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并州柳西

[龙城轶事] 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主题贴(晋商博物院(山西府衙博物馆)今日开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9 10: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原历史文化街区系列(一)
明太原县城:父老犹忆当年景
开栏语:省住建厅日前公布,“山西省历史文化街区”共14个,其中太原市有5个(明太原县城街区、太重苏联专家楼街区、南华门街区、东三道巷街区、矿机宿舍街区)。城市建设改造中,新的现代建筑,撩动着我们的好奇;而老的历史建筑,则守护着我们的记忆。从本期开始,本报推出历史文化街区系列,听那里的人讲自己还记得的事儿。
    晋源西街村77岁村民王宝胜有个习惯,在夏日的午后,到明太原县城的西城门口上转一圈。他说,小时候一到夏天,他和小伙伴就在城门里乘凉,那时候还没有汽车,马车也不多,有一次乘凉的时候竟然睡着了,醒来后还得了一场感冒。“现在的西城门其实是县城的内城门,城门出去向左转,原本还有一个更高大的外城门,已经拆了。”明太原县城现在只留下北门、西门,记者看到,西城门周围已经被隔离,开始城墙修复工作。遗留下来的西城门足有20米高,一丝清凉从城门洞口吹来。
摸摸宝华阁一木一石可观天气阴晴
“估计再过两个月,宝华阁就竣工了,这可是凤凰城的凤尾啊。”在南街村的龙天庙前,望着已经矗立起来的木质阁楼,晋阳文化民间研究会会长、明太原县城保护性开发的推动者之一姚富生自言自语。
    对于宝华阁,姚富生记忆最为深刻。据他介绍,宝华阁位于明太原县城南关,为两层重檐歇山顶全木梁结构,阁内正面供奉着弥勒佛,背后倒坐着千手观音,是当地人祭祀、祈福、聚会的重要场所。“1975年的时候宝华阁还存在,后来农村搞生产建设,需要木料,便将宝华阁拆了。”据姚富生介绍,宝华阁虽是木质结构,但构造严谨,巧夺天工。他记得在拆宝华阁时,人工都无法拆卸这个建筑,最后是使用东方红拖拉机才将宝华阁拖拽倒。“宝华阁西北的柱子和柱子下面的鼓石之间有一条很窄的缝,天气晴朗时,用一根马尾拉过,角檐柱丝毫没有推动之感。最奇特的是,柱子下面的鼓石在天阴时会出现潮湿,下雨时用手摸则能渗出水,连日阴雨则有流水的痕迹。人们经常通过抚摸一木一石,来观察天气的阴晴变化。”姚富生记得,小时候每到农忙时,宝华阁便经常有附近的农民出入,三五成群地聚在阁楼西北的柱石周围,一边向玩耍的小孩讲述宝华阁的神奇,一边观察和抚摸柱石。“他们是在通过观察和抚摸柱石确定未来天气的变化,以选择农耕的最好时机。”姚富生告诉记者,重建的宝华阁仍采用全木结构。
半夜糊墙保住老宅精美砖雕
“古城虽经历过破坏,但城内九街十八巷仍是600多年前的旧时风貌,基础仍旧存在。”姚富生告诉记者,古城的基础之所以能保存下来,与当地民众自发性地保护是分不开的。
    今年已年近八旬的田发祥是古城人,他住的老宅是祖上传下来的,“具体多少年了,我也说不清。反正从我太爷爷那一辈起就住在这里。听老辈人说,宅院原来的主人是一对兄弟,后来他们双双考上举人,到外地做官后就将宅院托付给了我的先祖。”
    以前,老宅大门前有一副“兄弟登科”的牌坊,在文革时被毁掉。当时,田发祥家院子里有很多精美的砖雕,他觉得这些砖雕如果被毁掉,一来对不住将房屋托付给先祖的兄弟,二来很可惜。于是半夜起来,找了个凳子爬上屋檐,偷偷用泥将这些砖雕都盖住后才使砖雕逃过一劫。如今,随着古城的修复,田家屋檐下原本被泥糊着的砖雕也露出了峥嵘。在田发祥的家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块木匾,据说是当年傅山先生送给本院主人的,上面清晰地印有傅山的印章。而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之所以完好地保存下来,田发祥功不可没。
朋友要拆自家房 为保古宅红了脸
    姚富生为了保护古城的古建筑,曾与多年的老友红过脸。说起那次冲突,姚富生至今难以释怀。姚富生有个从小玩到大的好友,家里的房子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是一座有着百多年历史的老宅,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上世纪90年代,姚富生开始研究古城文化,并致力于推动古城保护。其间,他多次向老友宣传所居住房屋的价值。但在2000年,老友为了盖新房,决定将老房子拆掉。为了阻止老友拆老宅,姚富生多次上门劝阻,情急之下,两人还差点动起手来。
    到最后,房子还是拆了,朋友在原来老宅子的位置盖起了新房。而现在,姚富生和这位朋友也很少来往了。
