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7-12 14: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zy3 于 2021-7-12 17:22 编辑
那肯定的,只能是互补。
我把常州交通分成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2010-2015年阶段这几年是BRT公交为王时代。日均客流最高峰30万人次。承担了公交的系统的30%客流量。每天30万人次通过便捷的BRT实际上分担了一部分高架和地铁客流。
第二阶段是2015-2020阶段这几年高架逐步完善客流逐步爆发,目前高架系统高峰时段车流量5万以上,分担了公路交通的30%车流量。基本上每天也有几十万车流量在高架系统上面。相对于每天大几十万人次在高架上面。这部分客流相信如果以后地铁的话也该也是主力军。
第三阶段是2019-2030年阶段的地铁系统,预计建成后4条线应该日均流量也会达到每天4-50万人次以上。这部分客流如果有地铁可以通达,相信未来一定有相当一部分会转移到地铁客流系统中去。
综合以上BRT,高架,地铁可以发现。每天通过公共系统出行的人次大概都在100万人次以上。这是符合常州300万城区人口规模的。然后这个100多万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主要交通方式BRT,高架,地铁而已。
所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常州是通过不同层次的交通系统来分担不同时期的交通压力,从而用最经济的手段达到最优的交通秩序。十几年前BRT投资大概是几个亿可以承担,十年前高架投资是几十亿也可以承担,现在地铁投资几百亿就要逐步逐年分摊才可以。总体的思路是正确的,常州这种能级的城市用最优的手段达到最佳的目的。既没有大城市的交通拥堵毛病,又不止是小城市的城市格局。总体战略可以说是符合城市的发展和相应的财政能力的。总体来说也是让老百姓满意的。全国交通A类城市,拥堵指数50位以后。和GDP排名差的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