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新手来开会

[航空资讯] 感觉全国最好的城市还是北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4 10:10:54 |
各有各美
发表于 2015-3-4 10:16:33 |
做人还是要open-minded,北京的确是全国的文化中心,人才资权力金都集中在这里,不中心也是不可能的事
发表于 2015-3-4 10:22:07 |
呵呵   {:5_119:}
发表于 2015-3-4 10:31:12 |
北京确实集中了大量的官府机构和文化教育机构。
但在街头感受到文化氛围、美食和繁华这些就扯蛋。
在北京街头最能感受到的是皇气---遍布大街小巷的红袖章,出租车司机各种秘闻的扯淡。
发表于 2015-3-4 10:32:30 |
北京空气好啊 ,为人民服雾
发表于 2015-3-4 10:52:25 |
帝都最厉害的还是科教文卫

顶尖高校、顶尖科研机构,顶尖医院、顶尖乐团剧团影片制作发行都集中在帝都,无论数量质量,都甩开第二不是一点。
发表于 2015-3-4 14:21:23 |
本帖最后由 guocentre 于 2015-3-4 14:24 编辑

文化没有绝对性的
高雅往往需要通俗来展现和维持财力,甚至高雅之中也有恶俗,就如奔驰车,它也有低端车大量发行
通俗之中也不乏骨子里的高雅,也随时可以做高雅,就像中端车,随时以这个中端为基础,向上发展高端品牌,向下发展做规模的低端品牌,更为灵活
所以高雅和通俗其实是骨肉不里皮的一对,现实中不可能绝对分离

所以高雅和通俗都得做,要注意这样均衡发展,才是能形成互补作用,起到永续发展的作用
有些城市,以高雅占多,通俗占比少一点,但有时也会反过来,多数是北方的综合性大城市,但是,因为政治味道更浓厚一些,所以坐在那儿看,看的未必都踏实哦,你懂的
有些城市,则通俗占多,高雅占比少一点,有时也会反之,多数在南方的综合性城市,因为市场氛围更浓厚一些,所以坐在那儿看,看的就比较踏实,比较放松一点了
发表于 2015-3-4 21:30:50 |
依家全国都係好似北京咁条条都大马路,北京冇十车道都唔好意思叫马路,过马路係超麻烦,北京之大真係令人头晕,咩大上海,同北京冇得比,就连民工打个飞机都二百楼上……
发表于 2015-3-5 19:17:00 |
北京纯粹是ZZ产物。实际环境并不适合人类生存。
发表于 2015-3-5 19:42:30 |
最好也是自然的,首都是吸全国血建起来的,不好就怪了。
发表于 2015-3-8 00:49:42 |
北京是世界级企业总部之都,超级大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实力全国甚至亚洲城市都无出其右,

所以尽管北京并不宜居,环境空气可以说的上是糟糕,但一样大把广东的有志青年愿意长期在这里打拼。
发表于 2015-3-8 00:57:11 |
楼主你在搞笑吗?对吧?对吧?
发表于 2015-3-10 17:22:01 |
正是由于上海和香港创业环境的不足成就了北京的一骑绝尘的真正实力,推荐阅读两篇文章。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3-10 17:23:38 |
北京、深圳、广州互联网产业如此火爆 上海为何沉沦?
2015-03-05 11:19来源:腾讯科技

腾讯科技 雷建平 3月5日报道

曾经,上海为何出不了马云的讨论火热一时,这代表着上海上下希望发展好互联网的殷切希望。不过,8年时间过去,上海不但没有出现马云,整个互联网产业发展反而让人忧虑。

近些年,上海虽然出了类似饿了么、洋码头等新锐互联网企业,但不仅企业数量偏少,发展规模还不算大,反倒是一些曾经火热的互联网企业消沉得很快。

比如,盛大、巨人、九城、久游等曾经耀眼的企业快速衰落。少数几个相对大的成熟互联网企业还被并购,最近2个月,万达3亿美元控股快钱,58同城2.67亿美元收购安居客。

