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anson908

[经济论道] 2024年武汉产业经济城建新闻综合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24 15: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fei 发表于 2024-6-24 14:48
祝贺李德仁院士

2024第一次看贴顶贴,祝贺武大,祝贺李院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4 15: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轮车 发表于 2024-6-23 23:42
不晓得这些人都是哪里的?每个星期就是这几个话题要拿出来秀一下,天天一群人就在那里自嗨,真的需要人好 ...

是的,这是新闻贴,天天讨论一些无聊的东西,有这个精力多打几个**热线,多到城市留言板投诉,比在这里浪费别人时间更有效。版主也是忙,看到这种没来得及删贴,导致无限制的刷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4 17: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武汉地铁总客运量突破100亿人次,这一秒共有25人同时进站
2024-06-24 16:05:42 来源: 极目新闻 湖北  

极目新闻首席记者 潘锡珩

通讯员 李丹 黄彦 产启斗

6月24日13时22分37秒,武汉地铁累计客运量突破100亿人次,武汉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后,内地第7个地铁客运总量突破百亿的城市。


根据武汉地铁前期公布的百亿乘客产生规则,工作人员通过后台数据锁定总客运量突破100亿乘次的时间(精确到秒),这一秒,所有刷卡(码)进站的乘客均为武汉地铁“百亿乘客”。

根据数据显示,共有25名乘客于13时22分37秒从汉口火车站、中山公园、中南路、菱角湖、司门口黄鹤楼、谭鑫培公园、省农科院等25座车站进站。这就意味着,这25名乘客将获得武汉地铁准备的“百亿锦鲤”专属礼包。

在该时段乘车的乘客可自行验证自己是否为“第100亿乘客”,验证方式如下:使用乘车码扫码进站的乘客,可在相应乘车APP或小程序上查询进站时间,是否与公布的时间点一致;使用武汉通实体卡刷卡进站的乘客,可至全线网任意一个车站客服中心进行查询验证。

确认自己为武汉地铁“百亿乘客”的市民,可通过运营服务热线(027-96556)与武汉地铁取得联系,预约并于1个月内到指定地点领取“百亿锦鲤”专属福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4 18:38: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折快跑 发表于 2024-6-24 15:30
是的,这是新闻贴,天天讨论一些无聊的东西,有这个精力多打几个**热线,多到城市留言板投诉,比在这里浪 ...

是的,要不满意就打电话相关部门,我们觉得这是真的为武汉好!每个星期这几个话题就重来一次,我耳朵都听出了茧,不想在听了,麻烦拿出行动出来,不要天天就是嘴嗨!而且里面有一些是不怀好意思的,你们的小心思你们自己应该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4 19: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北斗能做到千亿级别的产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4 19: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ddmao 发表于 2024-6-24 10:39
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获得国 家最高科学奖

这个奖项非常厉害!武大不仅仅是网红大学,更是有硬实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4 19: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锦绣长江 发表于 2024-6-24 12:13
华科的崔崑今年也入围最高奖候选,遗憾没能入选,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

华科的那个好像与核聚变相关,不用着急,获奖是迟早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4 21: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头凤 发表于 2024-6-24 19:37
华科的那个好像与核聚变相关,不用着急,获奖是迟早的事!

是潘垣院士。这次入围了最高奖初评。华科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等好几个国家及大平台都是他策划的。也是顶级科学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4 23: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hongwenkeji 发表于 2024-6-24 11:15
武汉就是太宽容了,电动车不戴头盔,这好像是超大城市乃至特大城市中唯一的吧。电动车和部分机动车,特别是 ...

北京也不戴头盔,哪怕是抓电动车的交警也基本不抓不戴头盔的,抓带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5 09: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机场楚天情微博数据

2024年6月25日


进港航班                           317

出港航班                           318

进出港合计                        635

——————————————————-



6月24日(周一),武汉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客运量(含换乘)为417.44万乘次,其中客流前五名依次为:2号线汉口火车站、2号线江汉路站、2号线中山公园站、4号线楚河汉街站、4号线武汉火车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5 09: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单来了!国家科学技术奖湖北获奖项目出炉2024-06-24 18:00·武汉发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5 09: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6月24日,85岁的两院院士李德仁,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李德仁表示,将把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其中,500万元将交给武汉大学“王之卓创新人才奖学金”,300万元交给武汉大学“朱裕璧医学奖”。

他说:“支持对创新人才培养,这是应当做的事情!”



