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12-31 23: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9-1-2 21:22 编辑
水塔
水塔总高41.3米,在当时,是汉口最高的建筑,几乎大半个华界都可以远望其标志性的大红色。正因如此,除开供水的本职工作外,水塔还承担着相当一部分消火防灾的任务
清末民初,伴随经济增长和城市扩张,大量人口涌入汉口。中国城市规划相对落后,商铺民居多为木质结构或砖木结构,火情时有发生。黄鹤楼即毁于汉阳门外“张姓骨货作坊失火”而引发的火灾,黄鹄矶头黄鹤楼故址之上建起的警钟楼正是用于进行火情防控,其功用与水塔如出一辙
水塔塔顶设有钟楼,公司安排有特编人员司职火情瞭望和告警。一旦发现火情,立即利用操作机构使警钟鸣响——钟响三十声后,再以响数告知失火地区:一响,洋火厂(今郝梦龄路胜利街口东南侧)至华景街(今中山大道一元路至六合路段);二响,歆生路(今江汉路)至前后花楼;三响,花楼至堤口(今沿江大道民权路口区域);四响,堤口至四官殿;五响,四官殿至沈家庙(今多福路东侧);六响沈家庙至大王庙(今沿河大道利济路口);七晌,大王庙至武显庙(今武胜路汉正街口江汉桥引桥处);八响,武显庙至仁义司(今崇仁路西侧汉正街安定巷);九响,仁义司至硚口。此外,如遇火情,塔顶日挂红旗夜悬红灯
除了火情预警,水塔的设置也促进了城市近现代消防模式和制度的进步。在中国古代,灭火往往采取水袋或水囊等土办法进行扑灭,效率低危险大;到了清光绪年间,虽设有专门负责消防的“车辆”,但配备毕竟有限。在形成城市水网之前,灭火水源一直是一个大问题。而在水塔建成后,汉口各主要街巷和大型商铺均陆续安装了消防水门,有效地改善了水源问题。水塔,既是湖北乃至全国近代工业的象征,也是中国消防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就好像“黄鹤楼周围的建筑有限高规定”一说,曾几何时,也有“汉口的建筑不能高过水塔”的坊论。今时今日的水塔早已卸掉了“汉口最高建筑”的美称,也不再担任消防急先锋的角色。水塔的正对面,是曾经的汉口第一楼平安大厦佳丽广场;水塔的身后,是武汉消防江汉中队。在江城武汉,总有如此之多的依循着城市人文历史渊源的传承,一如月湖之畔的琴台剧院、蛇山山头的黄鹤楼、平湖门外的水厂、京汉大道上的轻轨等等,它们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所在——当我们凝望这些的时候,或许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属于这座城市的遥远的过去,怎能不叫人泪流满面
今年最后一贴,也祝各位新年愉快,丁财两旺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