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意味着武汉“通江达海”的梦想正在走入现实。
去年,武汉港的一系列升级,让“武汉货”出海的条件大大提升。根据规划,阳逻港区的集装箱泊位将由5000吨级提升至10000吨级,可容纳万吨级船舶停靠,实现集装箱年通过能力600万标箱。
本地媒体对此分析称,港口有了大船,好比货运站有了大货车,转运成本降低,让长江中上游的货物更愿意到此集散。
与此同时,阳逻港区还将根据适应江海直达船型的发展需求进行升级,让作为内河港口的武汉港逐渐掌握起向东出海的“主动权”。
以邮轮为代表的客运,则为武汉带来了另一条“向海”之路。
沿海城市争抢的邮轮,描绘了“海洋”的多重面向。一方面,它是海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推动了“航海城市”的诞生。有业内专家指出,海航城市最突出的特点是伴随着丰富的航海主题旅游活动,游艇正是其重要主题之一。
另一方面,它也代表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消费供给。邮轮消费本就不乏高端消费,动辄每人数千元甚至数万元的价位瞄准了“高净值人群”;而且还能带动各类岸上消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邮轮课题组测算,2019年仅上海母港邮轮旅游者岸上消费就达到9.85亿元。
无论哪个层面,武汉似乎都尚有一定距离。但在叶欣梁看来,武汉打造邮轮母港,可能不仅仅意在建码头,还在于向外传递一个信号,即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武汉有了这个重要功能,并希望更大力度地发展邮轮产业。

图片来源:上海交通
事实上,邮轮母港所发挥的“象征意义”,也在不少沿海城市中有所体现。
据叶欣梁分析,大部分临海的国际大都市,滨海旅游产业都形成了城市的一张名片。从中国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到布鲁克林大桥旁的纽约港、再到悉尼歌剧院所在的悉尼港,无一不是城市最出名的地标,也赋予了城市形象的国际化轮廓。如今,长江岸线正在从生产性岸线向生活性岸线转变,对于武汉来说,母港也有望成为其宜居宜游形象的代名词。
更何况,码头曾是武汉人的集体记忆。
据叶青回忆,他40多年前刚到达武汉时,城市中码头林立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轮渡频繁往来,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带来了一种欣欣向荣之感。未来,当更多漂亮的邮轮更密集地出现在江面上,也会为城市风景带来更多生气和活力。
他还提到,与沿海城市的大型邮轮靠海停泊不同,内河邮轮可以驶进城市,与城市发生更深层次的关系。往浅了说,邮轮旅游将能与城市各类景点旅游深度嫁接;往深了说,以母港为载体,邮轮还能带动涵盖多个领域的产业升级。
大江大河孕育大城,但大城的脚步不应止于大江大河。心向大海的武汉,能否真正成为一座“滨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