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蛟矶烟浪

[鸠兹古韵] 芜湖百年记忆-----古城的人文景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寺庙前的两棵苍天古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著名书画家杨新题写的“能仁寺”匾额

        三国孙吴时期(194-227年),佛教已传入芜湖,并建有一些简单的茅屋草舍供奉释迦牟尼神像,信徒们在此烧香拜佛。东晋时期(317-420年),芜湖建成了第一座规模较大的佛教寺庙-----吉祥寺,此后历代又陆续修建了一些寺庙,至民国时期,芜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庙多达230座,重多寺庙中,以东“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广济寺”、南“普济寺”最为著名。其中广济寺和能仁寺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唐开元年间(713-714年),邑人在县东建了一座寺庙,叫罗汉院。南唐时期(923-936年),又在县后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边更名为东、西承天院。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东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蕴湘,明解三藏,博览六经。蕴湘为了弘雅,广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梦日亭”、“玩鞭亭”,还在院后兴建“清辉阁”,常邀芜湖名士韦许、县主薄张叔夜等同好来此共适清风明月。一时间,承天院内鸿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络绎不绝,连苏轼、黄庭坚、等也应邀来此,挥毫泼墨、流连忘返。
       因苏轼、黄庭坚等大家来此留墨的典故,一时承天院寺名显耀,原芜湖县主薄张叔夜向宋徽宗力词宣扬,宋徽宗于政和元年(1111年),将东、西承天院分别赐名为东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时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西能仁寺为此专门建造了“御书阁”,收藏还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浓磨大字,御书阁还收藏有北宋翰林学士蔡京寄来的书籍,有了这些镇寺之宝,能仁寺名声远扬,成为芜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历经兴废,代有增修。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寺僧守静重修;宣德、正统年间(1426-1449年)寺僧会明修殿宇;天顺七年(1463年)寺僧景帧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庆八年(1803年)芜湖乡绅马绣、张树本等倡众重修。皖南镇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关羽神像,称为“关帝庙”。后又增供岳飞神像,合称为“关岳庙”。
      抗战时期,殿宇被毁,解放初改建为芜湖市胜利电影院。
      文革后,部分佛教信徒自发在能仁寺旧址附近的街巷中烧香礼佛,2002年市佛教协会在古城内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著名书画家杨新先生为“能仁寺”题写了匾额,悬挂在该寺的门楣之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厉鼎璋故居
  厉鼎璋将军旧居

        位于古城萧家巷34号是著名爱国将领厉鼎璋的故居,共两进砖木结构的房屋,是厉将军长期生活的住所。
        厉鼎璋(1893—1972),字幼岩,江苏扬州人。1916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炮科毕业,与刘和鼎、徐庭瑶、季嚼梅都是同期校友,1926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1军炮兵团长,1929年10月任第56师167旅副旅长,1935年12月任第56师副师长,1939年9月任第56师代师长,11月任陆军少将,1940年2月任第56师师长,1942年8月任第39军副军长,后任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中央训练团中将团员等。
