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14 21: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邮件字号: 渝发改信箱[2010]287
发布单位: 市发展改革委
来信内容: 关于渝长客专功能定位和技术标准的建议和问题
重庆发改委的有关同志:
最近,你们在回复来信中指出,渝长客专将按照时速250公里设计。对此,我希望根据所掌握的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和建议,供你们参考。
渝长客专所经过的重庆黔江,湖南龙山、永顺、桑植、张家界等武陵山地区,主要劳动力以外出务工为主,尤以到珠三角、海西经济区和长三角为多;当地比较缺乏第二产业,三产业也较不发达。从地区比较优势来说,由于缺乏二产业所必须的集中矿产资源,加之地处内陆群山腹地,因而第二产业难以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引擎。这些地方最有比较优势的,莫过于当地特有的民俗乡情文化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因此,旅游业将是武陵山区的主导产业。
第二产业对铁路的需求以物流为主,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对铁路以客流需求为主,尤其是考虑到渝长客专沿线将旅游资源异常丰富的重庆主城、黔江、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张家界、武陵源、桃花源、桃江美人窝、长沙这些地方贯穿起来,而且通过长沙枢纽与京港、沪昆客专连接,方便的通向珠三角、海西和长三角,更是如此。黔江、湖南龙山、永顺等地的一些朋友反映,当地几乎没有什么与外界的大宗物流需求,但旅游需求、外出务工需求却是很足的。
可见,渝长客专沿线,最主要的需求就是客运需求,大致分为三种:城际通勤需求、旅游和商务需求、外出务工需求。其中,重庆到黔江段和常德到长沙段以前两种需求为主,黔张常段则兼有三种需求。
至于重庆到黔江段、常德到长沙段的货运需求,则完全可以由渝怀线及其增建复线、石长铁路及其增建复线予以满足;重庆到长沙的货运需求则可以通过渝怀铁路和沪昆老线湘黔段,以及渝湘高速公路予以满足,完全没有必要强迫渝长客专或渝长客专中的黔张常这一段铁路为承担这些货运任务而受到客货两用铁路功能和技术标准的诸多限制。
鉴于此,建议如下,一共四点:
第一, 重新考虑渝长客专尤其是黔张常一段的功能定位,建议确立为:坚持服务于城际通勤需求、务工需求和旅游需求的客运专线,而非以客为主、兼顾货运。其中,重庆到黔江段和常德到长沙段以城际客流为主,兼顾中长途干线客运,从而使渝长客专成为一条同时兼有干线和城际客流的多功能铁路客运专线,以使投资最有效率也最为节省。
第二, 建议渝长客专的主要技术标准参照国家发改委所批复的沪昆客专长昆段来执行,即:设计时速250公里,特别是让基础设施预留进一步提速条件,以真正符合客运专线要求,并为未来发展留下必要的空间,防止悔之晚矣。尤其是考虑到沪昆客专也是一条同时兼顾中长途干线客流和城际客流的客专,而且沪昆客专长昆段的施工难度比渝长客专沿线更甚,那么,参照沪昆客专长昆段的技术标准,对于渝长客专来说,是完全合适的。
第三, 渝长客专在建设时,由于重庆到黔江段、常德到长沙段要同时承担城际客流,因此,有必要按照不超过15公里的平均站间距建设,黔张常段的平均站间距可适当大一些。
第四, 渝长客专开通运营后,可以两种运行方式为主:一种是类似站站停的城际运行模式,既可短途开行,也可在中长途开行,考虑到平均站间距有限,运行时速为200-250公里,票价也可相应较低,比如参照时速200-250公里的铁路来制订票价,以满足日常性的城际通勤需求的时间收入弹性较低的特点,同时也满足外出务工和学习客流支付能力相对有限的需求特点;另一种则是中心城市之间的大站快车式的干线运行模式,此时平均站间距可超过50公里,因而时速完全可以达到300-350公里,票价也可参照京港、沪昆等长大干线客专标准制订,以满足商务和旅游需求的时间收入弹性较高、支付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这样将能够保证渝长客专真正分门别类的照顾到各种不同层次的需求,成为一条真正的多功能、高效率和高利用率的铁路客运专线,不仅能满足沿线人民的通勤需要,也能为沿线的经济发展从其他地方吸引足够的商务和旅游客流,从而注入足够的人气和活力,真正带动沿线的经济发展。
在提出建议后,还想请教贵委两个问题:
1. 渝长客专规划自重庆哪个铁路站引出?
2. 渝长客专规划接入长沙的哪个铁路站呢?特别是,长益常城铁起始站已初步定位长沙站,那么接驳京港和沪昆客专的长沙南站,如何对接渝长客专呢?贵委有无这方面的消息或者规划方案?
请贵委斟酌考虑以上四条建议,并不吝回答这两个问题。是为盼。
办理单位: 市发展改革委
办理结果: 贺先生您好!
您的来信收悉,现对您所提问题答复如下:按铁道部规划,渝长客专分为三段建设,即重庆--黔江城际、黔张常铁路、常德--长沙城际,时速标准200公里,预留250公里条件。我市希望整体按客专功能建设,但湖北、湖南沿线地区强烈要求对黔张常段兼顾货运,所以功能定位为客为主,兼顾货运。重庆至黔江段现在未开展前期工作,尚未确定重庆枢纽的引出站。常德至长沙段在长沙的接驳站我们不太清楚,请您咨询湖南省。
发布时间: 2010-05-12 15:45: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