而这两年北京崛起了小米、美团、京东等企业,深圳产生了华大基因、大疆科技等企业,靠智能硬件再度雄起,广州也诞生微信、唯品会等,杭州则是产生了阿里周边生态链。

PC互联网时代还算领先的上海,却在这一轮移动互联网浪潮中逐步被边缘化,以至于很多人感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上海互联网产业都在沉沦,上海可能不再是互联网创业圣地。

上海互联网的2014:大面积溃退

最近58同城以现金加股票方式并购二手房电商安居客,交易结束后,安居客原CEO梁伟平将开始二次创业。据腾讯科技了解,梁伟平早在2014年6月已在积极筹备出售安居客。

其原因在于,安居客与房地产中介链家等客户关系紧张,又冲刺IPO失败,梁伟平一直考虑安居客转型,但转型挑战太大,干脆另起炉灶轻装上阵,投身到更火热的O2O创业中去。

而此前不久,万达集团斥资逾3亿美元控股安居客的同城兄弟、第三方支付企业快钱。快钱这一老牌企业在保持多年独立运营后,最终也投入到万达的电商和金融生态系统怀抱。

更坚决变化来自盛大。整个2014年,盛大持续出售旗下原有的3块核心资产——游戏、文学、视频。尤其是游戏曾是盛大起家的行业,但盛大互动已不再持有盛大游戏任何股份。

上海互联网企业数量本就不多,在九城落寞、巨人网络私有化后,来自盛大、快钱、安居客的一系列动作,更宣示上海互联网界的落寞,上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比PC时代更落伍。

这引发上海的互联网创业者感叹。名片全能王CEO镇立新对腾讯科技表示,上海的互联网也有段时间辉煌过,当年盛大《传奇》非常红火,九城代理的《魔兽世界》也很流行。

镇立新说,当年上海也曾有过很好的互联网创业氛围,只是非常可惜,盛大没保持一直辉煌过去。“如果盛大继续辉煌下去,可以起到一定带动作用,我相信会给上海带来一些改变。”

沪江网CEO伏彩瑞18岁来到上海,如今36岁,其在上海待的时间已跟在老家待时间一样长,上海是其挥洒青春热血的地方。伏彩瑞创业时就是听着盛大和陈天桥的故事在民房起步。

盛大最早走通在互联网上赚钱的模式,陈天桥又最早成功,激励了一大批的想在互联网淘金的年轻人。虽然盛大最初只是做游戏,但大批的上海互联网创业者能从盛大取经。

伏彩瑞说,沪江网2009年来到张江,盛大就在张江边上,这几年下来,看到张江的变迁,心中有很多感叹。当盛大去互联网化时,再看看上海的互联网创业者,不免唏嘘不已。

“这是我们挥洒青春创业的地方,大家会说,以后上海还是不是互联网创业圣地。盛大退去的时候,代表的不是一个企业的行为,而是上海的一个时代,是时代非常大的变化。”

伏彩瑞指出,当身边互联网产业红火时,勤奋又努力思考的创业者,企业很难做得不好。反过来讲,当上海互联网创业环境不行,都跌得很厉害时,会有一种唇亡齿寒的感觉。

这让很多人怀念当初那个陈天桥豪情万丈,准备打造网络迪斯尼的时代,盛大到处并购,到处招揽人才,势头远远盖过当今如日中天的BAT三大互联网巨头。

当年盛大在上海一度云集众多知名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如酷6创始人李善友、啪啪创始人许朝军、前盛大游戏董事长谭群钊、前盛大文学CEO侯小强、前盛大云CEO季昕华等。

这些人曾经在盛大奋斗,如今又都离开,如同那些花儿,曾经开过,却也凋谢。所不同的是,散落在各处的“盛斗士”在各自所在的领域又开天辟地,而烟花散去,空留下上海的惆怅。