           “七·七”事变后与刘和鼎、刘尚志等在福建抗日。抗战胜利后,因非蒋派嫡系被调任闲职,第39军被裁撤后,遂于1946年退役,离开军界。此时的国内时局呈一触即发的态势,国民党对厉鼎璋这样身经百战的将军自然是竭力拉拢,派了多位军政要员力邀其重返军界,并许以高官厚禄,然而厉鼎璋始终不愿参加内战,赴芜湖闲居,直至解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家闸
罗家闸原名罗家巷,最早见于乾隆《芜湖县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巷,南起萧家巷,北至环城北路,全长330米,宽3米,据《芜湖市地名录》一书记载,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因罗姓人家在附近建起一处水闸,故得名罗家闸。此前,还一度更名为“芜采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社稷坛遗址(已拆)   
  
           社稷坛遗址位于罗家巷内(现已拆除),是祭祀土地神(社神)和谷物神(稷神)的场所。根据中国封建社会的惯例,建城必建社稷坛,不仅首都建有社稷总坛,各州、府、县等也均修建了规模不等的社稷坛。
           汉代以后,对社稷的祭礼已经逐渐演变成对国家命运的祝福,今天北京中山公园内的社稷坛就是明清两代国家级的祭祀场所。芜湖也有一座社稷坛,它位于今天的罗家闸39号附近。民国八年《芜湖县志》记载:“社稷坛在县东北一里,春秋仲月上戊日祭。”由此可知,芜湖的社稷坛在每年的农历“立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即所谓的“春社”、“秋社”之际进行祭拜土地神和谷物神。在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每年的“春社”和“秋社”都是一年中极为重要的祭祀活动。人们已经把社稷坛的祭祀等同于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正因如此,在建造社稷坛时,往往是不计工本,不惜代价。
         芜湖的这座社稷坛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据世居罗家闸的老人回忆,直到民国初年,社稷坛依旧保存完好,四周是青砖砌成的围墙,围墙内侧还建有庑屋七、八间,供人休憩之用。社稷坛的正中间是一平台,四周是汉白玉石砌成的栏杆,坛高约两尺左右,有半个足球场,当时祭祀主要就是在这上面进行的,社稷坛毁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的兵燹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泾县会馆旧址(部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1: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泾县会馆界碑

        罗家闸西边紧邻城隍庙和县衙署,东西南端曾是地方审判检察所(法院)。在街道中部西侧,曾有一处房屋十分显赫,前后三进,头进有门厅和厢房,继为大院,再为二进,中间为大厅,两旁是厢房,后接天井,三进为带楼的厅房,房屋高大,颇为壮观。这就是有名的“泾县会馆”。
           泾县会馆创办于清道光年间,原在薪市街,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泾县会馆迁到罗家闸,《芜湖县志》记载:“泾县会馆在城内罗家闸,道光间泾邑商人多就北门外卉木庵为会议地。嗣以兵燹庵废。光绪初由泾邑旅芜士商捐赀建筑,馆内经费有田房各租并置有义地,以为芜力返葬之家扦葬棺柩。光绪三十三年以耕余别业房租就城内薪市街开办泾县公学一所。”泾县会馆的建筑虽不如广肇会所、潮州会馆等气派,但在占地规模上要比这两个会馆大得多。它东到井巷、梧桐巷;西至罗家闸,南到芜采营,北至井巷。
          民国十四年(1925)旅芜泾县私立小学迁入泾县会馆,有学生近百人。它的前身是由泾县旅芜同乡会始创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泾县公学,最初校址设于薪市街,后更名为泾县旅芜高等小学附设国民学校。1957年2月人民政府接办后,改名罗家闸小学。泾县会馆的馆舍大部分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以后陆续被拆除,只有一段长约二十米的走廊因被民居所占用而侥幸地保存下来。此外,还有一块泾县会馆的界碑也被保存了下来,如今它已成了罗家闸小学围墙的一块界石。这块有着百年历史的界碑虽然字迹有些模糊,但依旧可以辨认出“泾县会馆堂界”字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1: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恨水旧居(已拆)旧居屋外的民国时期界石字迹清晰可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1: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章回小说家张恨水
