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五湖泛舟

[经济] 合肥市上市公司资料汇总(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22: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湖泛舟 于 2023-12-5 22:54 编辑

★蔚来突发大消息★

记者:冯尧

来源:中国基金报

12月4日,记者发现,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已出现在了工信部的“车辆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中,序号为214号,公司法人代表为秦力洪。

据了解,该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公开车辆生产企业和获得正式公告的车型。而该系统中可查的均为有生产资质的企业。在业内看来,出现在名单中,即被视为拥有“独立生产资质”。而在12月5日,蔚来也将公布其三季度业绩。

“江淮汽车”字样成历史?

12月4日早间,在工信部的“车辆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中,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这一企业名称赫然在列。

信息显示,该公司法人代表为“秦力洪”,注册地址为“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宿松路3963号恒创智能科技园F幢”,生产地址为“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白塔路299号”。



据了解,工信部平台车辆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为工信部根据guowuyuan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要求,而建立的汽车生产企业信用数据库。

能够入围这一系统,说明车企将会拥有独立整车制造资质。值得注意的是,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目录序号”明确标识着“214”这一数字,而这一序号对应的正是《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公告中的唯一身份。

按照目前现行的产业政策,行业主管部门对整车生产企业施行准入制管理,每家进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公告的整车生产企业均有一个相对应的目录序号。

记者就此向蔚来方面求证,该公司方面并未予以否认,仅表示“暂时没有任何信息可以发布”。

不过有意思的是,包括蔚来汽车电源管理副总裁沈斐、蔚来汽车副总裁黄鑫在内的多位蔚来高管之前在微博上纷纷表示,今日将见证历史、微博暂时停更。如果蔚来一旦拿到独立造车的资质,其车尾的“江淮汽车”字样或将成为历史。

拿到生产资质并非易事

实际上,在业内看来,一家新能源车企要想拿到生产资质并非易事。

一位主机厂人士告诉记者,比如一家车企想要某地建厂必须先分析当地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如果产能利用率较低则新车企很难获批。“其次还要综合新车企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产业规模和预计效益等诸多因素综合考量”。

以近期官宣造车的小米为例,其首款新能源车型SU7并未获得造车资质,这一车型申报的企业名称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实际上由这家北汽集团旗下公司代工生产。

工商资料显示,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8月,注册资本60亿人民币,法定代表人、董事长为秦力洪,经营范围包括从事电子科技领域、汽车行业新产品及元器件的研究、开发、检测及相关技术配套服务,企业管理咨询,车辆事务代理等,由蔚来控股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变更记录显示,今年5月,该公司注册资本由30亿人民币增至60亿人民币,增幅100%。知识产权信息显示,该公司已有1800余项专利申请,其中超1100项专利已获授权,专利内容涉及车辆组装、车辆压铸、车辆控制、换电站等。

而蔚来独立造车的传闻由来已久。此前在10月20日,江淮汽车便公告称,其拟通过公开挂牌方式转让部分资产,拟挂牌价高达44.98亿元。

涉及转让的工厂为蔚来F1工厂和蔚来F2工厂。F1工厂主要负责ES8、ES6、EC6、ET7、ES7等车型的生产,产能为每年30万辆;F2工厂主要负责ET5车型的生产。

早在2016年,蔚来就与江淮汽车签订了代工协议,前者旗下车型均由后者代工生产,初步规划产能为5万辆/年,后增至10万辆/年,蔚来旗下车型尾部需贴有“江淮汽车”标识。

当时,蔚来方面也作出回应称,公司已经了解合作伙伴相关信息,并确认该行动不会影响公司接下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公司将在合适的时候针对相关事宜进行沟通,在此之前不会就此事发表评论。

高昂代工费成过去式?

在蔚来成立初期,蔚来创始人、董事长李斌曾谈到他对代工模式的看法。李斌认为,作为创新型的公司,蔚来的资金和资源有限,合理地进行取舍非常重要。其次,江淮拥有成熟的生产制造经验,也愿意按照蔚来的工艺和流程标准执行,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但不容忽视的是,代工成本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实属不低。蔚来财报显示,2018-2022年其分别向江淮汽车支付代工费用约2.23亿、4.41亿、5.32亿、7.15亿及11.27亿元。高昂的成本以及对生产流程的低话语权,都是促使造车新势力想要摆脱代工的重要原因。

根据官方最新公布的数据,2023年1-11月,蔚来累计交付新车14.20万辆,同比增长33.1%;截至2023年11月底,蔚来已累计交付新车43.16万辆。随着蔚来销售规模持续扩大,其投入的代工成本也不断攀升。

此前,已有多家新势力通过收购方式获得生产资质,如理想汽车通过收购北京现代顺义工厂获得纯电动乘用车(含增程)生产资质,零跑汽车收购福建新福达汽车从而获得生产资质。在获得造车资质后,造车新势力在生产成本环节有了更强的把控能力。

业内普遍认为,如果蔚来能因此获得独立生产资质,对蔚来将是重大利好,有利于公司的长久经营和效率提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8 12: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首个万亿级将登场!安徽这一新兴产业强在哪◆

12月5日

安徽日报推出

深入推进十大新兴产业发展

打造国内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特别报道

聚焦安徽抢抓产业发展机遇

打造各具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的生动实践↓↓↓

我省强化“双招双引”,打造各具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

装备制造业迈向万亿级

装备制造业历来是安徽工业支柱产业之一。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地位高,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发展水平更是决定着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安徽抢抓产业发展机遇,致力打造国内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去年装备制造业营收9500亿元,预计今年将成为全省十大新兴产业中首个破万亿元的产业。

规模上台阶 结构更优化

借力“双招双引”,安徽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实现爆发式增长。近5年,装备制造业营收年均增速15%以上,2022年营收达9500亿元,居全国第7位,增速位居长三角、中部地区第一。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营收约4300亿元,占装备制造业的比重提高至45%。光伏装备位居全国前五,电工电气、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农机装备等行业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今年1月至9月,装备制造业营收达8407亿元、同比增长21.6%,规上企业6124户,较上年同期净增长711户。

规模壮大的同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安徽坚持“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竞相发展”的思路,逐步形成了高端装备产业“双核多基地”的产业布局。合肥市和芜湖市是全省装备制造业核心区域,正在打造高端装备综合性创新研发制造基地,马鞍山市、滁州市、蚌埠市、六安市、宣城市、安庆市等6市是全省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区域,正在打造各具特色的装备制造基地。


资料图:淮南凯盛重工有限公司工人生产调试大型掘进机。陈彬 摄

从细分产业看,安徽已确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的7个领域,包括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现代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医疗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等。工业机器人领域形成了“伺服电机—减速机—控制器—整机—系统集成—示范应用”特色链条,六轴机器人出货量居国产品牌首位,芜马合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成为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区。高端数控机床领域集聚上下游企业200余家,高端数控压力机产业全国领先,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居全国前列。现代工程机械领域涵盖挖掘机、工业车辆、起重机等7大门类,合力叉车连续32年位居国内工业车辆产销量第一。航空航天领域从无到有,涌现出钻石航发、航瑞发动机、卓尔航空螺旋桨等一批“单打冠军”。


12月4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员工在装配产品。该公司是国内光电识别行业龙头企业,主营业务覆盖农产品检测、工业检测和高端医疗影像三大领域。徐旻昊 摄

接下来,安徽将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出台专项政策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省经信厅负责人介绍,将研究出台《安徽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修订产业链图谱。积极对接工信部,研究制定机器人、工业母机、仪器仪表、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行业行动方案,精准指导重点领域发展。聚焦加大首台套装备推广应用,修订“三首一保”政策。聚焦机器人、农机装备等产业做强做大,出台相关产业发展专项政策。

集聚态势显 创新动能强

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是安徽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打法。

目前,安徽已形成7类19个特色装备集聚区。合肥市以合力叉车、日立建机为龙头的工程机械产业,以美亚光电、泰禾光电为龙头的色选机产业形成规模化集聚。芜湖市以埃夫特、藦卡机器人为龙头的机器人产业,以中联农机、斯高德为龙头的现代农机产业形成规模化集聚,其中机器人产业居中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城市排行榜第8位。马鞍山市以长江机床、东海机床为龙头的剪折弯机床产业形成规模化集聚。县域方面,坚持打造“小而美”“小而优”的专精特新产业集群,合肥市肥西县智能装备、芜湖市湾沚区通用航空、宿州市灵璧县轴承等12个装备制造特色园区不断发展壮大。

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过程中,安徽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全省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创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5个。为支持产业创新,近年来,安徽陆续出台“三首一保”、数字化转型、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专项政策,支持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11月13日,芜湖市繁昌经济开发区的芜湖埃科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技术工人在奇瑞C-DM超级动力智能生产线上生产作业。肖本祥 摄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政策实施三年来,安徽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整合,依托科技型重点企业以及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广泛参与,构建了比较完善的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生态,在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医疗装备、农机装备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产业化、市场化前景好的新兴装备和补短板装备。全省累计培育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908个,其中应流集团的航空发动机叶片、合肥欣奕华的钙钛矿真空镀膜机、中电科38所超级针X射线成像系统、硕金医疗1.0T大孔径磁共振装置、中联农机大型甘蔗收获机等产品实现进口替代,有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服务更高效 招商更精准

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安徽在发展十大新兴产业中,组建工作专班,由省领导挂帅,把专业性放在突出位置,理清每个产业从“是什么”到“干什么、怎么干”的实践逻辑,在具体工作中努力做到科学、高效、精准。

常态化招商,基金招商,搭建重点平台招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取得良好成效。围绕高端仪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安徽“走出去”“请进来”持续推进产业链招商,不断壮大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发挥产业基金作用,每季度组织国内外装备企业创始人“安徽行”活动,促成一批高质量项目落地。持续办好世界制造业大会、恰佩克颁奖仪式、低空经济发展大会等活动,持续深化与中机联等国家级商协会合作,借力推进“双招双引”。

去年以来,安徽装备制造业招引项目数及投资额成倍增长,百亿以上项目达21个,50亿元以上项目46个,芜湖专业航空枢纽、合肥极智嘉智能仓储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为精准服务产业招商,省政府组建了规模不少于2000亿元的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每个产业设立一只主题母基金,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主题母基金规模达135亿元。


近日,位于阜阳市阜合产业园的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安装风力发电传动链主轴部件。肖本祥 摄