    房子拆了虽然可惜,但正因为有了像姚富生这样的热心人,古城的很多精美建筑才得以保留下来,在为后人留下丰厚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为古城居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太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春根在《心中的古城》一文中回忆:“我家世代在县城居住,祖居坐北向南临东大街。进东城门左首第一处院落,我就出生在这里。祖居是一处小四合院,门前两个石鼓相对,石鼓上有一只小狮子浮雕,石鼓冰冰凉凉、光光滑滑,小时候常骑在石鼓上玩耍。门额上有匾,匾曰‘耕读第’。少年时代不解其意,长大后方知是祖先希冀子孙耕读兴家。”
背景资料
先有文庙后有县城
    明太原县城,现存的古太原县城(今晋源街道办事处所在地),是坐落在晋阳古城遗址上的一座明代早期县城,它传承了2500多年晋阳古城文脉,是晋阳古城的延续。它沿用了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建筑格局,俗称“凤凰城”,宝华阁就位于这个“凤尾”上面。“凤凰城”处处体现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和合交融,保持了我国汉唐文化与传统的地域民俗文化,是一座依山傍水、设施完备的城池。
    据姚富生介绍,明太原县城始修建于1375年,文庙在1371年就开始动工。北宋赵光义焚毁晋阳古城后,在晋阳古城的东南面新建平晋城,300年后平晋城遭水淹而毁。平晋城文庙的构件便被拆下来运到晋阳古城旧址上重建,由于有了文庙的基础,明政府遂在周围修筑城池并复太原县,县城从明洪武八年一直修到明景泰元年。可以说是先有文庙后有县城。文庙除了建筑精美外,最奇特的是院内有一株柏树,“柏树的树心腐烂后,中间竟然长出了一棵椿树,当地人都叫柏抱椿。”
    对于老城,晋源的老居民们至今还能说起她的模样。“四门城楼上供奉关帝、文昌、财神、药王四神灵。北门额书 ‘古原屏翰’‘奉宣’‘德化’,喻意此地为北方屏障,依据于晋阳古城奉上级召宣之门,以德化民。东门‘东汾聚秀’‘观澜’,形容在城头高处可观赏滚滚而逝的汾水。西门 ‘西兑金汤’‘望翠’,意为西山宝藏汇聚,青山翠绿。南门‘桐荫晋阳’‘进贤’,意为晋阳为周成王剪桐封弟之地,后代子孙都享受王族权益。”
    对于太原县城被称为 “凤凰城”,当地一直流传着武则天造就“凤凰城”的传说:祖籍山西的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登临龙山时,俯瞰气势磅礴的晋阳古城,汾河宛如玉带穿城而过,恰逢龙山上空祥云吐瑞,武则天脱口而出:天地造化,城池凤翔。事实也好,传说也罢,但唐玄宗李隆基在即位后巡幸晋阳时,的确在《过晋阳宫》诗中留下了“并邑龙斯跃,城池凤祥余”的诗句来赞美晋阳。
晨报记者 乔建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30 09: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原历史文化街区系列(二)
南华门:文气人气汇聚地
南华门一带,从明代晋王府邸的南门,到近代民国时太原的富贾大户、社会名流、军阀权贵在此建宅安家,再到解放后作协入住,文坛崛起“晋军”,历史与文化在这里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契合点。
老院子里的新旧时光
    5月24日,南华门13号民居,青砖灰瓦,门口的石鼓上两只小狮子瞅着来客,门内的照壁是一组精美的砖雕。夏日的午后,这个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内,一个小姑娘正拿着一支蘸水的笔在院内平整的石板地上练习写字。
    小姑娘姓陆,九岁,五年前随父母搬到了这处院子。当时,院子里住着五户人家。现在,院子里还是五户人家。只是,院子里的环境大变样。“我们刚来的时候,院子里的地面上是破烂的青砖,一遇到雨雪天,会变得很湿滑,奶奶就不让去院子里玩了。”小姑娘说,即使是晴天,由于铺地的青砖随处都有凸起,还曾经多次绊倒过在院中玩耍的她。非但如此,院中临时搭建的建筑也让院子显得很是狭窄。“邻居卖烧烤的叔叔,晚上一回家,烧烤车就填满了院中狭窄的走道。”
    不过,小姑娘说的都是从前的事了。两年多前,南华门13号院开始修整,地面凹凸不平的青砖被平整的石板取代,院中的东、西、南房已经按照民国时期的风格修葺好。正房虽未修葺,但透过屋顶褪色的木板,美轮美奂的彩画依稀可见。
    显然,最初入住此院的人必定有着显赫的地位。事实上,门口的石牌已写明:杨爱源旧居。杨爱源是我省五台县人,民国时期被授予一级陆军上将军衔,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第二战区副司令员,协助阎锡山管理军事,后病逝于台湾。故居建于上世纪20年代,院落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约750平方米,是民国时期太原民居的代表。