                                      《小说大家张恨水的芜湖情结》
      张恨水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一共出版了120多部小说及大量的诗词、散文、游记等,近4000万字,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他不仅属于多产作家,而且是作品最畅销的作家。素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堪称著作等身。
  23岁之前的张恨水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然而,自从1918年来到芜湖,在《皖江日报》上连载了他的第一部长篇言情小说《紫玉成烟》后,便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说起张恨水的芜湖情结,还得从九十年前的那场“五四”爱国运动说起。
                                                               一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强烈要求废除窃国大盗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卖国条款《二十一条》,归还一战时日本从德国手里夺去的山东占有权。芜湖以高语罕为首的一批进步师生,也积极投入到这场爱国运动之中。农历五月初三晚上,有人在中山路上散发抵制日货传单。于此同时,长街上也有人在传递“鸡毛报”,内容主要为:“抵制日货”、“打倒商会”、“共御外辱,不卖日货”等。“鸡毛报”上角贴两根鸡毛,下书“如不传递,男盗女娼”,这是当时出现在芜湖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传单。初四早晨,中山路的电线杆上钉了许多日本货的草帽、草席,草席上还画着人,人喊着:“如用日货,天诛地灭!”等等。这样一来路上行人越聚越多,并对着日本“丸三药房”举行示威,药房玻璃也被人击碎了两块。
  随之而来,出现了更多手写标语,这大多出自高语罕、卢伯荪等革命人士之手,而大量刻印的传单则来自《皖江日报》社。当时《皖江日报》社的主编张九皋和副刊编辑张恨水,一个是爱国人士,一个是热血青年,国难当头,他们除了刻印传单,还在报纸上发表小品文支持学生运动。“五月初五上午,一队荷枪实弹的日本兵开进芜湖,在街头耀武扬威,当行进到'丸三药房’门前,日军高呼'日本帝国万岁’三声。这时张恨水吃了两杯雄黄酒,爱国热情不禁沸腾起来,举着旗子和报社职工一起跃到街心,山呼'中华民国万岁’……”张恨水的行为自然被芜湖人称为“爱国义举”。但是,他在芜湖之所以备受人们关注,不仅是领头在街头示威,而是他的长篇言情小说《紫玉成烟》每日在《皖江日报》上连载后,获得广大读者喜爱,从而一举成名。
                                                                               二
  张恨水自小长得圆头胖脑,说话声音洪亮。成年后,依然是浓眉大眼,身手健捷。然而,就是这样一介武门之后,年少时竟然沉溺于《西游记》《东周列国志》一类古典小说中,尤其喜爱《红楼梦》的写作手法,醉心于风花雪月式的诗词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说情节。
  说起张恨水的文学情结与机缘,还得从癸丑年说起……
  1913年张恨水在上海认识了郝耕仁,并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苏州读书时,又结识了刘半农、徐半梅、黄秋士、铁化佛等人。张恨水晚年尚说,是郝耕仁改变了他的人生。郝耕仁是安徽怀宁石牌人,比张恨水年长10岁,前清秀才,老同盟会员。郝耕仁笔名大癫,为人狂荡不羁,极爱饮酒赋诗,而且写得一手好魏碑。自从认识张恨水后,他便不遗余力提携这个小老乡。
  宣统二年(1910),资深报人谭明卿、张九皋在芜湖创办了《皖江日报》,并于当年农历11月20日正式出版。报纸为对开版面,每日发行。《皖江日报》以服务大众、鼓吹民主人权为宗旨,所以特别注意聘请革命人士或同情革命的仁人志士担当主笔与编辑。郝耕仁于1912年被张九皋礼聘担纲主笔。不久,他在芜湖结交了一大批进步人士,从此,报纸的文采更加丰饶,反帝反封建的内容更为浓厚。
  1918年春,郝耕仁意欲南下革命,于是便写信给张恨水,要他到芜湖来,接替自己副刊编辑的职务,张恨水顾虑自己年轻又没有经验,不知是否能够胜任。郝耕仁则在信中鼓励道:“他们信得过我,自然也信得过我推荐的人。”于是,张恨水凑了三元川资,来到芜湖《皖江日报》走马上任,做了副刊编辑。这年他23岁,从此开始了他的报人生涯。所以,张恨水常说是郝耕仁先生指引他走上了新闻与文学创作之路。
  其实,早在苏州蒙藏边疆垦植学堂时,张恨水就写了两则短篇小说:《旧新娘》和《桃花劫》。寄到《小说月报》编辑部,几天后,接到主编恽铁樵先生亲笔回信:“稿子很好,意思尤可钦佩,容缓选载。”张恨水一时大喜。小说后来虽然没能发表,但是恽先生的亲笔信还是给他打足了气。可以说,张恨水来到芜湖后,他的才华才得到了真正的发挥。他在《皖江日报》上连载的《紫玉成烟》是他长篇言情小说中的处女作,也是他走向成名的起点。
