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destined

『历史档案』纪念浦东开发开放25周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2: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 1990年代 大世界内景

上海这样一个地方,住高层楼还要搬煤饼。上海有110万个煤球炉子,煤气化的比例大大低于北京与天津,几十万户的煤气罐子都接到门口了,但现在没有气源。上下班交通困难,喝的水不像水,住的房子挤得一塌糊涂,这种情况下,你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是不大容易的。
国栋同志提出一个问题:上海向何处去?逼着上海面向国外,就是怎么能够吸引一点外资,引进一点先进技术和管理,产品能够赶上国际水平,销到国际市场去。在国内,上海竞争不过兄弟省市,劳动力贵、能源、原材料贵,他们的政策又比上海优惠,上海怎么也竞争不过他们。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开发浦东上。







上海 1980年代 刚落成的锦沧文华酒店23楼东望﹐见到老电视塔和国际饭店

上海提出开发浦东的设想后,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形势发展这么快,可以说是出乎意料。
现在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怎么启动?上海想利用外资,就必须有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又必须从全市来考虑,不可能只在浦东搞个基础设施,全市没有搞,这是不可能的。这里就需要有启动资金。这个启动资金,我们的意图是这样的:前提是我们并不想挖中央一块,就是我们不减少对中央的上缴。







上海 1990年代  漕溪北路徐汇新村公交汽车站

但是,刚才市财政局也说了一些困难,无非是说明,现在不是挖一块,不是减少上缴的问题,而是每年上缴都有相当大幅度增加的问题。我们只希望财政部考虑一下,使上海的负担稳定在一定的程度上。再增加负担,确实是无法再搞技术进步了。另外一点,希望中央能够支持我们一点启动的资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2: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 1992 蒲东路,徐汇新村附近马路菜场  

上海现在是精光的了,财政是赤字。开发浦东,外资不可能一下子来,三年以内不可能来得很多,中央如果不给一点支持,开发浦东就可能是一句空话。(姚依林:这个估计,我很同意。)我们的工作主要就在这三年,这三年,我们把基础设施搞上去,有个大的改观。三年以后,基础设施完善了,软件、硬件都完善了以后,上海起飞就有可能,那时国际形势会有所好转。所以希望三年里面,中央支持足以启动上海所需要的资金。







上海 1992  襄阳南路(永康路与永嘉路间)南望

我向依林同志汇报了,我确实想拼命做这个工作,就是从“菜篮子”、住房、交通,包括煤气等方面,如何能够从老百姓那里把钱拿出来启动市场。从上海的情况看,不是不可能,因为老百姓现在不买彩电等家用电器了,衣食住行、吃穿用的方面不多花钱了,都存到银行里去了。如果通过解决上海人民的切身利益问题,鼓励大家把钱用各种形式拿出来,集资也好,基金也好,分期付款也好,我相信是可以调动上海人民的积极性来解决他们的切身问题。







上海 1992 四川中路南京东路南望

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就如我向依林同志汇报的煤气问题,必须先把煤气厂搞上一两个,然后你这个办法一出来,他们把钱一拿,半年以后,你把煤气接上了,这个才有信用啊。如果你叫他们拿了钱,两年三年看不见煤气,他们认为你是骗人,所以这个事情需要资金启动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2: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 1990 杨高中路峨山路口西望

另外一个土地批租,要是还维持原来按比例上缴的政策,我说实话,谁也没法去搞土地批租,你那个钱也收不到。还不如让上海县试个点,就留给我们算了。总的我们感到,如果中央给我们这样一个支持,可以推动上海的生产,启动上海的市场,其结果是保证上缴。如果不是这样启动,现在这样工业生产始终保持负增长,那绝对上缴不了。







1990年4月1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大众汽车公司成立五周年大会上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宣布上海进一步开放的时机。那天依林同志提出这个问题,我觉得提得很好,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最好是在李鹏同志到上海来以后宣布这件事。这是一张政治王牌,是会有利于国际形势的转变的。外国人现在是看我们在4、5、6三个月能不能稳得住。有些人希望我们垮台,但也有人希望我们稳住了以后,他们好说话。
如果在这个时候宣布上海进一步开放,公布若干优惠政策,加上上海目前在外国人心目中仍是一个有利于投资的地方,我想可能对转变形势有一定的好处。所以我希望依林同志考虑一下我的意见,建议李鹏同志在4月中旬到上海来的时候,能够宣布这个政策,这个宣传效果将是非常好的。