“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母基金通过设立市场化子基金,放大财政资金引导效应,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优质项目和人才的落地生根。”省经信厅有关负责人介绍,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母基金将在构建产业创新生态、推动重大项目招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三方面发力。积极构建资本、产业、政府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发挥市场化基金识别、挖掘、培育优质创新项目的功能优势,加速推动国内高端装备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安徽。推进资本与产业融合,通过市场化运作,积极招引国内外优质高端装备企业总部、生产基地和领军人才等落户安徽。用好知名头部投资机构和综合性券商金融平台业务资源,为安徽高端装备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再融资、并购重组等予以支持和赋能。

来源:安徽日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9 14: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泉州“转身”,踏上国际赛场■


作者:杨弃非

来源:城市进化论


不止于“中国体育品牌第一城”

中国城市正走进国际赛事时间。

从去年的北京冬奥会,到今年的成都大运会和杭州亚运会,国际大型综合性赛事接力举办,让“万物皆可竞技”的氛围不断高涨。其中,商业品牌更因家门口办赛而格外热情,俨然拉开赞助商争夺的“第二赛场”。

运动品牌的“厮杀”格外激烈。兵家必争的“官方合作伙伴”,安踏、特步和361度三家品牌各牵手一场赛事,巧妙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匹克、鸿星尔克等老牌不甘示弱,纷纷加盟赞助商行列;主营泳装的洲克、提供器械的舒华,也随国家队进入场馆、赛事。定睛一看,“参赛”品牌大都来自泉州。



还是熟悉的味道。30年前,伴随“晋江经验”在大江南北吹响民营经济的“号角”,第一批泉州品牌,曾写下央视代言人争夺战的历史。历经数十年的沉浮与淘汰,如今得以顶峰相见的泉州品牌,再次踏入了同一条名为“赛事营销”的河流。

但毕竟那个“创牌”的草莽时代已然远去。在耐克与阿迪达斯光环下成长起来的泉州品牌,如今脱去稚气,奋力与国际大牌站上同一条起跑线上,并且愈加被看作中国诞生“世界大牌”的希望。今年上半年,泉州各家运动品牌营收实现集体增长,在新的上升周期下,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坐标。

更大的期望源自诞生地泉州。这座纺织鞋服产业产值共计超过5500亿元的城市,跟随运动企业一道站上新起点。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泉州GDP增速达到4.1%,进一步走出负增长“泥淖”。而一场酝酿许久的产业转型,正在城市与企业互动中缓缓展开。

1
赛点再临

去年冬奥会,伴随谷爱凌夺冠并成为焦点,她在场下穿的安踏羽绒服一夕之间受到万众瞩目,一举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

这场泉州品牌有关赛事营销的战役没有一个准确的起点,但让战火烧得更旺,安踏无疑再添一把火。

此时的奥运赛场,早已成为运动品牌的营销竞技场。因冬奥冰雪属性被全球保暖鞋服品牌围剿,喜提“羽绒服博览会”的称号;媒体更是不嫌事大地将获奖运动员与赞助服装品牌挂钩,排出品牌价值“奖牌榜”——签约运动员变成一场豪赌,品牌都想提前找到“明日之星”,这就考验着各家眼力和判断力。


安踏“永不止步”博物馆 图片来源:杨弃非 摄

商业营销讲究无快不破,刀光剑影的赛场上更是如此。安踏正是那个提前“下注”者,2019年就看准谷爱凌是一名“高潜质运动员”,在她只有一家赞助商、知名度尚不高时早早出手签下,2年后,“种子”一朝破土。

时间如果倒推十年,类似故事的主角一直是国际大牌,NBA则是他们竞争的主战场。

众所周知的“夺魁者”,是1984年签下初出茅庐的乔丹、并孕育了AJ神话的耐克,也是2013年从耐克挖角库里的安德玛,后者从新兴运动品牌迅速成长为美国市场上一度仅次于耐克的“黑马”。当时,作为追随者的中国品牌也开始前往NBA,设法寻找属于自己的“乔丹”和“库里”,泉州品牌尤为如此。

主动加入与国际大牌的正面对抗,意味着不得不尽力突破、迅速成长。匹克体育CEO许志华回忆,2006年签约巴蒂尔后,为了找到更多有潜力的球员,匹克利用各大媒体驻休斯敦的记者资源,成为最早在NBA建立起专业球探团队的泉州企业。许志华无不自豪地提到“匹克冠军定律”——自2008年签约武贾西奇后,匹克签约球员所在球队总能奇迹般夺冠。

背后的逻辑,是历经十余年风浪的泉州品牌,需要新的标签,“体育”则是最水到渠成与精准服帖的那一个。而要进入体育的话语体系,如许志华所说,赛事应该是“像喝水吃饭一样的必需品”。当大型综合性国际赛事频频登陆中国城市,这场始于海外的竞争也顺理成章延续至本土。

呈现在外的是一个脱胎换骨的泉州品牌群像。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安踏,已然因“多品牌”战略跻身国际大牌行列,在冬奥会可谓出尽风头,不仅安踏品牌为15个大赛项中的12支中国国家队打造比赛装备,旗下的FILA和DESCENTE还各有多个国家队及队员在手。


2021年安踏冬奥制服装备发布 图片来源:安踏官微

与安踏同时出发的更多品牌逐渐走向细分赛道。赞助大运会的特步,特地安排新款跑鞋首秀,品牌与“路跑”关联进一步显露;而“重仓”篮球的匹克,在今年的篮球世界杯中,其赞助的球队有三支打进了八强并最终包揽了冠亚军。后起之秀也适时走入台前,如在亚运会上赞助中国女子水球队的洲克,还有为亚运会健身中心提供运营服务的舒华。

2
战术回旋

借力营销一朝成名,泉州企业不会陌生。20年前,在安踏的带领下,正在创牌中的泉州品牌纷纷选择请明星代言,并成为“晋江经验”的注脚。安踏“天价”签下孔令辉、德尔惠请了周杰伦、特步又找了谢霆锋,他们还不惜血本在世界杯期间的央视5套打广告,以至于被外界冠上“晋江频道”的称号。大规模造势让晋江品牌走进千家万户,迎来“黄金十年”。

他们又对“周期”格外敏感。

洲克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瑞金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体育用品带来空前盛况之后,国内运动消费市场大幅缩水,“当时我们的渠道比较单一,基本都建立在百货公司,2009年百货公司运动楼层全部断崖式缩小,有的甚至只剩原来的1/3,保留下来的也都是国际品牌,体育用品行业受到严重挑战。”

在那之后,等待泉州运动品牌的是接踵而至的“库存危机”和闭店潮。2018年,当泉州企业作为整体再次被投以聚光灯,迎来的却是舆论场上的“至暗时刻”。当时,先是德尔惠倒闭,后是“程序员穿特步相亲被拒”,引发外界越来越强烈的疑问:中国运动品牌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跨越?

穿越周期迷雾的“指路灯”,许志华认为,还是“体育”二字。

据他分析,在泉州品牌诞生的30年前,中国人均收入尚不足1000美元,“那时候买一双鞋就很开心,哪管是篮球鞋、跑步鞋还是运动鞋?甚至希望鞋是万能的”。但从1000美元跨越到1万美元这个过程中,人们开始追求爱好,运动鞋品类也随之慢慢细分。

“晋江曾经有七八十个品牌,为什么最后只剩下7、8个主流品牌,大部分‘死掉’?你再看一下什么品牌活下来了?就是有体育特性、有运动属性的品牌,背后的逻辑是用户需求的变化。”许志华笃定地说道。

泉州品牌头部由此崛起。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院长王文琪提到,从近几年的趋势来看,全国前十的国产运动品牌销售有所增加,其原因一是挤压中小品牌的市场,二是在高端发力、“吃掉”部分国外品牌的市场。

对于重整旗鼓的泉州品牌,赛事营销是与明星代言时代截然不同的“打法”。他们变得不那么在意短期ROI(投资回报率),转而更注重赛事平台带来的“长期心智建立”。他们也更放眼海外——那个尚少有中国本土运动品牌攻下的“堡垒”,如今被国际性赛事带到近旁。

除了靠近年来“买买买”贴上的国际标签,泉州品牌挑战国际品牌的另一重底气,来自深耕体育多年后,他们逐渐看到科技引领的轮廓。

国际赛事是第一道检验关口。赛场上“真刀真枪”的科技比拼,被安踏“永不止步”博物馆保留下来:

由安踏自主研发的短道速滑比赛服,在平昌冬奥会上首次取代外国品牌随中国队亮相,以相当于钢丝15倍的防切割性、减重30%的钢层结构和通过飞机风力测试的抗风阻性能,护送短道速滑中国队以0.016秒优势登上北京冬奥会首金宝座。


安踏创新材料科技产品 图片来源:杨弃非 摄

同样重要的是科技走下赛场的下一程。上世纪80年代,耐克凭借高价从NASA购买的气垫技术,让Air系列球鞋从NBA场上火到场下;而直到2013年,借由与巴斯夫的合作,阿迪达斯类似的boost技术才姗姗来迟。整整30年时间差,让耐克从起步一跃登上行业顶尖。

泉州品牌是否有再造“耐克神话”的可能性?

在业内尚在跟随、难言超越时,匹克希望做那个破局者。许志华提到2018年匹克推出的“态极”材料,一经面世就为匹克注入一剂“强心针”。“它是一种应变敏感性材料,是一种非线性、非牛顿力学的胶体,将开辟一个全新的材料体系。”在许志华的畅想中,目前用在鞋面、衣服面料的态极材料,未来还可以用于更多减震产品,“想象空间很大”。

如此重视技术,基于他的一种信念:对于运动品牌而言,在休闲、时尚之外,体育才是本质,而体育背后则是科技,是通过科技满足顶级运动员的需求,这是体育品牌的深层内涵。

3
攻入主场

在泉州,被赛事点燃的不止是运动品牌。

不久前,中国篮球协会zhuxi姚明现身晋江。他此行的目的,是作为主办方参加在此举办的全国首届国际篮球博览会。眼前的景象令他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以篮球为内容的相关产品和赛事,而陌生的则是,“很少看到那么多篮球行业的人可以凑到一块”。

据中国篮协副zhuxi徐济成透露,篮博会的构想自CBA联赛诞生开始已孕育10余年,他们曾数次考察晋江,当地以体育产品制造业为代表的体育市场的发展,以及城市发展对篮博会的需要,使其相信晋江是“对篮球最有推力的城市”,篮博会最终也在此开花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泉州运动品牌“品牌效应”的又一次有效外溢。许志华不止一次提到,作为数十年前八一男篮的赞助方,匹克曾为姚明提供第一双真正意义的篮球鞋。当时,还是跟队体育记者的徐济成,也曾花100元钱,“托八一队的熟人买晋江生产的篮球鞋”。


