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6-5 11: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原历史文化街区系列(三)
太重苏联专家楼:见证友谊
作为建国初期 “中苏友谊”的见证,记录着省城重型机械工业发展和工人生活历史的太原重型机器厂(简称太重)苏联专家楼历史文化街区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些上世纪50年代的老建筑如今依然坚实地矗立着,像一支厚重沉郁的手风琴曲,向世人“诉说”着属于那个年代的记忆。
探访
“高档建筑”50多岁糯米浮雕制作法已失传
6月2日,太原市西矿街路北、太重厂门东侧,一处青砖红瓦的建筑群在梧桐树的掩映之下,显得很是古朴典雅。浓密的绿荫下,三五成群的老人或聚在一起下棋娱乐,或聊天休憩,生活充满了惬意。“这些楼都是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至今都很结实,住在里面冬暖夏凉。”与记者聊天的是已经在这里工作生活了60年的蒯大妈,她所说的“这些楼”正是10栋苏联专家楼。
1950年5月,国家重工业部投资3.75亿公斤小米(折合人民币6075万元)建设太重。1954年,蒯大妈从上海来到太重工作,并亲身经历了太重苏联专家楼的建设过程。“当时厂里有苏联援华专家,为了解决专家和产业工人的住宿问题,在1958年左右建造了这些楼。10栋楼中有6栋是苏联专家支援我国建设时按照苏式风格建的,另有4栋是后来厂里仿苏建筑建设的。”蒯大妈至今还记得,她现在居住的8号楼以前就住着苏联专家,其中有个专家还带着一个侄女,侄女后来嫁给了厂里一个姓万的中国人,“9号楼的一楼住的是苏联专家的勤务兵。”蒯大妈说。
“这些楼房只有三层,但却相当于现代楼房的四层高。屋顶都是坡屋顶,红瓦覆盖,有的地方开着老虎窗。墙面都是青砖。檐口、门窗洞口线脚、基座为水泥抹灰线脚。单元门洞大多为苏式的券柱式,门洞上方墙面还有精美浮雕,每个楼顶都有烟囱。”对于这些苏式住宅楼的建筑特点,蒯大妈很是熟悉,她告诉记者,这些楼房虽然屋顶是坡屋顶,但却是木质构造。“别看现在房子旧了,以前可不是什么人都能住进来的,当时在整个太原市都是数一数二的高档建筑。”她说道。
对于楼门口上方的祥瑞升腾浮雕,有太重老居民称之为“龙”,也有人称之为向日葵。叫什么,无关紧要,让太重老居民津津乐道多年的是其制作方法,“这些浮雕当年是用糯米煮熟捣烂后先做好模型,然后利用模型制作出来的,现在这种方法已经失传。”一位老居民说道。
现状
铁质凉亭历经沧桑,抹不去记忆
如今,太重苏联专家楼下早已没有了苏联专家,却多了不少本厂的老职工。
尽管与西矿街南侧的现代化商住楼相比,专家楼早已失去了往日光华。但在太重老居民的心中,老楼承载着他们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王志华老人原籍辽宁大连,1958年进厂,当时31岁。据她回忆,老楼的窗户原来都是木质构造,阳台也只是露台,而并未被封闭包入户内。“有露台的居民喜欢搬一把椅子,边在露台上晒太阳,边读俄文书籍。”王志华指着一栋“L”型楼告诉记者,当地老居民把这种楼叫做“7”字楼,每层楼三个单元,一梯两户,“一般情况下,三个单元应该每层是六户,但这种楼却有7户,因为在L型楼的拐角处多出一户。”她认真地解说着。
苏联专家楼墙壁厚实,但窗户却不大,据老居民说,是因为“北方冷,窗户大了能源消耗大。”进入楼内,走廊宽深,房门较高,做成房门的木板也很厚实。楼梯的扶手是光滑的大理石,扶手下面是颇具苏式风格的铁艺旋状装饰,这些东西依旧完好。从空中俯瞰“老苏联楼”,楼与楼之间会组成字或图案,方方正正、敦敦实实、宽庭大柱,几乎成了这片苏式建筑留给当地居民的最深印象。
建筑中心区的一个铁凉亭内,几个小孩子正在玩耍,蒯大妈儿子的儿时记忆也储存在这里。“别的地方的凉亭都是木质或砖石构造,而这个凉亭却是铁质构造。因为太重是做钢铁机械的,所以凉亭使用铁质构造很符合太重的特点。”据他介绍,原来铁凉亭外面都有铁板,可惜后来铁板不在了。“敲打凉亭的铁柱子,可以发出很动听的声音。”蒯大妈的儿子告诉记者,小时候上完音乐课,自己总要到凉亭里敲打一番,“音律虽然不准确,但却总能过一把音乐家的瘾。”在他的建议下,记者也试着拿着一块小石头敲打这些铁柱子,发出的声音并不刺耳,有如这片建筑群,虽处闹市,却独有恬静。
已经在这里居住了30多年的刘海平告诉记者,这些建筑虽然已经有50多年,但依旧坚实,而且院内绿树成荫,有五六十年的梧桐树,布局很好,基本上保持着“原汁原味”。
情缘
在这里出生在这里当爹父母记忆全在这里
“年轻人嫌老房子旧,都搬到新盖的商品楼里了,老人们住惯了老房子,舍不得离开。听说现在被列为历史文化街区,这是好事情啊。毕竟房子年代长了,有的需要修葺了。”王志华老人告诉记者。
年轻人搬离了老房子,这里住进了不少租住的打工者,由于缺乏对房屋的维护,加上房子已经日久年长,有的屋顶已经漏雨,屋顶木质构造上的漆皮早已脱落,不少人家还将原来的木质窗户改造成铝合金窗户,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其实这些楼房在设计的时候还是很先进的,比如在建设之初就很好地考虑了排水设施:房子基座高于地面大约半米,下面就是排水道。”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在楼房的底部,记者见到了一处方形的排水口。据老人介绍,这些排水设施至今仍在很好地发挥着作用。“如果把这些铝合金窗户改回原来的木质窗户,把封闭包入户内的阳台改回露台,把破损的水泥基线修补好,屋顶也重新刷漆,这些楼就和原来一模一样了。”
47岁张国安现在居住在太重小区的新楼房里,却几乎每天要往返于新房和老房子之间。“别人劝我把老房子租出去,但我不想老房里的摆设和物件有丝毫的改变,更不愿让珍藏在心里的那份情感变得面目全非。虽然住着新房,却牵挂着老房。”
张国安出生在苏式住宅楼里,他的儿子也出生在这里。他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母亲带着他数每座楼门口的浮雕和屋顶的烟囱,父亲下班时总喜欢将他举过头顶,试着去触摸券柱式门顶头。他更记得,儿子刚出生不久,因感冒患肺炎,而他正在外地出差,是整个单元的邻居帮忙把儿子送到了医院。张国安告诉记者,等儿子结婚后就准备和妻子再搬回老房子居住,因为老房子里有父亲的影子、母亲的眼神,更有难以割舍的邻里之情。
安静变喧闹,如今再次回归安静,蒯大妈见证了这一切。曾几何时,每个早晨,老人们拎着篮子去买菜,年轻的爸妈去买牛奶早点,路上碰头亲切地打着招呼,真正是金相邻银亲眷、弄堂像个大家庭。下雨了帮邻居收衣裳,看到新鲜的小菜多买一点回来分给相熟的人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