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馬暢先生

[原创摄影] 盖个楼,老武汉照片新看,不定期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4 21: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馬暢先生 发表于 2019-1-13 13:19
花旗银行

在中部,花旗只是在兄弟城市长沙设立了分行,汉口的这处早已撤出——建国后的银行大楼由武汉市 ...

感谢分享啊
花旗银行我路过了那么多次 但都是在门口近看
今天看你的帖子才发现原来上面有一只白头鹰的雕像
真是极具美国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13: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9-1-15 13:41 编辑
willwilldo 发表于 2019-1-14 20:33
武汉没有花旗银行啊

着实没有,中部仅长沙,西北空缺,西南有成都重庆贵阳


不过渣打倒是在武汉设了点,就在中信泰富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13: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9-1-15 16:40 编辑
睿琪小智 发表于 2019-1-14 21:03
感谢分享啊
花旗银行我路过了那么多次 但都是在门口近看
今天看你的帖子才发现原来上面有一只白头鹰的 ...


太惹眼了,不难不注意咧

鹰酱确实继承了英帝国的衣钵,通过两次大战、冷战以及战后的科技创新奠定了地球村长的地位,可以说这件雕塑很有前瞻性的呢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13: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9-1-15 16:39 编辑

花旗银行 汇丰银行

英租界沿江,花旗汇丰就像是一对好兄弟,两者一同出现在镜头里的场景很多,清晰度也相当高,这里择取几张

站在今天的位置去试着想象当时摄影师的心境,见到这两幢大型建筑时,很难遏制住想要摁快门的心。旧时水文条件远不如今,江水决口三镇一片泽国的水灾常有发生,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31年。老照片很可能是摄于当时。不过,但见水患就归于1931汉口大水是武断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15 13: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张照片划船的样子挺可爱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13: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9-1-15 16:38 编辑

花旗银行 汇丰银行

这张老照片在各处都有发表,较为常见。除去花旗汇丰两行,照片两侧各有一处相同款式的老建筑,均是文艺复兴风格的英式建筑——这种风格的建筑在英帝国于亚洲各殖民地区相当多见

那时的江堤很简易,沿江大道虽宽阔平整,但与今日的规模相去甚远。这张照片的机位有可能是在码头高处或者干脆是江中的船艇上,而我则是某次冬夜借用了科技馆的平台拍摄

老照片最右侧的建筑以原样留存,疑为原英怡和洋行的产业,现在为银丰典当行所用;而最左边那栋应是同样的性质,现为某物流公司使用。外观变化虽大,可似乎并未拆毁,仅是进行了翻修装潢,遮盖住了原有的风格样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16: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杨007 发表于 2019-1-13 18:26
好贴啊 ,让我一个人在外地,心在汉的人,都想回家了。马先生辛苦。楼主继续。。。

多谢关注 在外平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0 23: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9-1-24 10:19 编辑
lccathy 发表于 2018-10-20 09:28
有个建议。望楼主能把汉口租界的那些老房子也能来个对比,感觉那些房子也很有故事性,并且了解一下武汉**在 ...

德工部巡捕房

日帝国在甲午中日海战几次战役中获胜,取得极大优势,于1895年与清廷签订《马关条约》。清廷被迫增开沙市重庆等商埠,日帝国得以深入中华内陆,之前讲到的日清洋行正是在此背景下创立;条约还规定,中国应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给日本。后来,德帝国、俄帝国和法帝国为保护自身利益,担心日在华势力扩大,三方联合迫使日帝国放弃了对辽东半岛的侵占

同年,德以此为借口,要求在华开设租界,汉口天津成为了德帝国的目标

汉口德租界北承日租界,南抵法租界,到1907年汉口城垣拆除时,整个租界已经扩张至六百余亩,占地面积仅次于英租界。帝国在租界内开设了数十家洋行如安利英洋行美最时洋行西门子洋行等,主要从事五金机械、印染颜料等业务。德领馆(现市府)、德工部巡捕房(现警察博物馆)、江汉关监督公署(现市档案馆)、美最时洋行安利英洋行仍有完好留存

1917年一战爆发,中国作为协约国成员,对德宣战,收回德在华物产地产,德租界也成为收回最早的租界

在那个屈辱的年代,各帝国均在租界内设置了相关的行政部门和机关单位,俨然“国中之国”。德租界于1907年设立工部局,下设巡捕房,负责维持界内秩序,贯彻执行工部局各公务

