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9-11 17: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钢铁不敌“胡桃木”
“千里兰渝陇最难。”兰渝铁路副总经理蔡碧林曾经赋诗感叹。“陇”是甘肃的简称。
走进甘肃境内胡麻岭、桃树坪和木寨岭三条隧道,我们才真正了解兰渝人口中“钢铁不敌‘胡桃木’”的意思:既要在水豆腐里打洞,也要承受如蛟龙号沉水2700多米时的巨大压力。
2016年年底,一场冬雪后,我们来到了距地表350多米的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隧道外寒风凛冽,隧道内闷热潮湿。
在一处施工掌子面前,洞壁上插满了细管,黄色砂浆从管中涌出,落在地上堆成厚厚一层。稍不注意,就会被掌子面突然涌出的砂浆溅一身。渗水一旦滴在皮肤上,明显感受到灼痛。抓起地上的一团细砂,用手一攥,指缝中便渗出水来,手指一撮,细砂全成了粉末。
然而,就是这样比重近乎于水的“第三系富水粉细砂”,让3.2公里长的桃树坪隧道6年多才全部贯通,6年攻坚才打通胡麻岭隧道1、2号斜井间的173米!
隧道施工“怕软不怕硬”。兰渝铁路公司陇南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张有生说,岩石地质大型盾构机能快速推进,但富水粉细砂地层成岩性差,长时间受水浸润或浸泡后呈流塑状,施工中极易涌水、涌砂。“胡麻岭的砂比玉米粥还细,含水量最高达28%,就跟水豆腐一样。”
2011年8月,胡麻岭隧道1、2号斜井间仅剩173米时,泥石流般的细砂从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地层涌出,淹没了已经修好的隧道。工程不仅没有前进,反而倒退了!
过去5年半,1号斜井方向的隧道发生了四次大突涌,砂浆积累15万方,相当于2公里的隧道长度。
在铁路隧道施工中享有盛誉的德国专家,曾专门自带顶级设备和施工团队到胡麻岭应战,但试了几次都没成功,离开时认为“不可能在这种地层中打隧道”。
前进,突涌,倒退,清理,再前进。受制于空间狭促,很多时候,工人只能猫着腰,一点一点把泥沙往外掏。
2015年,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全国相关行业专家反复研究,终于探索出一套成熟的施工方法,破解了胡麻岭隧道的“世界难题”。长期停滞不前的工作面,终于又开始向前推进。
2016年年底,我们进入我国目前最高风险等级的铁路隧道木寨岭隧道。所见场景格外骇人:已施作的二衬严重变形,混凝土开裂剥落,钢筋外突扭曲。
变形来自世界铁路隧道中最大的“极高地应力”。兰渝铁路公司安全质量管理部副部长卫鹏华说,此前世界铁路隧道施工中地应力最强的是奥地利阿尔贝格隧道,但木寨岭的地应力是其2倍,最大值达27.16兆帕。“这相当于蛟龙号下潜到2700多米时所承受的巨大压力,而且压力还没有海底那么均匀。”
如何应对“极高地应力”,依然没有先例。在数轮攻关之下,兰渝人终于找到了变单层拱架为双层、加密拱架间距等有效可行的施工方案。
2016年7月,木寨岭隧道贯通后没多久,“极高地应力”又对隧道造成了严重损坏。补强后隧道结构厚度是普通隧道的2倍多,“隧道壁厚度超过两米,比防原子弹的地下工程还厚!”卫鹏华说。后来,大家把这种施工方法称之为“木寨岭模式”。
在这条隧道施工,除了要面临高原反应,还得承受住一年中一半是冬天、一天经历两季的考验。
木寨岭隧道一工区总工程师陈强说,埋深地下824米的隧道正洞温度高达30多摄氏度,隧道外则是零下20多摄氏度。干完活,工人们的衣服常常湿透,呼啸的风裹着雪打在身上,衣服被冻得硬邦邦,就像活的冰雕……
2016年12月26日,出行旅客在陇南火车站站台登上兰渝铁路岷县至广元段首发列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