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小嗯

杭州高等教育及科研学术发展实况【禁争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4 16: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媒体报道去年以来有17位顶尖科学家回国,集中在数学和物理领域,

其实西湖大学的办学机制是最类似于国外教研环境的,

希望西湖大学抓住这波科学家回国潮,一个顶尖的科学家某种层度上作用相当于新办一所大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4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逸雪霁蓝 发表于 2025-4-1 21:04
海底科学与划界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

       2月27日,海底科学与划界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 ...

这个是不是把我们的海洋二所拉到上海去的项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5 08: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黑山老妖怪 发表于 2025-4-4 23:46
这个是不是把我们的海洋二所拉到上海去的项目

上海能级高  海洋二所能级也很高
海洋二所 五位院士
其中一位 陈大可 去了南方开辟阵地
浙江还是要好好利用 二所在 海洋学的地位  加快海洋学科建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5 09: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流体力学中数据驱动与数字孪生方法研讨会在杭州成功举办


2025-04-01


(通讯员/曾军胜 郑钦敏)3月26日至29日,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主办,北航国新院、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及CSIAM数学与航天交叉学科专委会联合承办的流体力学中的数据驱动与数字孪生方法研讨会在杭州成功召开。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国内学术界和工业界的40余位知名专家,共同探讨数据驱动与数字孪生技术在流体力学领域的前沿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开幕式上,会议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田保林教授代表潘翀院长致辞,向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田保林教授指出,本次会议旨在为流体力学领域的前沿数据驱动与数字孪生方法搭建交流平台,鼓励与会青年学者与专家充分讨论、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为破解复杂流动问题提供创新思路。

会议期间,多位专家围绕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报告分享和深入探讨。报告内容涵盖流场智能预测、湍流建模、高超声速流场降阶模型、跨流域多尺度气动模拟等多个热点方向。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作为第四研究范式的数据驱动AI方法在揭示流体力学新机理、新问题中具有巨大潜力,为未来航空航天及相关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支持。

27日上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吕宏强教授回顾了团队20余年来在“AI for Science”与“AI for Engineering”领域的探索,报告《部分AI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涵盖了流场智能预测、结构识别、网格智能化技术以及水上飞机载荷预测、声爆数据智能分析和高阶激波捕捉,阐释了AI+数据生成、代理模型和网格自适应等关键技术面临的挑战。上海交通大学李伟鹏教授针对航空飞行器低阻力与低噪声设计中遇到的高维参数化与庞大计算需求,提出了嵌入FFD-PAC生成对抗网络、Decoder-DeepONet算子神经网络和Resolvent-DeepONet网络构架,在《机器学习辅助气动与噪声一体化设计初探》的报告中展示了这一创新路径。中国计量大学于明州教授在其《Numerical Methods for Resolving Polydispersed Particle-Laden Flows》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利用泰勒级数展开矩方法(TEMOM)结合Radial Basis Function求解多分散颗粒流问题的数值策略,论证了该方法在经济性与普适性方面的优势,为复杂粒子系统建模提供了全新思路。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刘大伟主任解析了高雷诺数试验中复杂流动结构模拟的难题,其《高雷诺数地面试验模拟的数智化研究进展与展望》报告展示了利用多源数据驱动神经网络与半实物仿真平台提升气动特性建模精度的先进应用,并对流场重构与平行试验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南方科技大学万敏平教授提出了融合激光雷达测量与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的风场重建方法,该方法在《基于机器学习的三维时空风场重建研究》中实现了动态流场的高精度重构,并通过实测验证展示了在风力发电、航空航天及气象预报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西北工业大学潘书诚教授针对高超声速流动中的激波与分离问题,提出了控制方程约束的Galerkin-POD降阶模型及自适应采样策略,其报告《高超声速飞行器流场的快速预测数据驱动降阶模型》展示了该方法在提高预测精度与计算速度上的显著成效,为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提供了新技术支持。中航工业气动院张戈副部长以《人工智能赋能航空空气动力学——创新探索与前沿思考》为题,分享了机器学习与数字孪生技术在气动性能预测、表面压力系数分析以及流场重构中的综合应用,探讨了数字孪生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对传统风洞试验模式变革的推动作用。清华大学张宇飞教授介绍了利用流场反演、符号回归及数据驱动输运方程构造新型湍流模型的创新方法,其报告《基于数据驱动的可解释可推广湍流建模研究进展》为改进传统RANS模型提供了既具可解释性又易推广的建模方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俊教授针对宽速域与大空域飞行设计的挑战,提出了统一随机粒子方法和数据驱动推导宏观控制方程的技术路线,相关内容在《跨流域多尺度气动模拟与数据驱动建模》报告中得到了详细阐释,展示了在解决稀薄气体和多尺度效应问题上的突破性进展。