                                                                                      三
  郝耕仁到广州不久又回到了芜湖《皖江日报》社,往日经常给《皖江日报》投稿的一批革命青年自是异常高兴。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在提倡白话文,反映社会生活与讨论婚姻自主方面均有着太多的共同话题。“五四”运动爆发后,郝耕仁将副刊版面改名为“皖江新潮”,以示支持学生运动。为支持学生反帝示威游行,总编张九皋甚至与工商界暗中联系发动全埠罢市。郝耕仁与芜湖的高语罕、钱杏邨(阿英)、蒋光慈、李克农、李宗邺等人一同成为安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在他们向大众传播新思想的同时,张恨水也受到了巨大影响,并为他日后创作《皖江潮》积累了很好的创作素材。
  由于张恨水的加盟,报纸影响越来越大,发行量亦逐渐增多。张恨水一人经常在报社里忙碌到深夜,乐此不疲。为此,张恨水曾撰文述及他在《皖江日报》和郝耕仁共事时的一则趣事:因为编报,所以常常要工作到深夜。有一次郝耕仁到编辑部去找小老乡,看到他忙得不可开交的样子,就顺手拿过纸笔,在编辑桌上填了半阕《丑奴儿》:“三更三点奈何天,手也挥酸,眼也睁圆,谁写糊涂账一篇?”被嘲谑的小老乡也不赖,即于纸角答了半阕:“一刀一笔一糨糊,写了粗疏,贴也糊涂,自己文章认得无?”写罢,两人相视大笑。
  1939年好友郝耕仁在凉州病故后,张恨水哀恸不已,于1940年3月21日在重庆《新民报》上发表《哀郝耕仁》一文,对郝耕仁的道德文章表达出无限敬佩之情。而郝耕仁在给他的最后一封信中说的“少壮革命,垂老投荒”八个字,使张恨水感触尤深,终生难忘。为悼念故友郝耕仁,张恨水后来还把他这位引路老哥写进了小说《八十一梦》中。
  1919年秋,张恨水辞去《皖江日报》的工作。虽然他在芜湖获得了很大成功,尽管报社同仁再三挽留,他还是当掉皮袍,又向一位卖纸烟的桂家老伯借了10块大洋,搭上津浦列车一路北上,到那一心向往的京城做“北漂”。彼时的张恨水已经小有名气,在《皖江日报》又有知遇之恩,为什么要一心离开芜湖,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去呢?
                                                                                    四
  原来,那时《皖江日报》和《工商日报》主编同为张九皋一人,由于这层关系,《工商日报》驻京特派员王尊庸对张恨水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他的文采也非常赏识,于是便劝说他到北京去发展。张恨水一家16口人,自从其父去世后,就全靠他一支笔维持生计。芜湖虽好,毕竟还是养家更重要。
  初冬的北京,丹桂飘香,层林尽染,是北京一年当中最好的季节。所谓“已凉天气未寒时”,不冷不热,无风无尘,张恨水一下车就喜欢上了北京。当晚,他住进宣外大街一家安徽会馆。会馆原是各省市同乡会为进京举子会试而设的免费“招待所”,民国后,变为同乡人流落在京的免费公寓,并为单身住宿者提供廉价伙食。
  翌日,由同乡王夫三先生引荐,张恨水认识了上海《时事新报》驻京记者秦墨哂先生,秦先生表示欢迎他来工作,但是薪水很低,每月只有大洋10元。初来乍到,骑马找马,张恨水当场就应诺了下来。靠着秦先生先借给的两个月的工资,他交付了会馆里的伙食费,又寄还了桂家老伯借给他的钱,这样,在北京总算是有了一个着落。
  初期打工,薪水微薄,加之刚到北京,举目无亲,因此,闲暇时刻,张恨水便想到自己在芜湖的所见所闻,便准备以芜湖学生运动为题材写一部小说。于是,乘工作之余,就在会馆里继续他的小说创作。由于小说背景是“五四”运动,题材又取自芜湖,因此便用《皖江潮》作为小说名。每日电报发文到《工商日报》社,隔日,芜湖读者即可看到张恨水的新作。《皖江潮》在《工商日报》连载后,广大市民竞相争睹,很快成为该报的一块金字招牌。不久,又被芜湖进步学生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后一时在社会上获得强烈反响。
  张恨水的小说不但故事性强,书中凡涉及情与景的地方,都喜欢用诗词铺垫,因此也显得十分优雅耐读,所以他的拥趸者上有鸿儒,下至白丁。据说陈寅恪身染重疾,双目失明时,就请好友吴宓借来《水浒新传》,每天叫人读张恨水的小说成了他在病床上的惟一消遣。这是题外话。
  1920年,张九皋辞去《皖江日报》主编职务,专心《工商日报》的编辑出版工作。并同时聘请张恨水为《工商日报》驻京特派员,负责每日电讯等事宜,张恨水的稿费收入自然也陡增了许多。此时虽说张恨水已离开芜湖,但他的芜湖情结依然还在延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恨水因病再次经南京来到芜湖,住弋矶山医院休养。当日军从金山卫登陆后,张恨水才溯江入渝,依依不舍离开芜湖。
                                                                                                             五
