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之中开新局:探寻武汉汽车产业重振之路——
创新引领武汉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2020年7月16日 长江日报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无人驾驶大货车正在测试,道路上安装了大量5G通信等车路协同设施。陈卓 摄
雄韬氢能产业园生产场景。郭良朔 摄
正在冲击科创板的武汉菱电汽车电控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至今18年,连续13年承受亏损压力,主攻汽车核心零部件——发动机电脑,“创业团队如果没有先前积累下的第一桶金作为支撑,这场超长马拉松式创业可能早就半途而废。”“苦心人,天不负”,近三年,已成为我国自主电控第一品牌的菱电电控,产销量是一年一个台阶,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一颗新星。
在武汉汽车工业历经3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全市第一产业支柱,城市产业风口之上的菱电电控,从无到有,到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发展之路,也恰是武汉汽车产业发展的缩影。
汽车已连续九年稳坐武汉工业产值第一的位置,不仅执武汉经济之牛耳,更是担当中部汽车产业城市的龙头,产值规模居全国第一方阵。
沧海横流,产业巨变,大有大的烦恼。2018年中国汽车销量在经历连续28年的增长后首次出现了下滑,“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后,全球汽车工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建设的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担当着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面对全球疫情带来的深远影响和产业拐点,转型升级路在何方?
武汉是一座抓住中国汽车工业高速发展机遇,实现快速崛起的城市,面对近年来全球汽车产业拐点出现及疫情影响,难免遭遇产业阵痛,近日,走访多家汽车零部件及新能源汽车企业,“危机之中育新机”,武汉汽车产业正在全球产业变局之中奋力开创新局,菱电电控、飞恩微电子、元丰电控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眼下正逆风飞扬,快速发展,成为我国汽车工业里的一颗颗闪亮的星;韦巴斯特、法雷奥、博格华纳、华域汽车等一批世界级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在不断增持武汉,加码投资,坚定看好武汉汽车产业未来;随着法雷奥驾驶辅助技术中心、东风电动、东风航盛、众宇动力、雄韬股份、国氢能源、威瑞森车联网、华励车联网、“易微享”等“下一代汽车+”项目相继在汉落地,武汉汽车工业正在新业态的赛道上加速奔跑,世界级的“下一代汽车+”产业链条正在形成。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武汉汽车工业正在从量到质、从技术输入到输出、从传统业态到新生态,产业在重构中实现升级“蝶变”,在历史变革中抢抓新机遇,担当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面对时代给出的考题,武汉汽车产业认真作答,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高效推进武汉汽车产业复工复产,及时推出了汽车消费补贴政策提振市场信心,从整车厂到零部件企业”一企一策“制定清单推进企业复工复产,企业缺工人,帮忙协调东风汽车专列接员工回厂复工,企业缺原材料,跨省调集供应商,企业缺市场,建立常态化供需对接机制,当好“店小二”,始终与企业战在一起,以产业链为核心以“一带百”整体推进产业链复工。
■ 武汉一批汽车零部件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有力提升我国汽车产业链供给能力
武汉汽车产业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一批填补国内汽车领域空白的行业隐形冠军企业“雁阵”,它们经过十多年的技术沉淀,成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及产业化应用,极大提升了我国汽车工业的核心技术自给能力。
2002年,已在第一次创业中完成财富积累的王和平,受朋友邀约去河北一家民营汽车厂参观,偶然得知“汽车发动机电脑要5000多元一台,全部要靠进口,国内没有厂家能够生产。”王和平听闻这一消息后,经过一番考察,认为值得冒险一试。
当年,作为工程师下海创业的王和平来到武汉,从江夏区的汤逊湖边转战到东西湖区的金银湖畔,他带着菱电电控团队向当时国内尚无人敢问津的汽车发动机电脑发起的挑战。“一路上比想象的艰难太多,连续13年,每年投入几百上千万元,最初的几年根本看不到短期产业化的希望。”技术出身的王和平尽管前期做了充分调研,但还是低估汽车发动机电脑的研发难度。
来汉创业前,王和平已在佛山成就了一番事业,开设有工厂。但是他决定来汉研发汽车发动机电脑,重要的原因就是彼时的武汉汽车产业已在快速发展,这能够为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供好的生态环境。
也就是在王和平来汉创业的这一年,武汉元丰公司已经花了5年时间,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开发出了气压盘式制动器,一举填补了国内空白。据了解,元丰的创业缘起于创始人从东风汽车公司得到的一条消息:传统的鼓式制动器噪声大、制动体验差,即将被气压盘式制动技术取代。气压盘式制动技术将有广泛的应用市场,同时,早点起步的话,可能与国外的技术差距不大,同样是值得一试。