上海的互联网到底怎么了

陈天桥时代的结束也在开启上海互联网另一个时代。2014年底,一直跟随哥哥创业10多年的“隐形人”、盛大COO、陈天桥弟弟陈大年开始从幕后走向前台。

2015年春节前夕,陈大年更动作惊人,向WIFI万能钥匙团队发放年终大奖,不论职位高低,入职时间超过四个月的每一位同事获得一台价值近百万的特斯拉跑车作为年终奖。

陈大年年终奖发放特斯拉跑车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外界有赞誉,有羡慕,有质疑。不过,陈大年则指出,这一切背后有更重要原因,是自己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望,是“千金买马骨”。

陈大年特别谈及关于上海和北京两地网络产业发展现状的见解,称上海互联网行业是全国互联网业的一抹亮色,在这里产生过很多优秀的公司,优秀的产品,以及优秀的商业模式。

“作为上海互联网从业者,我清楚知道上海互联网行业不缺努力、不缺创意、不缺资金。但是,有一个短板不容忽视,上海互联网从业人员数量和北京相比差距非常大。”

陈大年说,这是上海与北京两地互联网行业的重要差距之一。这也是愿意送给所有员工每人一辆特斯拉的动力,希望以此体现公司对人才的尊重,用诚意吸引更多的人来到上海。

为何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亚洲、甚至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上海反而缺乏互联网从业人才?

原盛大影视CEO、现“微乐手机动态壁纸”合伙人赵雨润的经历可能更说明问题。赵雨润是上海人,但他却来到北京创业。赵雨润说,上海互联网创业存在几大核心问题:

1,格局问题,上海地区的人一向以精明著称,喜欢计算投资回报率,尤其看重前期1到2年的投资回报率,若收益率不高,甚至亏本,不如投资到房地产、汽车等更保险项目。

这使得上海的互联网创业者偏重于离钱近的行业,如游戏、互联网金融等细分领域,这也是上海为何能诞生盛大、九城等企业,而不是腾讯、阿里、百度这些企业的原因。

不过,游戏等企业虽然来钱快,但具有周期性,很容易遭遇挑战,腾讯、阿里、百度这些企业虽然前期不赚钱,但后期却能有非常丰厚的回报,这一切也决定当前行业的格局。

2,上海人的特点是喜欢“买办”文化,上海500强企业众多,当地人喜欢进入世界500强工作,每天喝咖啡,人生优先级也是先买房和车,创业是有风险的事,不被大多数人接受。

上海人更注重生活品质,工作时间也自然要落后其他地方。名片全能王CEO镇立新对腾讯科技表示,上海人注重生活品质,大部分人平均工作的时间比北京、深圳的人要短。

“作为个体可能觉得影响不大,但作为群体对群体,上海与北京、深圳每天差个小时问题就是很严重。”镇立新说,互联网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竞争的胜负可能就在几天时间之间。

这产生了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在北京3W、车库咖啡、贝塔咖啡周围已形成很浓厚的创业氛围,海淀图书城快变成创业一条街,到处是创业者和投资人,逢人推荐项目或想找人融资。

上海则不一样,上海也曾诞生一些创业咖啡馆,但很多面临倒闭。如沪江网CEO伏彩瑞所说,上海的互联网创业氛围没北京浓厚,彼此联系很少,都埋头做业务,忽略了其他。

作为上海人,长期做互联网生意的华兴资本CEO包凡也有话说。包凡对腾讯科技表示,上海人没创业激情,外地人也不愿到上海创业,即便到上海,也会被上海当地文化同化掉。

包凡说,大部分上海人的想法是,毕业后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做一个高级白领,根本不愿意去创业公司,当然,上海相关部门对创业支持力度也不大。

