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2436730466

兰渝铁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11: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11: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11: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11: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11: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12: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里走兰渝】见证历史的钓鱼城
     钓鱼城位于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山,三面据江,危崖拔地。公元1243年至公元1279年,南宋军民在此抗击元军,历经大小战斗200余次。钓鱼城现存8公里城垣、8道城门及炮台、栈道、水军码头、兵工作坊等宋、元时期军事古迹,是迄今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古战场遗址,目前正在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合川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兰渝铁路全线贯通后,前来钓鱼城游览的外地游客将会显著增加,合川的旅游业即将迎来一次发展良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12: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12: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钓鱼城位于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山,三面据江,危崖拔地。公元1243年至公元1279年,南宋军民在此抗击元军,历经大小战斗200余次。钓鱼城现存8公里城垣、8道城门及炮台、栈道、水军码头、兵工作坊等宋、元时期军事古迹,是迄今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古战场遗址,目前正在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合川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兰渝铁路全线贯通后,前来钓鱼城游览的外地游客将会显著增加,合川的旅游业即将迎来一次发展良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12: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里走兰渝】四川广安:盐皮蛋产业初具规模
       盐皮蛋是四川广安的传统特色食品,又叫碱盐蛋,是鸭蛋由小茴香、肉蔻、八角、茶叶等十几种香料配制的汤料腌制,然后蒸煮而成。近年来,广安市积极引导盐皮蛋生产企业丰富产品种类,推动盐皮蛋向休闲食品、佐餐食品等领域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还利用互联网销售,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盐皮蛋产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12: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里走兰渝】渭沱:一个兰渝小站的成长与抱负

  一年半前,嘉陵江重要支流涪江畔的一个铁路小站迎来重要时刻:随着一列从四川广元开往重庆的火车飞速驶过,这个小站成为兰渝铁路入渝的第一站,也成为渝新欧国际物流大通道入渝的第一站。如今,随着兰渝铁路即将全线通车,这个曾经的四级小站,正朝着更大目标前进。

    渭沱,原本是一个距离重庆合川城区30公里的小镇,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公路通往城区,驱车需要半个小时。然而,记者一路走访发现,这个曾经“偏远”的小镇,却因为自身的位置而愈发受到重视,围绕着渭沱,铁路、水路、公路,正在形成一张相互交织的物流联运网。

    2015年元旦,沪蓉铁路开通,渭沱作为由蓉入渝的门户站而设立。由于这里位置偏远,并未设置客货功能,而是仅仅办理接发列车的任务。但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四级站”,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渭沱站充其量算是沪蓉铁路的一个节点,但随着兰渝铁路通车,并在渭沱接入沪蓉铁路,渭沱成了一个战略交叉点。”渭沱站站长谭荣拿出一张白纸,边给记者画线路简图边说,“从东往西是沪蓉铁路,从西北往西南是兰渝铁路,这两条铁路在渭沱交叉,然后进入重庆,再连入北上广等地区,渭沱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渭沱的重要性,在渭沱站的运转室里更清楚体现了出来。运转室内,值班员姚明目正不转睛地盯着电脑显示屏,并不时点动鼠标进行操作。通过操作,正在开行的列车可以准确无误地实现变轨任务,从而抵达正确的目的地。

    “每天,渭沱站经过的列车有56.5对,其中仅兰渝铁路就开通了12对,每年这么多列车行进,都需要我们接发列车。铁路线路越多,交叉的线路越复杂,我们的工作任务越重,工作的压力也就越大。”在给我们介绍情况,姚明也没有把眼睛移开。

    这样死死地盯着显示屏,几个小时下来难免会眼睛涩痛。但姚明告诉记者,他在这么重要的铁路节点上工作,听着一列列火车顺利安全地通过,感到非常自豪。“还有令人感到自豪的事情呢!”站长谭荣指着渭沱站背后的一大块空地说,“这里正在建一个物流园区,到时兰渝铁路支线将直接开到园区,对当地的经济带动作用将更加显著。”

    合川区物铁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小波告诉记者,这个物流园区占地18平方公里,将依托兰渝铁路、长江水道以及高速公路,实现多式联运。届时,这个园区将成为接轨重庆主城、辐射川东、西北、远及欧陆的重要物流枢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12: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什么样的一条铁路?新华社用万字通讯解密它的故事
       造物者用山川湖海勾勒出大地的轮廓,道路桥隧则是人类在地面上绘制出的醒目线条。可观画无声。列车呼啸而过时,少有人知道,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幽谷,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寂寥、悲怆和惊心动魄,才有了这缠绵的曲线。从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到今天855公里即将贯通西北西南,连通中国最贫困地区的兰渝铁路,几近百年,终得实现。

  近日,新华社4名记者用一篇万字通讯为我们揭秘这条传奇铁路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全文共11000多字,分为“从墙上驶出的火车”“蜀道,难于上青天”“走出大山的渴望”“百年梦想”“‘世界难题’属兰渝”“钢铁不敌‘胡桃木’”“危难之时显身手”“小家只计大国先”“热血攻克重重难”“开往小康的火车”十个章节。
   
