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5-29 21: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声
这些天,有人对麓山南路单行等新规给出“差评”。有的抱怨“原来一趟公交可到五一广场,现在转车很麻烦”,有的计算出行时间认为每天要多花费20分钟感到不快,甚至有师生因为公交线路较大调整而自嘲“孤儿”。
如果说,大家对于线路调整的吐槽,对优化升级的要求,都还有些道理,但有人希望把单行恢复成双行,倒退回过去就有些过分了。岳麓区委区**从善如流,27日迅速召集交通、交警、社区负责人以及居民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网友代表,听取合理化建议后,表态加车辆、增站点、调时间等大科城公交优化工作将于一周内完成。这是**根据民意作出的积极改变。但是,大科城的建设、麓山南路的提质应该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彼此需要磨合。不能只从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出发,单方面对于**和管理部门提出要求,我们也得有所付出,做些适应和改变。
连接着岳麓山下三所著名的大学,麓山南路从事实上来讲是一条校区的内部道路。以前,各种车辆横冲直撞在学校之间,车来车往,嘈杂声四起;车流量大,经常水泄不通。不仅安全系数无法保证,学生们上下学还要和公交车、私家车抢道,难道这是学校该有的样子?
仔细想想,牛津、剑桥、耶鲁这些世界有名的大学和大学集中的地方,没有这么嘈杂无序的。以剑桥为例,校园巴士穿行,没有社会公交,况且一条剑河把各学院串成珠链,乘坐游船游览,便有“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情调。大科城,应该是这样幽静雅致的地方,让人可以专注于读书、集中精力搞研究的地方。
这次的改变和调整较大,一时难以适应,为什么不想办法改变自己呢?每个人的诉求都不同,若是每个人只顾自己方便,而不顾整个社会的不方便,则可能在平衡和调整中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力,搞不好会错失大科城的发展良机。
“成长”的词典里,没有“容易”这个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谁不生活在“适应”和改变之中?倾向于获得及时满足,这是我们不愿意走出“舒适区”的原因。刷朋友圈和看书相比,当然是刷朋友圈简单,但是,看书才是在学校该干的事。一个人要成长,就要经常自我激励走出“舒适区”。同样地,麓山南路提质升级、大科城长远发展,是一个地方的“成长”,需要共同走出“舒适区”,让其蜕变成创新创业活力涌现的沃土。
有些我们过去习惯的东西,恰恰就是需要现在改变的东西。要去五一广场的,多转一趟公交车,问题不大;多花费20分钟的路程,提前20分钟出门,不难克服;取消公交线路的,步行或者骑行就当作锻炼身体。校园里的佛系青年,改变散漫拖沓的习惯,积极对待学业,也是更符合大科城气质的改变。诸如此类,只要是有利于大科城的未来,都来做些改变,如何?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哎哟喂
编辑:雨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