“上海不缺市场,上海是中国O2O最大市场,O2O又这么热。按理说上海人才也不缺,上海的高校每年产生很多人才,上海更不缺钱。”包凡说,那只能归结为文化的问题。

上海人的精明可体现在很多细节上。一次一个北京做互联网的朋友到上海做客,在一家餐厅与朋友吃饭,正巧旁边桌子上两名上海人在高谈阔论科技产业,于是几个人一起聊天。

谈完后,两边分别结账,来自北京方面的人很爽快的拿出钱包直接付款,另一边则拿出手机低头刷半天后,其中一个人对另一个说,把你的手机借给我用一下,我的大众点评刷不开。

北京的朋友在一旁看着顿时感觉“傻眼”,两个上海人一共吃饭不到200元,为能用大众点评省10多块钱,前后磨蹭了10多分钟,对方不禁感叹,这也是为何大众点评在上海诞生。

或许上海人的这种精明会让外人觉得是小聪明,反而误了大事。这种风气反过来又对互联网产业不利,当行业发展状况不利时,上海的人往往习惯将创办的企业如一桩生意一样处理掉。

比如,同样是公司遇发展挑战,安居客CEO梁伟平选择是,甩掉安居客的旧包袱,再次创业,“反正热钱多,新项目也不缺钱。”但搜房CEO莫天全的态度是,带领公司继续前行。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上海的企业家更寻求财富的安全,而非锐意进取。再以陈天桥与百度CEO李彦宏为例,同样是通过互联网创业致富,晋升为中国顶级富豪,双方逻辑完全不同。

如今陈天桥偏好非互联网行业。上述人士指出,在非互联网行业,陈天桥只需雇佣人帮忙打理财富,可省很多心。“到陈天桥那个程度,其对财富首要要求是安全,而非更高回报。”

现在的问题来了,当上海的互联网创业者都偏向保守,上海的人很多都不倾向互联网创业时,那么,上海又如何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沉沦?上海还能呼唤出马云式人物出现吗?
发表于 2015-3-10 17:28:09 |
香港互联网创业者为什么这么少?
2015-03-06 09:25:08 

2015年2月2日,阿里在香港宣布斥资10亿港元成立“香港青年企业基金”,支持香港年轻人创业。马云演讲时提到:“香港对全球化所处的位置上金融、法治以及所有大学完善的教育,我认为中国大陆目前要具备这样素质的学生并不多。实事求是地讲,只是香港今天年轻人敢不敢往前跨一步。”显然,这对于一直波澜不惊的香港互联网创业者来说是个好消息。

早于1990年代初期,香港已经开始提供互联网服务,为亚洲最早提供的地区之一。在十年前,香港互联网使用者数量达330万人(迄今为止香港总人口为700多万),互联网渗透率为51.0%,仅次于韩国、瑞典和美国。而香港互联网使用者使用时间为平均每月22小时,为世界之最。宽带网络已覆盖香港所有商业楼宇和95%以上的住宅,并且于社区中心、图书馆甚至多个公众地方均提供免费上网服务。

即使如此,香港从未产生过真正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创业者和公司,一向以开放、自由、先进等印象的香港怎么了?为什么互联网创业者这么少?我们从社会、政府、文化等多个元素深度剖析。

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

夹心层的尴尬:由于港英时代的影响,香港社会与欧美文化紧密相关,欧美文化很容易进入到香港,包括互联网文化。钱方联合创始人、香港人李英豪在谈论到香港网民的使用习惯时说:“新闻看雅虎,搜索用雅虎、谷歌,财经看阿斯达克,视频看YouTube,社交用Facebook,邮件用Gmail,点评用开饭,讨论去Discuss、Uwant,用Whatsapp代替短信。”

香港主流的互联网产品基本上以美国互联网产品为主。发展到现在,由于与国内贸易、交流增多等因素,微信在香港的普及率在增加,淘宝等产品也慢慢有了一些用户,但数量很少。香港的互联网用户,在中欧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会成为各路产品的汇集地。但是对于香港互联网创业者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境地:由于东方的文化背景,对于欧美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爱好了解不够透彻。同时由于西方文化的熏陶和香港的特殊环境,对于国内互联网用户的使用习惯均了解不够到位。比如香港由于交通和服务业发达,基本上不需要电商,就根本没法了解阿里巴巴在国内的突飞猛进。这导致香港创业者成了尴尬的夹心层。在这种情况下,香港的互联网产品很难冒头。

