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2-12 18: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武晋 于 2022-2-12 22:07 编辑
武进是三国时孙权大帝取的名字,它还有一个孪生兄弟叫武昌,寓意“以武进之,以武昌之”。附带一说,丹徒、曲阿都是秦始皇统一江南后定的名字,孙权认为不吉利,于是通通改名,把丹徒改叫武进,曲阿改回先秦的云阳。
武进之名最初按在丹徒头上,大概是因为丹徒为江南运河的出江口,东吴水师从这里穿过长江入江北运河可以进军北方,是陈兵重地,体现了孙权的雄心壮志。而常州本名叫毘陵,汉高祖刘邦所起,从名字上可以看出是生产粮食的后勤保障基地。所以三国时设置了毘陵典农校尉,管辖无锡·毘陵(常州)、云阳(丹阳)、武进(丹徒)这一众沿江南运河分布的城邑。西晋统一三国后,江南再无备战的必要,于是典农校尉改制成郡,毘陵(常州)正式成为毘陵郡郡治,从吴郡(苏州)中分离出来。虽然体制变了,但管辖地域实际并没有改变。典农校尉时,无锡撤销县制并入毘陵县(今常州),一起保障粮食生产,天下太平设郡后即复置无锡县(今无锡)。接着,在非运河沿线的两处升乡建县:一处是曲阿(丹阳)的延陵乡升为延陵县(今金坛),另一处是毘陵(常州)的暨阳乡升为暨阳县(今江阴)。被孙权改名的两处,皆复旧名:云阳复名曲阿县(今丹阳);武进复名丹徒县(今镇江)。然后,顺着长江往东,在今天常州新北区孟城新建武进县,管辖范围大概是从今丹北到新北沿江一带,介于丹徒与江阴之间。可以看出,丹徒、古武进、江阴都是江防重镇,同时也契合今天五峰山大桥、常泰大桥、江阴大桥的位置。
以上是晋陵八邑前传——毘陵七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