△上排依次为:田保林教授、吕宏强教授、李伟鹏教授、于明州教授、刘大伟主任;

下排依次为:万敏平教授、潘书诚教授、张戈副部长、张宇飞教授、张俊教授

27日下午,浙江大学高琪教授探讨了深度学习与流体力学跨领域融合的多种可能性,其《AI智能体和流体力学的结合》报告中从流场数据解析到混合仿真系统构建,展现了构建具备自主决策能力智能体集群的重要作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董昊教授聚焦高超声速逆向喷流和边界层转捩问题,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高超声速复杂流动智能预示技术》中引入了基于VQVAE2和物理约束损失的流场预测模型,取得了激波结构与涡转捩特征精准重构的突破。上海交通大学温新教授针对实验测量数据稀疏的问题,通过压缩感知、物理神经网络和小波技术等多种手段实现数据重构,其在《稀疏数据融合研究及流动控制应用》中展示了实时数据同化在飞行控制中的实际应用成果。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王文涛研究员以《船舶水动力学中的数据驱动与智能技术应用探索》为题,阐述了利用大数据进行船舶阻力性能快速预测、船型高效优化以及智能船舶自主避障与靠离泊控制的前沿技术,展示了数据驱动方法在解决高雷诺数湍流与非线性波浪问题上的独特优势。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申昊副研究员通过《物理与数据驱动的内爆设计评估优化模型》,展示了融合人工智能与物理认知的内爆设计评估方法,利用实验数据提升数值模拟置信度,为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内爆设计优化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西安交通大学陈刚教授在《复杂流动数据驱动建模与智能预测方法研究进展》中分享了定常与非定常流动、复杂三维流场建模以及流固耦合机器学习模型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介绍了变形翼降阶模型在智能预测中的初步应用探索。浙江大学蔡声泽教授针对双帧粒子匹配与全局流场反问题计算的挑战,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粒子图像测速及物理启发式神经网络方案,并在报告《复杂流场环境的智能建模与控制》中结合强化学习实现智能体导航控制,展现了多层次技术融合的优势。上海大学王伯福教授介绍了基于DenseNet、ConvLSTM、自编码网络与循环神经网络构建的混合神经网络模型,在《基于混合神经网络的流动预测方法》中实现了单点预测、二维及三维流场重构与稀疏数据映射,证明了多模型组合在提高预测准确性和效率方面的显著效果。中山大学莫梓伟副教授通过《面向低空经济的城市大气流场研究:湍流特征、模拟预测与路径规划》,详细阐述了城市低空大气流场中风场与湍流特性的精细模拟,并结合降阶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快速重构,探讨了低空飞行安全评估与路径优化的策略。上海张江数学研究院许鹏博研究员利用全球与局部模块并行结构开发的区域天气预报模型YingLong,在《YingLong-weather: A Study of Data-driven Limited Area Model for Weather Forecasting》中展示了在温度、湿度和风速预测上与传统模式相当的表现,并大幅提升了运行速度,提出了全新的数据驱动区域气象预报技术路径。



△上排依次为:高琪教授、董昊教授、温新教授、王文涛研究员、申昊副研究员;