老照片为某明信片,新照片则摄于去年年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 11: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好贴,这对比的好一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 19: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费心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 19: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古建筑修复的挺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0: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工部巡捕房

德工部巡捕房位于江岸区胜利街271号,建筑整体为欧洲文艺复兴风格,陡峭的屋顶和高耸的塔楼体现出强烈的哥特式风格,余下处处细节则是南德巴伐利亚巴洛克式的最好代言。券拱式外窗,一层和二层皆设有外廊,转角处的塔楼特别突出,占据着制高点,安防功能得以加强。抗战末期,美军机对汉口日德租界进行了猛烈轰炸,巡捕房塔尖很可能在此次轰炸中遭到损毁(也有说法是大跃进时期被回炉重铸炼钢)

新照片摄于元旦,大红塔尖在灯光效果映照下相当好看,就是外露的线杆和电线显得杂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0: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9-1-26 09:19 编辑

德工部巡捕房

同样是元旦所拍,略微出现了广角透视——这在建筑类摄影中是需要严格规避的,否则难看的透视变形会引起糟糕的观感。考虑到徕卡的35毫米相机初见市场规模也是二十世纪中叶的事了,而拍摄这张老照片的摄影师很可能用的还是沉重且体积巨大的玻璃底片的皮腔式相机,能够通过移轴来克服透视变形;再者,那时的租界相对空旷,也不必受到过多的限制,所以老照片基本不存在变形

正对路灯,鬼影在所难免,观感不佳,好在能较为直观地看出老塔楼塔尖和复建后的对比,还原度很高——包括“胡乱搭接”的线杆和电线——由此反映出租界内的工业化电气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汉口城市公共水电设施的发展。老照片也是出自明信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11: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9-2-22 00:21 编辑

中.央信托局

中.央信托局前身为央行附属“中.央信托局筹备处”,于上世纪初创立,为的是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发行国币以补充库款,调节补充银行业金融活动,对市场动向进行观测。由于时局动荡以及民国大官僚大资产阶级的买办性质,近代中国的信托业先天不足,发展缓慢,缺少完备的法律约束,成熟度很低

1928年总局在汉口余姚等地开设分公司,除普通的金融信托业务外,还兼管公职人员储蓄、军火买卖以及地产交割等事项。民间信托商行形成规模要远早于官办,它们和中.央信托局互有竞争又彼此合作,尽管时有投机行为,但中国信托业在这段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

1935年,央行特设中.央信托局,总局大楼在上海汉口路落成,由“四大家族”之一的孔家孔祥熙任理事长;次年,汉口分局大楼在中山大道建成完工。上海沦陷,国府内迁,总局部分人员撤入汉口分局;武汉沦陷后,城市金融市场被侵略者控制垄断,业务惨淡

建国后各地分局由军方接管,大楼归于省交通局,一层为皇宫婚纱摄影承租经营。老照片的拍摄年代为沦陷时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12: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9-1-29 12:23 编辑

中.央信托局

汉口分局大楼位于中山大道912号,由近代建筑师卢镛标设计,上海泰兴营造厂参与施工,建成于1936年

卢镛标来自浙江定海,顶职入聘景明洋行,因刻苦好学任测绘室华人主任。1929年辞去职务,并于次年创办了武汉首家华人建筑事务所——卢镛标建筑师事务所,地址在鄱阳街。其著名作品有:四明银行大楼中国实业银行大楼中.央信托局汉口分局大楼

大楼全高六层,为大型钢混结构。整体风格与前后左右的中国银行(原大清银行)、浙商银行广东银行相去甚远——信托局大楼几无浑圆的柱式结构,细节处的装饰很少。基座为大块麻石,显得敦实有力,外立面贴有赭黄色墙砖,线条简洁,整体呈“山”字形向上,气势挺拔,是一幢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十分摩登modern

这张黑白照片上描绘的是建国后的中山大道的景象,新照片拍摄于前年秋末,相关资料参考马翠兰老师《信托业与武汉地方社会》和郑红彬老师《武汉近代著名先锋建筑师卢镛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2 10:08 , Processed in 0.05547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