        这是兰渝铁路甘肃陇南境内的汉王特大桥(右)与高速公路及国道交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12: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从墙上“驶出”的火车

  家徒四壁的土坯房,煤油灯微微发亮,一名妇女怀抱婴孩,坐在泥巴糊起的土炕上眺望远方。身后墙壁上,一列长长的火车穿行而过。

  20年,一个世纪的五分之一。新华社甘肃分社记者武斌至今仍清楚记得,他在1996年用相机定格下的这个瞬间。

  那年冬天,他从省城兰州出发,在国道212线上坐了整整一天大巴,终于到了甘肃南部小城宕昌。

  这个不通火车的县城,曾是中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石头山多、可耕地少,当地人常要背着背篓四处拾土造田。有的田地面积极小,只有一头牛的容身之地,而被人戏称为“卧牛田”。

  在前往阿坞乡各竜村采访时,武斌偶然敲开了一户人家的房门。“太意外了。一个这么封闭地方的农民家,墙上竟然画着一列火车。”

  照片中的农妇叫杨尕女。那时,家里的几亩薄田根本喂不饱一家四口人。20多岁的她常常要抱着女儿去周边县城乞讨,能讨到一点白面馍馍,就能高兴一天。

  “什么时候我们能坐上火车去富足的地方?让日子过得好些,钱赚得多些。”杨尕女的话,让武斌深受触动。他按下快门,记录下昏暗土房中杨尕女一家的火车梦想。

  一句“老朋友,你还记得我吗?”,开启了武斌和杨尕女20年后的重逢。

  2016年12月26日,兰渝铁路甘肃岷县至四川广元段通车。在外地长年打工的杨尕女特地赶回来见证家乡的重要时刻。武斌也拿起相机,重走来时路,惊叹着山乡巨变。

  如今,从各竜村出发,只要行十几公里,便能抵达最近的哈达铺车站。杨尕女走进车站,这边瞅瞅,那边望望。“以前把火车画在墙上,现在火车竟然开到家附近。”

  当年杨尕女怀中的女孩,如今已是20岁的大姑娘。看着老照片,李有霞感慨连连:“家里没有照片,我都不知道自己小时候长啥样。听父母说起家乡又穷又破,没想到回来一看,家家户户有新房,生态又好,以后我还想再来。”

  廿载逝去,农妇想象出的火车终于从残破土墙上“驶出”,穿梭在世人眼前。一张老照片记录下的西部农妇梦让人不胜唏嘘: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它实现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13: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蜀道,难于上青天!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12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李白《蜀道难》的开篇如是感叹。

  蜀道到底多难?

  在李白笔下,是“天梯石栈相勾连”“畏途巉岩不可攀”。在行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人眼里,是望也望不尽的山,数也数不清的峦。

  一生能走多远?

  交通如畅达,天涯也在咫尺间。可在蜀道上,那一道道峰一条条涧,串成镣铐,锁住人们外出的脚步。有人活了快90岁,所达最远处,竟难出十里方圆。

  一头连着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一头牵着群山起伏的秦巴山区,兰渝铁路经过的区域,就是古蜀道之一。衔接甘、陕、川三省的甘肃省陇南市,是难中之难。

  探访兰渝线,我们从陇南武都区城关镇出发,沿着新修的五阳公路,来到大山深处的裕河乡凤屏村。117公里的车程,翻过海拔1800多米的薄洛峪梁,耗时3个多小时。

  生活在这里的黄桂花已经快90岁了,家里只有她和侄媳妇。这里满目青翠,空气温润,但门前万重山,抬脚行路难。

  黄桂花一生最远到过数十里外的五马镇,那还是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响应政府号召背着树皮送去当燃料。“看见牛在山坡,赶去,下沟、上坡,走到跟前,差不多要一天,难啊……”她眼里的泪花直打转。

  兀立的危峰,锁住了山里人,也锁住了大山给人类最美好的馈赠。守着丰裕的物产,却难逃“富饶的贫困”,这是世代陇南人难解的愁肠。

  长期以来,陇南境内无高速、无铁路、无飞机场,国省道主干线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陇南境内高峻山岭与深陷河谷错落相接,层层叠叠的山岭犹如屏障,将这里与外界隔绝开来。直线距离只有数十公里的两地,往往要绕着大山低速缓行数个小时。

  如果把时间轴拉得更久一些,陇南的历史,几乎是一部在大山当中寻找道路的历史。

  东汉年间,武都太守李翕率民在险峡当中修复西狭古道,这段历史被鱼窍峡里的摩崖石刻“西狭颂”所记述。今日再看,这里仍然双崖对峙,峭壁如削,昔日修路之艰难映入眼帘。

  三国时期,邓艾父子率领大军伐蜀,为保密选择沿羌水而行。沿岸许多地方无路可行,邓艾大军边行军,边开山凿壁修筑栈道,现今岩壁上的方形洞孔便是当年留下的遗迹。

  为躲避“安史之乱”,唐代大诗人杜甫借道陇南前往四川避难。从今天的天水出发到达陇南成县不到200公里的路程,他足足走了3个月。行至成县泥工山,诗圣发出感慨:“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