在气压盘式制动器实现国产化后仅一年时间,飞恩微电子总经理王小平的团队同样是进入了被国外巨头垄断的汽车压力传感器领域。在历经多年的技术原始积累后,2011年进入技术转化,武汉飞恩微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今年3月,疫情期间,德国克诺尔公司全球副总裁西蒙·萨巴给武汉市防疫指挥部发来一封求援邮件,请求武汉帮忙尽快恢复飞恩微电子的生产。时至今日,在汽车压力传感器领域,虽然国外产品仍占据着主流市场,但是王小平团队在光谷创办的飞恩微电子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产业版图,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多个品牌汽车的供应商。
30年过去,武汉汽车产业已发展成为国内首个聚集了法、日、美、自主四大车系、七大整车企业的城市,这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才、资本、市场生态环境,武汉汽车产业做成了“产业航母”,也带动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有效提升了我国汽车产业链的自给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 用“武汉速度”服务好12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
全球20强超半数落户
拥有多品牌整车厂的武汉,也为零部件厂商提供了更为多元的选择和创新空间,业内人士认为,多品牌极大增强了武汉汽车产业的包容性,这为产业整体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生态土壤,武汉在建设综合性汽车产业基地上具有独特优势。
数据显示,目前,武汉已聚集了12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其中约140家是外商投资机构或外商投资机构分支,博世、电装、法雷奥、博格华纳、伟巴斯特、格特拉克、采埃孚和盖瑞特等全球汽车零部件巨擘都已在武汉布局多年,据了解,全球汽车零部件20强企业已超过半数在汉落户。
2017年,世界500强企业、全球领先的汽车动力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博格华纳签约落户武汉蔡甸,打造博格华纳全球标准下的精益生产工厂,2018年8月,博格华纳武汉新工厂一经开业,引发业界高度关注,博格华纳动力驱动系统总裁兼总经理Stefan Demmerle博士表示:“这是博格华纳中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投资项目,该工厂将极大提升博格华纳在中国的内燃机、电动及混动汽车产品线生产能力。”
当好“店小二”,为高速推进项目投产,武汉为博格华纳开通了“容缺审批”绿色通道,从签约到开工仅仅2个月,当年建成厂房,次年工厂投产,跑出了“武汉速度”,去年,博格华纳提前启动二期项目扩建以及新产品转移在汉生产。
虽然面对产业阵痛,但多数武汉零部件企业看好发展前景,不断追加投资,纷纷在汉打造全国零部件标杆工厂,在变局之中以创新引领市场需求,它们的产品除了满足七大整车厂的需求,已向华中、华南及西南市场覆盖,武汉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外溢效应正在突显。
3年投资9600万元不断进行车灯产线升级,产品除了供应上汽通用和神龙汽车,更是向华南区域的车企辐射。2013年全国最大的车灯生产企业华域视觉跟随上汽通用武汉工厂落户江夏区,2016年投产后,更是持续投资优化产线,目前已建成全国车灯企业标杆。
“坚定看好武汉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区域辐射能力。”华域视觉武汉公司总经理周靖说,过去的三年,武汉工厂追加投资计划,启动了智能化改造,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后续仍将会追加投资,增强研发能力和产线优化,持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跟随上汽通用落地的,除了华域视觉,我国极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汽车零部件企业华域汽车,更是先后将延锋内饰和博世华域等国内汽车零部件细分市场头部企业在汉落户,并且一路“重仓”武汉,近年来,不断增加投资额度,纷纷建成引领业界的汽车零部件智能工厂。
■ 武汉建设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加速布局“下一代汽车+”
在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全球化浪潮下,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百年来一直引领着全球工业的发展方向,其在生产和消费的变革上必然也会走在前列。目前,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与汽车产业正在加速融合,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五化归一车”发展方向已成为业界共识,锂电汽车、氢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下一代汽车+”产业发展十分迅猛。
近年来,武汉奋力抢抓“下一代汽车+”的发展机遇,明确提出快速重构汽车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下一代汽车研发设计制造、行业标准制定、产品测试与检验检测、后市场服务业基地,打造“下一代汽车+”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重要策源地,形成下一代汽车产业资本、领军企业、核心技术、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建设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助推武汉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的转型升级。
