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1-12 19: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新与旧
2021年入冬时节,容东片区——雄安新区首个集中建成区,迎来1万余户、3万余人回迁安置。
在这个崭新片区主干道两侧,每隔几十米竖立着一根灰色灯杆,看上去与其他城市的路灯别无二致,但实际上却不一般。
“一杆多能,我们管它叫智慧合杆。”雄安集团基础建设公司基础工程管理部部长程建通介绍,这根杆以照明灯杆为基础,整合交通标志杆、信号灯杆、监控杆、路名牌杆、公共设施指示标志牌杆等功能,还预留了5G基站,为未来无人驾驶做准备。
一根灯杆,恰是雄安打造智慧城市的缩影。而像这样的智慧应用,在新区随处可见:
在雄安站,乘客不仅刷脸进站,还“看灯检票”。候车厅的乘客200米开外,就可看到所乘列车状态。原来,每个检票口旁有一高大的玻璃幕墙灯,它随共享的旅客服务信息而变色:候车是蓝色,检票是绿色,停检是红色。
工资发放用上了区块链。新区企业利用雄安集团搭建区块链资金管理平台,拨付的工资已超过13亿元,项目工程资金拨付全程留痕,为后续项目审计提供数据保障。
雄安城在地上,也在“云”上。新区每建一栋楼,数字雄安平台会同步生成一栋楼。现实中哪怕更换一个路灯,都能显示出来。每一栋楼都被“计算”过,运来的材料直接组装,一厘米钢筋都不会浪费。
随着一批城市级智能平台的搭建、一批标准的印发、一批新基建项目的落地,雄安新区智能城市“破茧而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雄安的意义在于,在中国不沿海不靠边的地方,打造一个新时代可复制的城市样板。依靠创新驱动发展,走出一条新路。
雄安,这座引领未来的新城,也没有忘记留住自己的过去。
新区设立了“记得住乡愁”专班。雄安三县历史底蕴深厚,在新区大规模规划建设之前,一批凝聚传统文化基因的乡愁遗存被建档存根,形成总数为2367项“乡愁点”的数字坐标总图。
2020年夏天,5棵百年枣树,从被拆迁的容城县大河村,移植到在建的悦容公园内。
“找到了村里那棵老树,就找到了儿时记忆。”专班工作人员刘子涛说,新区建设中,一般遵照的原则是古树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实在需搬的古树、老物件,也要找合适的地方,让新城市有老场所,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
目前,新区正在筹建两座保存农耕和渔猎记忆的博物馆。
雄安新区,以自身实践回答人类城市化的重要命题: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之源,城市化是城市发展之流,“源远”方能“流长”。
人们常说,新时代看雄安。看的是什么?实质上是看“雄安质量”。2022年伊始,透过雄安这座拔节生长的城市,人们能看到新时代中国抵达的发展高度,能瞭望到民族复兴征程的绚丽前景。
总策划:傅华
策划:赵承、李凤双
监制:张旭东
统筹:赵超、张涛
采写:熊争艳、高博、白明山、杜一方
编辑:屈婷
视觉:牟宇、骆学峰、朱旭东
海报:任之初、邢玉伟(新华网河北频道)
新华社国内部
新华社河北分社
联合出品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