图片来源:晋江经济报

在这样的影响力下,泉州运动品牌并不愿只是被动等待赛事机会。在这个以“敢拼才会赢”为信条的城市,他们更擅长创造机会。

长期从事赛事资讯的氪体联合创始人陈点点提到,安踏2017年自创“要疯”IP篮球赛事,开创了一种与大型赛事营销不同的“草根”营销路线。

“国内运动品牌很难在‘高大上’的方面完全匹敌动辄有百年营销历史的国际品牌,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很接地气,很了解中国市场、了解篮球爱好者的需求。哪怕‘爱疯’邀请NBA球星克莱·汤普森,也不是办见面会,而是把他拉到野球场,与球员‘零距离’互动,反而让受众感到更强的参与感。”

而在“造赛”热潮中,泉州也更突出地走到台前。

北京拓维研究院院长王毅曾在数年间多次前往泉州调研。他发现,当地政府和市场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互动模式,自上世纪80年代起,晋江政府逐渐从“积极的不干预政策”向“有限-有为政府”转型,到现在基本形成“企业自发聚集—政府适时引领—制度创新推进—品牌资本联动—区域和谐发展”模式。

赛事是二者“协同作战”的集中体现。根据泉州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以晋江为代表,泉州积极引进国际大体联世界杯、中超、CBA、WCBA等高端赛事,同时培育海丝.街舞精英邀请赛、泉州古城徒步、村BA、“穿越三山”越野赛、雪山高山徒步等本土赛事。而各类赛事中,不乏企业身影。

今年8月,在男篮世界杯举办前夕,晋江邀请4支世界杯参赛队伍举行了一场国际男篮精英赛,以期推动更多顶级篮球赛事落地。该负责人提到,该项赛事正是借助匹克赞助的国家队资源,经多方沟通协调举行。“企业拥有赞助外国国家队、聘请体育明星代言资源,而后与政府互动、把相关赛事集中到泉州、晋江,当地已经建立了比较好的合作机制。”他说道。


晋江国际男篮精英赛 图片来源:闽南网

企业参与赛事,赛事赋能城市,一种有机的“三角关系”由此形成。该负责人进一步分析,赛事选择举办地,本身需要更多企业参与、形成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的氛围。而在政府对赛事投入不足时,企业不仅能充当有益补充,并且通过带动体育商品和旅游消费,还能发挥体育所应有的商业价值。

随着城市走向“主场”,前所未有的创新实践也有望进一步迸发。

在泉州舒华台商工业园区内,有一个占地面积较大的智能体育公园。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当下社区的健身场景——原本在商业健身房内才能看到的健身器材、体测设备被搬到户外,并且内置智能程序,接入光电、蓝牙音箱。数据显示,类似的体育公园已经被舒华在全国各地复制了2000多个。


舒华智能体育公园 图片来源:杨弃非 摄

此前,舒华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根据其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外采购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健身器材,在“没人知道标准”的情况下,舒华抢先“试水”。2020年初,泉州石狮顺应全民健身热潮开建的体育公园,恰成为其首个样本。经过多年探索,如今的舒华已是“智慧化健身场所”等标准的参与制定方。

4
场外赛事

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飞轮效应”——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花很大的力气,但达到一定速度之后,飞轮就会越转越快。而泉州运动品牌的“飞轮”越转越快的数十年,也是泉州不断突破自我的蜕变期。

2020年,伴随安踏净利润超越阿迪达斯,对体育服饰市场“两强”格局发起挑战,泉州GDP同期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今年,当民营经济发展被数度强调,外界再次回望泉州运动品牌来路,将“不断创新和发展‘晋江经验’”提上日程。

但对于泉州与运动品牌的深度“捆绑”,外界一直不乏质疑声。特别是今年以来泉州面临GDP增长压力,一季度甚至是唯一负增长的万亿城市。有关产业过于“传统”、过于依赖制造业、制造业过“轻”的指摘翻涌而来,纺织鞋服业首当其冲。

不可否认,纺织鞋服产业依然是泉州的一大产业,而如果以体育产业来衡量,到2022年其总规模预估已达到3700亿左右,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已成为泉州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之一。


利郎车间 图片来源:新华社

更重要的是,体育产业体量增长还带动了结构的变化。

虽然制造仍是泉州体育产业的大头,但据泉州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预测,今后体育服务业将有望成为泉州另一个规模超千亿产业。其中,除了占比较大的体育贸易之外,体育培训、体育赛事表演、体育旅游、体育场馆运营等均有一席之地。

一个原因是,当运动品牌在国际大赛上“近身搏斗”时,看不见的较量发生在赛场之外。

在洲克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瑞金看来,赛事营销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大型体育赛事引发全社会关注,自然会让企业家转移到这里。下一步,企业需要进一步建立自己的IP,“把赛事作为引流入口、推动流量变现,这是运动品牌的渠道、也是机会”。

对于洲克来说,就是推动制造向后端延伸。“这两年新经济演变、平台经济发展,很注重社交圈、朋友圈的各种场景。赛事是一个圈,我们会以这个圈来扩大我们的游泳朋友圈,推广游泳文化、亲水文化,并作为生态链加以推广改进。”

游泳俱乐部是洲克朋友圈中的重要内容。据刘瑞金介绍,洲克探索建立一种“俱乐部企业文化”,以泳者之星的IP为中小微俱乐部服务。面对尚不规范的中国游泳培训市场,洲克开发游泳行业大数据平台,从商业设计上赋能中小微俱乐部。洲克游泳教学示范俱乐部与北京体育大学合作编制游泳分级培训大纲,开展全国游泳教师教练员培训。


洲克游泳学院 图片来源:杨弃非 摄

就在泉州洲克工业园内部,一栋崭新的洲克游泳学院大楼傲然挺立,这里将成为洲克平台转型的重要载体。而在“有服务就有买卖”的理念下,刘瑞金还计划投资建设“游泳文化广场”,探索“游泳+旅游”新消费模式。

同样看重服务的还有制造分量更重的舒华。舒华的自身定位并非器械生产公司,而是“科学运动服务商”,小到为一个园区提供智慧健身规划服务,大到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这与泉州自2018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的使命相一致,即让服务贯穿制造业全链条。

而即便对于泉州体育产业的制造环节,也很难用“传统”一词简单概括。

如果解构安踏与耐克、阿迪达斯眼下在中国的竞争,品牌对垒的背后,更是安踏投入全产业链“参战”。与国际运动品牌在中国普遍采取的经销商模式不同,安踏选择“很重地扎在中国”。通过向DTC(Direct to Consumer)模式转型,安踏的店铺已经有70%为自营,由此向上回溯,安踏横跨“制造商+零售商+物流商+品牌商”。

也是这种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才换来安踏在屡次收购国际大牌后,总能使其重获生机的“神话”。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就如泉州企业家、盼盼食品董事长蔡金垵所说,不管是芯片,还是薯片,都要掌握核心技术。上海交大中国质量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林雪萍曾提到,传统如纺织服装业,不仅全球产值远超芯片,也是2018年之前中国外贸顺差75%的来源。眼下,美国企业又回头盯向这个行业,他们正在攻关的自动缝制技术,将可能是中国业界最大的威胁。

对于泉州而言,这不仅是一个“守成”的问题,更关系到背后整个中国运动产业能否真正实现跨越、占领制高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9 23: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湖泛舟 于 2023-12-10 07:03 编辑

▲土地限价政策再调整,房价还能涨起来吗?▲

来源:城市研究室



2023年10月,自然资源部发文,建议取消地价上限,并取消远郊区容积率1.0的限制等。

一句话总结,就是恢复“价高者得”的土地限价政策,逐步撤除摇号等竞买规则。

那么,这项新政策实施,对土地出让政策究竟有多大影响,对房价又有何影响呢?

01
土地限价的“政策背景”

其实,土地限价和限房价其实一个道理,都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

“土地限价”这个政策最早出现于2016年,那时国内土地市场火热,各种“地王”频频亮相。

那一年被称为“地王”之年,全国一共诞生了350个“地王”,造就了房地产史上最多的“地王”之年。

其中,仅合肥一个城市就诞生了32个“地王”,土地溢价率高居全国之首。



不过,那一年真正的“地王”属于上海。

2016年8月17日,融信地产以110.1亿元的代价拿下静安区中兴社区某地块,综合下来,名义楼板价10万/㎡,可售面积楼面价14.3万/㎡,创下中国土地成交单价最贵纪录。

中部城市的郑州也在那时“出圈”,一口气出现16个“地王”,震惊世人。

正因土拍市场过度火热,为抑制房价上涨造成恐慌,郑州于当年9月便出台“郑九条”,对市内五区及高新区、经开区、郑东新区三个开发区的住宅用地出让引入熔断机制。

随后,苏州、南京、北京、杭州、天津等热点城市也相继宣布对土地价格设置合理上限,相继出台土地摇号、竞配建、竞自持、“竞品质+摇号”等限制市场活跃度的土拍政策。

这之后,虽然土拍市场因相关限制遇冷,但受到房价上涨影响,各地土地拍卖依然热火朝天,房价虚高的情况比比皆是,同时还带来大量的腐败问题。



2021年,自然资源部为此在全国22个重点城市内,对住宅用地实施“集中挂牌、集中出让”的“两集中”供地方式,并对实行“两集中”供地的城市进一步提出,单宗地溢价率不得超过15%的相关要求。

为了进一步调整全国土地供需,稳定地价和房价,国家又相继提出“房住不炒”、“租售并举”、“四限(限购、限售、限价、限贷)”等政策,将土地转让牢牢控制在红线之内。

多管齐下后,全国土拍市场顿时冷清下来,根据数据统计,2022年全国300城土地成交溢价率超过10%的土地占比仅为14%,为近7年低点。

不过,也是因为土拍门槛越来越高,如今各地土拍市场交易处于低谷期,特别是在非一线城市外,许多城市甚至出现了曾经少有的流拍现象。



至于“远郊区容积率1.0的限制”,纸面意思就是很多地方的郊区,位置偏僻,地价低,没有足够的公共交通和基础设施支持,如果单位建筑的容积率过高,会导致居住环境恶劣,服务不配套等问题。政府为了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远郊区的生态环境,设定了容积率1.0的限制。

而许多城市郊区,只要有车就好解决相应问题,所以这些地方纷纷盖起了别墅,专攻富人市场,但其中乱象丛生,有些成了“烂尾楼”,有些压根就没有产权证。

因此,“远郊区容积率1.0的限制”,主要就是“限别墅令”。

说起来,这项政策比土地限拍还要“历史悠久”。

2003年国土部首次发布《关于清理各类园区用地加强土地供应调控的紧急通知》(即“45号文”),强调“停止别墅类用地的土地供应”;2006年,国土资源部又下发《关于当前进一步从严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再次重申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别墅供地,并对别墅进行全面清理。