近期,武汉出台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方案,其中明确要求“依托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基地,支持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汽车新车型。在全市车联网测试道路部署‘5G+V2X’车路协同系统,形成独立成网的车联网物联感知体系,争创国家车联网先导区。”
近日,工信部公布了2019-2020年度物联网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示范项目名单,来自武汉的南斗六星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的“基于辅助驾驶产品车联网应用”上榜。
去年9月22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揭牌,并发出全球首张自动驾驶车辆商用牌照。截至今年6月,示范区已吸引东风公司、中国一汽、百度、海梁科技、深兰科技、AutoX等11类共40多台自动驾驶车辆前来进行道路测试,共发放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33张,其中示范应用牌照8张,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车辆载人载物商业化试运营。
为抢占“下一代汽车”制高点,目前,示范区正抢抓5G“新基建”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封闭测试场二期建设,打造极限测试道等几十个子项,以满足数百个场景测试需求,推动中国下一代汽车产业走在世界前列。同时,引进建设专业测试实验室,形成测试验证等技术服务能力,使智能网联汽车从示范应用走向商业化。计划到2022年,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扩容到90平方公里,打造下一代汽车研发设计、智能终端制造、智慧交通平台运营的完备产业生态体系,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
去年10月,武汉出台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11条“新政”,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生产、加大公务用车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和加氢站建设。武汉是最早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推广应用的城市之一,截至2019年底,武汉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规模达8.1万辆,全市有近2600辆公交为电动车,约占总量三分之一。
新能源汽车主要是锂电和氢燃料电池,其中氢燃料电池具有10分钟内可完成加氢,全程无排放、资源丰富等优势。近年来,武汉市着力于打造“世界级氢能汽车之都”,加速氢能汽车产业发展。
目前,武汉雄韬氢雄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可适配客车、物流车、重卡、环卫车等多个商用车车型及部分乘用车车型,该公司2018年下半年落成生产车间,现已具备年产燃料电池发动机10000套的产能,并且公司已同数家知名车企联合开发整车及底盘二十余款,部分公交、物流车型已在武汉、大同、广州、上海等地投入示范运营。其中,从去年上半年开始运营的武汉、大同两地共计70辆氢能源公交车,总里程已超350万公里。
武汉众宇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在武汉开发区成立9年来,逐渐形成和积累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是国内极少有的全面掌握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的企业。 截至目前,公司及其子公司共参与24项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燃料电池标准和规范的编制。公司累计申请专利120项,授权70项。目前搭载众宇动力燃料电池发动机的首批10台铁龙通勤燃料电池客车已在武汉市示范运营,承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老校区区间通勤,每天往返120公里。
近两年武汉氢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加速明显,雄韬氢燃料电池、众宇动力等自主研发生产的氢能核心零部件汽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武汉开沃、武汉泰歌均已具备氢燃料电池大客车的生产能力;东风系各整车企业可随时提升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和专用车的生产能力。与此同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程寒松教授团队的液态储氢技术已走到全国前列,武汉理工大学潘牧教授团队的质子交换膜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当前武汉在氢能产业已经从加氢站到氢能汽车、氢能公交,再到氢能产业园,全国领先的氢能产业链生态已经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