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9-14 11: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站在“胜利碑”之颠畅想九江之未来】
转自:http://bbs.jjxw.cn/read-htm-tid- ... tml?_dsign=7c12669a
有次到杭州去,火车经过八里湖时,高高耸立的“胜利碑”吸引了许多外地乘客的眼球,我也是第一次在火车上观看,没想到胜利碑在八里湖宽广湖面的衬托下是如此美丽、壮观,比以前从任何的一个角度去审视时都更富壮美的感染力,不知是在动感中审视的原因,还是车厢里许多游客由衷称赞的缘故,反正感觉就是特别的爽。
在我告诉乘客们那是“胜利碑”后,却回答不了他们为什么叫“胜利碑”的提问,记忆中好象官方从建设开始就没有明示起名“胜利碑”的缘由。
在我被问傻不知该如何回答时,旁坐的一位九江人十分自豪地讲起了名字的由来:是为纪念1927年3月15日九江人民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英勇地抗击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全国率先收回英租界的壮举,取得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帝外交斗争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是为纪念1927年9月9日在九江修水设计、制作、升起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并打响了秋收起义的第一枪;是为纪念1938年10月在九江德安境内的万家岭大捷,在中国抗战的关键时刻全歼日军106师团17000余人,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的著名战役;是为了纪念1998年8月7日面对长江决堤,九江军民同心,在惊涛骇浪中仅用几天时间就堵住了长江决口并创下了无一人遇难奇迹的壮举-----
一个个的胜利,昭示着九江这座城市不断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在不同时代的成功经典!
历史人文,是九江这个城市的骄傲!
而以《春江花月夜》为典范的浔阳古韵和以《琵琶行》为代表的浔阳古诗词文化,更彰显出了浔阳城在历史的发展中积淀的丰富人文资源与文化特色。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白居易的《咏大林寺桃花》,到苏轼的《石钟山记》、周敦颐的《爱莲说》等,历代粲若星辰的名篇佳作构成了九江文化及旅游产品的的独特优势。
凡是有着自己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肯定是最让人喜欢的城市,也是最让人难忘的城市。
很难想象,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文化内涵,没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文化品牌,那将会是如何的索然无味。没有了文化的支撑,没有了精神的依托,就容易失去方向变得盲目、甚至因此而蛮干。
九江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城市,有着天然禀赋的比较优势,为我们塑造城市特色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
但是,从九江目前城市建设的现状看,应该说:九江的历史人文精神没有被充分激活,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不少人是从历史人物、事件与文学作品中了解九江的点点滴滴的,但当人们慕名而来时却很难在这个城市中找到以历史人文为主题的一些令人满意的表征,这么好的人文资源还没有充分地展示出来,这应该是九江这个城市莫大的遗憾!
由于经济效益的驱使,九江城市的各种道路、广场、交叉口等都有普遍商业化的趋势,城市文化建筑和设施相对减少,城市区域和空间节点了无特色,尤其是对建筑外部的城市公共空间缺乏必要的关注,有特色、风貌效果好的城市区域和空间节点均相对的较少,甚至“变味”,如中国青年报2008年07月11日报道的《领导一换思路变,九江抗洪广场变旅游购物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斯,麦芒就不得不问:九江经济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到底是什么?
尤其令九江人心痛的是:当“西园”被拆除、穿越整个城市的“龙开河”被填埋时,当一个个极富地域特色、文化韵味、充满着生活情趣,亲切、生动、宜人的地貌和街区被无情地破坏荡然无存时,九江也就处在了文化失落与特色在逐渐丧失的危机中。
麦芒常想,以拥有长江、庐山、鄱阳湖而自豪的九江人在知道了自己生活的城市的GDP比不过人家的一个镇时,心里会是什么滋味?还能够象过去那样“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三个湖北佬,不如一个九江佬”式的侃侃而谈吗??
每个人都有各自与众不同的性格,而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形形色色人们的共性就组成了这个城市的性格。一个城市的发展依赖的是环境,而环境除了先天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人文环境,这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新的现代意识,没有塑造好新的城市精神,九江人就难以找到真实的精神家园!