在武汉大学,“王之卓创新人才奖”已经连续举办25届,该奖旨在纪念王之卓对测绘遥感事业的卓越贡献,弘扬王之卓先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思想,褒奖在遥感、测绘、资环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的学子,激励他们求实创新、服务社会。

王之卓院士是我国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也是李德仁的恩师。大学时期,李德仁不仅成绩优异,还善于质疑,曾经给老师出的试卷、苏联专家编的教科书挑错,因此引起了时任院长王之卓的注意。王之卓邀请他促膝长谈,并报考自己的研究生。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已经39岁的李德仁如愿成为王之卓教授的研究生。


“朱裕璧医学奖”则是武汉大学医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奖项,每年奖励医学类专业取得突出业绩、具有重要贡献的教师和学生。朱裕璧,是武汉大学医学部的创始人,也是李德仁院士夫人朱宜萱教授的父亲。

2006年,是朱裕璧去世的第20年。为了激励后学,纪念父亲,朱宜萱和李德仁与武汉大学的校友联合捐款设置了武汉大学“朱裕璧医学奖”。多年来,李德仁夫妇总是把自己获得的国家级奖励金拿出来捐给“朱裕璧医学奖”,粗略估计有近百万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5 09: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凌波门今天刚刚开放!不少人一大早就赶来了

2024-06-25 07:46 来源: 长江日报




  今天(6月25日)

  东湖绿道三期全线贯通

  沿线建设的一大景点

  凌波门也随之开放



  詹松 熊诗琪 摄

  5时许

  不少市民已经在凌波门等待

  迎接重新开放后的

  第一个日出



  5时25分左右

  云层中透出一抹抹霞光

  人们纷纷举着手机

  或拍天空、或合影留念



  跑步、游泳、跳东湖

  一大早的凌波门氛围

  已经嗨起来了



  “一二三 一起跳”这样的姿势够独特!


  动图制作:张莉

  从日出到日落

  与凌波门拍照的100种姿势

  等你来解锁

  晒照片

  参加活动有精美礼品相送

  参与方式、礼品详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5 09: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左手东湖右手武大,“书香绿道”11处景点抢先看

2024-06-25 08:16 来源: 长江日报



  “走,到东湖绿道三期去玩!”

  随着6月25日东湖绿道三期全线贯通,凌波门、洪波门、渔火阑珊、水生所、文澜门试验站、天涯海角6个景点同步开放,这句话将成为武汉市民这个夏天的口头禅。

  作为东湖绿道的收官之作,被定位为“书香道”的东湖绿道三期与一、二期有何不同?统筹规划建设的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规划建设处处长黄河,用“更加注重品质”来形容。



  东湖绿道三期。


  精工细节

  11处景点 处处看到人的需求


  全长3.45公里的东湖绿道三期,从天鹅路双湖桥南端至东湖南路风光村,沿线串起11处景点:石矶长滩、放鹰台、渔火阑珊、水生所、文澜门试验站、洪波门、凌波门、平湖珞樱、天涯海角、碧波扬帆和一棵树。

  其中,碧波扬帆、一棵树,以及承担着绿道驿站功能的平湖珞樱三处景点,将在6月25日东湖绿道三期贯通后继续建设,进一步完善景观和服务设施后再择期开放,不影响东湖绿道三期的整体通行,三处景点沿线的步道及骑行道均可正常使用。



  东湖绿道三期天鹅路景点,市民游客沿绿道骑行散步。


  这11处景点如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镶嵌在东湖南岸。

  黄河形容其规划建设的过程宛如“螺蛳壳里做道场”。他介绍,东湖绿道一、二期的建设,处在东湖绿道系统从无到有的阶段,且在东湖风景区的腹地建设,拥有足够纵深,规划设计自由发挥的余地更大;而三期呈狭长的带状分布,缺少纵深,沿线供施工腾挪的空间不多,还要保留机动车道、市民通行道,加上武汉绿道建设已持续多年,市民游客对绿道的标准也有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东湖绿道三期的难度实际上更大,也更考验创意和品质。

