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12-22 17:23: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地区能否实现高质量的创新驱动发展,取决于其背后的科技创新驱动力,而这个动力,既要有驱动研发创新的动力,更要有驱动产业创新的动力。本报告通过构建基于AHP-EVM模型的城市科技创新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测度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个城市的科技创新驱动力综合指数,该指标体系包含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载体、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绩效等4个专项(一级)指数,以及10个二级指标,以此为基础,研究2016年至2020年各城市科技创新驱动力的动态变化,并对此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
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的科技创新驱动力呈现出四个等级层次。根据2020年综合评价结果,四个层次分别为:第一层次是上海,综合指数得分超过0.7,可界定为领军城市;第二层次有南京、杭州、苏州、合肥4个城市,综合指数得分超过0.4,可界定为核心城市;第三层次有芜湖、无锡、宁波、常州、南通、扬州、镇江7个城市,综合指数得分超过0.25,可界定为重点城市;第四层次共有15个城市,可界定为一般城市。
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的空间分异特征表现在:一方面,上海、南京、合肥及其周边城市形成科技创新驱动力高值连片区域;另一方面,围绕上海或省会城市形成科技创新驱动力较强的上海-苏州-南通、南京-镇江-扬州-常州-无锡、合肥-芜湖、杭州-宁波城市组团。与2016年相比,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的空间分异特征没有明显变化,表明“十三五”时期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驱动力的城际梯度扩散和动态收敛趋势并不显著。2016至2020年,舟山的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排名提升幅度最大,上升5位,芜湖、马鞍山等安徽城市的排名也有较大幅度提升,盐城、台州、金华等江浙城市的排名则有所下滑。
芜湖、无锡、宁波、常州、南通、扬州、镇江这七个城市为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的重点城市。这些城市的交通条件良好,具备良好的高等教育基础,在产业发展上已经拥有专业化的集聚优势,并在科技创新的各个领域,既积极接收领军城市和核心城市的对外辐射和溢出,又主动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改善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重点城市科技创新驱动力在结构上大多存在一些短板,但总体而言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具体表现出四个特征。
一是科技创新投入加快改善。与核心城市比,各个重点城市的科技创新投入能级上还是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但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2016年至2020年,重点城市在研发投入上的年均增速基本在10%以上。重点城市中无锡、宁波、常州在科技研发投入、人力资源投入和创新基础投入方面的发展相对比较均衡,芜湖在创新基础投入,镇江、扬州在科技研发投入,南通在人力资源投入上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是科技创新载体相对薄弱。高校、国家级平台和风险投资机构等科技创新资源的空间布局相对集中于领军城市和核心城市。重点城市中芜湖、常州和镇江的科技创新载体排名明显落后于综合指标排名,南通、无锡分别在高新技术产业载体和创新孵化载体上有较大优势,主要得益于与上海、苏州的紧密合作。
三是科技成果产出具有优势。芜湖、无锡、宁波、南通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表现较好,尤其是芜湖的指数排名高居第三位,超过了合肥、南京和杭州。芜湖的技术合同交易额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并不算高,但人均值表现优异。镇江、无锡和宁波具备一定的高教资源和高科技产业基础,体现在科技研发成果指数排名比较稳健。
四是科技创新绩效表现不一。芜湖、扬州和镇江的科技创新绩效指数排名相对靠前,尤其是芜湖在绩效上表现优异,仅次于南京。无锡、宁波、常州和南通都是投入产出绩效排名相对滞后,反映了在投入加快提升的同时,产出增长还没有跟上。同时,高技术产业产值的工业占比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支撑驱动转型绩效提升。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王 振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杨 凡
(转载自《长三角观察》2021年第11月号(总第115期),有删减,仅保留常州相关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