1990年5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和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在浦东大道141号正式挂牌。浦东开发开放之初,浦东开发办公室在浦东大道141号一幢改造过的两层旧式楼房挂牌,成为浦东快速发展的“心脏”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之初的浦东开发办公室

我一再讲,我这里投资十几亿美元的旅馆,要是没有人来住,这个债都还不起。外国人即使不来投资,哪怕就来住一住,我这个负担也能减轻。说老实话,当时只想到这一点。我也想到,如果没有启动资金,这个宣传也是一句空话。因为你虽然有这个政策,但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家也不会来的。我们也考虑到中央很困难,所以依林同志来,我们也没有想出提什么要求,当时我想中央可能给个政策让我们自己慢慢去爬。现在采取这么个政策,我认为确实是党中央、国务院,特别是依林同志和中央各部委同志对上海深刻的了解、正确的判断和英明的决策。
过去我一年虽然来上海三次,但还是没有亲身体会,了解不深,这两年有一点体会。就像昨天的绢纺厂,依林同志去看了一下,比较代表上海的基本面貌,主要的就是这个类型。改造了一批,就是靠这个一年3亿美元。但是那里面也有不成功的,买了一套设备进来投不了产,这个情况也不是没有。基本上搞了三年,总共是10亿美元,改造了一批厂,现在能够有点市场的还就是这批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2: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estined 于 2015-4-20 09:33 编辑


1991年3月,朱镕基代表市委提出“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16字方针,并提出坚持“规划、基础设施、金融贸易”三个先行的方针

从这个厂子可以看出什么东西呢?上海的工业基础还是不错的,工人的素质确实比外地高,我们在全国看了好多厂,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就是说,你只要给他一点启动资金,给他一点改造的资金,他的潜力和效益的发挥要比其他地方大得多。







1991年3月,朱镕基代表市委提出“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16字方针,并提出坚持“规划、基础设施、金融贸易”三个先行的方针

上海人比较讲求实惠,但要求也不很高,有承担任务的光荣感,现在就是精神疲软,这个劲鼓不起来。如果能够给他们鼓一下劲,这个潜力就能够得到很大的发挥。因此,我认为这个决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上海的范围,这样做对国家的好处要比对上海本身的好处大得多。上海这一块确实是没有人背得起。说老实话,现在我们自己心里也不大好受,每年跑到北京去要煤、要原材料、借库存棉花,给国家增加很大的负担。当然,上海对全国的贡献也要讲。上海的产值只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但从上海的角度,以及作为一个仅次于北京的经济、文化中心,他确实起到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姚依林:过紧日子,在上海很多工厂里就是这样。)






陆家嘴将传统汽配福利厂、面粉厂等改造升级,成为吸引拜尔、保时捷、大智慧等总部落户的现代园区。图为转型前的陈旧厂区

我们的干部也是这样。上次《人民日报》发表了上海几个副市长在一个房间办公的报道,有些人不大相信。也有人说办公室挤一点,宿舍是不是 那样?我今天可以这样讲,住房就我跟江泽民同志两人好一点,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家里没有洗澡的设备,他们要洗澡就要到外面浴室去洗。就是这么个状况。上海有一个传统,保持了艰苦朴素。所以刚才国栋、道涵同志都讲了,中央可以相信我们上海不会乱来,不会把这个权使用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2: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 1990  中山北路近朱家湾

遗憾的是,1990年,北京的领导人对邓导师上的课和上海的领导人加速经济发展的愿望无动于衷。他们当时更多地是跟着谨慎的计划派大师陈云走。







上海 1990s 俯瞰龙华寺

陈云在上海郊区的青浦长大,经常回上海视察当地情况;在党内,他在跟上海有关的问题上享有特殊的权威。陈云反对在上海建经济特区,不仅因为这有可能给国家既有的重工业和税收基础造成风险,还因为作为一个在1920和1930年代在那里工作过的人,他深知资本主义的罪恶和上海商人那种在他看来对洋人过分卑躬屈膝的「买办习气」。因此,陈云担心外国租界死灰复燃。