下排依次为:陈刚教授、蔡声泽教授、王伯福教授、莫梓伟副教授、许鹏博研究员

28日上午,南方科技大学王建春副教授在报告《面向湍流长期预测的神经算子建模方法研究》中,介绍了针对三维湍流这一多尺度、非线性复杂系统开发的三种神经算子(FNO、TNO和PINO),通过时序递推设计将当前流场状态映射为下一时刻状态,并展示了该方法在各向同性、自由剪切、槽道及周期山流动测试中的高精度和高效率。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杨晓雷研究员 给出了《分离湍流的“多点嵌入学习”大涡模拟壁模型》报告,阐述了如何利用多点流动信息和深度神经网络构建近壁流动与壁面切应力的映射关系,同时结合集合卡尔曼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从而实现附着流和分离流壁面建模的统一解决方案。上海交通大学许志钦副教授 在《通过凝聚现象理解语言模型的推理与记忆》报告中,从现象驱动的角度探讨了神经网络中同层神经元的凝聚效应及其对模型有效复杂度的影响,并介绍了如何利用多尺度采样方法训练神经网络以加速燃烧化学反应,揭示了参数初始化对推理与记忆的重要作用。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许亮研究员通过报告《可压缩多介质流Riemann问题物理增强神经网络建模与界面模拟》,展示了嵌入物理约束的神经网络求解策略,该方法通过构造合理的样本特征分布和范围优化模型适用性,为可压缩多介质流体耦合及复杂界面演变问题提供了快速精准的解决方案。北京理工大学任杰教授在《数据驱动的流动稳定性分析和转捩预测》报告中,探讨了利用有限测量或流动可视化数据结合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如CNN、LSTM、Transformer等)建立边界层转捩预示模型的思路,为构建多机理转捩预测模型搭建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浙江大学夏振华副教授给出了《可压缩槽道湍流的平均剖面预测》报告,提出了一种基于可压缩壁湍流速度变换和中心温度半经验公式的反演方法,实现了对平均速度、密度和温度剖面的快速预测,并探讨了该方法在可压缩管流中的推广应用。西北工业大学徐家宽教授在《工程设计中的若干转捩-湍流难题及其虚拟仿真建模研究》报告中,分享了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的转捩与湍流问题(如飞行器起降分离流、发动机内流等)及其数据驱动虚拟仿真建模解决方案,并对未来高可信度虚拟仿真系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于海军研究员通过报告《OnsagerNet: A thermodynamically consistent deep model reduction method for complex dynamical systems》,介绍了结合深度学习与广义Onsager原理寻找低维模型的结构化方法,所得到的降阶模型数学上严谨且物理上可解释,并展示了在确定性和随机性动力系统中的应用数值结果。华南理工大学杨延年副教授在《数据驱动的旋翼性能预测》报告中,针对无人机旋翼中桨尖修正模型及气动载荷与噪声预测问题,利用CFD数据建立普朗特修正模型,并结合神经网络构建流场与载荷、噪声映射,实现了对旋翼性能的高精度数据驱动预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文康副教授给出了《湍流边界层-多孔界面耦合机理与优化控制》报告,利用数据驱动的因果推断和高维参数优化方法提出了新的湍流边界层与多孔界面耦合机理解释,并为基于多孔界面的湍流控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优化技术路线。



△上排依次为:王建春副教授、杨晓雷研究员、许志钦副教授、许亮研究员、任杰教授;

下排依次为:夏振华副教授、徐家宽教授、于海军研究员、杨延年副教授、王文康副教授

28日下午,兰州大学胡锐锋教授在《近壁内外湍流运动的因果分析与数据驱动预测模型》报告中,通过传递熵和信息流方法定量揭示了壁湍流内区与外区运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并结合Unet与ConvLSTM网络构建了内区流场预测模型,为条纹-涡再生机制及多尺度自持过程提供了新的定量分析手段。西北工业大学寇家庆教授以《飞行器非定常流场的机器学习方法研究》为题,阐述了利用多源流场大数据构建低维非定常气动力模型、流场模态分解和迁移学习数据融合的方法,有效缓解了传统非定常气动力计算在精度和效率上的矛盾,推动了飞行器气动弹性分析的发展。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陈曦副研究员在《基于算子分析的高速三维边界层转捩研究面临的挑战》报告中,探讨了利用模态与非模态算子分析方法解决高速三维边界层转捩问题所遇到的“维度诅咒”和低秩假设风险,并展望了算子分析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未来研究前景。上海交通大学何创新副教授给出了《数据同化湍流重构与预测方法》报告,通过结合数值模型先验信息与实验测量,实现了高维三维湍流的精准重构,并揭示了壁湍流模态同步机制,为能源装备和高速飞行器研制中的气动力预测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军胜副教授在报告《颗粒两相流数值模拟及高效代理模型研究》中,针对高速可压缩流体-颗粒两相流动的多尺度特征与跨流态行为,提出了基于网格自适应和数据驱动代理模型的方法,为发动机吞砂/吞冰、粉尘卷扬、水力携砂等工程问题提供了潜在基于数据驱动的快速预测方案。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邓楠助理教授利用数据聚类技术,在《基于数据聚类的非定常流动降阶建模与控制方法》报告中展示了如何通过对时序流动数据进行压缩与局部模型拼接,构建并优化聚类网络模型,并设计实时反馈控制策略,实现对复杂流动的有效降阶与控制。天津大学唐湛棋副教授 在《湍流边界层多尺度信息熵实验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利用多尺度信息熵对湍流边界层尺度调制进行表征的方法,通过信息传递解析多尺度相互作用机理,为基于尺度作用发展湍流预测模型提供了新的实验视角和理论依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范德威副教授给出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湍流射流混合控制研究》报告,通过结合线性遗传编程与遗传算法构建混合人工智能控制系统,成功发现了“拍打+旋转”式湍流结构,并建立了多控制变量归一化理论,实现了对射流混合控制效果的显著提升。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孟宝清副研究员在《高速冲击含缺陷颗粒群变形及高温区形成机理》报告中,利用离散元方法构建颗粒弹塑性模型,系统分析了冲击下颗粒群的塌缩、温升与耗散传热过程,揭示了跌落与激波冲击条件下关键高温区的形成机制,为炸药颗粒群安全性评估提供了深入的理论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钦敏副教授在《基于生成对抗网络高保真度重建大面积破损湍流场》报告中,提出了一种结合物理约束、快速傅里叶卷积模块和PatchGAN判别器的生成对抗网络框架,实现了对大面积破损湍流场的高保真度重建,确保了重建流场在多尺度结构上的一致性与精确性。