    对于杨爱源,小姑娘并不了解,她赶紧跑去门口看了一下钉在墙上的石牌,随后,又很“神气”地告诉我,院子东侧是赵树理故居。“赵树理是个大作家,是山药蛋派的。”小姑娘的话真让人意外,知道赵树理是作家不奇怪,但对于一个只有九岁的小孩子来说,能说出“山药蛋派”的名称,不容易。
    小姑娘的奶奶告诉我,此处靠近山西省作家协会,附近出过很多文化名人,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之下,附近的居民即使是普通人也多多少少了解点文化常识。
    对于13号民居周围的房子,当地的老居民王万平记得很清楚:周围都是四合院,而且每家的门脸都是青砖,小时候经常分不清哪座是自家的院子。“有一天晚上,从同学家回来下意识地走进一扇大门,抬头一看照壁上没有土地爷的神位时,才发觉走错了,赶忙又退了出来。”他说道。
赵树理在这儿度过最后的日子
    穿梭在南华门附近的街巷中,路边随处可见古旧的人字形屋檐、褪色的木质雕刻和岁久年深的老树。而不远处,则是现代都市繁华的购物广场。光影瞬间移换,仿佛让人经历了一场穿越。
    在这些建筑中,有一处民居让初到此处的人都会驻足观望,这便是赵树理故居。故居系一面围墙的三合院结构,青堂瓦舍,砖木建筑,于2006年赵树理诞辰100周年时正式对外开放,已被定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据赵树理故居的工作人员介绍,从1965年初,赵树理一家便住进此院,他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日子,直至1970年在西厢房卧室里去世。
    进入赵树理故居,门楼对面墙的正中是一幅郑东来的木刻画,画中的赵树理正喜滋滋地敲着快板,与民间艺人一同登台演奏着。下方为彭德怀元帅为赵树理题写的碑刻:“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
    关于这段题词,工作人员介绍:1942年,赵树理创作完《小二黑结婚》后,将文稿送至时任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处阅览。彭德怀看了很高兴,并题写了上面的文字,随后又带到延安推荐给了毛泽东、周恩来。《小二黑结婚》也成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结出的第一颗硕果。
    展厅里,有148幅反映赵树理作品中精美插图的《赵树理小说人物插图展》。陈列的实物中,有一张是赵树理平生最为喜欢的写字台,木质精良,表面有些斑驳脱落,但难掩造型别致。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写字台曾是民国时期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办公用品,1949年美国使馆撤离时,委托北京东单三洋商行拍卖,赵树理购得。
据附近一名姓康的老居民回忆,赵树理故居没有修缮前,毁坏严重,里面住着七八户人家,有卖水产的,也有卖豆腐的,“到处是厚厚的灰渣,完全就是一个大杂院。”如今这种杂乱差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处整洁玲珑的院落。
梧桐树下的创作者们
    南华门无门,却是文人辈出之门。
    南华门东四条是一条清幽的小巷,巷子南侧的墙壁上爬满了青藤,北侧有一铁艺栏杆围起来的小院,院内的小洋楼在高大的梧桐树掩映下颇有几分异国情调。门口挂有“阎氏故居”字样的石牌,此处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所在,自然处处文气氤氲,西楼石柱上是一副红底绿字木制楹联:百年故第 钟灵毓秀藏文脉;奕代作家 凤翥龙翔写风流。
    一副楹联,道出了此院的历史与现实。
    阎氏故居为阎锡山为其大太太所建,自然历史长了些。阎氏故居原为两进院落,前门为砖砌拱券大门,二门则是中国古典式的门楼,院里砖木花雕,随处可见,连院中地面都是花砖铺砌。“前院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留下来的是后院和解放后建的建筑。”门房的工作人员说。
    即便如此,小院依旧与别处不同:两栋中西合璧的小洋楼卓然矗立,一道月亮门花墙将其分作一东一西。在月亮门花墙的东边,还有一栋三层洋楼,是阎锡山部下一名高级职员所建,房间很是宽敞。院子的西南方月季花丛之中矗立着一尊米黄色景观石,上面是张平的题词“文载春秋,笔纳乾坤”。
    其实,这才是最主要的,因为在这个院子里,涌现出了无数文坛知名作家。从“西李马胡孙”(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文坛“五战友”并肩战斗传佳话,到后来新锐作家如成一、张石山、张平、李锐等人连夺全国小说大奖。以他们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纵横驰骋,在全国文坛被誉为“晋军崛起”。
