国的竞争对手。除九江外,它在上海、汉口、福州、厦门、汕头、香港和广州等商埠均设立了分行。

    1985年九江市委把它分给市文联、社联、侨联办公。1992年,九江市工商银行位于其左建江银宾馆,导致房屋东北角墙体出现较大裂缝。1999年,九江市委、市政府拨专款对该旧址进行较大工程的维修,除二楼阳台有所改动外,其余基本保持原貌。


4,日本领事馆旧址

    日本人旧称领事府,位于市浔阳区湓浦路12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日本政府为了扩大其侵华势力,搜集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情报,与1912年设立此馆。1925年6月13日,九江人民为了打击帝国主义的势力,声援五四运动,曾在日本领事馆前聚众演讲,为九江的反帝斗争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5,九江英国巡捕房

    位于九江市湓浦路19号。1861年英帝国主义根据不平等的《中英天津条约》和《中英通商章程》,与江西地方当局签订了《九江租地约》,将招商局以西、原龙开河以东、南至大中路、北至江滨一大块土地划为英国的租地。次年,英帝国主义开始强行拆除租界范围内的房屋,填塞千年湓浦港。同时大兴土木,筑路建房。在租界内设立了领事馆、工商局、海关、法庭、巡捕房等机构。英国巡捕房是一座二层楼的西式建筑,砖混结构,双坡顶,外为红砖清水墙,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遗憾的是,这座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建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城市建设中被拆毁了。


6,英海军九江菠萝俱乐部

    位于庐山路8号院内,1862年九江开埠通商设立租界后,英帝国主义在长江港岸专设长江舰队,除巡逻舰日夜巡查外,在官牌夹、二套口、江北窑厂三处分别布置了主力军舰,为了加强与英舰队的合作,租界方面特在租界内建起一座专供英海军在九江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菠萝俱乐部。 俱乐部为砖木结构,人字顶,清水墙,有上下两层,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拆除。


7,俄国丰顺茶厂

    位于滨江路近龙开河口处。1863年俄国商人创办,它是九江外国企业中设立时间最早、获利最多的一个工厂,经理为莫尔尼考夫。

    1911年俄商准备将九江的茶厂停工关闭,后因汉口砖茶厂焚毁,只得维持现状,继续开工生产。直至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工厂被迫停产转让。工厂停办后,厂房转让给大华旅社,解放后归属市港务局,后成为港务局职工宿舍。该建筑为砖混结构,新古典主义建筑装饰,门前立有奥爱尼亚石柱,拱券门头。建筑四周装饰有方形奥爱尼亚柱式,显得古朴典雅,颇具异国情调。遗憾的是,该建筑在上世纪80年代末被全部拆除,在此基础上重建新的宿舍。


8,怡和洋行

    位于九江市滨江路龙开河口。1881年11月30日,印度中国航业公司怡和轮船公司成立,随后迅速在长江扩张势力,在九江设立了“怡和轮船公司九江代表处”也叫怡和洋行。

    解放后,怡和资产归为国有,其办公楼最后为九江市粮油储运公司使用。该办公楼为一栋三层楼的西式建筑,门头为拱券顶,主体建筑为穹窿顶,砖混结构,清水墙面,20世纪90年代末被拆除。


9,英亚细亚洋行九江分公司

    位于湓浦路14号院内、今市总工会、市妇联大楼的原址上。英亚细亚九江分公司成立于1910年,在金鸡坡设有油栈、油池和油码头。为了推销其亚细亚煤油,该公司分别在南昌、吴城、赣州、抚州、饶州等处设立代理店,在樟树、吉安、南昌及吴城租有地皮建设油栈。此外,还在江西内河开辟九江至南昌、九江至上饶、九江至樟树三条运油航线。

    亚细亚洋行与美孚洋行在九江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亚细亚的十字油品质好,但价格高。美孚是老牌子,一般老牌子中国人都爱用,因此美孚在九江市场上所占的份额比较大,但亚细亚也不弱,仅1916年输入九江的油就达174万6389加仑,且逐年上升,是仅次于美孚的石油公司。该洋行办公楼为三层四坡顶,砖混结构,屋面有屋顶窗及壁炉烟囱,屋檐排水管顶端上部饰有英国国旗。该建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拆。值得欣慰的是亚细亚洋行公寓旧址被保存到现在,今年年初江西省公布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江西省百大发现的结果,该公寓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10,城外天主堂

    位于湓浦路18号。1871年,九江天主教转租九江英租界的滨江路和湓浦路地基,买下盖得洋行的堆栈房屋,兴建城外天主堂及主教楼,1880年6月27日始告竣工,历经十年。1863年,天主教江西主教府由南昌迁至九江,而城外天主堂建成后,特建主教楼,主教府便设在这里。于是,这里变成为全省天主教的中枢机构,亦是赣北、鄂东地区天主教的中心教堂。城外天主堂为双塔哥特式建筑,砖石结构,占地千余平方米,由白振铎主教监建。该建筑古朴典雅,宏伟壮观,有“东方的巴黎圣母院”之称。礼拜堂为交叉券拱顶,内有圣台,读经台,洗礼台,烛台等。解放后该礼拜堂内曾作为电影放映厅,并举办过《抗美援朝战果展》《计划生育展览》等。文革后,部分礼拜堂及双塔尖被拆除,1984年为建扬子江大楼,天主堂被拆除。


11,九江天主堂医院

    位于湓浦路,今附属医院(原第二人民医院)为其故址。原称“圣味增爵医院”。由法籍神父董若望创办,开始规模很小,仅有病房三间。1882年10月27日,上海仁爱会派数名法籍修女来九江掌管院务,规模逐渐扩大。1919年翻造院房增设了一等病房(人称洋医院),专收治有钱病人,对贫困病人则收入免费病房治疗,不过,一旦病愈出院便要成为天主教徒。抗战时期,医院被日军侵占,改名为“同仁医院”,专治日军伤员。1952年6月医院归为国有,彻底摆脱了外籍人员的控制,后改为九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天主堂医院门诊部为砖木结构,二层,双坡顶。其住院部、办公楼亦为砖木结构,水泥墙面,四坡顶,上个世纪末医院改造,其原有建筑基本被拆除殆尽。


九江的历史建筑保存下来的非常少,原因主要是历史上的兵灾和天灾导致古建筑尽毁,仅存下来的历史建筑多为清末民国时期的。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九江的历史建筑还非常多,但随着时光流逝,文革时期的大规模破坏和80、90年代的房地产开发。/九江档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4 16: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xunyanglou 发表于 2016-10-14 15:30
【九江租界】发表于(2015-06-21 05:35:54)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4 16: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8 22:48 , Processed in 0.040325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