  为了完成这项挑战,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主任工程师何鸿鹄透露,在做前期规划设计时,除了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还面向全球进行东湖绿道三期的创意设计方案征集。最终,4家国内外知名设计公司进入到终极比拼环节,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联合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一同对这4家公司的方案进行综合比较、有机融合,出炉了东湖绿道三期的规划设计方案。

  何鸿鹄说,11个景点的设计风格和特点,都是对不同方案进行综合比选的结果。

  以最受关注的凌波门建设来说,栈桥如何修复、景观如何打造,设计方案几易其稿。

  凌波门栈桥始建于1956年,原为武汉大学体育教学游泳池,停用后逐渐走红,成为市民游客看日出、观湖景、跳东湖、忆青春的人气景点。这样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城市记忆,让此次东湖绿道三期的凌波门建设,最终选取了“原样修复、修旧如故”的方案。为了“还原”记忆中的色彩,修复栈桥时还采用了一种特殊涂料,经30多道工序作业,才呈现出带有岁月感的“水泥灰”效果。那块刻有“凌波门游泳池”的石碑,则被移到了上层的人行道旁,更方便游客打卡。

  如今,坐在鲜花相伴、涛声阵阵的新凌波门,可以毫无障碍地观赏东湖万顷碧波,远眺湖那边“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磨山。



  东湖绿道三期凌波门栈桥,市民游客拍照打卡。


  除了关怀人的情感需求,人的游览需求、休憩需求等,也贯穿在沿线的精工细节里。

  在水生所景点,改造前,这里只有简易的绿化和破损严重的铺装,既缺大树遮阴,也无休憩坐椅。改造后,利用场地高差,这里建造了两级观景平台:与马路平行的上层新修有花池,种植樱花等乔木,搭配百子莲等花卉,池沿兼具坐凳功能,变身可供休闲的小广场;更近湖边的下层,设置了观湖挑台和休憩廊架,主打滨水游赏。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景点。


  在文澜门试验站景点,水边立有一座两层楼高的船形科研设施,观湖视线被挡。设计师别出心裁,在临湖一侧修建起两座高出人行道约0.6米的观景平台,登台而望,人们的视线可以越过“船”顶从而观赏东湖和对岸风景。

  在天涯海角景点,半侧山伸入东湖的一个岬角,原本因岩石裸露、波涛拍岸,而成为武汉市民拍摄写真和寻幽览胜的网红宝地。为了保留这份别致的山湖野趣,同时增加景观效果,设计师环绕山脚布置了一批景石,营造出一条石上步道,既有利于游人行走,又避免了频繁踩踏山石损坏山体。



  天涯海角景点。


  东湖南路沿线原本缺乏配套服务设施。为了补足短板、提升服务,设计师将湖边一处小广场打造为平湖珞樱景点,利用场地高差,在下层建造具有商超、洗手间等综合功能的绿道驿站和观湖平台,驿站的屋顶采用的还是武汉大学同款“珞珈绿”琉璃瓦;上层则新植一片樱花林,让空地变身可赏花、可休憩的樱花广场。

  何鸿鹄坦言,公共空间的营造要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更多地体现高品质,非常需要吸纳各方智慧。

  精致造景

  种花护树 樱花绿道日夜可游


  樱花开在11处景观节点,开在武汉大学校园,还开在东湖南路的整个沿线。

  在景观上,武汉花木公司项目负责人魏哲说,东湖绿道三期新植的开花乔木主要是樱花,沿线新植近百株,今后在武汉相约春天赏樱花,这条临湖樱花绿道将是新晋打卡地。此外,还搭配种植了红枫、鸡爪槭等彩叶树种,增添四季景观效果。



  2024年武汉马拉松,选手们驰骋在东湖绿道上。(资料图)


