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1-11 12: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棍打狗腿子 于 2016-1-11 18:28 编辑
石家庄如何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
燕赵都市报 01-11 07:58
河北没有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节点性城市。明确石家庄的“第三极”定位,是要将石家庄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大城市,从而带动河北省的城镇化建设、拉动冀中南地区的经济增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6年,我省将出台支持省会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第三极”打造将进入提速阶段。
1.绿水青山为省会打造生态屏障
石家庄鹿泉区辛庄村的老刘一家,如今靠两个“家庭主营项目”致富,春天接待石家庄市民踏青采摘,夏天农家乐同样接待市民消暑纳凉。就这两项,一年下来的总收入已经成为“商业机密”,老刘不好意思地跟记者说,具体数就不告诉你了,总之比以前全家种地和出去打工好太多了。
这一切,得益于由位于石家庄西郊的西山森林公园、龙泉寺景区等撑起的山前大道景观带。采摘、登山和休闲已经成为很多石家庄市民周末户外活动的必选项目。而越来越火爆的短途休闲游,则给西部山前大道周边的几个村庄,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要成为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首先要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京津冀互联互通上实现突破。”省政协委员、石家庄市城乡规划局局长王晓临在讨论省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将石家庄建成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规划层面考量,在生态建设上,石家庄的城市周边,将规划建设480平方公里的生态协调区,以绿化、植树为主。同时,西部山区89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除基本农田、林地以外,也要做好植树绿化工作。此外,近几年石家庄在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廊和绿道都做了预留,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也将更注重这些生态功能的完善。
2.石家庄有成为“第三极”的条件
老刘一家的日子,客观上因为西部山区被打造成石家庄的生态协调区获得了改善。在做好城市生态屏障上,无论是西部山区,还是滹沱河沿岸的生态治理,都已经有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省政协委员李国强说得更加直接,城市生态环境不好,留不住高端消费,留不住人才,也就更留不下投资。这也是石家庄在生态环境建设上,下了这么大功夫的出发点。“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京津冀区域要实现协同发展,应发展京津以外的第三极,石家庄应该打破瓶颈,实现更大作为。”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此前在石家庄出席论坛时表示,在北京、天津两座超大城市的光环下,河北省会石家庄以前“并不亮”。而从三地区域整体格局看,北京、天津都在北部,中南部缺乏一个核心城市,石家庄正处在这一位置,应抓住机遇,借势“亮起来”。
用王晓临委员的话来说,将石家庄建成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什么这么说,王晓临委员解释说,首先从协同发展来看,京津两市与河北城市存在巨大落差。其次,从各国的城市群建设经验来看,城市群内城市等级有发展的客观规律。京津冀城市群中缺少次级城市,需要将石家庄做强做大。重要的是,石家庄做大做强,可以带动、辐射冀中南5000万人口,能更好疏解中心城市的功能转移,使京津冀城市群成为世界级城市群。
王晓临委员认为,将石家庄建成京津冀城市群的第三极,有充分的客观条件。首先石家庄具有省会职能,是全省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其产业水平、人才、科研优势巨大,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省会战略也是国内其他省份发展的共识。其次,石家庄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在全省排在前列。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之后,石家庄市区面积达到2206平方公里,城市跨河发展,城市框架基本拉开,有成为京津冀第三极的空间承载力和基础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