△上排依次为:胡锐锋教授、寇家庆教授、陈曦副研究员、何创新副教授曾军胜副教授;

下排依次为:邓楠助理教授、唐湛棋副教授、范德威副教授、孟宝清副研究员、郑钦敏副教授

闭幕式上,田保林教授再次对所有与会专家表示诚挚感谢,并希望青年学者与参会专家今后能继续保持紧密交流与深入合作。经过两天紧凑而充实的会议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表示,数据驱动的AI方法作为研究流体力学新机理的重要工具,将在未来的科研与工程应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推动流体力学及相关领域从经验驱动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5 09: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内燃机学会航空内燃机分会委员工作会议暨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5-04-02



(文/徐征 图/袁晓慧)3月28日至30日,由中国内燃机学会主办、北航国新院和中国内燃机学会航空内燃机分会承办、天目山实验室协办的中国内燃机学会航空内燃机分会(以下简称“分会”)2025年度委员工作会议暨学术研讨会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顺利召开。中国民航大学校长、分会主任委员丁水汀教授、天津大学副校长王天友教授、青海民族大学副校长尧命发教授、天目山实验室党总支书记马朝利教授、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秘书长张丹丹、上海交通大学吕兴才教授、清华大学帅石金教授、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钱多德总经理、北航国新院碳中和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闫勇院士、伯明翰大学徐宏明教授及其他来自全国内燃机和低空动力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本次会议。会议由北航国新院副院长,分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陈龙飞教授主持。



在致辞环节中,丁水汀校长强调,低空经济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过程中需分阶段推进以保证安全性与适航性,其中低空推进系统技术的创新起关键作用。



马朝利书记指出,低空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是我国建设民航强国的必由之路,天目山实验室将致力于低空经济关键技术研发,期待与学会和各界专家携手推动该方向发展。



张丹丹副秘书长就分会更名、委员增选程序等方面给予了指导,并充分肯定了分会成立以来取得的建设成果。



会议重点审议了分会的更名事宜,与会委员对更名方案进行了充分民主的交流与讨论,均表示低空推进系统技术是分会未来发展的核心。会议完成了更名的投票表决程序,后续将报学会理事会决议。此外,本次会议还增选了8位与低空推进系统研究方向紧密相关的新委员。






在学术研讨会环节,王天友副校长作了题为《赋能低空经济,引领航空动力创新》的主题报告,介绍了低空经济的市场前景以及航空活塞发动机技术进展。帅石金教授以《低空飞行器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为题,分享了混合动力与无人机的发展方向,指出设计创新才能推动产业融合。徐宏明教授围绕《低空民用航空混合动力系统:现状发展与未来路径》主题,阐述了欧美各国的航空脱碳策略,指出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是民航关键脱碳途径。



大连理工大学贾明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张英佳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王金华教授、天津大学潘家营教授、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陶志平正高级工程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煜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伊卫林副教授、分会秘书长陈龙飞教授等与会专家也作了精彩报告。