  而沿线原有的400余棵法桐均被保留,并且得到精心呵护。奥鑫市政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方张强介绍,在文澜门试验站至洪波门景点一线作业时,为了保护法桐,他们放弃了水泥泵车作业,改用滑槽从水泥搅拌车上输送混凝土,进行人工作业。

  施工期间,为避免这些法桐被机械和建筑材料擦碰受伤,施工单位将法桐树干2米以下的部位环绕竹片,再用无纺布缠绕包裹,相当于给法桐穿上了“防护衣”。对于树龄较大、在多年生长中已经发生自然倾斜的法桐,施工过程中也一并对它们安装了金属支撑架,防止日后继续倾斜倒伏。为了不破坏景观效果,这些金属支撑架还做了“美容”,全部打造为仿法桐枝干的模样,连断面的节疤都做得几乎可以乱真。



  东湖绿道三期沿线的法桐安装了仿生金属支撑架。


  在布局上,东湖绿道三期保留了双向通行的机动车道,沿湖增设了宽约3米的双向骑行道,提升了宽约4米的人行道,从而实现了“三道分流”,互不干扰。

  建设方武汉城市发展集团项目经理刘俊勇介绍,东湖南路沿线宽窄不一、地形复杂,为了最大程度保障“三道分流”的连贯性,绿道的人行道和骑行道(非机动车道),采用了“人非同层”和“人非分离”两种模式。如在洪波门景点,路面空间较为充足,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是在同一平面并行,而到了渔火阑珊景点,路面空间收窄,建设方巧用了双层立体空间,将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调整为上下两层分行,因地制宜,灵活多变。

  兼顾实用与美观的细节,让市民游客的车行、骑行、步行体验,更加安全、通畅、舒适。

  机动车道上,全新铺就的沥青层,让驾驶更平稳。车道旁的电线杆、路灯杆、监控杆也进行了统一更换,多杆合一,一杆兼顾路灯、路引、监控、通信等功能,从而减少视线遮挡,行车到此,花景林荫、湖光水色更加通透可感。



  东湖绿道三期多杆合一,减少视线遮挡。


  骑行道上,蓝、绿两色沥青铺就的路面,分别指引着往来两个方向,色彩鲜明、指示清晰。何鸿鹄介绍,这两种色彩正是“珞珈蓝”和“珞珈绿”,配色所用的色板,均为武汉大学官方提供。

  人行道上,夜游东湖绿道的照明和景观需求被重点考虑。在栏杆和扶手上,安装了可供夜间照明的LED灯带。其中,金属栏杆上安装的是竖式隐形灯带,而木质扶手上安装的则是模式灯带,镶嵌在内侧的沟槽内。这种灯带组合,既可满足人们的照明需求,又因隐蔽性高而不会破坏景观效果。凌波门的栈桥,也增加了夜间轮廓照明和水面灯光秀。

  不仅如此,此前安装在法桐枝干外侧、形如鸟巢的景观灯,在保障照明的前提下减少了数量,并被移至更隐蔽的树杈位置,覆以人造藤蔓,若非细看,难以分辨。白天游玩时,这些景观灯被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存在感,夜间照明时,也能营造出树影朦胧的意境美。



  东湖绿道三期沿线布局了灯光亮化,满足市民游客夜间游览需求。


  精彩联动

  校湖相望 人文气息赋予独特魅力


  东湖绿道三期的定位是“舒适连续、书香浓郁、疏朗大气、配套完善的文化休闲慢道”。骑车至此、步行至此,铺装上鲜明的“书香绿道”字样,赋予了它在武汉绿道系统里的独特标签。

  这里的书香,不是一本本实实在在的书,而是一浪浪人文荟萃的氛围。东湖绿道三期沿线分布着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还连接着放鹰台等著名历史文化景点。



  东湖绿道三期主题为“书香道”。


  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大门旁,立有一面浮雕墙,其上以“水经新注,生命之源”为主题,绘有传说中的美人鱼和长江中的水生生物等形象。伴随这次东湖绿道三期建设,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接后,按该所要求,以原浮雕墙为核心,新设计了4块内容相关、风格一致的浮雕墙,形成一片融合传统文化及长江水生生物知识科普的浮雕长廊,既深化了主题,又缔造了景观。