    小院里,还有另一道别致的风景,那就是挂在各个楼前的楹联,楹联大多为作协会员创作,内容优美,气势夺人。如,学富才高 每有文章惊海内;春华秋实 须知根脉在民间。而镌刻也出自一些书法大家之手,字体包括隶书、小篆、行书等。据门房工作人员说,南华门东四条作为大众文学艺术之文兴宝地,曾引得诸如陶鲁笳、王谦等几任省委领导经常于周末或假日光临,或与作家畅怀茗谈,或同作家健身打乒乓球,成为南华门东四条的常客。这在山西作协史上成为一段佳话。
    在高大的梧桐树下,是一代代作家的家园。
晨报记者 乔建彬
南华门变迁
    明朝初年,太原被明政府确定为“九边”重镇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棡为晋王,驻守太原。朱棡在太原城内修建了晋王宫,宫城有四个城门,即东华门、西华门、南华门和后宰门,现在的“南华门”即由此而来。清顺治三年,晋王府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至雍正、乾隆时期,清王朝在原晋王府宫城的废墟之上,辟建军营,驻扎了“标太三营官兵”。这个标太三营属于绿营兵中的 “精骑营”,简称 “精营”,于是又有了“精营中街”“精营东边街”“精营西边街”等街名。民国时期,一些富贾大户、社会名流、军政要员纷纷在附近建宅安家,于是此处便遗留下来一大批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
    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民国以及解放初期山西省军政、文化功能的历史风貌。保护范围北起精营东二道街,南至府东街,西起五一路,东至教场巷、东华门街、双龙巷、东肖墙,总面积26.88公顷,核心保护面积11.23公顷。保护规划以居住功能为主,结合赵树理故居以及省作协,形成展示山西文化名人及其文学方面主要成就的片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30 10: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5_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 16: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城营 的 阿育王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5 10: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校尉营小学西侧的关帝庙修缮工地近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5 11: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校尉营小学西侧的关帝庙修缮工地近况.
李吉子 发表于 2014-6-5 10:49


在16个月以前,我会认为太原的这几个小寺庙可能会就此破败下去,甚至在风雨中倒塌或是被居民用火不慎烧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5 11: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原历史文化街区系列(三)
太重苏联专家楼:见证友谊
作为建国初期 “中苏友谊”的见证,记录着省城重型机械工业发展和工人生活历史的太原重型机器厂(简称太重)苏联专家楼历史文化街区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些上世纪50年代的老建筑如今依然坚实地矗立着,像一支厚重沉郁的手风琴曲,向世人“诉说”着属于那个年代的记忆。
探访
“高档建筑”50多岁糯米浮雕制作法已失传
    6月2日,太原市西矿街路北、太重厂门东侧,一处青砖红瓦的建筑群在梧桐树的掩映之下,显得很是古朴典雅。浓密的绿荫下,三五成群的老人或聚在一起下棋娱乐,或聊天休憩,生活充满了惬意。“这些楼都是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至今都很结实,住在里面冬暖夏凉。”与记者聊天的是已经在这里工作生活了60年的蒯大妈,她所说的“这些楼”正是10栋苏联专家楼。
    1950年5月,国家重工业部投资3.75亿公斤小米(折合人民币6075万元)建设太重。1954年,蒯大妈从上海来到太重工作,并亲身经历了太重苏联专家楼的建设过程。“当时厂里有苏联援华专家,为了解决专家和产业工人的住宿问题,在1958年左右建造了这些楼。10栋楼中有6栋是苏联专家支援我国建设时按照苏式风格建的,另有4栋是后来厂里仿苏建筑建设的。”蒯大妈至今还记得,她现在居住的8号楼以前就住着苏联专家,其中有个专家还带着一个侄女,侄女后来嫁给了厂里一个姓万的中国人,“9号楼的一楼住的是苏联专家的勤务兵。”蒯大妈说。
