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8-18 23: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新业态下的“蛋”
红星、亚细亚、工人文化宫,这些带着老一代影迷美好记忆的电影院正逐渐淡出城市的娱乐圈。相反以“80后”、“90后”为主力的观影群体,他们看电影的优先选择是去万达、莱蒙、吾悦,仿佛足球赛的上半场与下半场,攻守转换、形势大变,其背后的推手是业态的转型、消费的升级和需求的多元。
除了上述几家老字号影院,新增加的影院几乎是在近二三年如春笋般冒了出来,粗略统计多达十来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发展类型:一是院线自主发展,如万达、金逸、大地、橙天嘉禾等;二是品牌加盟发展,如中影东方国际影城、耀莱成龙国际影城等;三是大剧院衍生发展,如常州大剧院影城、凤凰谷大剧院影城等。而这新增的影城除了常州大剧院、凤凰谷大剧院带有公共文化布点发展的属性外,其余都是走市场化发展路线,分布区域主要集中于市中心商圈、武进湖塘商圈和新北商圈。
综观这些新增影院,电影院线发展是一个很显著的特点。电影院线也成为当前文化产业最为热门的领域之一。2012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城市影院全年新增银幕3832块,平均每天新增银幕10.5块,且全为数字影厅。《2012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注册院线40条,正式挂牌运营的39条院线中有23条院线年度票房过亿元,占院线份额60.5%,其中4条院线年度票房超过10亿元,万达院线以17.85亿元票房领军全国院线。院线布局的战国纷争现状在常州已经表现得如火如荼。
与新兴商业街区、城市综合体相伴相生是常州新增电影院布局的第二个特点。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既拓展了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也为其他产业注入了新内涵,形成“多业融合”的商业运作模式。如地产业近几年已经从以建筑为中心发展到以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中心,影院成了必备项目甚至是吸引人气的亮点,这在万达广场、吾悦广场这些城市综合体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城市综合体搭载文化娱乐最好的实践者便是万达。常州万达影城就有10个厅,且拥有常州第一个IMAX厅。因此,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商业街就成为电影院线布点的首选物业,本土成长的城市综合体吾悦广场充分借鉴了这个范例。文化产业与商业地产跨界融合的方式渐渐成为城市影院建设的主流模式,并成为集文化娱乐、休闲购物、电子商务、餐饮健身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体”的重要元素。
另外,消费需求多元化、快捷化、随机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影院布局和建设。在生活消费开始趋向“文化化”,文化消费趋向“生活化”的变局下,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经从生存消费向享乐消费、精神消费、发展消费以及个性消费转型。分布于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商业街、文化创意街区、主题公园的影院,不仅满足消费者“家门口看电影”的想法,也延长了他们的驻留时间、拉长了他们的消费链。看电影不再是单项选择,购物、餐饮、娱乐、交际、休闲、健身、聚会等多项选择的存在,契合了现代都市人方便、即时、多元的消费需求,也为许多人冲动消费和即时消费提供可能。同时,在集多种消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空间里,取代大礼堂式单体影院的复合多厅影院也逐渐成为一个交际、聚会场所,成为一种蕴涵电影文化的生活交际空间。
文化与服务业、旅游业、制造业、建筑业等二三产业在高端的融合,将不断创新出新的文化样式、模式和业态,为消费者的文化餐桌提供更多的“营养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