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11-3 10: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遗”在唐山丨滦州地秧歌:乡土艺术“扭”进“非遗”
秧歌是我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
滦州市(原为滦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善良。有着千年历史的地秧歌常年活跃于此,是冀东地秧歌的三大流派(昌黎地秧歌、乐亭地秧歌、滦州地秧歌)之一。
“滦州地秧歌从宋朝时就有了,在辽金时代兴旺起来。1989年,原文化部出版了一部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书,其中《河北卷》里对秧歌起源有相关阐述。”滦州地秧歌市级传承人、滦州市秧歌协会副会长刘永建说。
刘永建告诉记者,滦州地秧歌起源可以追溯到宋元时代,有着10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历史。到明清时,在滦州地方志上就有了关于地秧歌的文字记载。
“如今保留下的滦州地秧歌主要表演形式有过街秧歌和出子秧歌。”刘永建说。所谓出子秧歌,就是两三个人表演一出小戏的秧歌形式。
秧歌在民间流传广泛,看起来人人都会,可也不是扭一扭那么简单。
秧歌和戏曲一样,有自己的行当。滦州地秧歌行当分为妞、擓、丑、公子四大行当,各有特点,以文公子见长,文公子的扇子功就多达五六十种,民间旧有“昌黎丑,乐亭武,要找俊的看滦州”之说,意思是说昌黎以丑角见长,乐亭以武角见长,滦州以扮相俊美的文公子见长。
除了这四个行当,滦州地秧歌还有独创的“抠儿”角、“跛儿”角和“傩儿”角,以及独特的“拉骨抻筋”表演法。这种表演形式为清末民初滦州地秧歌名角金开福所创,基本表演方法是看似顺拐,实则反扭,使浑身筋络得到最大程度舒展。
在乐器伴奏中,滦州地秧歌保存有完整的锣鼓经。著名的老三点儿(又叫庙会点儿)一度失传,近年来也被重新挖掘出来。目前,只有滦州秧歌队能够演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