    “这些楼房只有三层,但却相当于现代楼房的四层高。屋顶都是坡屋顶,红瓦覆盖,有的地方开着老虎窗。墙面都是青砖。檐口、门窗洞口线脚、基座为水泥抹灰线脚。单元门洞大多为苏式的券柱式,门洞上方墙面还有精美浮雕,每个楼顶都有烟囱。”对于这些苏式住宅楼的建筑特点,蒯大妈很是熟悉,她告诉记者,这些楼房虽然屋顶是坡屋顶,但却是木质构造。“别看现在房子旧了,以前可不是什么人都能住进来的,当时在整个太原市都是数一数二的高档建筑。”她说道。
    对于楼门口上方的祥瑞升腾浮雕,有太重老居民称之为“龙”,也有人称之为向日葵。叫什么,无关紧要,让太重老居民津津乐道多年的是其制作方法,“这些浮雕当年是用糯米煮熟捣烂后先做好模型,然后利用模型制作出来的,现在这种方法已经失传。”一位老居民说道。
现状
铁质凉亭历经沧桑,抹不去记忆
    如今,太重苏联专家楼下早已没有了苏联专家,却多了不少本厂的老职工。
    尽管与西矿街南侧的现代化商住楼相比,专家楼早已失去了往日光华。但在太重老居民的心中,老楼承载着他们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王志华老人原籍辽宁大连,1958年进厂,当时31岁。据她回忆,老楼的窗户原来都是木质构造,阳台也只是露台,而并未被封闭包入户内。“有露台的居民喜欢搬一把椅子,边在露台上晒太阳,边读俄文书籍。”王志华指着一栋“L”型楼告诉记者,当地老居民把这种楼叫做“7”字楼,每层楼三个单元,一梯两户,“一般情况下,三个单元应该每层是六户,但这种楼却有7户,因为在L型楼的拐角处多出一户。”她认真地解说着。
    苏联专家楼墙壁厚实,但窗户却不大,据老居民说,是因为“北方冷,窗户大了能源消耗大。”进入楼内,走廊宽深,房门较高,做成房门的木板也很厚实。楼梯的扶手是光滑的大理石,扶手下面是颇具苏式风格的铁艺旋状装饰,这些东西依旧完好。从空中俯瞰“老苏联楼”,楼与楼之间会组成字或图案,方方正正、敦敦实实、宽庭大柱,几乎成了这片苏式建筑留给当地居民的最深印象。
    建筑中心区的一个铁凉亭内,几个小孩子正在玩耍,蒯大妈儿子的儿时记忆也储存在这里。“别的地方的凉亭都是木质或砖石构造,而这个凉亭却是铁质构造。因为太重是做钢铁机械的,所以凉亭使用铁质构造很符合太重的特点。”据他介绍,原来铁凉亭外面都有铁板,可惜后来铁板不在了。“敲打凉亭的铁柱子,可以发出很动听的声音。”蒯大妈的儿子告诉记者,小时候上完音乐课,自己总要到凉亭里敲打一番,“音律虽然不准确,但却总能过一把音乐家的瘾。”在他的建议下,记者也试着拿着一块小石头敲打这些铁柱子,发出的声音并不刺耳,有如这片建筑群,虽处闹市,却独有恬静。
    已经在这里居住了30多年的刘海平告诉记者,这些建筑虽然已经有50多年,但依旧坚实,而且院内绿树成荫,有五六十年的梧桐树,布局很好,基本上保持着“原汁原味”。
情缘
在这里出生在这里当爹父母记忆全在这里
    “年轻人嫌老房子旧,都搬到新盖的商品楼里了,老人们住惯了老房子,舍不得离开。听说现在被列为历史文化街区,这是好事情啊。毕竟房子年代长了,有的需要修葺了。”王志华老人告诉记者。
    年轻人搬离了老房子,这里住进了不少租住的打工者,由于缺乏对房屋的维护,加上房子已经日久年长,有的屋顶已经漏雨,屋顶木质构造上的漆皮早已脱落,不少人家还将原来的木质窗户改造成铝合金窗户,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其实这些楼房在设计的时候还是很先进的,比如在建设之初就很好地考虑了排水设施:房子基座高于地面大约半米,下面就是排水道。”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在楼房的底部,记者见到了一处方形的排水口。据老人介绍,这些排水设施至今仍在很好地发挥着作用。“如果把这些铝合金窗户改回原来的木质窗户,把封闭包入户内的阳台改回露台,把破损的水泥基线修补好,屋顶也重新刷漆,这些楼就和原来一模一样了。”
    47岁张国安现在居住在太重小区的新楼房里,却几乎每天要往返于新房和老房子之间。“别人劝我把老房子租出去,但我不想老房里的摆设和物件有丝毫的改变,更不愿让珍藏在心里的那份情感变得面目全非。虽然住着新房,却牵挂着老房。”
    张国安出生在苏式住宅楼里,他的儿子也出生在这里。他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母亲带着他数每座楼门口的浮雕和屋顶的烟囱,父亲下班时总喜欢将他举过头顶,试着去触摸券柱式门顶头。他更记得,儿子刚出生不久,因感冒患肺炎,而他正在外地出差,是整个单元的邻居帮忙把儿子送到了医院。张国安告诉记者,等儿子结婚后就准备和妻子再搬回老房子居住,因为老房子里有父亲的影子、母亲的眼神,更有难以割舍的邻里之情。
    安静变喧闹,如今再次回归安静,蒯大妈见证了这一切。曾几何时,每个早晨,老人们拎着篮子去买菜,年轻的爸妈去买牛奶早点,路上碰头亲切地打着招呼,真正是金相邻银亲眷、弄堂像个大家庭。下雨了帮邻居收衣裳,看到新鲜的小菜多买一点回来分给相熟的人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5 11: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厂里决策出自“钓鱼台”参考6张照片生产起重机