会议最后,与会专家围绕分会未来工作规划和建设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多名委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在校期间,与会专家还参观了北航国新院、天目山实验室的多个科研平台,深入了解了北航在低空推进系统、航空动力技术等领域的平台建设成效和最新研究成果。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北航国新院坚持“四个面向”,立足低空推进系统领域科学技术前沿阵地,持续深化学术交流合作,为服务国家战略展现新作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5 18: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副校长卡扎利斯一行到访北航杭州国际校园,深化中法航空学院办学工作



2025-04-03


(文/徐冉 图/Céline MAYOUSSIER)3月31日至4月1日,法国国立民航大学(ENAC)副校长卡扎利斯(Nicolas CAZALIS)和中法航空学院项目负责人莫里索(Jordan MORISSEAU)到访北航杭州国际校园,进一步推动两校在中法航空学院办学规划、行政管理、课程建设、科研合作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北航国新院院长董卓宁、副院长张巍,中法航空学院法方院长让帝(Frédéric GENTY)、北航国新院国际合作办公室主任陈超与卡扎利斯副校长一行会面。董卓宁院长代表国新院对卡扎利斯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此次会面将进一步优化两校合作机制,推动关键项目深化,为中法航空学院下一阶段的高质量办学奠定坚实基础。双方一致表示,将以此次访问为契机,保障各项工作在7月召开的联合管理委员会会议前取得阶段性进展,推动中法航空学院办学工作迈上新台阶。

31日上午,卡扎利斯副校长一行与国际合作办公室负责人就高级管理硕士项目开展研讨,针对课程体系优化、学分设置标准、师资队伍建设及招生工作方案等核心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高级管理硕士项目已于今年3月获得教育部批复,成为继国际卓越工程师项目、国际双硕士项目之后,中法航空学院获批的第三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双方教育合作的新成果,该项目将重点面向航空领域从业者,开设航空运输、安全管理、航空法律等特色课程项目计划每年招收120名学员,顺利完成学业者将获得法国国立民航大学颁发的航空管理高级硕士文凭。



31日下午,卡扎利斯副校长一行与教务部负责人、中法航空学院预科数理和法语课程协调人召开了教学研讨会。各方围绕中法航空学院预科阶段培养方案修订、工程师阶段课程与学分方案细化、法国工程师衔职委员会(CTI)认证以及高级管理硕士项目方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通过本次研讨,双方在教学标准对接、课程体系完善等方面达成多项共识,进一步夯实了中法航空学院的教学体系建设。

会后,卡扎利斯副校长一行与中法航空学院2023级和2024级学生代表面对面交流。卡扎利斯副校长亲切询问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就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听取意见建议。同学们踊跃发言,就赴法交流机会、法语授课适应性、专业课程衔接等问题与卡扎利斯副校长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院期间,卡扎利斯副校长一行还与智慧民航科创中心团队进行了交流,就全面细化联合科教实验室建设规划、共同推进国际双硕士培养、合作举办国际会议、组织开展暑期学校等事项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外,卡扎利斯副校长一行还与来自国际航空产业链(IASC)的产业代表进行了交流,双方就未来校企合作事宜达成初步意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5 20:34: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考虑低空经济发展的话,提前布局中小功率航空内燃机还是有必要性的。
航空内燃机除了中航国家队那几个,其实很多是从摩托车转型发展来的。
杭州有春风,省内有钱江,还是要打好提前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6 17: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黑山老妖怪 发表于 2025-4-5 09:25
流体力学中数据驱动与数字孪生方法研讨会在杭州成功举办

能把这么多学者报告的关键内容概括出来也不容易,写报道的也很厉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6 17: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湖大学  :获批遗传物质表达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




4月1日,西湖大学更新了学校创新平台信息,获批遗传物质表达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遗传物质表达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由施一公院士领衔,于2025年获批新建布局,依托西湖大学建设。



实验室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世界科技前沿,从基础科学原理发现和关键技术突破两个维度前瞻布局,致力于揭示构成生命原理的底层逻辑,推动建立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引领型国家级生命健康重大创新平台。实验室围绕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重点解决基因组动态维持机制、基因转录与翻译多样性分子基础以及生命功能元件设计与重构等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发展基于生命原理底层逻辑的新型核酸和蛋白质药物开发策略,抢占新兴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制高点,为提升人民健康生活水平提供关键核心技术支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6 18: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马琰铭履新浙大校长后首次毕业典礼讲话:一入浙大门,就是浙大人