  武汉大学与东湖原本就是一墙之隔、一步之遥。为了进一步优化校湖相望的景致,东湖绿道三期建设将武汉大学临东湖南路、长约两公里密闭围墙进行拆除,并重建为透景栏杆的围墙,让武汉大学的校园风景透出来,从洪波门、凌波门到平波门,体育场、音乐厅、教学楼、大草坪等一览无遗。



  密闭围墙重建为透景栏杆,让武汉大学的校园风景透出来。


  而为了使围墙内外的景观效果融合有致,建设方不仅打造了围墙近马路一侧的园林景观,连围墙沿线的校园内景观也一并进行了改造提升。栏杆之上,量身定制的武汉大学标志精致细腻。

  行于东湖南路,左手东湖、右手武大,同时被极致的自然美景和至臻的人文气息拥抱着、环绕着,幸福感从眼底直奔心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5 10: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绿道重新定义东湖

2024-06-25 07:35 来源: 长江日报



  6月25日,全长3.45公里、以“书香绿道”为特色的东湖绿道三期全线贯通。至此,历时8年建设、全长105公里的东湖绿道成环成网。

  8年来,持续建设的东湖绿道描摹着现代化武汉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所作出的创新和努力:湖光潋滟、四季旖旎,它是武汉最为璀璨的绿色生态环;沿线串起景区、大学、博物馆、美术馆、历史建筑、文化街区、开发区等,它是武汉最有活力的城市发展环;骑行、漫步、露营、游览,它还是武汉最具人气的宜居生活环。

  一头连接城市,一头连接自然,从28.6公里串联东湖四大景区到102公里扣环成网,再到105公里东湖绿道环湖全线贯通,通过8年建设,东湖绿道快速“生长”。与绿道长度共同增长的,是人与东湖朝夕相处的黏度,是东湖还湖于民的开放度。东湖绿道已经成为东湖这颗武汉明珠的最佳“代言人”,也向世界展示了在武汉这座现代化都市里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



  8年时光,东湖绿道常来常新,文旅活动层出不穷。

  8年建设之路,始终围绕“人的感受”

  3.45公里长的东湖绿道三期起于双湖桥,止于风光村一棵树转盘,规划了11个各具特色的观湖平台。其中,最受瞩目的是凌波门。

  武汉摄影师F早已为这一天做足准备,开放首日要去凌波门拍上一把。他曾在凌波门拍了30多次日出,这次不太一样:“全新的凌波门成为东湖绿道三期的一部分,栈桥仍在,人与水的关系更近,一切都变得更好。”

  东湖绿道三期的定位是“舒适连续、书香浓郁、疏朗大气、配套完善的文化休闲慢道”。何以称“书香”?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规划建设处副处长万聪解释,东湖绿道三期沿线坐落着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东湖南路在历史上并不属于旅游区,而是师生们读书、科研之余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地方。自然与人文荟萃一直是东湖南路最显著的气质。因此,东湖绿道三期的规划设计广泛听取了沿线单位、各方专家、市民和游客的意见,把保留东湖南路的人文气质放在首要位置。只适当在平湖珞樱景点增加了绿道驿站,以补充商亭及洗手间等配套设施,但更多地方采取了回归自然、删繁就简的设计,以“通行安全、便利,观景舒适、美丽”为原则。

  他介绍,东湖绿道全长105公里,一期、二期沿线许多地方都规划建设了风景旅游、露营休闲、商业配套、游乐设施等区域,但东湖绿道三期并不是要建成风景区、商业街,这体现了武汉绿道建设的因地制宜。“以‘书香’为主题让这里安静下来,让往来的人们感受到人文、疏朗、大气的东湖,看到武汉良好的自然生态、深厚的人文底蕴。”