互联网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说某一阶段社会中的适龄劳动人口多,老人和儿童少,会出现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互联网也有类似时期,适龄网民非常多,上网人数在短短几年内急剧增加,一大批公司享受了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得以飞速发展。香港目前整体人口700多万,老年化趋势越来越严重。这样狭窄的市场根本不具备孕育伟大创业者和伟大公司的基础。

主流价值观: 作为带有东方文化色彩的城市,家长的意志和想法会较多的影响到子女的职业规划和选择。香港的四大经济支柱:贸易及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业与旅游业,另外再加上房地产。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推崇的都是这些行业的佼佼者。所以父母更希望子女做医生、当律师、进银行,在大企业履职,保障生活的稳定性。

虽然香港是开放的市场经济,但包括李嘉诚在内的多个大财团已经占据了香港的衣食住行港口贸易等重要领域和行业,他们贡献了香港GDP的50%以上,作为既得利益的阶层,香港大财团从地产、贸易、港口等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同时将继续保持着相关的利益,他们没有驱动力去扶持和投入科技领域中的创业。

尤其是在2000年左右的网络泡沫爆炸后,投资人更加谨慎和小心,更愿意把钱投入到收益更有保障的传统行业中。求职者即使是做IT行业有关的工作,更多的是选择大企业技术支持或者部门工作,而不会选择单独创业。香港的互联网创业环境,不是人才的问题,不是资金的问题,而是经济结构问题。大财阀垄断了香港经济,精英被大企业招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创业风险和成本高居不下,很少有人敢轻易尝试。这阻碍了创业者形成规模化的投入,仅仅是零星的游兵散勇。

迟缓官僚的官方管理

香港政府历来以廉洁、高效、开放而著称,但是在对科技行业的支持方面却乏善可陈。香港政府成立了一家香港科技园公司,为科技行业的创业者提供相关支持:包括科研设施、基础建设、服务计划、创新发展等,针对企业具体的服务包括办公场所、市场推广、启动资金等等。

政府的资助包括小额资金(10万港币到30万港币不等)和办公资源(免费办公场所),还有低息商业贷款、孵化器项目、创业比赛等。在香港本土,有一些官方或者民间的孵化器,有些影响力的如cocoon、startuphk,不定期有活动和交流,目前为止还没有明显的项目成果。

但是这些投入和香港整体经济比起来不过是九牛一毛。以2012年为例,香港在科技研发方面开支为150亿港元(当中50%来自公立机构),仅仅占香港GDP的0.72%,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加坡、韩国的科研开支占GDP的2-3%。

香港经济过于依赖传统经济,缺乏新增长点,新兴产业一直无法成长。长时间以来,香港政府的主要精力都放在香港的四大经济支柱上面:贸易及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业与旅游业,另外再加上房地产。这些行业总共占据了香港GDP的60%,只要保障这传统的四大支柱产业,香港经济发展就会有保证。对于政府来说,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和优先级就变得很低。自然与此相关政策配合与资源投入就会相对有限,特别是创新与科技等新兴产业,这极大阻碍了香港科技行业的创造性和创业热潮的兴起。

政治上的博弈让本来就不够到位的政策雪上加霜。继2012年的成立科技部门的方案被否决后,2014年,香港政府准备再次筹建“创新及科技局(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Bureau)”,但在2015年2月的立法会财委会上再次惨遭否决,拨款议案未能通过,正式成立再次延后。无奈之下,行政长官梁振英在3月份宣布,以无薪方式,任命香港理工大学前副校长杨伟雄担任创新及科技顾问。

