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5-7 00: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彰显个性的服装定制,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时下,在大众消费中,“定制”俨然成为了高端、品位与个性化的代名词。随着着装个性化需求增加,服装定制服务,逐渐受到市民的喜爱。从万元起步价的高端定制到家门口200元做条裤子的裁缝店,或高端或平民,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量体裁衣”的裁缝店,如今又重新焕发生机
其实在服装领域中,定制应该算是一个最古老的制衣方法。从有裁缝开始,服装都是量体裁衣。不过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裁缝店也就慢慢淡出了服装的舞台。
如今,选好布料、定好款式、加点创意,一度淡出人们视野的传统“裁缝”正重新焕发生机。记者走访时发现,这几年间,扯布做衣裳的生活方式不再局限于中老年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喜欢光顾裁缝店的,除了一些身材不适合工厂版型衣服的人,以及一些中老年人喜欢定制服装外,现在很多裁缝店的主角,已换成了追求时尚又讲究品质的年轻人,其中以25岁至35岁的女白领为主,既追求时尚又讲究品质。
常到裁缝店定做衣服的蒋晨洁说起自己中意裁缝的原因很简单,“商场专柜里的衣服就贵在品牌上,有时候在时尚杂志上看见心仪的衣服,商场里不一定能找到一样的,现在在裁缝店却可以找到一个既能满足自己个性需求、又能让荷包承受的办法。”
逸·嘉儿:怀德苑小区,有个看一眼样就能做到不走样的师傅
44岁的潘峰是学做男装出身的。怀德苑这家女装店他开了七年。“顶尖的裁缝就是看一眼样就能做到不走样,这样的水准,常州也有七八个人吧。”此外,还有一批“是看一眼能做出个八九不离十的,也算高手了,大概有个20多人。”
“现在裁缝店里做衣服打样这种立体裁剪很普遍了,”潘峰说在布料上直接画线的那种平面剪裁“早就淘汰了,不过这样一群老裁缝数量不少,都集中在老新村、农村,服务一部分居家型老年顾客。”
潘峰的小店常年来积累的熟客已经有500多人,“湖塘、卜弋、小河是比较远的客人,大部分还是在市里,普遍在30岁以上。”
“逸·嘉儿”小小的橱窗挂着一件绿色的无袖连衣裙,“在一本时装杂志上看到的,就做了出来当样衣,一下就有10多人订货。”老客人还纷纷要求潘峰赶紧把“丽媛系列”做出来。
200元~300元一条裤子,500元以上一件上衣,“这样的价格能做出不走样的大牌款,客人很欢迎。每月出一两个新款供不应求。”
蓝莎:红梅东村路口,这家店的师傅每周都会推一两个新款样衣
裁缝铺“蓝莎”就开在树影斑驳的红梅东村路口,落地窗里陈列的“香奈儿”般的经典小外套,让这个最常见的老新村市井路口跳脱出几分时尚。十年来小店门面一直没变大,名声倒是越来越响。
“年后我接手了这里。”“蓝莎”现在的主人是38岁的张锁洪。门口就是出个样,夫妇二人大多数时间都在后间工作室里忙着制作。“从早上八点忙到晚上十点。”
说话间,新村里的张阿姨过来取做好的裤子。张阿姨边照镜子看黑色紧身长裤边说满意,“面料加手工一共200块,做工好,面料都是我自己选的,比外面卖的牌子的还好。”
店面虽然刚接手了三个来月,客户资料已经有好几十个了,30多岁的年轻人占了一大半。张锁洪的“蓝莎”每周都会推一两个新款样衣,“从进面料到成衣制作,都是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定制一件衣服,都要等十天左右才能拿到手。”
每个月,张锁洪还得赶几次上海、杭州选面料。此外,所有的空余时间都是看时装书、看电视秀、打版。“可不是老裁缝那种在布料上划粉了,每件衣服都有一个版样。”
做旗袍也是张锁洪的看家本领,“丝绒面料做起来有点难度的,后期整烫更关键。”有一位湖塘的顾客领教了张锁洪的手艺后,“一下给我介绍了五个客人过来。”
俪女旗袍:清潭院街,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来做旗袍,都是带出国的