  东湖绿道三期主题为“书香道”。 陶进 摄


  他说,在建设难度上,东湖绿道三期与一期、二期也很不同。一期、二期处在东湖绿道系统从无到有的阶段,且地处东湖风景区腹地,拥有足够的纵深,规划设计自由发挥的余地更大;三期地理位置与城市科教区、商业区、生活区更近,需要在保留机动车道通行功能的同时,增加骑行道、步行道,提升景观效果,整体区域呈狭长的带状分布,缺少纵深,沿线供施工腾挪的空间不多。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东湖绿道三期的难度实际上更大,也更考验创意和品质。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主任工程师何鸿鹄透露,为了完成这一挑战,东湖绿道三期的创意设计面向国际进行了方案征集,11个景点的设计风格和特点都是对不同方案进行综合比选的结果。

  以最受关注的凌波门建设为例,栈桥如何修复、景观如何打造,设计方案几易其稿。

  凌波门栈桥始建于1956年,原为武汉大学体育教学游泳池,停用后逐渐走红,成为市民和游客看日出、观湖景、跳东湖、忆青春的人气景点。这样深厚的城市记忆让此次东湖绿道三期凌波门建设最终选取了“原样修复、修旧如故”的方案。为了“还原”记忆中的色彩,修复栈桥时还采用了一种特殊涂料,经30多道工序作业才呈现出而今带有岁月感的“水泥灰”效果。



  学生们在凌波门栈桥上合影留念。陶进 摄


  如今,坐在鲜花相伴、涛声阵阵的新凌波门,大家可以毫无障碍地观赏东湖万顷碧波,远眺湖那边“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磨山。

  东湖湿地及东湖绿道是摄影师F最常拍摄的题材。最近的影像中,大鱼遨游湖中与人同游、红嘴鸥伴飞东湖游船,摄影师F甚至拍到成群的天鹅现身东湖。“在这里,大家能够看到城市更新过程中的生态和谐。”东湖绿道建设之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随着城市发展,原规划为景观路的东湖环湖路成为城区间通行“捷径”,高负荷过境交通带来空气、噪声、土壤、水污染等系列问题。那时,东湖空有碧山秀水,却鲜有人与自然安静接触的机会。

  事实上,从本世纪初开始,围绕东湖怎么建,每年都在商议,决策者慎之又慎。合适路径出现前,先以“留白”保住了东湖的绿,再以东湖湖底隧道卸掉环湖路交通重负。2016年,东湖绿道一期开启建设,从前期踏勘、方案设计到具体建设,从交通统筹、岸线修葺到水质治理,从铺设绿道、保护古树到建设生态廊道,东湖绿道8年建设之路始终围绕着“人”的感受,始终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蓝图愿景。

  万聪介绍,全长105公里的东湖绿道将环东湖片区的山、林、泽、园、岛、堤、田、湾等8种自然风貌有机串联,推动东湖连片发展,成就了我国最长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环湖绿道,也成为武汉市民和游客亲近自然的最大城市“生态绿心”。

  他说,东湖绿道一期、二期建设中就有许多生态优先举措:建设“动物通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制定4种方案,保护原始水杉林;全程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措施改良生态系统……

  东湖绿道三期同样如此,沿线原有的400余棵法桐均被保留,并得到精心呵护。奥鑫市政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方张强介绍,在文澜门试验站至洪波门景点一线作业时,为了保护法桐,他们放弃了水泥泵车作业,改用滑槽从水泥搅拌车上输送混凝土,进行人工作业。

  施工期间,为避免这些法桐被机械和建筑材料擦碰损伤,施工单位在法桐树干2米以下的部位环绕竹片,再用无纺布缠绕包裹,相当于给法桐穿上了“防护衣”。对于树龄较大、在多年生长中已经发生自然倾斜的法桐,施工过程中也一并安装了金属支撑架,防止日后继续倾斜倒伏。为了不破坏景观效果,这些金属支撑架还做了“美容”,全部打造为仿法桐枝干的模样,连断面的节疤都做得几可乱真。

  为了不让施工影响东湖水质,施工区域设立了从水上到湖底的密闭围挡,可阻挡泥水、污水灌入东湖。围挡内是施工作业,围挡外是群鱼自在,还经常有水鸟盘旋停驻在围挡之上。晴好的日子里,“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场景常常让工人们忍不住停下来欣赏一番。