科技及创新产业本来就是竞争激烈、朝夕变幻、日新月异的事情,党派官僚化和政治博弈,加上是没有财务拨款的前提下,规模化和整体发展只能是空谈。梁振英反复强调:为了不失时机做好香港的创新及科技方面的工作,所以委任创新及科技顾问,期望在创新及科技局成立之前,尽早主动和积极地推动创新及科技的发展工作。创新及科技对香港社会十分重要,也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香港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程度,但究竟能实践和推动到何种程度,还要看香港的行动和实践。

生存压力巨大,生存优先创业

香港有句人人皆知的话:手停口停。香港的生活压力指数已经位居全球前列。

香港拥有全球最好的大学教育,自然不乏优秀的人才。但是现实的生活让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了稳定的工作而非不可预测的创业。

香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免税政策,在日常生活用品方面的物美价廉的口碑众所皆知。在香港,大学毕业后的薪水一般是1万—1.5万港币(合计人民币8千-1.2万)。工作10年左右的香港的IT职员的薪酬大概在2-3万港币。但如果是在金融公司,年入数百万也很正常。收入悬殊导致IT行业成了冷门行业。

天价的房价房租让诸多工薪族一辈子背负着巨大压力,也让心生创业愿望的大学毕业生或其它创业者望而却步。香港楼价中心区10多万每平米起,偏远地区也要5-6万每平方。在市中心区分租一间老旧的带改造或拆迁的房间大概需要7-8千港币,床位也要4000港币起。在香港的租房网站上,看到的最多的就是分租房间和床位的广告。如果没有收入,可能连基本的住处都没有。

与此对比的是,一河之隔的深圳,大学毕业生的薪水一般在4-8千人民币,工作五年的1-1.5万,八到十年有经验的互联网从业者2-3万并不少见。在市中心比如福田或南山租单人公寓大概需要支付2-4千,如果是关外的布吉或坂田、西乡会更低,农民房或城中村1千左右也可以租到很好的房子。脸萌的创始人郭列从腾讯离职后租住在普通民房里,和小伙伴在民房中琢磨开发产品,靠有限的积蓄和家人支持支撑到产品上线并打开局面,如果换作是香港,沉重的生活成本早已无法支撑。

虽然香港政府有扶持低收入人群的“公屋”制度的福利,即家庭收入低于某个数字,就可以以很便宜的价钱租用政府的公屋,类似国内的廉租房。但僧多粥少,有些年轻白领为了租住公屋或是购买价格相对比较低的政府居屋资格,宁愿减薪、放弃工作。高楼价已经将年轻人阶层整体扭曲了,何来理想和创业激情?

在香港开车负担也不低,停车费非常贵,在香港核心区域停车费用对普通白领来说可谓天价。比如在中环金融区上班,一个月下来停车费可能花掉8000港币。

有个很有意思的参考数据:杜蕾斯全球性福指数显示,在抽样的数十个国家中,香港人在全球做爱次数排行榜上倒数第二,每年性爱次数为七十九次,每月不足七次,稍多于位列榜末的日本;中大医学院外科学系名誉临床助理教授陈龙威表示,港人生活压力大,所以做爱次数偏低。足见香港人背负的压力之大。


苟且生活尚有困难,哪来激情和勇气去白手起家?当一个群体只顾着眼前或者现实生活时,创造力和创新性都会被大大的压制,香港的整体环境,永远不可能产生车库中的乔布斯、屡败屡战的王兴、带着老婆一起创业的马云,更多的是生存和执行。

旅港一个网名叫猫司令的年轻人在“一个”上写了一篇《香港无人牵手》,里面提到了一个细节:“我每天挤8站港铁到九龙塘上班,逐渐发现一个有趣现象,那就是香港的街头和地铁里很少有牵着手的情侣,当然要排除掉尖沙咀的海边散步的游客。这里空间太小,人的速度太快,想要齐头同进并非易事。”

文章的最后写到:“在旺角的米兰站,我看到了那件貂皮大衣,安静地挂在橱窗里”,香港的互联网创业者就像是这件皮大衣一样,安静而孤独。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9-23 00:06 , Processed in 0.081647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