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馬暢先生

[原创摄影] 盖个楼,老武汉照片新看,不定期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6 09: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以为是知命之年的人,这么年轻能有这样的历史视角确实不易,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26 09: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以为是知命之年的人,这么年轻能有这样的历史视角确实不易,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26 09: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猜想是知命之年,这么年轻能有这样的历史视角不容易,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26 11: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帖子!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7:32: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691268328 发表于 2018-12-25 22:12
你的图很好,开始我还以为你是个老先生咧

哈哈哈哈老先生能用这么轻快的语气表达真情实感吗hh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7:56: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寒蝉 发表于 2018-12-26 09:06
原以为是知命之年的人,这么年轻能有这样的历史视角确实不易,点赞

过誉了

我历史人文知识框架远不算成型,储量也不丰沛,跟业余爱好者们的程度相比都还差得远。对于这方面的兴趣,来源于小时候父母意外地启蒙开的头,而学生时代托得曾经优秀同侪的影响和提点,古人练书法讲究“取法乎上”,好在后来的方向也没有太偏。这虽是不值一提的兴趣爱好之一,但我希望能够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积跬步以至千里

其实人到了这个年纪大致也有了个定论,今后的历程都是大不过是因循前例,所谓世俗概念的上升或者下降的表象之下,都是个人脾性人格和知识眼界的不断地补足和圆满。我认为人生与时空的真相是:我们无非是在这个三维空间中占用一具皮囊,顺着时间轴的方向,往前移动一小段距离而已

如此定义颇有些宿命论的意味。然则退一步想,正如阳光下的万事万物,即便依循荣枯之理,却也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光,又不断地将能量散发出去,以作他用。希望这编织武汉古今历史变迁的图景中,你我都能有所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22: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9-1-6 23:39 编辑

水塔

上次就说到宁波商人宋炜臣创办“汉镇既济水电公司”,作为城市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口水塔于1908年在今中山大道前进五路口动工,年余竣工。和大王庙电厂宗关水厂一样,水塔的设计师仍是英国工程师穆尔,施工方为广荣兴营造厂。这一年,中华帝国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登基,中国历史千年未有之变化的大幕正徐徐揭开——汉口城市水网在宣统元年的秋天正式完成管路设备铺设施工,成为全国范围内第四座能担负起城市供水系统运转的城市

老照片即是水塔刚建成时候的情景,汉口城垣已拆除干净,经过一番规整填土,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尚未正式成型,周围仍散杂着农棚、民居和菜地;新照片则取自去年夏夜,中山大道开街半年后,水塔附近的文化广场,人头攒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22: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共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22: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castello123 发表于 2018-12-25 17:46
难得的好帖,不支持都过意不去了

太客气了,看帖子能乐呵下本人就很满足了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27 22: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馬暢先生 发表于 2018-12-27 17:32
哈哈哈哈老先生能用这么轻快的语气表达真情实感吗hhh

老玩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23: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9-1-2 20:09 编辑

水塔

水塔全高七层,主体为正八边形——有说法是穆尔借鉴了中华文化中的“八卦”以呼应“既济”之名。事实上,在某份设计图中,在水塔顶部的旗杆上,确也有一面坎卦图案的旗帜。坎卦卦象为水,与“既济”相适,其意不言自明

由于城后区域多为湖沼洼地填土而来,水塔地基坚深,并采取了特殊的建筑结构:分别由混凝土浇板、塔锥型结构以及混凝土柱共同构成。多方资料均表明水塔地基深约15米,加之全钢结构的塔身,大大增加了建筑的坚固性。1931年洪水临城,三镇泽国一片,汉口由于地势低洼,更是重灾区,整座城市被浸泡在水里近两个月之久。由于水塔设计的前瞻性,以及公司方面救灾措施得当,在水灾中,既济水电公司仍正常为市民正常供电供水。洪水退去后,和周围大部分的砖木结构建筑在水患中受到一定程度损坏不同,水塔安然无恙,毫发无损

可以说,水塔以及一系列城市水网的建造,不仅是湖北近现代工业的发端,在某种意义上,更是近现代中国建筑思路的一个革新

夜已深,今天就到这里。老照片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部分资料来源于武汉市水务集团汉口水塔沧桑史》,作者为张仁港叶方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29 01: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29 11: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馬暢先生 发表于 2018-12-27 17:56
过誉了

我历史人文知识框架远不算成型,储量也不丰沛,跟业余爱好者们的程度相比都还差得远。对于这方 ...

平行时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1 23: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9-1-2 21:22 编辑

水塔

水塔总高41.3米,在当时,是汉口最高的建筑,几乎大半个华界都可以远望其标志性的大红色。正因如此,除开供水的本职工作外,水塔还承担着相当一部分消火防灾的任务

清末民初,伴随经济增长和城市扩张,大量人口涌入汉口。中国城市规划相对落后,商铺民居多为木质结构或砖木结构,火情时有发生。黄鹤楼即毁于汉阳门外“张姓骨货作坊失火”而引发的火灾,黄鹄矶头黄鹤楼故址之上建起的警钟楼正是用于进行火情防控,其功用与水塔如出一辙

水塔塔顶设有钟楼,公司安排有特编人员司职火情瞭望和告警。一旦发现火情,立即利用操作机构使警钟鸣响——钟响三十声后,再以响数告知失火地区:一响,洋火厂(今郝梦龄路胜利街口东南侧)至华景街(今中山大道一元路六合路段);二响,歆生路(今江汉路)至前后花楼;三响,花楼至堤口(今沿江大道民权路口区域);四响,堤口至四官殿;五响,四官殿至沈家庙(今多福路东侧);六响沈家庙至大王庙(今沿河大道利济路口);七晌,大王庙至武显庙(今武胜路汉正街口江汉桥引桥处);八响,武显庙至仁义司(今崇仁路西侧汉正街安定巷);九响,仁义司至硚口。此外,如遇火情,塔顶日挂红旗夜悬红灯

除了火情预警,水塔的设置也促进了城市近现代消防模式和制度的进步。在中国古代,灭火往往采取水袋或水囊等土办法进行扑灭,效率低危险大;到了清光绪年间,虽设有专门负责消防的“车辆”,但配备毕竟有限。在形成城市水网之前,灭火水源一直是一个大问题。而在水塔建成后,汉口各主要街巷和大型商铺均陆续安装了消防水门,有效地改善了水源问题。水塔,既是湖北乃至全国近代工业的象征,也是中国消防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就好像“黄鹤楼周围的建筑有限高规定”一说,曾几何时,也有“汉口的建筑不能高过水塔”的坊论。今时今日的水塔早已卸掉了“汉口最高建筑”的美称,也不再担任消防急先锋的角色。水塔的正对面,是曾经的汉口第一楼平安大厦佳丽广场;水塔的身后,是武汉消防江汉中队。在江城武汉,总有如此之多的依循着城市人文历史渊源的传承,一如月湖之畔的琴台剧院、蛇山山头的黄鹤楼、平湖门外的水厂、京汉大道上的轻轨等等,它们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所在——当我们凝望这些的时候,或许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属于这座城市的遥远的过去,怎能不叫人泪流满面

今年最后一贴,也祝各位新年愉快,丁财两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1 23: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都是其他人的平时时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3 12:37 , Processed in 0.049576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