一个地域的精神、文脉一定会沉积在它的建筑上。除去这些苏式住宅楼,太重厂区内的苏式楼房也是这一见证。
    站在太重厂区门口,向北望去,是一座三层高的厂部办公楼。太重现保存有厂部办公楼、一金工车间、二金工车间等三座“一五”时期工业遗产建筑。
    办公楼也是苏式建筑风格,窗户宽大,墙体厚实。建于1953年,原为两层,后改造为三层建筑。办公楼一层有一个宽大明亮的门厅,门厅上方高约10米处,修建有一个向外凸出的平台,平台边缘安装有弧形玻璃,站在平台上可俯瞰门厅。太重职工将此平台称为“钓鱼台”。
    每个周末,厂里各个部门的负责人都要在“钓鱼台”开会,汇报生产进度。对于很多工人来说,能在“钓鱼台”开会是一种荣誉。
    一金工车间现为太原市历史建筑,建于1954年,厂房保存完好,仍在正常使用。该厂房由我国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后经苏联专家修改建成,采用当时技术最先进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房顶为单向多跨柱网面结构,气势恢弘,经久耐用。
    1954年,中央下达了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试制新产品的具体任务,太重工人根据仅有的俄文书籍中的6张照片,经过钻研比对,不断修改图纸,并于1955年成功生产50吨电动桥式起重机,这是新中国第一台大型桥式起重机,机器性能先进,今天仍在使用。
    如今的太重远胜昔日,苏式旧楼房还在记录着它钢铁机械之外的另一种温度。
链接
    太重苏联专家楼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保护范围东起太原市第二实验中学界址,西至前进路,南起西矿街,北至太重新城,总面积7.6公顷,其中,核心保护面积2.9公顷。
    保护过程中,一是会修缮历史建筑的外立面,既保持原有的风貌与结构,又满足当代的使用功能。二是会整治历史文化街区的外部环境,将其塑造为具有时代特色的高品质社区,提升太重企业的文化品质。三是除加固整体建筑,保障安全外,还会对建筑布局和环境进行适当调整,恢复原来苏联模式的围合结构与对称的“形式主义”外部特征,以东西向步行通道作为街区的主要通道,串联起整个街区,形成步行系统和景观系统为一体的完整的苏式风貌街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5 13: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5 13: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51# 湖蓝海


    {:5_122:}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5 13: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建晋阳遗址公园的想法好啊,与晋阳湖环湖公园一起开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5 14: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得有具体的措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5 15: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48# dingdangmaook
所以说老耿回来真是太原之幸 虽然有点晚 但远好过没有 就像他政府工作报告里说的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往前看吧 拭目以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5 15: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53# mff1111


    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  遗址公园希望建成成都金沙遗址公园那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5 15: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56# hdmoon


    我是说相呼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9 11:15 , Processed in 0.064362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