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8-11 13: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崇安寺,作为无锡老城区的核心,某总程度上说,接近于心脏地带。所谓心脏,应该是血脉沟通之处,不仅仅应该考虑自身内部,还要考虑与周围的交流。
公花园,是教科书上明确提及的中国最早的公园,无论是历史价值,还是历史地位都有相当的分量。
因此我认为,崇安寺区域,仍然应该以公花园为核心主题,并且把这个区域与周围的联系变的更加紧密。
众所周知,崇安寺拥有相当规模的地下空间,而地铁建设又使地下的空间能沟通的更远。这是目前的基础,也是优势。
但是目前的情况,崇安寺的地下空间并没有与地铁站的地下空间真正的连起来,很多地方还是需要先到地面,然后再到地下,再通过地下空间过马路,或者是走斑马线。到达周围的地方。就好像出入心脏的血管,都十分的狭窄。
我以为,这片地区真正要发挥价值,仅仅一个亿的投资显然是不够的。但如果地下空间能和天安、云幅、T12(往东对接东岭锡上)的负一层甚至负二层全部打通。而且不仅仅是简单的通过几个出入口打通,而是全面交融开放的地下广场(甚至半封闭的下沉式广场)。那么整个沟通就会变得融洽得多。往南直接去到百盛、苏宁小娄巷。往西直接通达大东、大成巷、西南面直接到达新世界和恒隆。不是简单的点线,而是完全在面上的一体化。
除了地下空间,我个人更加推崇的其实仍然是开放空间上的勾连。我之前曾经提过一个“纽带”系统的设想。至少我觉得,在较小的范围内,这样的纽带是可以实现并且是可以有作用的,以崇安寺为心脏,在空中通过大型的空中步行、慢行系统往西链接大东方、大成巷、内部接上T12、天安、往东链接东岭锡上,往南跨过人民路链接小娄巷、苏宁、百盛。这样的大型空中步行慢行系统并不只是单纯的把出入口设在地面上,甚至可以直接从地下勾连,很多地方直接连接建筑,扶梯与楼梯并重。上天入地纵横捭阖,归根结底就是让行人的行动更加自如,更加方便。以崇安寺为中性,像血管一样把崇安寺自身和周边的整体空间形式实现升维式的质变。
印象中以前曾经有方案把龟壳中的四分之一变成完全步行的地面空间,这样的设想很大胆,也会有很多困难。但是无锡这座城市太过于“务实”,无论是城市空间还是建筑样貌,几乎很难有能被称为有个性的、标志性的一面展现出来,以前带外地来的同事去观景台,同事觉得景色一般,说实话我很讶异。但对于很多对山水没太多感知的人来说,看到的大面积的城市,却完全没有能称之为地标的标志性建筑,的确也是一种一般。 我上述所说的东西也许的确过于理想,但我觉得,设计对于城市是相当重要的事情,不管能不能做,至少还是得先能想。而且...其实反过来想一下...某种程度上说,我所提及的这样的城市空间在中央车站,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实现了。以市中心的人气规模,这样的空间想必会比中央车站更早的得到利用。(- -我就不说自己心里面真正夸张的设想,恢复中山路的古运河航道,地铁、车辆、步行街、运河一体的设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