从2006年到2023年,20多年时间里,国土部先后6次针对别墅建设问题发布相关政策限令。

可惜这项政策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由于新建别墅不被允许,导致已建别墅价格“飞”上天,从几百万到上千万一套,甚至上亿都不稀奇。

从某种角度说,如此土地和别墅市场的问题,还是那句老话:“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从今年开始,由于土地市场不断遇冷各地纷纷加大“因城施策”力度,许多地方只能对集中供地模式作出局部调整,比如将集中供地批次增多,达到“少量多次”的交易目的。

可即便这样,依然难以催热土地市场,而土地财政又和各地政府收入息息相关。

无奈之下,国家只好下场,悄悄撤掉“门槛”,希望给冰冷的土地和房产市场“加加温”。

02
取消土地限价后的城市土拍变化

自10月以来,随着土地新政出台,国内至少有22个采取“两集中”土地出让方式的城市已全部发布涉宅用地公告,其中18城恢复“价高者得”。

数据显示,截至11月30日,今年22城共推出住宅用地规划建筑面积15326.2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5%;成交面积10459.3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1%;土地成交平均溢价率为6.26%;土地出让金同比下降30%。

土地政策松动,对于一线城市的利好显而易见。



今年1-11月期间,上海以1838.2亿元的土地出让金傲视群雄。

不过,这个成绩要逊色于去年的2839.5亿。

杭州以1594.16亿出让金紧随上海之后,但只比第三名的北京高82亿元。

同时,苏州、成都土地出让金也超千亿元,南京也直逼千亿。

杭州1594.16亿出让金落袋,高出第三名的北京82亿,未来尚有变数。

此外,苏州、成都土地出让金破千亿,南京逼近千亿,存在追赶可能。

在此期间,成交地块最多的是苏州,达到123宗,杭州、成都紧随其后,分别为116宗和115宗。

其中,成交最少的是厦门,推出10块土地,成交8块。

这可能与厦门为海滨城市,土地资源有关。

但土地资源稀缺也直接使得厦门的成交均价达到39659元,超过北京的31704元和上海的25118元。

令人意外的是广州,土地出让金仅为951.5亿……所以广州是今年重点城市里最早取消地价上限的城市。


数据来源:中指云 截至2023年11月30日 图片来源:搜狐城市

通常来说,取消地价限制后,肯定会抬高部分重点城市核心区地块溢价率,但目前看来主要城市的整体溢价率并没有显著提升。

除了上海、杭州、北京部分城市地块溢价率有较明显提升,像福州、南京、天津、无锡等城市土拍基本都是以底价成交。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可能是受到“最牛投资城市”及各种资源看好,合肥的整体溢价率表现最为突出。

11月2日,合肥调整土拍规则后首次挂牌出让13宗地块,取消土拍限价,仅设置起拍价,并且不再摇号,价高者得之。

最终,13块地,1宗延期,1宗流拍,成交了11宗,土地出让金为105.9亿元。

其中位于滨湖区BK202305号地块竞争最为激烈,国内十多家头部房企竞相出价,最后被安徽高速以2876万元/亩、溢价率达44.89%、总价33.88亿元收入囊中。

这也意味着此次2876万元/亩的土拍价,直接刷新了当地2016年创下的2655万元/亩的“地王”纪录,成为合肥新“地王”项目。

这不禁让人担心,取消地价上限,大城市房价会再次猛涨么?

03
取消地价上限,城市地价会否“起飞”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随着土拍“门槛”降低,大城市核心城区地价一定会出现上涨。

房地产市场中,“房价”的直接体现是所谓“楼面价”,也就是一块土地的总价除以规划建筑面积,反映的是一个项目单位售价中所包含的土地成本。

楼面价的基本计算公式是:

楼面价=土地总价÷规划建筑面积=土地单价÷规划容积

虽说楼面价对房价有着直接影响,但构成房价的还有多重要素,比如土建安装工程费、税费及销售费用、服务费及开发费、公共性服务设施费、企业所得税等多种要素。



一般来说,楼面价和房价呈正比例关系,楼面价高的房子房价肯定贵,房价一般为楼面价的2-3倍。

再简单说就是,开发商在拿地的时候支出的土地价格,就会作为项目房价的重点参考因素之一。

甚至很多时候,即便房地产商拿到的土地价格较低,房价也不一定低。

比如开发商拿地成本低,但故意“捂住”不开发,坐等周围土地升值,那么房价肯定会被直接拉高,这也是这些年很多土地拍卖后没有立即开发的普遍情况。

这几年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但是一线城市房价依然坚挺,部分板块甚至逆势上涨,主要还是由于国内城市资源分布不均,人人都希望留在大城市,使得众多中小城市的房地产遇冷甚至崩盘。

至于房价会不会随着猛涨,城市君的分析是,看城市,特别看是不是属于高能级城市、高能级地段,通俗说就是大城市,核心地段。

拿上海举例,今年上海楼市第二批次土拍共25宗地块,分两个小批次出让,首批次16宗,第二批次9宗。



由于上海市中心居住用地几乎耗尽,目前开发的几乎都是闵行、宝山、奉贤、临港等偏远地块。

根据上海土地交易网的数据,在已经完成的土地交易项目中,涨幅最高为8%,是嘉定南翔地块;涨幅5%以上的地块有5块,分别是闵行2块、青浦、宝山和嘉定各1块;涨幅0%以上的地块有4块,分别位于宝山吴泾、嘉定工业区、松江永丰街道以及浦东川沙新镇。

显然,上海这些偏远区域的房价将普遍上涨,市区的二手房价也肯定会水涨船高。

不过,这毕竟是上海,全国仅有的几座一线城市。

大多数二线、三线城市,由于土地还是底价拍出,甚至流拍,房地产市场的热度也并没有旺起来,价格上涨的空间十分有限。

同时,由于房企这些年都是急于“甩包袱”、“割肉”,迫不及待要将存量房抛出去,上述城市的房价不仅难以继续上涨,甚至还得用各种“小动作”刺激消费者买房。

就拿前面提到的合肥新“地王”项目来说,这块地位于滨湖区,本身新建房产项目就多,很多至今都没能卖完,如果按照建设成本、税收成本、建安成本等估算,这个地块的楼盘价就得是至少4万元以上的单价,对比附近小区2万到3万的均价,能否盈利,前景实在堪忧。



同理,“取消远郊区容积率1.0限制”,能否带来别墅市场的火热,也值得怀疑。

不难看出,今年只剩下一个月,土地限拍政策的调整并没有对当下的房地产市场有着显著的催热。

更关键的是,各地还有一根红线没有松动,就是“要将住宅用地近三年平均完成交易量以及对应的住宅建筑面积,作为测算下一年度供地计划总量参考”。

这意味着,如果各地无法消化掉足够多的存量房,根本不敢进一步放开供地,同时提升房价。

未来几年,除了少数核心大城市,大部分城市的房价如今能保住不掉就谢天谢地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1 23: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剑指千亿!合肥这个产业马力全开●

健康,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生物医药做为健康领域的先锋,它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追求。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四大领域之一,近年来,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规模稳步攀升,吸引了大量的创新企业、投资机构、园区布局于此,催生了诸多产业新赛道和新模式。

回国十年,他们步履不停......

十多年前,刘青松、刘静夫妇等数位医学博士后回到祖国怀抱,来到合肥科学岛进行创新药物研究。

在合肥科学岛上刘青松团队一直致力于创新靶向药物研究,他们从零开始,步履不停,这些年,新药研发取得多项突破:用近十年的时间,研发出的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新药,目前已经进入临床二期阶段;针对不同肿瘤的三个小分子的靶向药物已经进入了临床一期……

每一次的新药研究有了进展和突破,都会受到大家的关注,这其中更大的关注是来自患者和患者家属。作为一名靶向药物研究员,刘静说,每次遇到患者及家属打电话来询问药物研发进展,她都感觉无比揪心,因为她知道每个询问的患者面临的都是紧急的生命危机。对于她和同事们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快脚步,让患者尽快用上所需的药物。



进行靶向药物研发的同时,刘青松团队也加快发展细胞工程等相关技术,还孵化了高科技性企业——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刘青松药物学团队研究成果,合肥中科普瑞昇于2015年7月,在合肥高新区落地成立。在研发技术的同时,中科普瑞昇建成了全国第一家以肿瘤原代细胞为特色的“活体”生物样本库,为新药研制及临床的精准医疗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肿瘤靶向药物“安徽造”  

目前,合肥生物医药产业已集聚链上企业800多家,上市公司9家,预计年底,全产业链营收将突破千亿,而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就是其中一家。

2023年10月27日,由安科生物自主研发的注射用曲妥珠单抗正式获批上市,该药物用于治疗女性乳腺癌、胃癌,这是安科生物在抗肿瘤靶向药物领域布局的首款产品,历经12年研发,投入研发经费近10亿元。

“虽然研发周期长,投入经费高,但最终的结果是值得的”。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之前患者需要使用此类产品都依靠进口,在国产产品上市之后,价格只相当于进口产品的一半,而且,注射用曲妥珠单抗一经获批,就在安徽省的医保局成功挂网,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安徽省适诊患者,使用该药物都可以选择医保报销。



作为中国基因工程药物研发及产业化较早的企业,安科生物的创新脚步,已逐步实现从原核基因工程药物到真核细胞表达的基因工程药物的转型。可以说,注射用曲妥珠单抗的上市,为国内更多的乳腺癌患者增添了新的希望,让患者有药物可用,有我国自主研发产业化、可负担的创新药可用。另一方面,注射用曲妥珠单抗的上市也掀开了本土生物医药自主创新产业化的升级之路,不仅体现了安科生物在药物研发和自主创新方面的进步,也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对于推动我省肿瘤的精准化治疗落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创新平台,汇聚八方人才 

在合肥宿松路与观海路交口,一座新运行的园区内正在孕育中国生物医药的许多尖端研发成果,它就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成立以来,这里不断发布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少高水平人才选择在此开启新的事业。

在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工作7年的崔国梁博士,于今年6月份带领团队陆续回国,现在,他们在大健康研究院内成立课题组,继续进行肿瘤靶点的开发工作。

除了实验平台、实验仪器、动物房等一些有形的帮助,大健康研究院还为崔国梁团队提供对接院外资源、寻求合作伙伴等重要的无形帮助。正是这些有力的支持让他们安心地在这里展开他们的研发工作。



