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6-10 09: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会变成另一个香港吗?今日头条 2016-06-08
以社会撕裂严重,发展越来越慢的蕞尔香港,与如日中天的上海似乎是没什么可以相提并论。上海的经济总量早已超过了香港,是不是?就连迪士尼,上海的都要比香港的大。不过,九哥看了看发改委最近发的文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后,觉得上海在以后的定位上会越来越像另一个香港,当然是一个更大的香港。
上海的不足
尽管上海在中国城市中已经很强,但在拥有国际视野的发改委看来还是弱爆。规划这么说:
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相对较弱,中心城区人口压力大。与纽约、东京、伦敦等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程度不够,落户上海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仅为纽约10%,外国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仅 0.9%。一般性加工制造和服务业比重过高,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功能建设滞后。公共资源过度集中,人口过度向中心城区集聚,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城市运营成本过高等“大城市病”问题。
上海会变成另一个香港吗?
就是在规划指出的不足之处,上海会不会走向香港的道路。
抢香港的蛋糕
那些世界500强企业和老外不够多,就先按下不表。而是这句“一般性加工制造和服务业比重过高,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功能建设滞后”。
这里是要求上海对经济结构做点调整。一般的加工制造不在话下了,对于上海来说,迟早是要淘汰的。现在发改委对上海的服务业也不大满意,嫌“一般性”的服务业占比过高,不够高大上。
这正是香港的强项吗?
少搞开发区!
规划里还提到上海的开发强度太大,都飙到36%,远超老牌资本主义的法国大巴黎地区的21%、英国大伦敦地区的24%;开发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
要知道,30%可是一个城市生态宜居警戒线了。
另外,上海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公共资源过度集中,人口过度向中心城区集聚,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城市运营成本过高等等。【这段阐述不怎么对,现在的政策是人口向城郊大批转移,从而形成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运营成本大幅提高。后面有图为证】
而在香港,之前的港英政府为了避免土地过度开发,尽管香港面积已经够小了,但还是对开发土地做了很严格的限制。97年回归之后,香港特区政府延续了这个政策。现在香港的开发强度大概在20%上下,绿化面积达70%,郊野公园面积占40%。这对于一个人口密度这么大,楼价这么高的城市来说,憋着一大块土地不用,有钱的买不起房,没钱的等不到政府分的公屋,硬是留给动物栖身,多不容易。
猜想未来的上海和香港
既然对上海未来的规划已经指出这些问题,那么大概就会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走。如果是的话,上海未来可能是这样的:
1 上海自民国以来的传统强项金融、贸易、航运会得到加强,并往着更高端的方向走。
2 开发区、工业园、新城新区会受到抑制,一大片区域可能会退“工”还林,落后产能会被淘汰,或迁移至较为落后的地区,新的长三角城市群26个市有很多地方用得着。留下的工业区或会用于高新技术产业,毕竟上海被定位为创新中心。但服务业城市和创新城市在功能上是相排挤的,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地方既是金融业发达,楼价高的同时,还有一大批硅谷型的精英聚集,所以估计本来就缺乏创新基因的上海,搞创新中心难成气候。
3 除了城市群的规划,上海还有个自贸区。中国一直希望在人民币的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方面有所突破,上海自贸区一直被寄望作为金融改革的排头兵。如果未来,上海自贸区资本不受管控,大量的人民币贸易结算可以在上海自贸区完成,而不用经过香港。上海在金融服务方面将抢下香港一大块蛋糕。
如果说,上面都能实现,并进一步升级,上海将变成一个以金融、物流、贸易等高端服务业为主,生态宜居程度高的大都市(上海还要进一步控制人口),走向香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而香港,却会因为上海的城市的崛起,而在重要性上更加下降。
理论上,如果转型升级顺利,上海的优势要比香港大得多了去,因为上海没有事业空心化的担心。如果单从上海来说,三产过于发达看来是实业空心化,但从长三角城市群来看,却是各施所长,避免恶性竞争。
但香港因为在与内地融合上的困难,产业单一成了抑制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刚改革开放时,香港乘机转型为纯服务业城市。得益于移植英国在法制和金融业方面的深厚积淀,以及作为大陆的开放窗口,香港过去几十年发展很快。但自从大陆经济实力的提升,香港的优势已经不明显。由于政制和文化差异,粤港澳迟迟未能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深圳也不再是早期服务于香港的小弟,而开始与香港争长短。作为一个服务型城市,香港正在失去服务对象。(本人在重点上相关性上编辑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