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集群”引领科创新潮流 “西湖链链看”西湖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专场顺利举办
7月4日,西湖区为企服务品牌活动“西湖链链看”西湖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专场暨顺利举办。本次活动不仅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优质高效的平台,打破了高校科研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信息壁垒,也为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资源支持,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活动现场,西湖大学校长助理王廷亮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西湖大学成果转化工作的推进情况。人才聚集方面,西湖大学聚集了一批战略科学家领衔、青年科学家为生力军的杰出人才团队,其中讲席教授39位、省顶尖人才31位、西湖明珠人才10位。科技创新方面,西湖大学已取得40余项重大原创成果突破,获批国 家重点研发项目38项,获批440余项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平台赋能方面,建成遗传物质表达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未来产业研究中心、西湖实验室、白马湖实验室、创新药物概念验证中心等国 家、省市优秀实验室和校地科研机构。资源整合方面,通过区校合作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探索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联动的科创产融模式,现已成功孵化51个项目,累计对外融资超25亿元,估值近200亿元。
一头加速科创成果转化落地,赋能地方区域经济;另一头深入基础研究的无人区,拓展科学边界。随着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于洪涛、“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管坤良等知名教授的加盟,西湖大学科学家领衔、青年科学家为生力军的杰出人才团队日臻完善,先后取得40余项重大原创成果突破。前段时间,《纽约时报》刊文认为,西湖大学是中国近年来建设的新兴科研高地。会议伊始,科学家们便以一场 “硬核路演” 开场。五位科创先锋携最新从实验室孵化的成果亮相,每项创新都如同破土而出的新芽——
姜汉卿团队研发的柔性变刚度机械臂,从机械臂细分赛道突围,已斩获韩国订单;王睿团队带来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不断突破现有“天花板”,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提供全新解决方案;李旭团队研发的“高维生物学+AI驱动药物发现平台”,在波士顿舞台大放异彩,摘得2025 国际生物医疗创赛的创新大奖。
这些涵盖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科技成果,是西湖大学成果转化图谱的一角。从西湖大学首个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项目——西湖生物医药诞生以来,西湖大学成功孵化成果转化企业51家,对外融资25亿元,估值近200亿元。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落地在西湖区。
项目路演环节,西湖阳光、西湖动力、西湖交互、高维医药、智能微型机器人5个西湖大学孵化项目依次上台介绍并提出需求,相关负责人进行回应。“一直以来,西湖大学和西湖区对企业都给予了非常大的帮助。”活动现场,西湖交互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说:“企业的初心就是解决人机交互的安全痛点,将实验室中的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改善人类生活的产品和服务,让机器人更友好地融入人类社会。后续产品会在不同场景进行试点应用,希望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
场外,西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最新研发的产品——柔性不透明光伏贴膜样品。“这个产品是由两块玻璃合成的,可以同时具备隔热和发电作用。一层玻璃自带透明导电的膜层,一层是有机半导体,可以吸收光生产电。目前这款玻璃已可应用于手机充电,半小时能充50%。”
西湖大学作为“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重要核心,在“公转+自转”独特模式催化下,加速科创资源高效流动,助力科创成果“破圈”。“西湖英才”,这是许多西湖区创业者听到心头一暖的政策品牌,不仅加速杭州新锐科技企业“云深处科技”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更为西湖大学产学研成果转化项目注入4260万元的资金活水。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表示,西湖大学立足“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以推动前沿科技创新和培养拔尖人才为己任。如今,西湖大学的孵化企业已崭露头角,这些成绩,离不开西湖区为企业提供的应用场景、政策辅导和资源对接。未来,西湖大学聚焦前沿领域,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人才优势,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绿色环保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科研创新成果在西湖区落地开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