上海 1992 襄阳南路永嘉路北望

可是邓小平对陈云的迟疑已经失去了耐心。虽然没有点名批评陈云,但他在1990年2月说,上海的发展落后于广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2: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 1990s 虹桥路原徐镇路段

圈里人都知道,他这是在表达对陈云反对开放上海的不满。






上海  1991年1月6日  峨眉路闵行路口,暂留在马路上的一辆拍电影的道具电车,迎来围观人群

定于1990年12月25日至30日召开的七中全会将要研究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的草案。在会议前夕的12月24日,邓小平又把江泽民、杨尚昆和李鹏叫来,再次给他们上课,讲明加快发展的道理。他强调在2000年以前让经济翻番的重要性,鼓励他的接班人不要害怕担风险。邓小平重申,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够快,经济停滞就会变成政治问题,而紧缩政策加上外国制裁的负作用,正在放慢经济增长的速度。
邓小平认为,只有放弃保守的经济政策才能避免重蹈苏联和东欧的覆辙。但是邓小平的课依然没有起多大作用。尽管他多次请求,七中全会仍然受到谨慎的保守派主导,他们更加担心的不是增长速度放慢,而是经济过热。







上海 1990年 建造中的南浦大桥


2014 南浦大桥 by 基诺Genovision

邓小平于1991年1月28日乘专列去了上海,在那里一直住到2月20日。他既是为了冬季休养,也是想再次为经济增长点火。听过朱镕基的汇报后,他视察了航空和汽车工厂,还有将要成为世界第三大悬索桥的南浦大桥的建设工地。
邓小平重申他在1990年说过的话:1979年开放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开放上海,是他犯的一个错误,他原本应该利用上海的人才优势。他强调开发浦东不但对上海市,而且对整个长江流域都很重要。他说,金融——他有意避免使用容易引发不满情绪的「资本」一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国想在金融领域获得国际地位,全国都得靠上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2: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1992年,外滩东望浦东小陆家嘴,在建中的港务大楼和东方明珠塔

“我们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
那一年确定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汕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厦门是因为闽南人在外国经商的很多,但是没有考虑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上海人聪明,素质好,如果当时就确定在上海也设经济特区,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的。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只要守信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人家首先会把资金投到上海,竞争就要靠这个竞争。”






1992年,外滩东望浦东小陆家嘴,在建中的港务大楼和东方明珠塔

“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







1992年 外白渡桥

1991年2月,在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的陪同下,邓小平来到新锦江大饭店顶楼旋转餐厅,没有吃饭,只是吃了些点心喝了点茶水。面对窗外的风景,提出了对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展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2: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1992年 田林新村

邓小平在1991年并未能使他的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除夕时他和杨尚昆、李先念一起给上海负责人拜年的画面上了全国的电视,但并没有提到他要加快上海发展的努力。邓小平的意见甚至没有出现在《人民日报》上。






1992年 复兴中路襄阳南路口西望

不过,他在1991年也取得了两个小小的收获:他争取到足够的支持,把朱镕基调到北京担任副总理; 他还让上海的报纸发表了几篇文章,尽管用的是化名。1991年3月和4月,上海的干部让《解放日报》根据邓小平不久前在上海的讲话,整理出了四篇系列文章。这些文章没有暴露与邓小平的关系,而是署名「皇甫平」(意思是「黄浦评论」,又可指「辅助邓小平」)。(这应该也是《解放日报》创刊至今最“解放”,最有影响力的一次发声。)







1992年 仙霞宾馆

第一篇皇甫平的文章发表于3月3日,批评了「一些同志」把市场说成资本主义。文章说,计划和市场只是利用资源的两种不同方式,不是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标签。政治圈里的人在猜测「皇甫平」的文章背后究竟为何人,但当时只有极少数人知道那是邓小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2: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1992年 水城路茅台路口

中宣部动员《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对「皇甫平」的文章进行了反驳。1991年11月,在雄伟的上海南浦大桥的通车仪式上,替北京的保守派领导人说话的李鹏总理公开批评了皇甫平的文章,他说,这些文章让人错误地以为北京的政治气氛发生了变化。