  上世纪中期,许多陇南人出远门,仍只能行走在人烟罕至的“北茶马古道”。

  西狭、青泥岭、阴平道、祁山道……在陇南留存的古蜀道的遗迹和地名,全是行路难的证据。
            1996年,陇南市宕昌县车拉乡农民在全乡唯一的对外通道——仅能容纳一辆汽车通过的土路旁劳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13: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走出大山的渴望

  人,殁了。

  “村子离乡卫生院只有13公里。如果有了路,老人的命或许就能保得住。”每每回想起30年前下乡途中目睹的这一幕,61岁的陇南市西和县政协副主席刚维杰都心痛不已。

  于是,上世纪90年代初起的十余年间,他守在陇南的沟壑间,挖山凿石,带领群众打通了182条乡村公路。“修路干部”,是老百姓给他的名字。

  尝试打通走出大山的路径,刚维杰不是孤身。

  2007年,公路通到了海拔2800米的宕昌县贾河乡各里村,家住图寺社的马路娃却悲欣交集。“眼看马路就到家门口了,可我们还是没路走。”

  马路娃说不清父母给自己取名“路娃”的用意,可行路难却全在眼前:为进城赶集天没亮就出门,要走过巴掌宽的山路,蹚过几道河,冬天到县城时胡须上甚至结了冰溜子。

  “社里的这条路,我们自己修!”马路娃下定了决心。42户人要筹资3万元,在宕昌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这不是小数目。但全社人二话不说,一块钱一块钱攒,一铁锹一铁锹铲。苦干一个冬天后,小山村终于通路了!

  “我家现在三轮车、摩托车都有了。儿子、儿媳也走出大山去新疆打工了。”告别完挥挥手,马路娃对我们喊:“下次再过来,我开着车到山下接你们!”

  过去几年,陇南市几乎是一个交通会战场。兰渝铁路、武罐高速、成武高速、十天高速陇南段、武九高速、渭武高速和成州民用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相继在陇南境内开工建设,目前其中一些已经建成,影响陇南发展的交通制约正在被消除。

  “早上出发,中午在四川吃顿火锅,晚上还能赶上家里的晚饭。”这是许多陇南市民对于高速通车后的形象描述。

  路,在陇南人眼里,便是山乡巨变。

     1996年,陇南市宕昌县车拉乡农民徒步走出大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13: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百年梦想

  铁路通兰渝,人们梦了百年。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最早提出修建兰渝铁路,称其为“经过物产极多、矿产极富之地区”,规划路线走向是“兰州-广元-南充-重庆”。他把这条铁路线,作为计划的中央铁路系统24条干线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兰渝铁路被列入议事日程。1956年铁路设计院分别对兰州至广元、广元至重庆规划研究,1965年重编全线方案并报铁道部。

  上世纪90年代的一项统计显示,兰渝铁路途经的甘、陕、川、渝22个县(市、区)中有17个是国家级贫困县,未超过温饱线的贫困人口近1000万,约占当时全国贫困人口的七分之一。

  1994年,兰渝铁路沿线地区百余人齐聚四川苍溪,组建了半官方、半民间的“兰渝铁路协作会”。随后,一份盖有68枚地县两级党委、政府印章的《关于申请新建兰渝铁路立项报告》被上报给四川、甘肃省政府及当时的国家计委。

  老区人民的呼声,引起许多在西南、西北出生和战斗过的红军老战士们的关注。1998年12月,罗青长、傅崇碧、苏毅然、谢觉哉的夫人王定国等105位老红军联名签字致函党中央国务院,恳请修建兰渝铁路。

  这份签名中,有不少是老红军的绝笔!在四川省南部县,一位病榻上的老红军颤颤巍巍地写下姓便没了力气,儿子握住她手,才把名字写完。秘书处同志还没离开南部,她就离开了人世……

  2000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甘、川、渝三省市为兰渝铁路立项的议案和提案就达192件,代表委员还联合致函大会主席团请求尽快修建兰渝铁路。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听取了兰渝铁路专题汇报后一锤定音!

  从2005年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铁道部共同商议合资建设兰渝铁路,到2008年兰渝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兰渝铁路呼之欲出。

  2008年9月26日下午3时,甘肃省兰州市沙井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出席开工动员大会并宣布:“兰渝铁路正式开工!”

  至此,这条谋划了近百年的铁路,承载沿线3600万群众脱贫致富梦的铁路,让“渝新欧”大通道、“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实施有了支点和助推器的铁路,正式开工建设!

    1996年,陇南农民经过两天的长途车程,到兰州火车站乘火车外出打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1 15:15 , Processed in 0.043376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