合肥大健康研究院采取“核心+网络”模式,根据重点研究和应用方向,把握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临床应用、公共卫生等环节,布局“1+8+N”,即1个支撑平台(公共技术平台)、8个研究所、若干(N)联合研究中心。

以“建平台、聚人才、赋能产业和生态”为建设原则,大健康研究院面向全球招引生物医药领域人才,从美国哈佛大学、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国内外顶尖院校、科研机构全职引进20位课题组组长,并积极布局科研项目、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路径。



生物药本身的特点就是高投入,高风险,回报周期长。作为合肥市“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合肥市这些年一直在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并围绕生物医药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兴建了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同时,也因生物医药产业,合肥集聚了一批重要人才,也招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一批的项目落地合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王育才看来,不久的未来,会有更多的生物医药人才落户合肥,也会有更多的生物医药企业扎根合肥,同样的,生物医药成果也将在合肥不断涌现。

来源:HFBTV“说合肥”融媒体工作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3 14: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73家企业被认定为合肥市首批总部企业★


作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合肥制造”美名远扬,为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加快迈向中高端环节,实现从“制造中心”向“价值中心”跃升,合肥市出台支持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并启动首批总部企业认定工作。

日前,“合肥市2023年度总部企业名单”公布,73家企业被认定为合肥市首批总部企业,共同成为打造
制造基地+研发中心、销售中心、上市主体、供应商集群、配套基金“1+5”发展格局的中坚力量。

具体入选企业如下↓↓↓



“创新”是总部的特色标签

总部经济是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经济形态。从今年8月21日出台“总部经济10条”,到11月20日敲定最终名单,合肥努力构建跃升产业能级的“总部生态圈”。

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是合肥的两张“金名片”。合肥的总部企业也同样闪耀着创新的光芒——

分行业审视总部企业名单,73家企业中,42家身处先进制造业、27家身居现代服务业、4家归属建筑业。

从名单中可以看出,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占比过半,主要分布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家电(居)等领域。其中有科大讯飞、阳光电源等业内领军企业,有同智机电、科大智能电气等技术性选手,也有芯碁微电子、汇通控股等成长速度快的后起之秀。据了解,42家先进制造业总部在创新方面投入十分“舍得”,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4万件,2022年度投入研发经费152.2亿元,还有7家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此外,三只羊网络科技、同庆楼餐饮股份等现代服务业的中坚力量和安徽建工集团等建筑“好手”同样位列名单之中。



标牌背后是满满诚意

对企业来说,获得“合肥市总部企业”标牌实属不易。对照认定标准,可以看出,总部企业门槛相对较高,体现了“优中选优”的原则。

以综合性总部企业为例,要求企业在合肥市外拥有2家以上分公司或控股50%以上子公司,且营业收入中来自下属子公司或分公司的比例不低于20%。同时,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建筑业等分行业提出了地方经济贡献的要求。

经济发展需要一批“领头羊”,更需要正在蓄力的“黑马”。

对于极具未来潜力的成长型企业,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等,规模尚小,但成长迅速。合肥给予充分的耐心,适当放低经济贡献门槛,但要求近两年连续增长20%以上。

“我们对‘总部企业’的理解是多纬度的,并没有‘一刀切’,而是综合考虑企业发展规模、所处行业、功能定位、成长速度、未来空间等,提出‘综合型、功能型、成长型、直接认定型’四类,构建多元总部企业体系。”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合肥市总部企业”标牌是一张沉甸甸的“诚意书”。

据了解,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可获得全方位政策支持,包括荣誉激励、多作贡献奖励、核心员工激励、产业链对接和场景应用支持等10条措施。

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解释,制定《合肥市支持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政策》过程中,多次召开部门、县区和重点企业座谈会,面对面听取企业诉求,为的就是让政策从文件纸面上落到企业心坎里,真正回应企业所需、所想。

如,政策中支持开展总部企业专场产业链供需对接、场景对接活动,有助于推动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快速落地推广。再如,政策中支持总部企业在肥举办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供应商大会,体现了城市与总部共同成长的愿景。值得关注的是,“总部企业”将获得一定高层次人才自主评价名额,对企业来说,无疑是招引高端人才来肥服务的有利法宝。

“无论是扎根合肥成长起来的总部企业,还是把总部落到合肥的企业,都是因为他们选择相信合肥,从而投注合肥,我们也一定投桃报李。”

在此诚意之下,德国大众全球第二研发中心、亿航智能、清华光伏总部、中电信量子科技公司等一批标志性总部大项目接续落户。

双向奔赴后的缟纻之交

相识于微末、并肩于经年,这些年,随着合肥的战新产业从小到大,总部企业从无到有,总部经济风生水起。对于获得首批认定的企业而言,“总部企业”是认可,更是期许。

1997年,阳光电源在合肥成立,专注新能源发电领域,与合肥一同发力新能源产业。多年来,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出货量连续位居全球第一。

“合肥市的光伏产业,在科技创新、产业聚集、地理优势、绿色发展等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阳光电源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此同时,合肥市陆续出台光伏产业的专项政策,在政策支持、市场开拓以及人才、技术、土地等资源要素保障上助力光伏企业发展。

生于合肥、长于合肥,对被认定为合肥市总部企业,阳光电源既感到十分光荣,又觉得责任重大。

阳光电源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他们的业务规模持续扩张,产能亟需扩大,合肥对总部企业的办公用房支持和用地保障将实实在在地减轻公司基建投入压力。“我们还关注到合肥还将对总部企业的核心员工进行激励,这有助于我们加大高端人才招引力度和规模,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相识于微末,新华三也同样如此。

2017年,新华三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三”)落地合肥,主营网络安全。新华三副总裁刘鹏宇告诉记者,公司起家于浙江,网络安全只是他们其中的一个业务模块,当时并不成气候。

收到合肥诚恳的邀请,刘鹏宇便带着十几名骨干员工扎根合肥,赤手空拳打天下。得益于合肥丰富的科创资源和良好的创业环境,7年间,他们的业务量增长了7倍,公司员工拓展到了近2000名。2022年度,新华三启动了7个研发项目,研发经费支出2.4亿元,本地经济贡献超5000万元。从一个不被重视的小团队成长为全集团的网络安全研发中心。

今年11月,新华三成功认定为研发中心功能型总部,刘鹏宇把这个身份认定看成是“双向奔赴后的缟纻之交”。“新华三和合肥网络安全产业一同从微时起步,现在选择认定我们为功能型总部企业,说明我们的每一步成长和付出,政府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面对总部企业们的期待,合肥也将进一步加码厚待。

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总部企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工作体系,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推动现有总部企业做大做强,招引更多增量总部类大项目,加速构建跃升产业能级的总部经济生态圈。”

来源:合肥市发改委、合肥晚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12: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fdcyxk 发表于 2023-11-29 12:32
奇瑞早就应该上市了,还是管理层水平和意识不够!

◆奇瑞汽车传明年申请IPO,估值或达1500亿◆


作者:邵延港

来源:直通IPO


——奇瑞汽车IPO已经筹备了19年

日前,有外媒报道,奇瑞汽车也将考虑最早明年提交IPO申请,估值或达1500亿元人民币。并且有消息称IDG资本正在考虑以7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从现有股东手中收购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股票。
据财联社报道称,奇瑞高层回应表示,“公司是在积极准备上市,其余信息都不准确。”

据了解,奇瑞在2004年时就在准备上市,彼时尹同跃刚接任奇瑞汽车董事长,安徽省有关部门也力促其上市,并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由于与上汽集团的股权关系尚未厘清等原因,一直无法正常推进。

19年来,奇瑞汽车在IPO上传出过与江淮汽车合并、借壳巢东股份等方案,也一直没有结果。奇瑞体系下的奇瑞徽银和奇瑞新能源,近年来先后冲击资本市场,均以失败告终。

不过,奇瑞转变思路,于2015年前后,先后将通和股份、伯特利、泓毅股份、瑞赛克、瑞鹄模具和莫森泰克等多家奇瑞体系下零部件公司推上了资本市场。

对于奇瑞汽车本身的IPO计划而言,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加快进程。据悉,在2019年奇瑞控股实施混改,引入青岛五道口新能源产业基金企业,2021年立讯精密又称为新的战略投资者。

近年来,奇瑞发展进入平稳期,展现出增长势头,尹同跃在2022年的瑶光战略发布会上表示,要在2025年之前完成IPO。

据公开信息,今年11月,奇瑞销量212076辆,同比增长111%;今年前11个月的累计销量为166.6万辆,同比增长47.8%。今年上半年,奇瑞汽车出口已达39.4万辆。

在业绩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奇瑞营收为2130.2亿元,同比增长47.4%,已超过去年全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2-15 11: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今年奇瑞出口真猛,产值也起来了,江淮呢!哎!现在被奇瑞越摔越远了,要不是靠补贴估计早歇菜了!不争气啊!新能源在行业里搞的算最早的一批,居然都没有搞起来。江淮的和悦早就不见了,要不是****做决策引进蔚来大众比亚迪长安等合肥根本就无法在新能源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6 00: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合肥“灯塔工厂”数量居全国前两位■


2023年12月14日,全球灯塔网络再迎21家新成员,成员总量已从首批16家增至153家,增加了近9倍。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的赋能下,这些灯塔工厂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在提升生产力、加码韧性、推进可持续发展这三大发展要务上成效卓著。其中,99家“单一工厂灯塔”依托工业4.0技术,提升单一工厂层面的效益;54家“端到端灯塔”在价值链上下游广泛部署技术,规模化实现降本增效;17家“可持续灯塔”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堪称典范。

在21家新晋灯塔工厂中,16家为“单一工厂灯塔”,5家为“端到端灯塔”。此外,4家灯塔网络成员通过技术赋能,大幅减少环境足迹,获得了“可持续灯塔”的殊荣。

21家新晋“灯塔工厂”名单中,中国占据过半数,共有12家工厂入选,凸显出中国在多个行业中的智能制造能力。分别为:

宁德时代(中国溧阳)、中信泰富特钢(中国江阴)、华润建材科技(中国田阳)、广汽埃安(中国广州)、海尔(中国合肥)、亨通光纤科技(中国苏州)、工业富联旗下鸿佰科技(中国台湾桃园)、隆基绿能(中国嘉兴)、亿滋国际(中国北京)、海尔(中国青岛)、强生(中国西安)、科赴(中国上海)。

随着新一批灯塔的加入,先进制造及其价值链的未来图景也愈发清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不乏坚定的行路者,而伴随着日益成熟的数字技术、快速普及的机器智能、规模化的转型落地,这些前行者也成为了指明方向的领路人。