3月3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新任浙江大学校长马琰铭参加了浙江大学2025年春季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31日晚间,“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发布了马琰铭到任浙大校长后,参加的第一场毕业典礼的讲话全文。


马琰铭说:这是我到任浙江大学后参加的第一场毕业典礼,既满怀喜悦,又深感遗憾。喜悦的是,同学们学有所成,即将开启新的征程;遗憾的是,同学们就要离校,不能直接为大家服务。可以说,在浙大,我是新人,你们是老生;在职场,我是老人,你们是新手。新陈交替,是生命的常态,也是发展的常态,以从容的心态辞旧,以奋进的姿态迎新,才能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坚定!

马琰铭在讲话中说:今天是我到任的第四天,这些天我在深入学习浙大的光荣传统,走在草木葱茏、生机勃勃、大师云集、人才荟萃的求是园,我一直在思考要给同学们说点什么。在宣布我任职的会议上,我曾讲“一入浙大门,就是浙大人。”但要成为真正的浙大人,不但要有其“形”,更要有其“魂”……我个人理解,创新创造是浙大的精魂所在!

马琰铭还在讲话中引用了浙大老校长竺可桢著名的两个问题:竺可桢老校长对浙大学子曾有“两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第一个问题,你们的顺利毕业已经做出了漂亮的回答;第二个问题,要你们在今后的作为中来回答、来探索、来实践。我期待,每一位同学都能用创新创造来给自己、给家人、给社会、给国家、给民族乃至给世界一个响亮回答!

马琰铭还在讲话中谈了自己对浙大精神的体悟。分为四点:第一,海纳江河,是创新创造的基础。第二,启真厚德,是创新创造的根本。第三,开物前民,是创新创造的途径。第四,树我邦国,是创新创造的追求。

在论述“海纳江河,是创新创造的基础”这一观点时,马琰铭还提到了浙大西迁的历史。

他说:这一精神的实质是“博观”与“约取”、“厚积”与“薄发”的有机统一,强调广泛学习而取其精华、深度积累而逐步释放。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有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浙江大学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成绩,得益于建校之初就确立的开放包容的大格局,形成了学科交叉、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和全球开放的创新生态,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比如,浙大西迁时期,汇聚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和人文大师,奠定了学科融合、多元汇集的基石。求知求学、创新创业,也是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6 19: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加一个“机械科学研究院浙江分院有限公司”,2005年由杭州市人民**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合作成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7 19: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首条高校无人机外卖航线开启



2025-04-03

下午3点35分开始送货,3点50分已经送货完毕,仅用时15分钟,一场跨越16公里的美食“空投”顺利送达。4月2日,记者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下单了一份特别的外卖——两杯奶茶打着“飞的”缓缓而来,拿到手时还很热乎。

近日,杭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联合迅蚁科技、饿了么打造的无人机配送航线正式运营,这也是饿了么在杭州开启的首条高校无人机外卖航线。

这条配送航线,开通了余杭万达广场和EFC美瑭广场两个站点。下单起来很方便,只要打开“饿了么”App,在搜索框中输入“饿了么无人机”,进入页面后选择“杭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配送点北航天目山实验室外卖柜,就可以开启点餐模式。无人机将外卖送达后会发出提醒,在外卖柜出示取货二维码或输入取餐码后,即可取餐。

记者浏览点餐页面发现,“菜单”内包含奶茶果汁、便当简餐、小吃甜品等各类餐食,已上线商家数十家,目前可下单选项仅限商家提供套餐类型。而这也与无人机承重有一定关系。

迅蚁科技合伙人、产品技术总监李宇雄向记者介绍,此次航线飞行的无人机为六旋翼无人机,最大载重为5公斤,受运货筐体积限制,单次可放8—10杯中杯咖啡。

“这个外卖送得太酷了!时间上还快了很多!”首批体验无人机配送的同学们兴奋不已,他们告诉记者,之前点万达广场的外卖,拿到手差不多要一个小时,现在时间缩短了一大半。

下单一次这样的无人机外卖,要花多少配送费呢?记者尝试发现,不同店铺、不同套餐的配送费会有不同,大多在15元—25元之间,而这个价格在饿了么上和长距离人力配送价格几乎相当。“我们希望能在配送费不增加的基础上,增强同学们的时效体验。”李宇雄表示。