  东湖绿道沿线林木茂盛,湖中“水下森林”清晰可见。 韩昶光 摄


  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不可替代的东湖绿道

  开局就不凡,东湖绿道一期建成后得到国际认可。2016年,联合国人居署授予东湖绿道“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并在第三次全球人居大会上进行国际宣传推广。2018年,《东湖绿道实施规划》获国际规划界最高奖“规划卓越奖”。

  随着东湖绿道逐步向更可达、更完善、更生态、更包容“生长”,世界各国政要、高层频频访问武汉点赞东湖绿道,诸多国际性大型会节落地东湖。外交部向全球推介湖北视频中,东湖出现16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旅游部长、博鳌亚洲论坛重量级嘉宾到访东湖;国际摄影大师聚焦东湖……2022年底,《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圆满举办,主会场正是东湖。愈发密集的世界目光聚焦于此,东湖成为武汉对外展示城市形象、中国展示生态成就的重要窗口,东湖绿道更是在一次次展示中声名远扬、迎八方客,东湖也真正成为世界名湖、人民乐园。今年元旦,东湖绿道累计接待游客量突破一亿人次大关。

  是什么成就了今天的东湖、今天的东湖绿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生态明珠,东湖绿道地处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它的“出生”与“成长”恰逢其时。

  天时地利具备,把百余公里的东湖绿道“养育好”绝非一朝一夕。它既是先天赐予的,也是精心浇灌的。绿道建成了,人的活动多了,如何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态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向好,打造更安全、生态、品质、便民的绿道,是东湖风景区每日不变的重点课题。



  2023武汉马拉松,东湖绿道,选手驰骋赛道。长江日报记者 胡冬冬 航拍


  6月16日,几位“神秘顾客”从不同入口来到东湖绿道一期、二期,漫步山水时,悄无声息地“扫描”东湖绿道肉眼可及的一切,时不时向工作人员“找茬”。这批“神秘顾客”是东湖风景区文旅局请来的第三方检测团队,8年不间断对东湖绿道沿线进行真实测评,形成报告后递交区文旅局,出现问题马上整改。“每次测评都能看到明显优化。”东湖第三方检测团队负责人高静对长江日报记者说:“从一期到三期,东湖绿道对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游客的期待值也会越来越高。我们‘找茬’就是为了给游客更好的东湖绿道。”

  水是东湖的灵魂,也是东湖绿道“安身立命”之本。东湖风景区成立了湖泊保护与管理领导小组,编制出《东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全面禁止经营性汽油、柴油船舶在东湖水域通行,下决心搞起“排口”革命,采用“原位生态改底技术”“分步沉水植物群落构建技术”等多种技术,构建东湖水下良性生态系统,重现320万平方米“水下森林”,子湖相通、江湖相济的大东湖生态蓝网和山体相连、山峦相映的大东湖生态绿网正稳步编织。

  “作为生态绿道,东湖绿道一方面要维护好景区生态,另一方面也要满足游客需求。将生态保护和游客服务消费有机统一,则需要有所取舍。”东湖绿道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驿站商业和文旅项目招商实行负面清单制,凡有损东湖生态的一律不引进。东湖绿道的服务也尤为严苛。以保洁为例,把5分钟作为一个检验单位,确保犄角旮旯整洁如新。

  东湖绿道在建设之初就立意“要少些人工雕琢、多些自然野趣”,每一个精心雕琢的阶段性成果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滋养着人们的休闲时光。今年春天,武汉马拉松提前到樱花季举行。在央视直播镜头中,东湖绿道山水相依、绿意盎然,沿线如云似霞的樱花绚烂盛放,来自世界各地的跑友们在繁花作伴下追风竞技,最美赛道的美好画卷跃然眼前。

