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1-28 14: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inter2015 于 2018-1-28 14:27 编辑
姐从上海一个人来了
文:袁媛
忙碌完一天,我没有打车回酒店,直接去了东四撸串儿。
北京的东四是个妙地儿。四合院里凉风习习有各种烤串。昂首走进去,对方问几位,理直气壮地回答一位,穿梭过热闹的几桌人群,这种吃独食的豪迈大概只有出差时最盛。点单后肉串上来,Q弹十足的牛板筋,肥瘦各半的羊肉串(略肥腻),肉质紧致的牛肉(真心不嫩),最后的战役再来一盘凉拌菠菜。身为孤独的美食家,略觉气氛不足是,这样的夜色其实该来杯青啤助阵(回去还有一堆邮件要发,算了啦)。
撸完旁边有24小时营业的三联和雕光。雕光装修略为破败,并没有一味用尽商业的谄媚去讨好观众。隔壁的三联书店24小时营业(福州路24小时的大众书局还在吗),对书虫来说像老鼠掉进大米缸,哦不,宅男来到Chinajoy狂欢,晚上9点依然有不少人驻足,同样是文化地标,三联的书和上海季风的书 选品气质就是有点不那么一样。买书结束,昏黄灯光下的行色匆匆的有缆电车还继续满载,期待的空心的士不见踪影。孑然在街口等了半小时,重度的孤独症都被治好不少。开始觉得我在这个城市留下一点痕迹。
心里轻轻叹口气,北京就是这么一座我行我素的城市,无论你多友好地准备接纳他,他依然有种爱谁谁的任我行姿态。
说起我最熟悉的城市,其实是上海。欲望都市里Carrie说,She has been dating this city (New York) for over ten year .So does me .我的约会一直是上海。这个城市让我完成了从女孩到女人的蜕变。18岁开始,这是我迄今为止经历的最稳定的“关系”。
上海像我年少时会喜欢的那种恋人,好看精致、充满教养、理智自持,充满秩序感。当然,另一点也像足了我年少时会喜欢的那种人,就是因为太理智,所以始终不会全心投入,这个城市彬彬有礼的文明之中,总是隔着一种自持的距离感(即使在我呆了十年之后)。如果借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这个城市盛行的哲学,大概就是 “精致的利己主义”,人人自扫门前雪,绝不给他人添乱,在这个城市盛行的是精英主义和职业精神。幸而,正因为这种利己主义,上海才会这么妥帖周全,每个人 都收拾好最体面的自己出门。每个现代城市都有自己的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拎不清”是这个城市不二的淘汰法则。
另一方面来讲,北京像是我一直以来在吸引的那种人,粗糙健壮,热情豪放,充满幽默感,但是又有点混不吝,而且,veli veli不可预测,有时候我会为它的混乱而头大。比如,深夜和朋友从后海逛完后问路去打车,结果被热情的土著们指到了胡同深处,切身体会了一把《北京一夜》里“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百花深处”,两个手心都汗津津的妹子握紧双手拦了个蹦蹦车才逃出来。
但另一方面,北京朋友的热情和包容又让我时时有惊喜,任何时候都有局,九点钟也能找得到人喝酒(或者蹭到酒局),酒局之后还有西北菜和撸串的夜宵,大排档里可以听到无数捧腹的段子和笑话,谈笑间樯橹飞灰湮灭。虽然这个城市打车堵、地铁挤,但来来回回总能遇到一样多的丰富有趣的局和好玩的人。反正这个城市对我来说就是一座活跃的火山,撞到黑天鹅和彩蛋的概率一样高。
记得有次在北京喝酒,真的遇到过这种情况。两个旅居北京的上海人异口同声地说北京好,北京的好在于充满变量,给咸鱼翻身的机会,给屌丝创业者发财的机会,给一个行业野蛮生长的机会。比如我所在的行业,就有大量渴望改变命运的创业者聚集在北京,中关村,798(像籍籍无名但等待成名的艺术家一样),北京的野蛮像是那种适合野草蔓延的土地,在狭小的地缝落个什么种子都会找到机会萌芽。这种无序造就的活力,上海鲜见,所以,这里碰撞着“互联网思维”。
最近双城记上演多次,最喜欢的瞬间,其实是从北京带着满载的信息量离开后,深夜降落在虹桥机场的瞬间,看着充满秩序的差头排队,身心像退潮后的沙滩一样宁静,只剩海星贝壳散落一地。高架上车窗里吹 来自然风,听着熟悉的音乐电台(我会调到103.7),像和熟悉的恋人重逢,静然相对,无须多言。
话说回来,这还是个漂泊的旅者的心态。饭祷爱(Eat ,prey ,love)里形容我族是生长在边缘中的人,最近遇到很多“游子”一般的姑娘,从香港或台湾到上海或北京的,气质大同小异,总有种独立冷静,但又会把自己哄开心的特质。
说到我自己,特质大概是随遇而安。到了哪座城市,就尽量挖掘它的好。我喜欢北京的活力和有趣,也相信这座城市会友好回馈我的善意。十多年前到达上海我还是一块混沌而粗粝的璞玉,这个城市和岁月打磨了我,让我变得细腻精致,懂事温柔,但这座城市也抑制了我天性中的幽默感和北方人的豪迈,希望未来在北京能让我找回它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