记者了解到,这种“科技感+烟火气”交融的新消费场景,未来将在更多杭州高校落地。

比如,前不久一架搭载盒马鲜生商品的无人机,从杭州临平银泰inPARK到浙江理工大学临平校区试飞成功。商圈远、用餐购物选择少,一直以来是浙江理工大学临平校区师生的困扰。航线正式开通后,高校末端配送难题将得到有效解决,8000余名师生也将感受低空经济发展的成果。

【来源:杭州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7 19: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星图深海携手北航杭研院共建“海洋低空智能化底座”联合实验室


证券时报
2025-04-01


人民财讯4月1日电,3月31日,“海洋低空智能化底座”联合实验室签约暨揭牌仪式在中科星图深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图深海”)总部举行。“海洋低空智能化底座”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星图深海与北航杭研院正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这一合作将充分发挥双方单位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市场运营的显著优势,共同推动“海洋+低空”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拓宽“海洋+低空”的应用场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7 19: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5-4-7 20:28 编辑

北航国新院与圆通速递共建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术及国家应用工程实验室



2025-04-07



北航新闻网4月7日电(通讯员 张莹莹)3月31日,杭州国际创新研究院(国际创新学院)与圆通速递围绕共同建设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术及国家应用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物流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会议中心交流研讨。北航副校长赵巍胜线上参会,杭州国际创新研究院(国际创新学院)、天目山实验室负责人等与物流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委员、圆通速递副总裁CTO英春,物流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委员郑春雷、物流国家工程实验室办公室主任张海霞等展开座谈。



赵巍胜系统阐述了校企协同创新的北航方案,重点介绍了杭州国际创新研究院(国际创新学院)的学科赋能体系:依托空天信息领域的深厚积淀,在低空、交通、大数据及人工智能领域进行多学科赋能。赵巍胜指出,高校应聚焦企业的痛点问题,建立差异化创新技术体系,在智能物流领域打造核心竞争力,构建“需求导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闭环生态。

杭州国际创新研究院(国际创新学院)院长董卓宁表示,双方共建的物流国家工程实验室将通过“人才共育+项目共研”机制,集中攻克智能分拣算法优化、无人配送系统集成等核心难题,加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可落地的产业应用,推动物流行业智能化升级,为国家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

英春指出,圆通速递作为行业的领先企业,具备日均处理亿级物流数据的能力,为北航的数据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实战数据”。借助北航前沿的数据与智能计算能力,物流国家工程实验室将探索“数字孪生”在物流全流程管理中的应用场景,形成从感知、决策到执行的闭环智能系统。

会后,英春带领技术团队参观调研了数据科学与智能计算科教平台和天目山实验室。在本次战略合作中,数据科学与智能计算科教平台将利用自主研发的时空大模型,为物流精准投送、智能仓储调度等关键环节提供核心算法支持和算力保障,切实提升物流运作的智能化水平,为构建端到端的智能物流生态体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北航还将依托天目山实验室在无人机及智能航空器领域的技术积累,为无人配送、智能分拣等系统集成技术提供全方位技术解决方案。





2017年5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成立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术及国家应用工程实验室。作为国家级科研平台,实验室聚焦“互联网+物流”,推动物流信息互通、智能装备研发、行业标准制定等,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在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2021年起,实验室确立了“互联、物联、智联”的战略目标,聚焦人工智能、智能装备、多式联运三大方向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通过持续的研发创新和工程验证,实验室正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物流科技创新基地。未来,杭州国际创新研究院(国际创新学院)和圆通速递将以物流国家工程实验室为核心平台,通过“技术研发-场景验证-标准输出”的全链条创新模式,在智慧物流标准体系制定、物流时空大模型示范与推广等方面深入合作,实现科研势能与产业动能的双向转化,共同推动现代智能物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实验室也将建设成为国际化高水平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形成“科研+产业+教育+资本”协同创新生态,提升国际竞争力,培养高端人才,推动百亿级产业效益,助力中国成为物流强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7 19: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黑山老妖怪 发表于 2025-4-4 23:46
这个是不是把我们的海洋二所拉到上海去的项目

海底科学与划界是这轮重组海洋二所新增的共建全重,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牵头。虽然海洋二所是共建,但海底科学与划界全重有作为国际重大交流和国际大科学计划核心基础平台的潜力,实际能级在全重体系里的含金量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0 12:26 , Processed in 0.065041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