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4-28 10: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群痴情汉子
第一次扣大罩时,田汉卿绝对想不到,有朝一日,他会研究起白洋淀的渔猎文化。
汉卿生于1963年,河北省安新县圈头乡东田庄人。圈头乡居白洋淀中心,是纯水乡。汉卿在白洋淀泡大,打小跟着爹捕鱼。淀里的渔民,多有家传绝活,汉卿爹擅扣大罩。
高中毕业后,汉卿棹船,爹扣罩。这天,爹说,你跟我学了这么久,该试试身手了,今天你掌罩吧。
早春的白洋淀,淀面雾气袅绕,淀水清澈见底,却难觅鱼踪——因水温低,鱼偎窝恋苲,不爱吃食,也不爱游动。汉卿按爹指点,选一处枯萎苲堆,举起大罩,腾空跃起,猛地往下扣。丈余高的大罩,瞬间没入水中,只露出罩拐。水面平静后,泛起一串水泡。汉卿一脚踏在船头,一脚踩住罩拐,操起三股叉,对准水泡,狠狠扎下,往上一提,哈!一条大鲤鱼摇头摆尾。
汉卿连扣几罩,头上热气腾腾。他脱掉棉衣,掬了一捧淀水,送进嘴里,顿时浑身舒畅——这一幕,深深刻入汉卿脑海,成了他的乡愁。
此后的记忆,渐渐浑浊:先是淀水污染,不敢直饮;之后两度干涸,淀底能跑车;再通水后,污染渐重,鱼虾渐少。淀区渔业衰落,渔民有的赴天津、内蒙古、东北打鱼,有的倒腾起水产。
汉卿去东北捕过鱼,到河南开过矿,还办过印刷厂,后来经销水产品,在县城安了家。这几年,经过治理,白洋淀水清了,鱼多了,生态环境转好。然而,少年那份记忆,始终萦绕于汉卿的心头。
千百年来,白洋淀渔民融南汇北,穷尽技巧,渔具五花八门,渔法种类繁多。这些历史如果失传,该多可惜啊!汉卿萌生大胆念头:写一本书!
凭着记忆,他艰难写了数十页,力不从心。光凭自己,恐难遂愿。“对了,找石矿去!”
石矿姓夏,是他同学,本乡桥东村人,担任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两人一拍即合:抢救性发掘,留住乡愁!
一个篱笆三个桩,两人又找到赵克琪。老赵年逾花甲,是摄影师,也是水乡人,欣然加盟。汉卿人脉广,打前站,石矿和老赵跟进,录制视频,拍摄照片,整理文字。
一些绝活濒临失传,发掘殊为不易。汉卿曾对绝活着迷,四处拜师。然而,渔家有传统:传子不传徒,传媳不传女。无论他如何虔诚,仍处处碰壁。
就在这当口,雄安新区设立了,三人劲头更足,走访老渔民时,张口闭口雄安。老人们乐了:“这些,雄安新区用得上?甭磨叽了,只管问!”
漾堤口村的刘永昌,四世放鹰,驯养捕鱼,绝技秘不外传,这回和盘托出。说到关键处,老人连比带划,绘声绘色,直到他们听懂、录全。
岳父捕鼋鱼的秘招,一直让汉卿心心念念。老人早已去世,幸亏传给仨儿。为得到秘招,汉卿拉着媳妇,多次登门求教。
三舅哥面露难色。汉卿拿话激他:“年岁不饶人,我们讨教过的老人中,已经走了三四个,我们着急啊!”
汉卿媳妇跟着帮腔:“三哥,汉卿不是偷艺,是抢救性发掘呀,是为新区作贡献呢。眼看要搬出淀区,您这手艺使不上,荒废了多可惜!不如记到书里,给后人留个念想。”
三舅哥低头抽罢闷烟,一跺脚:“我豁出去了!”
有些渔法须夜间作业,拍摄作业场景时,汉卿棹船,石矿打灯,老赵拍摄。淀里蚊蠓多,晚上灯光一亮,直往口鼻钻。老赵双手握相机,腾不出手,任蚊蠓叮咬。
为拍摄鱼类照片,他们买来大鱼缸,饲养30多种鱼。缸前挂一帷幕,老赵藏身幕后,通过幕帘孔洞,长时间蹲守,捕捉鱼的最佳游姿。
春去秋来,他们踏遍白洋淀,访尽老渔民,筛选渔具渔法,共编入9大类、98种,同时配图近千张,展现四季捕捞场景,还请人手绘示意图,多达300幅。
2020年6月,《白洋淀渔猎文化》(上、下)问世。
我在白洋淀采风时,汉卿和石矿是向导。阳春三月,大堤满目葱绿,传递着春的气息。
他俩给我的“见面礼”,便是这两本书,捧在手里,沉甸甸的。我感慨:“你俩不愧是白洋淀文化的记录者!”
“我们是喝白洋淀水长大的。无论走到哪里,我们的根在白洋淀!”石矿说。
汉卿接过话:“雄安新区建设,是白洋淀的千年良机。我们是白洋淀巨变的见证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