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1-11 10: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共石家庄市委关于制定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石家庄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石家庄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就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年至2020年),提出如下建议。
一、科学认识“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础和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加速期,全面推进中东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期,也是我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又好又快发展最为宝贵和有利的时期。制定“十三五”规划,必须在认真总结“十二五”时期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科学提出符合我市实际的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战略举措。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取得的重大成就。“十二五”时期,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石家庄市委围绕转型升级、跨越赶超两大任务,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大力实施中东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力以赴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优环境、惠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330亿元,年均增长9.4%,占全省比重由2010年的16.7%提高到17.8%;全部财政收入预计达到77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到37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5%、17.7%,占全省比重分别提高4.4个百分点、1.7个百分点,两项财政收入在分别落后9年、10年之后重返全省第一,实现了弯道超车。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10.9∶48.6∶40.5调整到2015年的9.4∶45∶45.6,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工业强市战略取得巨大成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占全省三分之一强,利润率稳居全省首位;民营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服务业实现超常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长10.5%,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3%,在全省产业升级中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一河两岸三组团”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环城水系全线通水,新火车站投入运营,轨道交通建设快速推进,正定新区初具形象,古城保护进展顺利,城市管理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美丽乡村范围逐步扩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50.81%提高到57.5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06个百分点,实现了由乡村型社会为主体向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历史性转变。
双向开放成果不断扩大。五年累计进出口总值704.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7.6亿美元,对外投资达到17.58亿美元,均创历史最好水平。石家庄综合保税区获得国家批复,申报国家级正定新区加快推进,天津自贸区正定片区合作进展顺利,京津冀产学研联盟日趋活跃,石洽会、正博会、动博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发展有了新的基础。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气污染治理六大举措精准有效,空气环境质量大幅改善。提前两年完成省下达的PM2.5浓度下降任务,提前一年实现省下达的减排目标,优良天数逐年增加;万元GDP能耗从1.048吨标准煤下降到0.794吨标准煤,五年降幅达24.2%;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7.2%,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0.5%、44.6%。洨河、汪洋沟得到综合治理,滹沱河具备了景观游娱功能,水体环境逐步改善。继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之后,又获批成为国家森林城市,石家庄市再添一张国家级亮丽城市名片。
发展环境得到明显优化。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四个清单”制度全面建立;效能革命成效显著,行政审批事项五年减少79%;商事制度改革有效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全面实施;全民创业活力明显增强,市场主体实有量增加80.6%,一批世界五百强和中国五百强企业成功落户。一个投资环境好、资本活跃度高、项目吸附力强、创业创新氛围浓的活力石家庄正在形成。
人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22.7万人实现稳定脱贫。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祥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076元和11600元,年均增长10.1%和13%。自2011年以来,我市连续六次入选全国幸福城市前十名。
五年来,我们走过了难忘的历程,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给我们深刻启示:
一是聚焦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实现了我市综合经济实力跨越赶超。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集中精力搞建设,全力以赴抓发展,深入实施中东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打好工业强市、项目建设、县域经济、深化改革几场硬仗,有力推动了经济跨越发展,实现了弯道快速超车,为“十三五”时期能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有更大作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强力推动转型升级不动摇,提升了我市的发展质量和效益。紧紧围绕省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坚持保增长和调结构两手抓、快发展和转方式相统一,改造提升了一批传统产业,培育壮大了一批新兴产业,提质增效了一批骨干企业,淘汰关闭了一批落后产能,大大提升了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本轮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市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
(二)“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发展前景仍然广阔。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我市加快转型升级、跨越赶超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为我市扩大对外开放、聚集国内外先进要素搭建了更高更大的平台,为我市闯过改革深水区、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借助谋划国家级正定新区的有利契机,统筹安排生产力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拓展我市发展空间;我市被列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务院批复设立石家庄综合保税区等,将推动我市外向型经济实现新跨越。我们必须倍加珍惜、牢牢抓住、用足用好这些机遇,全面开创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
(一)“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各项决策部署,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历史机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守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深入实施中东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步伐,努力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的主要目标。“十三五”期间,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前列,经济质量和效益位居全省前列;到2020年,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确保大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确保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作用凸显,确保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迈入中高端,质量效益提升幅度高于省内其它城市。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逐年递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力争达到560亿元。
——协同发展取得新成就。交通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实现重要突破,协同创新共同体基本建成,与京津公共服务差距不断缩小,省会承载和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努力建成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
——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军民融合创新成效显著,创新资源要素加速集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城市功能凸现。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大幅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市蔚然成风。
——产业结构得到新优化。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第三产业占据全市经济主导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明显提高,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水平。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一河两岸三组团”成为城乡现代化建设标志区,主城区建设上水平、出品位,正定新区建设实现大发展,县域城镇功能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具备条件的农村基本建成美丽乡村,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财税金融、企事业单位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经济外向度和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显著提升,天津自贸区正定片区和综合保税区功能不断拓展,开放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就业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市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社会文明达到新水平。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治素质明显提高,人民民主更加健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污染治理实现重大突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不断提高,PM2.5浓度较2013年下降42%以上,主要河流水质有效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2%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到2018年退出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后10位。
三、坚持协同发展,着力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
发挥省会在冀中南功能拓展区的龙头带动作用,聚焦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突出对接重点,推进深度融合,加快一体化步伐,努力在协同发展中构筑发展新优势。
(一)加快把正定新区建成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按照国家级新区标准全力推进正定新区建设,加快新区核心起步区建设步伐,聚集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功能,发展高端服务业,建设科教文化商务区;加大正定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的修缮保护力度,恢复古城历史风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佛教文化旅游胜地和京津冀区域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古城文化保护区;加快石家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加快综合保税区建设,推进“大通关”基地、航空城、快件中心和国际航空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加快发展货物配送、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临空产业,努力建成全国通关效率最高的航空口岸和临空产业园区;加快正定商贸物流产业集聚区建设,引进国内外商贸物流龙头企业,发展智能物流、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建设现代商贸物流发展区;加快中华医学会功能疏解与搬迁项目建设,推进高端医技、医疗、康复、养老等产业项目落地,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医技中心和健康大数据中心;加快中关村(正定)科技新城建设,构建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以及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全产业链,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滹沱河生态景观廊带、磁河和南水北调生态廊带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生态功能区。到2020年,力争将正定新区建成产城融合、特色鲜明、绿色低碳、品质一流的新城区,成为省会乃至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