今天的九江,要有大的发展,就必须要重拾以往的骄傲!唯有把“融汇九川,敢为人先,勇创实干,追求卓越”的九江精神变为全体市民的共同价值理念,真正地拥有了放眼世界、胸怀天下、敢闯敢干的气魄,才有可能集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九江若要成为旅游胜地,仅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抓紧培育人文精神,要充分利用九江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准确把握九江城市的基本特点,体现城市个性。唯如此,才算真正把握了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的精髓。
因此,九江在创建新景点时要将文化因子和谐融入,绝非仅凭想象而能“塑造”,它要建立在充分认识、深刻挖掘其历史文化沉淀底蕴的基础之上,找出现存的精华亮点,继承、发扬并充实以新的内涵。在保护原有景区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开发保护,建设一批地方特色鲜明,具有丰富文化、历史内涵的文物古迹景点,让城市的历史旧貌与现代建设交相辉映。并通过做好历代名人文章,释放名人效应,感受名人遗韵,构成九江人文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美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博物馆或展览厅,哪怕只有数百人的小镇,多半也有展示自己文化历史的机构,这会帮助市民建立起“这就是我的城市”的自豪感,有助于游客、外来人口把握城市特点。
九江要想享誉全国,走向世界,就必须探寻传统城市特色在现代条件下的运用,把城市旅游与风景区旅游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九江浓郁地方性的城市特色。尤其是九江在城市功能与形象的塑造中,必须注意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
目前,九江庐山风景旅游形象较为突出,但九江的都市旅游形象较为滞后。
一直以来,九江都自诩为“休闲城市”,其实九江要想成为“休闲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主要的是面临着休闲空间缺乏、文化设施不足和休闲水平不高的尴尬。如影剧院、博物馆、音乐厅等建设严重滞后,这些都与九江“休闲城市”的身份极不相符,且使九江的休闲文化停留在较低水平。
因此,九江要重视城市形象的整体设计,改善城市环境,优化城市空间,拉大城市框架,做大城市规模,在保留历史文化与发展城市经济之间达到合理的完美统一,不断地强化培育都市旅游功能。以往,由于在这方面重视不够,九江已付出了许多昂贵的代价。
比如:九江抗洪纪念广场是目前我国第一个以抗洪为主题的纪念广场,在1998年抗洪抢险战斗中诞生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拨、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的是九江政府未能按照最初的设计而降低了标准,没有把抗洪广场改造升级成一座弘扬爱国主义抗洪精神的主题公园。如果能够增添一些当时的实物进行展出,并通过声、光、电现场模拟,再现感人肺腑的抗洪堵缺画面,必定会扩大九江的知名度而成为九江市民和外地游客必到必看的地方的。
又比如:规划6万平方米的胜利公园,曾被设计为九江所辖11个县市区的地方民俗风情园,200.6米高的胜利碑位于胜利公园的轴心位置,内设一台高速电梯,碑顶观光层可容纳近60人,周边布置6组纪念九江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取得重大胜利的雕塑,广场服务区域将提供餐饮、休息、纪念品销售等空间。一旦建成,将会是九江城市主题文化公园,同时又是九江旅游的集散地,可惜又是半途而废了。
记得是在1997年收回九江英租界70周年之际,一些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在“两会”上提出了建立“收回九江英租界纪念碑”的建议。建纪念碑一事很快就在九江党政联席会议上获得通过,并由江西省委又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呈送了《请示》。1997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文批复同意九江建纪念碑。并分别由九江、上海、北京设计了三个方案,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时间走过十多年了,纪念碑至今未能建成,据说是九江市的人事变动和资金方面的原因才被搁置下来了。
还有一次是在九江市第八次党代会后,为“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独具特色的人居环境”,使九江的城市面貌与城市品位跨上新的台阶,九江市政府在2002年花了一百六十万的设计费,请上海的某高校设计滨江大道,力图把滨江大道(21.6公里)打造成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人文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充满个性的,具有九江魅力的沿长江第一大道。但后来只完成了滨江中路,滨江东路与滨江西路就不了了之了。
唉!好的思路,却在九江总是不能得到好的贯彻落实,一抓到底!
春节过后,又是“两会”了。记得在08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陆永兰,通过调研走访九江市发改委和沿江开发办后提出了“迁移九江老火车站,策应长江南岸沿江开发战略”的建议。她认为:“九江老火车站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严重阻碍了老城区的交通。如果把老火车站搬到九江市西边的港口码头附近,既能加大港口的货运量,又可以缓解老城区的交通问题。”由于九江老火车站隶属铁道部管辖,为此,陆永兰建议省政府能否与铁道部协商,将老火车站迁至城西七里湖编组站,策应沿江开发,打造好港口城市。
麦芒以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但至今都没有了下文,想必又是"文火"煎中药的了,九江政府如斯之作风与效率,真不知道还有多少事情是值得期待的?
令人欣慰的是,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了九江要“凝心聚力”争得应有地位,并确定了“两区(园区、城区)”互动、强工兴城,以新型工业化支撑新型城镇化,以适度超前的城镇化带动工业化,用城市建设的杠杆撬动发展,逐步把九江建设成为一个山水辉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沿江港口城市的奋斗目标。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其先决条件是要优化城市空间,完善旧城区的城市功能,并切实把推进城市建设与彰显城市的山水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自然山水的规划、保护、管理和有序开发,着力抓好真正形成山、水、城融为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特别是要对那些能够体现城市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集聚、整合和利用,通过大力营造城市文化环境,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体现九江的文化内涵,使其以独特的魅力在城市竞争的舞台上独领风骚。
新的城市建设蓝图激越人心,九江的城市建设将实现从甘棠湖、南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时代!
方向既明,目标已定,最为关键的就是落实、落实、再落实了!
值此金牛送福之际,麦芒谨以此文祝愿九江在牛年牛气冲天!加油,九江!
二00九年元月二十六日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