  张恨水的一生经历了清王朝、辛亥革命、北洋政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新中国多个历史阶段。在他生活的七十二年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巨大的社会变迁又和他坎坷漂泊的一生紧紧地交织在一起。解放后,只有少量作品在香港再版,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被看作是边缘式的人物,因此,他的坎坷多于传奇。
  1948年,张九皋用张恨水的书名写成七绝一首:“啼笑秦淮一世家,烟沉玉紫感年华;春明双燕归来日,太平九九梦生花。”今天看来,也可算是对他创作生涯的一个绝妙小结。然而,不管怎样,张恨水的芜湖情结依然值得我们研究并加以记录。
                                                                                                                                                                       龚英柏(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1: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寺街
古老的东寺街即将在古城改造中消失

     东寺街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以前称为“东寺庙”,南北走向,南从东内街起,北至能仁寺(原胜利电影院旧址)止,全长约155米,宽4米左右。
     东寺街北端曾是著名的东能仁寺,东寺街因位于寺之东边而得此名。东能仁寺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为东承天院,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赐名东能仁寺,极为显耀,成为芜湖四大名寺之一(另三座是:铁佛寺、广济寺、吉祥寺),可惜在咸丰年间(1851-1861年)毁于战火。光绪元年(1875年),在能仁寺废墟上建起一座关帝庙,供奉关羽神像,后又增供岳飞神像,称为关岳庙,解放后被拆,只留下了“东寺街”这条路名了。
    清光绪八年(1882年),李鸿章之子李经方投资在关岳庙旧址兴建芜湖戏园,成为芜湖古城内最早的戏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名为东寺庙小戏园,成为庙会的演出场所,演出倒七戏、髦儿戏等地方戏曲。1953年6月,芜湖市文化部门在此建成了胜利电演院,后因芜湖古城改造,被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1: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正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24 22:53 编辑

  古界石



      南正街原为南门湾的一段,因位于城之正南,街口正对城的南门----长虹门,故在民国八年(1919年)之前,南门湾这一段被取名为南门大街,后一度又易名为南门正街。
     南正街呈“一”字形,南北走向,南起环城南路,紧邻弋江桥,北至南门湾,和儒林街相连,长80米,宽3米多,路面用花岗岩条石铺设,条石下面是排水沟,路肩原用鹅卵石垒成。清乾隆年间,小巷则用碎石铺成弹石路面。南正街时古城内保存最好额一条商业大街,至今保持着浓郁的古风古韵。
昔日,走过南正街,穿过长虹门,便是青弋江(昔日称为长河)上的老浮桥,过了老浮桥便是河南南市,因此,那时的南正街商贸十分繁荣,街道两旁多为两层砖木结构楼房,门楣上方的徽派木雕栩栩如生,马头墙壁,曲线三转,即有稳定之感,又有飞耸之姿。一般都是前店后宅,中开天井,鱼鳞瓦顶,叠壁飞檐。路边的商铺一家挨着一家,有茶楼、酒店、米店、布店、中药店、古玩店、豆腐店、书坊、铁匠铺、剪刀铺、中医店、徽墨店、糕点铺、酱坊等。还有众多的地摊小贩,商品琳琅满目,货物齐全,应有尽有。使得南正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熙来攘往,好不热闹。
     1856年,在太平天国的内扛中,被诛杀的北王韦昌辉父子的头颅也是从南正街送达到石达开大营的。另外,南正街还曾今发生过许多传奇故事,至今还被后人津津乐道。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当年客居芜湖期间,曾踏访过南正街,一次雨夜路径老友朱卉(朱草衣)故居时,填词《燕山厅-芜湖雨夜过朱草衣旧宅》,并以朱卉为原型,塑造“牛布衣”这个人物,写进《儒林外史》第二十回: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19 08:10 , Processed in 0.077476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