1992年 茅台路水城路口

1991年,党的干部开始筹备将于次年年底召开的中共十四大。邓小平明确表示,假如江泽民致力于加快发展和扩大开放,他会支持他,不然他就要支持党的其他领导人。但是其他领导人也都受制于当时的主流气氛。例如,朱镕基到北京担任副总理后,仍在忠实执行元老们保守政策的李鹏总理感到了来自邓小平的压力——这是要用朱镕基取代他领导经济。但李鹏顶住了压力,朱镕基在1991年别无选择,只能执行当时的谨慎政策。






1992年 茅台路71路车站

陈云和邓小平都避免公开斗争,但他们各自的拥护者却在公开替他们说话。1991年10月,国家主席杨尚昆借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之机,支持更加大胆地实行改革开放。为另一方说话的邓力群则在1991年10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警告说,阶级斗争很尖锐,存在着「和平演变」——即用资本主义逐渐取代社会主义——的危险,这正是自由派梦寐以求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2: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1992年 茅台路水城路口

1991年底,当干部们为即将召开的党代会作淮备时,战线变得明朗起来。保守派在11月25日至29日的八中全会上仍占上风,于是邓小平拿出了他的惯用手段:不把时间浪费在争论上,他要采取行动争取支持。






1992年 新客站

当邓小平的专列于1992年1月17日驶离北京站时,北京的其他中央领导并没有收到通知,甚至连江泽民也不例外。这次出行完全由武警部队一手操办。北京的其他领导人和南方负责接待他的干部只知道,邓小平夫妻、他们的四个子女(只有小儿子邓质方没有随行)及其配偶和孩子,一行17人,要出门散心观光,进行「家庭度假」。谁能反对这个老领导的家庭去度假呢?






1992年 新客站候车室

邓小平南行的第一站是武汉,这里是华中地区的铁路枢纽,也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的地点。邓小平于1月18日上午抵达武昌火车站。尽管只是家庭度假之旅,但对待邓小平这样显赫的人物,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和省长郭树言还是前往月台迎接邓小平的到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2: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1992年 恒丰路立交桥

邓小平只在月台上停留了20分钟,时间虽短,却足以让他发一通脾气。邓小平说:「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你们要多做少说。……周总理四届人大﹝1974年﹞的报告,毛主席指定我负责起草,要求不超过五千字,我完成了任务。……现在文件多如牛毛。」他提到这样的情况:省委书记去农村考察一个星期回来,文件就堆成了山,让他头痛。邓小平一向反对空话、长篇报告和不作认真准备的会议,他曾说过:「没有话把嘴巴一闭……会议和讲话是为了解决问题的。」







上海  1992年

发了一通脾气后,邓小平说出了他的要点:「谁反对改革,就让谁下台。」尽管他是在向武汉当地的人说话,他的话也没有登在公开的媒体上,但很快就引起了江泽民的注意。两天以后江泽民对手下的干部说,要加快开放步伐,恢复对外开放政策,减少会议的数量。







上海 1991 上海某弄堂中的简易小便处

1月19日星期一上午,邓小平在广州短暂停留后,与陪同他的省级领导一起,开始了对最有活力的特区——深圳和珠海——为期11天的视察。当地干部一周前才接到通知为邓小平的到来作准备,他们跑到邓小平要去的所有地方布置保安,安排包括痰盂在内的必要设施。他们只接到通知要为接待邓小平一家人前来度假作准备,但是当邓小平到达深圳时,他们已经收到在武汉和长沙与邓小平见过面的干部的详细报告,他们意识到,这并非一次寻常的家庭度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2: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1992年 长乐路,26路陕西南路站

广东省委书记谢非、省委副秘书长陈开枝和其他几位省里的干部与一些当地干部一起在深圳为邓小平做向导。在迎接邓小平的干部中,有些人在1984年就接待过邓小平,他那次来时肯定了经济特区的成就。邓小平到达下榻的宾馆后休息了十分钟,然后与谢非等人在宾馆的花园里散步。邓小平的女儿邓楠提醒父亲说,八年前他在这里题过词。邓小平随口便背诵出了他当年的题字:「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引来高兴的东道主一片喝彩,他们把邓视为最强大的助推器,不同于那些试图限制他们投资的北京官员。







