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7-7 15: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聂勇罡 报道:4月22日,随着所有国内航班全部转至2号航站楼运行,贵阳龙洞堡机场2号航站楼进入全面运营。
2号航站楼的启用,不仅使贵州民航的保障能力获得大幅提升,还将引发“蝴蝶效应”,使民航与铁路、公路、水运齐头并进,自此铺开了贵州高原交通大发展的美好蓝图。未来,空地联运、互为补充的立体交通综合网络在贵阳形成指日可待。
“破茧成蝶”的新空港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贵州指出了一条后发赶超的奋进之路——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破交通瓶颈制约。而构建一座西部地区航空运输重要枢纽、一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成为了贵州3600万人民的热切希望。
在贵阳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过程中,省市联动,一路绿灯,这为贵阳机场二期扩建工程的圆满竣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贵州省机场集团和相关单位克服了范围广、工期紧、难度大、任务重、施工交叉重叠前所未见、不停航施工等困难,各项工程都事前充分论证,千方百计抢时间争速度,保质量、保工期,搞好环节进度控制。
通过机场集团的科学管理、有力组织和参建单位的日夜鏖战,最终顺利完成各项工程。这样,以机场为核心,集航空运输、物流、商贸购物、旅游休闲、工业开发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机场综合体——贵阳机场新空港——终于“破茧成蝶”。目前,贵阳机场航线达到91条,遍及全国60多个城市,形成了连接香港、台北,辐射韩国、泰国的空中运输网络格局。
临空经济振翅待飞
贵州省“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加快制定全省临空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引导培育发展临空产业,打造航空经济产业链。要以建设贵阳龙洞堡临空经济区等为重点,打造一批临空产业发展区。
早在2008年12月,贵阳市委、市政府作出发展龙洞堡片区的重要决策,按照建设临空经济区规划,以贵阳机场改扩建为契机,抓紧实施油小线建设,将中心城区与龙洞堡片区有机连接起来,整体启动龙洞堡—小碧—永乐片区建设,建设东部新城。
新空港启用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贵阳临空经济的崛起。现在,以贵阳机场新空港为中心,重点发展临空经济、食品轻工业的产业基地,打造集行政办公、商贸金融、旅游集散、文化娱乐、体育休闲、会议会展、生态居住、物流仓储为一体的综合城市功能区正在步步推进。贵阳机场所在的龙洞堡片区距离市中心仅7公里,是贵阳市的东大门,是贵州省唯一的国际航空港口,新空港已成为贵阳市“临空经济圈”的交通纽带。
而今,空港与航空城双向联运,共同组成东部新城开发的两大推动力,共同推进该区域的开发。贵阳机场已然成为贵阳市东部新城吸纳更多产业的最强“磁铁”。
活力空港畅通贵州
贵州省“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强调:要强化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过去,贵阳机场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相互衔接性比较弱。一方面,机场与其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缺乏综合协调,降低了综合交通的整体效率;另一方面,机场作为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与城市交通系统衔接不畅,削弱了航空高效、快速的优势。
如今,贵阳机场打破桎梏,成为贵阳日新月异发展中的一道靓丽的交通枢纽风景线,成为贵州对接长株潭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的产业承接区和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最前沿。
未来,随着轻轨、环城高速等的相继建成,贵阳市东部新城对内、对外均四通八达。贵阳机场是贵阳地区航空、轻轨和市域快铁的“交汇点”,地位举足轻重:这座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地下负一层是城市轻轨、市域快铁的零换乘站,负二层是轻轨车站,负三层是快铁车站,3个车站通过交通电梯和横向交通通道互相连接,形成航空、轻轨、快铁三种交通方式汇聚在一起的地下大车站。今后,乘机抵达新航站楼,不出候机大厅,就可以换乘轻轨或快铁,真正实现“零换乘”。
届时,贵阳机场这个长达900米的大快铁车站,每天将有160趟列车经过,往北可连接沪昆线,北上至重庆、成都,往南可抵广西、广东,往东可至长沙。
飞机在机坪滑行,汽车在机场进出,轻轨在地下穿梭,列车在最下层行进……如今,航空、公路、铁路、轻轨等多种交通方式交集的贵阳机场,迎来了真正的“立体交通”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