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2-28 12: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澎湃新动能——株洲市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促进高质量发展解码
累计关闭企业2000多家,直接削减工业产值700多亿元。
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等平台积淀乘势而上,株洲把科技创新放在更突出位置,既自力更生又开放集成,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打造创新平台、攻关创新技术、培育创新企业、引进创新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大的科技创新能量。
从全球最大功率电力机车、全国首列中低速商用磁浮列车,到全国首列商用磁浮2.0版列车、时速400公里的永磁牵引电机,再到全球首条智能轨道示范线、世界最大水陆两栖飞机AG600发动机,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相继在株洲问世。光纤陀螺、特种功能靶材、飞机发动机叶片、高端PI膜等技术也领跑全国。
近5年来,株洲建成国省创新平台271家、院士工作站21家,创造11项世界领先技术、91项全国领先技术。
株洲全力部署以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基建”。通过与传统产业的嫁接应用,为产业发展插上“数字化”翅膀,“株洲制造”加速向“株洲智造”转变。
激活新动能——
结构向优向好,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发展迈向高质量
12月下旬,位于株洲经开区的国创越摩先进封装项目施工正酣。该项目总投资约26.8亿元,计划2022年3月建成投产,届时将实现5G滤波器国产化封测产线零的突破,吸引上下游优质企业进驻株洲。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年营收逾4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产值近百亿元。
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集群,并有望崛起为一个区域经济增长极。“今天的一棵小树苗,将是明天的参天大树。”
株洲深度考量本地产业优势,从更高视野挖掘发展潜力,以产业链为抓手,紧跟定位,全面强链、补链、延链,逐渐构建起丰富的产业链生态,走出一条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高效之路。
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再获新机。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玻璃原片生产企业之一,旗滨集团进军光伏玻璃领域,已形成硅砂、玻璃原片、在线Low-E镀膜节能玻璃等生产、深加工及销售等“一条龙”玻璃产业群体。
陶瓷产业的千年窑火在创新中生生不息。“中国瓷都”醴陵推广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今年新增10条陶瓷自动化生产线、3个省级以上陶瓷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力促陶瓷全产业链转型升级。
老工业“转”出新经济。
位于长株潭融城核心区的株洲经开区、云龙示范区,大数据产业发展势头蓬勃。重点建设的湖南数据湖产业园,以“大数据采集、存储、计算和分析”为技术支撑,将建成立足湖南、辐射全国的大数据存储及大数据生态产业链产业园区。
以产业链思维抓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株洲将“3+5+2”现代产业体系细化为16条具体的产业链,推行链长制、产业协会、企业联合党委“三方发力、三线作战”的联动创新模式。
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高度集中的株洲田心,5公里范围内,“只需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即能找到生产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上万个零部件的配套生产企业”。
如此高效的产业链“作业”,为整个产业带来强大的韧性和抗压能力。目前,株洲16条产业链覆盖4000多家企业,年工业产值逼近4000亿元,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2015年以来,中国动力谷10大重点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现代产业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
眼下,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成为全球首个千亿产业集群,航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正在加速迈向千亿目标。中国动力谷已成为中国高端制造竞技世界的新名片,开拓了中国制造新版图。
转型升级,动能转换,株洲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稳步提升协同。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4年的2160.5亿元提升至2019年的3003.1亿元,历经阵痛、重压甚至质疑后,继续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7.9∶59.3∶32.8调整为2019年的7.3∶45.2∶47.5。
原载《湖南日报》(2020年12月26日01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