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3-14 18:55: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聚焦三新稳经济,厚植了“产业之美”。我们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持之以恒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攀升。产业升级强化质效。长三角一体化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正式落户;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创成全省首批国际合作园区,倍科电器中国区总部顺利入驻;智能驾驶研究院创成“交通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网络视听游戏产业园成为江苏省首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全区三新经济持续壮大,新集聚企业170家,纳税销售实现倍增。全年新增规上企业466家,92家企业通过星级上云认定。重大项目强化攻坚。常州焦溪季子文旅综合开发等3个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数量创历年之最。常药口服片剂、亚芯半导体等19个市重点项目开工在建,完成投资17.4亿元。宇诺环保、曼哈格等28个项目竣工达产,全区10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46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93.2%。全年新引进项目106个,其中30亿元或3亿美元以上项目4个。改革创新强化突破。镇、街道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三整合”改革深入推进,高新区建设全面铺开。武进不锈通过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远方动力创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亚玛顿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仁千科技获批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潜在独角兽企业。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新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2家。天宁文创园等4家单位获批省级双创载体,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2家,3人入选省双创人才,新增龙城英才计划24个。新增新三板企业3家,亚东集团成功上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三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家,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500家,主板上市企业10家。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持续提标“八个更”,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教育强区地位更加巩固,“健康天宁”建设全面推进,幸福康养内涵深度拓展,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共享水平明显增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9万元。
坚持项目为王。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把招引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头版头条”和“牛鼻子工程”。聚力抓招引。精心组织主题招商活动,瞄准北京、上海、深圳等重点区域,创新平台招商、基金招商,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大龙头型、科技型、税源型企业招引,确保新签约30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项目4个以上。全力提质效。推进长三角金属交易智慧物流园、四药联合创新中心等省市重大项目,加快通信设备研发生产基地等130个区重点项目建设,推动5G科创中心、坤鼎生命健康产业园等新建项目全面开工,确保泰格尔特种金属等38个项目年内竣工。合力强保障。强化重大项目全程服务和节点管理,高效办理规划、环评、施工图审查等手续,进一步畅通专题协调、联审会办绿色通道,全力推动资源向项目集聚、政策向项目倾斜、力量向项目汇集。
提升产业能级。聚焦三新经济,强化数字赋能,推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促并进、集聚发展。实施数字经济倍增计划。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不断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启动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打造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高地,建好国家商用车智能驾驶研发认证中心,发力网络视听游戏产业,做强跨境电商产业活力带,加快集聚一批优质企业。深化智能制造提升行动。更大力度推进两化融合,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向生产制造环节延伸,鼓励企业加速数控化换代、自动化普及、机器人换代,新增星级上云企业50家,培育“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
加速载体赋能。切实增强项目承载力、要素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竖起产业强区“顶梁柱”。建强产业高地。加快建设未来智慧城,确保云制造先导中心交付使用、工业互联网科创中心主体完工。全面拉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横五纵”路网框架,高起点建设国家商用车检测基地、中南高科科创智谷、中交智荟港,规划建设一批定制特色厂房。做强专题园区。启动建设新型纺织服装产业园一期,力争汽车智能零部件产业园主体封顶,同步推进网络视听游戏产业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二期等载体建设,加快项目导入,新增入驻企业100家以上。培强特色楼宇。实施特色楼宇培育工程,拓展楼宇功能,提升运营管理,打造一批法务、文创、总部类主题楼宇,打响时代广场、万都广场等特色楼宇品牌,提升楼宇经济活力。全年力争新增载体、园区200万平方米,打造亿元楼宇5座以上。
矢志创新。牢牢把握创新核心地位,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最硬核力量”。加大创新力度。以省级高新区创建为契机,加速导入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攻关关键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新三板企业2家,上市企业2家以上。提升创新高度。深化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战略合作,推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新建2个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主动对接复旦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新增产学研项目20个。鼓励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研究院、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增强创新浓度。完善创新激励政策,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争创省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以高标准推动高质量,深化知识产权强省区域示范建设,争创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园区。以更优的政策、更大的力度广纳人才,全年引进龙城英才计划项目不少于20个,争创省双创团队2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