“灯塔工厂”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由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咨询公司共同推选而出,代表着全球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自2018年首次评选至今,全球“灯塔工厂”数量已达到153家。中国共62家,占比超过40%,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从区域分布来看,江苏“灯塔工厂”总数达到 12家,总数位居全国首位。其中苏州就占了7家,是我国拥有灯塔工厂最多的城市。此外,合肥有5家,上海、青岛4家,无锡、广州、北京、天津各有3家。

以下为153家“灯塔工厂”详细名单↓↓↓



来源:先进制造业、城市进化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8 22: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2023年世界品牌500强发布▲


微软、苹果、亚马逊排前三,美国入选最多,

中国首次超越日本,跃居全球第三



由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独家编制的2023年度(第二十届)《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于12月13日在美国纽约揭晓。去年排名第二的微软(Microsoft)击败苹果(Apple)位列第一;苹果(Apple)退居第二;亚马逊(Amazon)名列第三。美国占据500强中的193席,稳居品牌大国第一。法国、中国、日本和英国为世界品牌大国的第二阵营。中国品牌入选数(48个)首次超越日本(43个),跃居全球第三。其中表现亮眼的品牌有国家电网、腾讯、海尔、华为、华润、中国人寿、五粮液、中国南方电网、青岛啤酒、中化、恒力、徐工、盛虹和国贸控股。



《世界品牌500强》(The World's 500 Most Influential Brands)的评判依据是品牌的世界影响力。所谓品牌影响力(Brand Influence),是指品牌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按照品牌影响力的三项关键指标,即市场占有率(Market Share)、品牌忠诚度(Brand Loyalty)和全球领导力(Global Leadership),世界品牌实验室对全球约8000多个知名品牌进行了综合评分,最终推出了世界最具影响力的500个品牌。在衡量品牌的忠诚度时,参考了我信品牌(iTrust Rating)的评级数据;在衡量品牌的lingdao力特别是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评分时,参考了超级财经(SuperFinance)的ESG数据库。

世界品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zhuxi、牛津大学营销学名誉教授斯蒂芬·沃格(Prof. Steve Woolgar)指出,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世界品牌报告已是第20个年头,2023年入选的国家总数为32个。从品牌数量的国家分布看,美国占据500强中的193席,依然以较大优势占据并保持世界品牌第一强国位置;法国、中国、日本和英国分别有49个、48个、43个和34个品牌上榜,是世界品牌大国的第二阵营;德国、瑞士和意大利是品牌大国的第三阵营,分别有28个、17个和15个品牌入选。由此可见,即使受地缘冲突和能源危机影响,欧洲经济复苏步伐放缓,但欧洲国家的超级品牌依然坚挺。不过,受困于经济的脆弱性与地缘局势的紧张,跨国品牌大多面临多重压力,发展难度进一步加大。




以下为世界品牌500强完整榜单↓↓↓



编制说明:

1.本排行由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独家编制,评判依据是品牌的世界影响力。品牌影响力的三项关键指标,即市场占有率(MarketShare)、品牌忠诚度(Brand Loyalty)和全球领导力(Global Leadership)。

2.合并后的联合品牌, 以合并前的品牌中的年长品牌为准,如路透社1850年成立,汤姆森集团1953年成立,那么合并后的汤森路透的品牌年龄应从1850年算起。

3.被跨国兼并的品牌,以被兼并前的诞生地所在国家为“品牌国籍”;设立多国总部的品牌,以诞生地所在国家为“品牌国籍”。

4.横跨多种行业的品牌,以收入最多的主营业务所在行业为准。

5.外国品牌的中文名称以中国大陆的约定俗成翻译为准,没有中文名称的外国品牌,世界品牌实验室将视情况进行翻译或不翻译。

来源:先进制造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3 23: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研发经费排名,合肥位列第14●


近日,各大城市2022年研发投入经费(R&D 经费)出炉。

先说重点: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苏州是研发投入最高的5个城市,其中北上深的研发经费大幅领先其他城市。

从研发投入强度看,北京、深圳、西安居前三。

过去一年,研发投入增长最猛的是合肥和成都。而过去五年,成都排名上升5位,合肥上升4位,成为研发支出最“激进”的两个城市;排名下降的有天津、西安等城市。

成都以消费活力著称,常居新一线城市榜首,近年来地铁、机场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非常猛,扮演着“西部上海”的角色。在高手如云的长三角,合肥因为抓住新能源、芯片等新兴产业而异军突起,被称为“风投之城”。

我们为什么要关心研发投入?因为它关系到一座城市的创新能力,关系到一座城市未来的竞争力。

例如,广州GDP之所以被深圳反超,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研发投入不足。

要知道,广州GDP曾长期领先深圳,大概在2016年的时候,才被深圳突然反超,原因就是当年的GDP核算方式变了,首次把研发经费纳入了GDP统计,而研发投入一直是深圳的强项、广州的弱项。

正因为如此,最近几年来,广州疯狂补短板,将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之前的2%提升到3.4%,但这一比例与同类城市相比,仍然不高。

几乎与此同时,深圳、成都、合肥、西安等城市,也在研发投入上屡创新高。

毫无疑问,研发投入(R&D 经费)正在成为城市竞争的新赛道。

01
研发投入排名: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苏州居前五

成都、合肥上升最快

什么是R&D 经费?简单说就是,一个地区的科技经费投入。

当前,中国经济的成本优势已经不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只能靠创新。

而创新靠什么呢?除了靠智慧和情怀,更重要的是舍得砸钱、砸钱、砸钱,这就体现为R&D经费(研发投入)。

话不多说,来看看主要城市2022年R&D经费排名:



2022年,北京的研发投入经费达到2843.3亿元,高居全国第一,是上海的1.43倍、深圳的1.51倍,北京一个城市的研发经费约占全国9.2%。

看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北京达到6.83%,同样居全国第一。

上海研发经费达1981.6亿元,排名全国第二。

北京、上海作为直辖市,拥有更多的高等院校资源和央企资源,以及众多科技互联网等大厂,这是这两座城市在研发经费和强度上领衔的主要原因。

深圳排第三,研发经费达1880.49亿元;广州排第四,研发经费达988.36亿元;苏州排第五,研发经费达961.4亿元。

四个一线城市再加苏州,成为研发投入最高的五大城市。

研发经费排名6-10位的城市是成都、杭州、武汉、重庆、南京,武汉的数据暂未出炉,但根据2021年排名,武汉研发投入是稳居前十的。

从研发投入强度来看,排名前五的依次为:北京(6.83%)、深圳(5.81%)、西安(5.23%)、上海(4.44%)、东莞(4.1%)。

研发经费相比上一年增长最多的五个城市依次为:合肥(19%)、成都(16%)、宁波(14.5%)、重庆(13.7%)、济南(13.1%)。

主要城市中,天津的研发投入增长为-1%。

如果把时间拉长到过去5年,研发经费排名前五的城市没有改变,天津由第6下滑至第12名,西安由第8下滑至第11名,青岛由第15名下滑至第18。

过去5年,成都由第11名上升至第6名,武汉排名也有所上升,合肥由第18名上升至第14名,此外宁波、东莞排名也有所上升。

关于佛山与东莞的比较,2018年以前,佛山的研发经费一直高于东莞,可能由于2018年华为将终端总部搬到东莞松山湖,从而带动东莞的研发支出,所以近几年实现对佛山的反超。

02
一个华为的研发经费,超25省市

单纯看研发经费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它忽略了研发经费的来源以及转化情况。中国城市的研发经费主要来自科研院校、央企、民营企业。其中北京、上海拥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高等院校与央企资源,二者都是刷R&D经费的利器。

据报道,北京的研发经费比较多来自科研院校,而深圳的研发经费比较多来自企业,显示两座城市在研发气质上的区别。


深圳人才公园,摄影:小鱼

据报道,2022年,华为研发费用支出为1615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5.1%,研发投入创公司历史新高。截至2022年底,华为研发员工约11.4万名,占总员工数量的55.4%。

如果把华为视为一个省级经济体,其研发投入仅次于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山东,高于内地25个省份行政区。



公开资料显示,近十年来,华为已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9773亿元。

此外也可以看到,华为的研发经费并非深圳一个城市独享,而是贡献给了多个城市,毕竟华为在很多城市都有业务布局。(2022年,深圳研发经费为1880.49亿元,华为研发费用为1615亿元)

再看看全国哪些民营企业研发投入高?


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仅供参考

2022年,研发投入经费最高的民营企业是华为,约1615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5.1%,而且华为的研发费用已多年位居第一。放眼全球企业,华为的研发经费可排到前五。

华为之后,研发投入较高的民企还有字节跳动(约631亿元)、腾讯(614亿元)、阿里巴巴(538亿元)、百度(233亿元)等企业。

来源:城市战争
作者:小鱼
原标题:2022研发经费排名,北上深广最高,但一个华为超25个省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4 22: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徽商总会正式成立!杨元庆当选会长★




12月20日,记者从2023徽商助力安徽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徽商总会成立大会现场获悉:

徽商总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杨元庆当选徽商总会会长;

尹同跃、刘庆峰、洪清华当选执行会长;

桂四海当选监事会zhuxi;

王传福当选名誉会长;

李西廷当选顾问。

大会由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ZF主办,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支持,以“汇聚天下徽商·再创时代辉煌”为主题,旨在进一步传承徽商精神、凝聚徽商力量、打响徽商品牌、赋能徽商发展,助力安徽高质量发展。


杨元庆,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尹同跃,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庆峰,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洪清华,上海景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桂四海,香港远航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传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李西廷,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来源:合肥日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4 22: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力以复拼经济  2023年城市发展十大新闻◆



近日,“汉语盘点2023”揭晓,“振”被选为年度国内字。走过三年yiqing,无论国家、城市还是个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全力以“复”,重振经济、重拾信心。

城市人气象征着城市活力。当人口负增长时代来临,人口集聚趋势更加凸显,人口流动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放开放宽落户门槛。

城市越大意味着责任越大。国家级都市圈不断扩容;超大、特大城市扛起城市更新大旗;崛起中的中国城市登上主场外交的舞台。

提振经济要从关键处着手。产业转型加快推进,招商引资贴身肉搏,消费复苏持续火热,搅动风起云涌的城市江湖……

告别2023年,看见城市复苏的力量,坚定破浪前行的方向。

铭记2023

No.1

中国人口负增长时代来临



中国人口形势出现历史性转折。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为61年来首次负增长。

截至2022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我国已经逼近中度老龄化社会。而出生人口数量首次跌至1000万人以下,相较于2016年的1786万人近乎腰斩,人口自然增长率跌至负数,为-0.6%。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意味着我国也许会比预期时间点更早迈进重度老龄化社会。