创立于1999年俪女旗袍,张女士夫妇苦心经营了多年,从延陵路到城中路再到两个月前的新址清潭院街,三度搬迁,客人越来越多。
店堂里出样的旗袍有七八十件,面料200多种。近年来,俪女每年都要做出1000多件旗袍。“最小的客人2岁,最大的100岁。”“每年寒暑假都会有一大批学生来做旗袍,都是出国留学要带走的。店里的旗袍就是靠这2成的客群走遍全球的。”
张女士的手工盘纽有40多种花样,手艺甚为精湛。相熟的客人因为认准了她的手工,“也常常带一些面料来做西式套装。”
镇方:锦绣花园小区,店主是从父亲手里接过“划粉”的老裁缝
镇方的父亲做了一辈子裁缝,小的时候都挑上工具去主顾家里开工,主顾家要包吃住。57岁的镇方到了25岁才开始跟父亲学了这门手艺。“像我这个年纪的,在常州的裁缝圈里算是老人了,比我大的可能还有两三个人吧。”
裁剪还是以平面为主,划粉在布料上绘就,剪刀就下去了……
老家在新北安家舍的镇方到锦绣一带开裁缝铺已经有26年了,这附近50岁开外的大妈没有不认得他的。“都是我的老主顾了,数量么600多人总归有吧。”镇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得多,眉眼间也很有神彩,“裁缝这活不容易干的,天天晚上都要熬夜的。10年前,每年都有10多人来学徒的,近年就没有了。”现在市里的裁缝圈9成都是四五十岁的。
镇方说有句俗话叫老中医小裁缝。“人过了50岁,精力、意志力、好奇心、学习力明显下降了。我现在就是在新村里守守,还有一个老客人圈,不求发展了。”
设计师自制成衣店,
卖的都是自己原创
从设计到制作成衣,全部由设计师一手完成。这两家店的主人受日韩风吹拂多年,其中一位更是在日留学四年专攻服装设计,回常后开起成衣小店。他们不接受顾客定制,只按自己的审美情趣生产作品。
Tinkongs:人民公园
28岁的沈丹在日本学了四年服装设计,“大家都觉得我是设计师还亲自卖衣服蛮奇怪,但在日本卖服装的营业员都是学过设计的。”
店里有300多个固定的老客人,但沈丹不给人量体裁衣,“我的工作间有三个工人,从选料到成衣,制作好后才拿到店里。”Tinkongs现在售卖的衣服,沈丹自己的作品只有一部分,“基本上是每周二三个新款,全都是原创。”
沈丹的名片上印着一句日文,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你准备穿什么迎接下一秒的人生”。他认为:“你要买的不是一个单件的衣服,而是要把一件新衣服跟原有的服装搭出三个造型,那才是一次成功的购物。”
喜欢这家店的客人从18岁到70岁,跨度很大。恰是那位唯一的一位70多岁的老美人最让他津津乐道,“她满头白发、身材高挑、气质优雅。昨天她还来过,我让她试了一款宝蓝色曳地连衣裙,配她的白发真是美呆了。”老客人中,50岁、60岁的女性顾客有不少,“这些客人都很自信,能把我的黑色半透视连衣裙穿出无比强大的气场。她们对时尚的理解甚至高于普通的年轻人。”
阿弥八:南大街近弋桥处
钱大伟的“阿弥八”,3成款式是自己原创设计的。目前阿弥八不接受定制,只推自己风格的成衣,每季,店里都要上200多个新款,“我就管设计和销售两端,风衣和长裙这两类一般发韩国加工。”
“想在年内开一间高端定制服饰沙龙,用创意把各种文化元素融合到一起,把牛仔、铆钉、蕾丝变成旗袍的一部分。”钱大伟想把这家高端定制沙龙变成一个“集买手、室内设计、品味时装、咖啡、茶在一起的集合店。”
高端定制,
大多以万元为基本单位
泰富百货OBBLIGATO女装、登喜路男装、阿玛尼男装均开设高端定制业务。“一般都得提前半年预约。国外的量体师每年只来店里两次。”阿玛尼专柜营业员介绍说,“其实来店购物的消费者,10%都有定制的需求。消费力越强的人群越没时间,很难将顾客与量体师的时间协调一致。”尽管如此,“阿玛尼每年还是能订出10套左右的西装。”
和阿玛尼一样,登喜路同样需要提前半年预约,等英国的量体师到店,“我们的客人也一样是有需求没时间,如果想让英国量体师到家里服务,那定制的起步价就从2万元提高到了10万元。”
OBBLIGATO女装定制起步价是4万元以上。
本土品牌Lampo(蓝豹)推出定制业务以来,同样需求巨大,位于购物中心一楼的专柜营业员介绍说,“我们的老客人中有7成都会经常来定制。”从量体到制作的周期是30个工作日。“可选择的面料有千余种,再加上各种配饰——定制,可以让消费者最大可能地满足心愿。”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