上海  1992年

在广东,邓小平到处都被喜欢和感激他的人团团包围。在1982年和1983年,他虽然最初没有为特区辩护,但是当1984年特区受到北京保守派的严厉批评时,他却表扬了特区。广东人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抓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然而在1992年,广东人仍然担心来自北京的黄灯和红灯,渴望看到绿灯。邓小平正在支持他们的事业,支持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快经济发展,反过来,他们成了邓南巡计划的啦啦队。







1992年 西藏路南京路人行天桥

当他开始视察深圳时,邓小平心情振奋地观看当时在中国还不多见的高楼大厦,认真细致地视察新技术,听当地干部汇报情况。当地干部告诉邓小平,1984年时深圳的人均收入只有600元,1992年时已经达到2,000元。邓小平不可能不为自己加快发展的梦想可能变为现实的前景而欢欣鼓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2: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1992年 金门大酒店对面的WC

邓小平来访的消息不胫而走,每当他从工厂和办公楼走出来时,都有大批普通市民在等着他。他在53层的深圳世贸中心旋转餐厅俯瞰了这座城市的新建筑,当他走出大楼时,有大批群众向他鼓掌欢呼。






1992年 西藏中路延安东路人行天桥

但是,在乘车时的私下场合,他愤怒批评了北京的保守派。他要求随行的当地干部——他们都支持他的想法——不要公开他的私下谈话。不过即使在公开场合,他也表明了自己的担心,他说,左的政策会造成可怕的后果,甚至会葬送社会主义。他警告说:「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1992年 四川南路39号,东方证券门口

在与地方干部的坦率交谈中,针对那些把特区说成搞资本主义、受到外国人控制的批评者,他说,只有四分之一的投资来自外国人。他又说,中国在政治上控制着所有外国公司,可以确保它们对中国有益。他不仅不担心现在的外资水平,还主张增加外资数量,建立更多的合资企业:外国企业不但交税,还能为工人提供就业岗位和工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2: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1992年 人民路河南南路口

参观了世贸中心大厦后,邓小平在返回宾馆的大巴上再次谈到他的很多基本观点: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也不等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先富起来的地方要多缴税,用来帮助落后地区。但各地的情况不可能很快拉平,不能搞「大锅饭」,这会打击人们的热情。邓小平鼓励干部进行试验,敢于冒险,不要怕犯错误,有错改了就好。






1992年 城隍庙

邓小平鼓励深圳在20年内赶上香港、新加坡、南韩和台湾这亚洲四小龙。他说:「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听过有关深圳的贪污受贿和腐败问题的汇报后,邓小平说:「你们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两手都要硬。」







1992年 城隍庙

当船经过清代海关旧址时,邓小平再次提到他的离别叮嘱的要点:中国过去受到外国帝国主义的欺负,但那时代已经过去了,「落后就要挨打啊。我们已经穷了上千年,不能再穷下去了,如果不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还要挨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2: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1992年 城隍庙

他表扬了当地领导利用市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成就,而从中受益的社会主义制度又能使市场更加成功。他说,从集中人力抓紧办事这方面说,资本主义赶不上社会主义。他还指出,如果没有从1984 年到1988 年取得的进步,1989 年到1992 年这个困难时期的事情就不会那么顺利。







1992年 旧校场路

邓小平在1990 年和1991 年未能让国家回到改革开放的快车道上,但是由于香港的媒体和珠海的一次会议,他在1992 年取得了戏剧性的突破。
按照行程安排,邓小平没有举行记者招待会,但他在深圳的消息一传出,香港记者便蜂拥越过边境前来报道他的南行。1 月22 日,邓小平到达深圳三天后,香港的《明报》就爆出了他南行的消息和加快开放的意见。该报还说杨尚昆也在深圳陪同邓小平。敏感的香港读者立刻意识到,邓小平的南行并非寻常的家庭外出度假。







1992年 农民进城看地图找方位

香港左派报纸的编辑仍记得很多同事因支持「六四」示威而被解僱,因此在报道邓小平的行程和讲话时忐忑不安,但他们仍然在1 月23 日同香港电视台一起报道了邓小平来到深圳的消息。由于中国的宣传部门无法在毗邻香港的大陆地区遮罩掉香港的电视信号,广东南部有数百万人在香港电视台上看到了邓小平在深圳的部分画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2 14:44 , Processed in 0.052487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