No.2

超大特大城市

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



今年以来,城中村改造备受关注。4月28日召开的中共zhongyang政 治局 会议提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要求;7月,国 务 院 办公厅印发《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城中村改造提出具体政策落实措施,分三类推进实施:一类是符合条件的实施拆除新建,另一类是开展经常性整治提升,第三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实施拆整结合。

最新消息显示,广州拟出台城中村改造条例,这也是全国首个专门针对城中村改造的地方性法规条例。


No.3

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成功举办



2023年,两项国际性综合体育赛事——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相继成功举办。

从盛夏到金秋,一东一西两座城市,成为中国广邀八方宾客、面向世界敞开大门的象征和主场。来自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齐聚成都,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作为规模最大、项目最多、覆盖面最广的一届亚运会,上万名运动员在诗画浙江度过难忘的时光。

在体育与文明的交流盛会中,世界看见活力而包容的中国;在“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谋城方略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走向前台。


No.4

国家级都市圈再扩容



今年年初,沈阳市市长在央视节目上表示,沈阳都市圈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此后,杭州、郑州、广州、深圳和青岛都市圈也以不同方式由地方发布获批消息,获批都市圈数量快速增加。

都市圈规划建设始于2019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加上今年“非正式”发布的6个都市圈,国家发改委已先后批复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杭州、沈阳、郑州、广州、深圳和青岛等13个都市圈。


No.5

江浙“同步”放开落户限制



放开放宽落户限制成为大势所趋。今年7月,《浙江省推动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方案(2023—2027年)》提出,“放开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全省(杭州市区除外)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8月,江苏省发改委就《关于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助力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若干政策措施》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拟明确:全省(南京、苏州市区除外)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

此前,江西、黑龙江等省份已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但作为东部经济大省,江浙的加入更具标志性意义。


No.6

超大特大城市名单上新



2023年10月,住建部发布的《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10座,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天津、东莞、武汉和杭州;城区常住人口在500-1000万区间的城市有9座,分别为西安、郑州、南京、济南、合肥、沈阳、青岛、长沙和苏州。

按照现行标准,两类城市分别为超大、特大城市。与2020年国家统计局依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的超大、特大城市名单相比,武汉、东莞、杭州为新入围的超大城市,合肥、苏州则为新晋特大城市。


No.7

新旧汽车城加速洗牌



今年3月,在湖北地方政府和东风系车企共同助推下,国内车市掀起降价潮。这场以燃油车为主的大降价,被视为新能源汽车时代,传统汽车产业和老牌汽车城被倒逼出来的“自救”之举。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城加速崛起。今年末,上海、深圳、西安三城将开启“百万辆级”的“三国杀”,决定“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归属。此外,广州、重庆、合肥等城市,也将2025年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量或产能目标锁定在百万辆以上,试图重塑汽车制造版图。

No.8

上海罕见“反向招商”



北上广深一直是城市招商引资的主场,但今年以来,上海罕见掉头,把招商推介会开到了成都、杭州、武汉等新一线城市。

在一流城市都在重回“产业强市”的背景下,作为经济第一大市的上海也不例外。今年6月,《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出台,提出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5%,制造业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功能地位显著增强。


No.9

北京硕博毕业生首超本科



今年3月,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苏秀丽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提到,今年北京高校的毕业生数量约28.5万人,创了历史新高。此外,北京今年的毕业大军中,还出现一个新变化,研究生(硕士和博士)的毕业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正值“金三银四”就业季,这一学历“倒挂”现象引发不少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的焦虑。

不久前,教育部发布数据,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较2023年减少36万,是近9年来考研报名人数首次下降。


No.10

一串烧烤带火一座城



2023年的消费复苏热潮中,默默无闻的工业城市淄博凭借“一串烧烤带火一座城”,实现现象级出圈。

从大学生组团到各地游客“进淄赶烤”,小饼+烤炉+蘸料吸引无数食客,淄博也一跃成为年度最热门城市之一。甚至有网友戏称,“上次淄博这么热闹,还是在齐国的时候。”

此后,淄博火速开通“烧烤专列”,并宣布举办烧烤节、成立淄博市烧烤协会、发布淄博烧烤地图等,多地政府部门也组织到淄博学习取经、发布调研报告,试图总结淄博经验,复制淄博模式。


城市发展十大新闻专家点评

汤继强

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首席经济学家

2023年,我们走过了极不平常的一年,中国经济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经受住了考验,基本上能够达到预期。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来观察,我们这次评出了十大新闻,其中包括中国人口增长的变化,还有内部经济的结构性变化,特别是迎接未来稳中求进的这样一个发展态势,也包括供应链方面的调整带给我们的冲击与挑战,表现出极大的经济韧劲。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事件成为现象级新闻,比如东部发达地区到内地来招商引资,也包括国家级都市圈扩容,还有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等等。总体上来讲,我们现在是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样一个总的基调,满怀信心地走向2024年,相信并期待未来的中国经济能够稳中求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

陈宪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和深圳行业研究院研究员

2023年,三年yiqing结束,人们重新开始无拘无束地生活,城市的烟火气回来了,城市活力再度焕发。在这一年中,城市规模、城市产业、城市空间结构,还有网红城市、城市更新、城市怎样才能更加亲民等话题,都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人口总量负增长背景下,仍然有城市人口继续增长,武汉、东莞、杭州是新入围的超大城市,合肥、苏州则为新晋特大城市。人口流动中的人才流动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江浙两省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具有标志性意义。大城市人才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北京今年的毕业大军中,研究生毕业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

今年以来,又有多个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突破行政区划边界的都市圈,正在重构中国的城市体系。都市圈对于不断优化空间结构、建立统一大市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协同社会和生态治理,都有着特别重大的作用。

另外,石家庄打造摇滚之城、淄博烧烤火爆出圈今年都引发人们的关注,但城市的发展,不能靠一时一事的网红,城市品牌、城市特色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

丁长发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

人口负增长,这个对中国未来应该影响特别大,会带来比如社会保障问题、消费问题,还有涉及到房地产问题等等。

国家级都市圈扩容,是个老问题,也是新问题,目的在于希望通过都市圈扩容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经济学意义大于社会学意义,在经济新常态下,城中村改造存在一定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北京硕博毕业生超过本科,一方面说明我国教育有巨大的飞跃,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带来学历的贬值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怎么通过经济发展、各类政策吸纳更多就业。

超大特大城市在扩容,这说明我们人口和产业集中度还是提升了。未来中国人口还是会向这个趋势聚集,而四五线、五六线城市也会慢慢发展,不均衡的发展将仍是常态。



来源:每经头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22: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总部基地!“巨型相机”将亮相!■


近日,合肥埃科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器视觉研发中心项目、埃科光电总部基地工业影像核心部件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据项目效果图

从高新区上空俯瞰

该建筑群轮廓酷似“相机”

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冲击



项目详情

该项目位于高新区皖水路与鸡鸣山路交口西南角,供地面积约83亩,共建设4栋单体,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9.19亿元。

项目计划建设含机器视觉测试和光学实验室、电子检测仪器装备及相关生产线的总部基地,打造机器视觉产业化基地,布局高端视觉核心部件体系化研发平台。

项目前景

项目建成后,将助力埃科光电在机器视觉领域进一步深耕,解决国内机器视觉产业创新发展重大需求,推进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迈向高端。

该项目计划将于2025年7月竣工,建设预计达产后可实现新增工业线扫描相机6万套、工业面扫描相机5万套、图像采集卡6万套的生产能力。

来源:合肥高新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7 23: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2023年IPO最大赢家出炉:深创投榜首,海通开元第二,红杉、高瓴并列第三▲

作者:吕敬之

来源:融中财经


2023年,投资人苦IPO久矣。


2023年,退出难,难于上青天。

A股、港股、美股不论是IPO数量还是募资金额都在同比下滑。相对来看,A股新股上市和募资金额同比去年分别下降了27%和40%,不过上交所和深交所从IPO融资金额来看仍出去全球领先位置。港股由于部分外资的撤离,流通性有所削减,IPO数量和募资金额下滑幅度较大,为了活跃港股IPO,港交所也在不久前推出了新的结算制度以及“双重参与”政策。

在这样的环境下,深创投以23个IPO和1家并购上市的成绩位列今年机构退出榜首,并且今年深创投的IPO企业中不乏中科飞测、中芯集成、百果园等明星企业;海通开元以15个IPO位居第二,并且参与了晶合集成、中芯集成的投资;红杉中国和高瓴均以14个IPO并列第三,其中红杉中国投中南芯科技、途虎养车、十月稻田等行业龙头,高瓴则参与到粉笔科技、禾赛科技的投资当中;毅达资本和中金资本均以13个IPO并列第五。

今年,产业基金以及科技型基金的退出成绩也相当亮眼,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收获了8个IPO,其中包括十大新股融资之一的华虹公司;越秀产业基金也收获了8个IPO,包括百果园、第四范式等;广州基金则投出包括药师帮、广钢气体等7个IPO;国科控股旗下机构国科嘉和也收获了包括中科飞测、南芯科技等6家企业的IPO。


数据来源:公开信息整理,融中财经制图
同IPO数量机构排名不分先后按首字母排序

01
2023年
投资人苦IPO

2023年,IPO不容易。

根据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发布的2023年中国内地与香港新股市场的表现回顾及2024年展望,A股约有310只新股上市,融资约3551亿元人民币,与2022年424只新股、5868亿元融资额相比,分别下降27%和40%。

同比来看,A股上新股情况仍在收缩,不过上交所和深交所IPO融资金额仍处于全球第一和第二的位置。据统计,今年全年北交所将有75家新股上市,融资141亿元人民币;上交所将有103只新股上市,融资1933亿元人民币;深交所将有132只新股上市,融资1477亿元人民币。创业板仍将会是新股发行数量最多的市场板块,而上海科创板则将会是募集新股资金最多的市场。

港股方面,面对美联储加息、经济增速较缓等宏观因素影响,港股市场估值下降且流动性也受到了限制。受此影响,今年预计港交所全年有65只新股上市,融资金额约458亿港元,而根据港交所2022年年报,新上市公司90个,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为1046亿元,今年新股上市同比下跌27.78%,融资金额同比下跌56.2%。