  武汉花木公司项目负责人魏哲说,东湖绿道三期新植的开花乔木主要是樱花,沿线新植近百株。以后,在武汉相约春天赏樱花,这条临湖樱花绿道将是新晋打卡地。

  紧扣时代的发展脉搏、得天独厚的碧水青山、细致入微的管理服务,让东湖绿道成为一条不可替代的绝佳绿道,有了迎接世界目光的足够底气。



  2024武汉马拉松,全球参赛者奔跑在樱花绽放的东湖绿道上。张瑾 摄


  拥抱浩渺烟波,人民绿道融入生活

  曾经游东湖,是旅游打卡;如今游东湖,是生活日常。时针拨转到东湖绿道开通前,东湖四大景区湖畔分踞,门票经济占主导,仅听涛景区免费对外开放。随着东湖绿道的延伸,东湖风景区逐步扩大免费开放范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变化中印入武汉人的脑海。

  2016年底,28.6公里长的东湖绿道一期免费开放,磨山景区免费开放,102公里长的东湖绿道二期则与马鞍山森林公园的免费开放同步进行。2023年,一贯在每年花季开园的东湖牡丹园改为四季对外开放,成为东湖风景区首个非花期免费开放的花卉专类园。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东湖风景区免费开放面积之大在全国都少见。

  百里绿道、千载民生,开放性成就了国际范儿。“这一大手笔是世界罕见的。”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区办事处高级人居官员布鲁诺·德肯曾表示,与伦敦、荷兰、日本等国家的世界知名绿道相比,东湖绿道的独特之处在于,国外的绿道通常建在郊野,而东湖绿道就在城市中心地带,人们出门不远即可享受绿色生活。“东湖绿道,在其宏大的尺度和以人为本的重述思想之上,更是当代武汉精神的展现。”东湖绿道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荣誉,更在于它将广阔的绿水青山还之于民,让老百姓得以用舒适的方式享受东湖的美好。



  临武汉大学一侧的人行道修葺一新。陶进 摄


  武汉大学与东湖原本就是一墙之隔、一步之遥。为了进一步优化校湖相望的景致,东湖绿道三期建设将武汉大学临东湖南路、长约2公里的密闭围墙予以拆除,并重建为有着透景栏杆的围墙,让武汉大学校园风景透出来,从洪波门、凌波门到扬波门,体育场、音乐厅、教学楼、大草坪等一览无余。

  为了使围墙内外的景观效果融合有致,建设方不仅打造了围墙临近马路一侧的园林景观,连围墙沿线的校园内景观也一并作了改造提升。行于东湖南路,左首东湖,右首武大,同时被极致的自然美景和至臻的人文气息拥抱着、环绕着,幸福感从眼底直奔心底。

  “东湖,常来常新。”这是与东湖相处过的人们最高频的评价。为了给大众持续带来更好的东湖绿道,东湖风景区8年没有片刻懈怠。绿道沿线驿站均按照五星级酒店标准建设,年均千余场大中小型游玩活动让东湖总有新玩法,东湖游船、皮划艇、桨板、帆船等水上运动将东湖水“拉进”男女老少的生活,华中首个空中旅游观光氦气球打开了东湖绿道空中游“赛道”,无人观光游船、无人驾驶飞行器等新尝试创意不断,以绿道为窗口展示着武汉的创新和活力。

  夏日的晚上,刚刚小学毕业的小林和父母一起骑行在东湖绿道上。她说:“我特别喜欢来这里骑车,每年都要来好多次。爸爸、妈妈说,我是和东湖绿道一起长大的。他们答应我,等我上了初中就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来这里骑行了。”



  一对新人在东湖绿道拍摄幸福时刻。王彬 摄


  历时8年,105公里长的东湖绿道已成为一条完完全全的人民绿道。它不在郊野,而是与城市和市民融合在一起,把生态、生活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甚至让区域发展围绕东湖来布局,真正实现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不断“生长”的东湖绿道重新定义了东湖,也让我们意识到,在武汉这样一个朝气蓬勃的现代化城市,一转身就能“拥抱”浩渺烟波和无边绿意,何其有幸。成环成网并非终点,未来的东湖绿道还将更加融入生活,给予人民的绿色空间越来越广。

  (长江日报记者晋晓慧 徐璐 通讯员孙姝 何宇炀 周鑫 钟珊 高梦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4 03:07 , Processed in 0.121923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