美股方面,纳斯达克全年的融资额排在全球证券交易所第三位;纽约证券交易所则排名第四。中概股IPO则逐渐回暖。据LiveReport大数据统计,已在中国证监会备案的拟赴美上市的企业共50家(图达通、文远知行、极氪、雷子克或为秘密递表,未公布备案信息)目前,已完成备案的企业有20家,备案通过率为40%。其中,拟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的企业有47家,纽交所有3家(其中文远知行未公布上市地,暂时归为纳斯达克交易所),今年12月,也不断传来Shien争取赴美上市的消息。

而从融资规模来看,今年全球十大新股融资包括美股上市的ARM、Kenvue、Birkenstock,A股上市的华虹公司、中芯集成、陕西能源等,总募资金额为1842亿港元,相比之下,去年在中国移动、中国中海、LG Energy Solution等超级大新股的累计下,前十大新股融资金额达到3893亿元,是今年的2倍还多。

不论从IPO数量还是规模,今年IPO市场都在收紧。

为了活跃IPO市场,各大交易所也有所行动。以港交所为例,在此前融中财经的文章《香港,“疯抢”IPO》中就提到香港联交所修订了HKEX-GL85-16指引信(以下简称“指引”)容许新申请人的现有股东,包括IPO前投资者以及基础投资者在一系列“规模豁免”的条件下,在IPO进程中进一步认购或者购买股份,也就是所谓“双重参与”,以此来提升港交所的活跃性。并且,为了减少大量资金的冻结,推出了认购制度,为提升IPO审核效率也推出了新的结算工具等等。

A股方面,8月份,沪深交易所纷纷发布公告称将加快在完善交易制度和优化交易监管方面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一方面,研究允许主板股票、基金等证券申报数量可以以1股(份)为单位递增;另一方面,研究ETF(交易型开放式基金)引入盘后固定价格交易制度。此外,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证监会指导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自8月28日起进一步降低证券交易经手费。其中,沪深交易所将A股、B股证券交易经手费从按成交金额的0.00487%双向收取,下调为按成交金额的0.00341%双向收取,降幅达30%;北交所在2022年12月调降证券交易经手费50%的基础上,再次将证券交易经手费标准降低50%,由按成交金额的0.025%双边收取,下调至按成交金额的0.0125%双边收取。


02
科技成宠儿
江苏、安徽晋升黑马

从IPO的地区和行业来看,今年也出现了新的趋势。

首先,硬科技不只是投资人的心头好,也是IPO的宠儿。工业、TMT和材料是今年主要IPO行业,科创板占前十大IPO筹资额的73%。

从行业赛道来看,半导体行业中有两家企业都是今年募资金额在全球十大的新股。今年5月,中芯集成登陆A股,后改名为芯联集成,作为中芯国际的产业链公司就是一家不折不扣的硬科技企业。中芯集成主要从事工艺集成电路芯片及模块封装代工生产制造,目前市值已经达到363.5亿元。同样,作为全球十大融资新股之一的华虹公司以209.21亿元的募资金额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主要从事特色工艺纯晶圆代工服务,总市值达到了740.1亿元。

而今年A股上市的新股中,首日涨幅突破100%的企业也基本集中在工业、半导体、制药、电子设备等硬科技领域。比如,今年8月上市以约5.32元/股发行的盟固利在上市首日最高涨到了突破200元/股,涨幅超过36倍,这家上市猛涨的企业主要营业范围就是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研发和生产、销售。另外一家典型的开盘首日市值翻倍的企业就是今年10月登陆A股的阿为特,6.36元/股开盘后盘中最高涨到86元/股,当日报收70.49元/股,最高涨幅超过12倍,而阿为特主要从事精密仪器制造,为医疗、航空、工业交通、科学仪器等领域提供高端仪器。

相较于硬科技赛道的火热,消费赛道今年的IPO之路显得没那么顺利。仅在11月就先后有老娘舅、周大福、想念食品等6家消费类企业终止IPO。不过,消费赛道今年也有好消息传来。年初,由基石资本、深创投、越秀产业基金、招商局资本、中金资本等投资的连锁水果品牌百果园成功登陆港交所;11月,由IDG、茅台等资本加持的锅圈,和前海母基金等机构投资的日日煮也先后上市成功。

从地区IPO分布来看,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山东和北京是IPO的重要省份,将近七成的新股企业来自这6个省份,其中江苏在上市项目数量和募资总额以及总市值上都排名第一。而安徽则以13家上市公司晋升为黑马,募资总额达到239.25亿元,创下了安徽省的历史新高。

往年,浙江和广东都是IPO大省,今年江苏反超两者,以54家上市企业和575.66亿元首发募资位居IPO第一省份。在“苏籍”新上市的企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以及化学材料行业占比很高,包括科强股份、恒兴材料、盛科通信等。江苏不止在今年IPO成绩不俗,已经上市的公司的业绩也有相当亮眼的表现,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苏籍”所有上市公司整体营收规模突破2.5万亿元,实现净利润超过2293亿元,其中279家上市公司都是既增收又增利。

广东以47家新上市企业以及556.53亿元的首发募资金额排名第二。行业分布来看,计算机通信在广东今年新上市企业中占比将近30%,是广东最热门的IPO行业。除此之外,欣旺达动力、Shein这两个广东的超级独角兽也纷纷在今年下半年传来上市的进一步消息。

上海以首发募资金额519.15亿元排名第三,目前A股上市企业城市集中度很高,募资金额最大的前三个地区已经占据了总募集金额的48.67%。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安徽成为IPO最大黑马,首发募资金额达到239.25亿元,其中晶合集成以99.6亿元募资金额创造了安徽史上最大规模的IPO。

晶合集成何许公司?

成立于2015年,由合肥建投集团控股39.73%的晶合集成主要从事半导体晶圆生产代工服务,目前晶合集成市值已经达到330亿元。其背后的合肥建投集团是一家国有独资集团,包括晶合集成在内拥有5家上市公司,并且以LP的形式投资了多家半导体等领域的高新科技企业。


图片来源:企查查


03
活跃的国资与“躺平”的机构

细数今年IPO企业背后的资本,就会发现,国资资本、产业资本和CVC尤为活跃。

国资资本方面,中金资本、国科嘉和、海通开元都有不错的退出成绩,分别收获了13个、6个以及13个IPO。其中海通开元参与到了上述提到的安徽最大IPO晶合集成,以及全球最大募资额度新股之一的中芯集成的早期投资当中。根据晶合集成的招股书,2020年公司第一次进行对外机构的增资,海通证券100%控股的海通创新参与了投资,以2亿元入资持股17602824股,持股比例1.17%,以晶合集成19.86元/股的发行价计算,海通创新持有股份价值约为超过3.5亿元;而海通证券更是中芯集成的保荐机构,并且通过海通创新参与晶合集成发行股本2%的跟投,即约3384万股。

国科嘉和作为国科控股投资的机构,主要投向集中于高端制造、芯片产业链的企业,今年登陆上交所的中科飞测背后就有国科嘉和的支持。中科飞测招股书显示,国科嘉和通过国科鼎奕持有其1.49%股份。

中科飞测作为中科大走出的科学家IPO典型,背后还有其他国资的支持,据其招股书显示,国投基金持股15.19%、深创投持股4.08%、上海物联网二期创业投资基金持股4.26%,其背后的LP是由国有全资控股的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除此之外,中科飞测身后还藏着产业资本的力量。比如,由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以及京东方分别持股20%的芯动能投资则占股中科飞测6.41%。

除了京东方,比亚迪、中芯国际、小米在今年都收获了较好的IPO成绩。今年2月成功IPO的通信芯片研发商裕太微电子就收到了中移基金、小米以及由中芯国际入资的中芯聚源的资金支持。

除此之外,比亚迪还收获了阿特斯、湖南裕能两家IPO;小米则成功孵化出南芯科技、安凯微、泰凌微三家IPO;南芯科技和泰凌微背后同样有英特尔投资,同时英特尔投资的康希通信以及华勤技术也在今年前后登陆上交所...

不难看出,不论是新能源车、还是互联网企业,这些产业资本都对芯片的研发、生产产业链非常热衷。这并不难理解,不论是新能源车智能化趋势下,对自动驾驶、人机交互需求的增加,还是在移动硬件上解决“卡脖子”技术,芯片产业链的投资都是这些产业资本的心头好。而今年,产业资本持续发力,小米持续加码芯片研发商、机器人制造产业链;京东方也通过全资子公司出资近10亿元做LP,入资北京显智链二期创业投资基金。

另一方面,相较于人民币基金的活跃,美元基金和美元+人民币双币基金情况稍显颓势。今年收获10家以上IPO的7家机构中,只有高瓴和红杉中国两家知名美元基金。其他较为知名的双币基金中,顺为资本今年收获4个IPO,只有南芯科技登陆A股;经纬创投6个IPO中也只有康希通信登陆科创板。

VC/PE今年面临的窘境来自两方面,一方面热门赛道从互联网、新消费等多元化领域更加集中于硬科技,而硬科技项目本身除了资金需求还有更多的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甚至是订单的需求,这就给国资资本以及产业资本很大的竞争优势,反而让VC/PE显出劣势;另一方面,外币资金的撤离也让这些顶级美元基金承担了不小的压力。所以,今年这些机构是从募、投、退都在承受多面夹击的压力。

最后,在今年的退出盘点中,不得不提到表现非常亮眼的城市——深圳。

深创投的触手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晶升股份、中芯集成、中科飞测背后都有深创投的身影,包括这三家在内,今年深创投总共收获了24个IPO(包含一个并购),包括长青科技、华丰科技、威迈斯等。

今年,深创投更是在各个地方积极布局,10月30日,深创投作为湖北省ZF投资引导基金的受托管理机构参与,目标总规模100亿元的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基金在武汉举行签约设立仪式。该基金是深创投自2023年7月中选为湖北省ZF投资引导基金管理人以来推动设立的首只分母基金;哈工大也与深创投积极讨论对高校创新项目投资的进一步可能性...

此外,深圳ZF引导基金也在持续加码,就在12月7日,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天使母基金)联合北方工业深圳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深圳天使荟·北方大厦”专业孵化载体正式启动运营,中国北方工业有限公司(湾区)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深圳天使母基金由深圳市引导基金出资成立,目前规模100亿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天使投资类ZF引导基金。“天使荟”是深圳天使母基金围绕深圳市“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打造的租金优惠、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创业孵化平台,也是深圳市引入国内外优秀初创科技企业的重要载体。

国资崛起、VC/PE的窘迫,都是随着今年的赛道变更引起的,随着硬科技的崛起,未来的资本版图,还会有进一步的变化。

PS:各家机构IPO信息均为公开信息汇总统计,数据截止到发稿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4 00:42 , Processed in 0.080322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