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并州柳西

[龙城轶事] 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主题贴(晋商博物院(山西府衙博物馆)今日开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6 10: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变迁】

曾经是太原的政治中心
    据太原市非住宅房产管理中心副主任周瑞介绍,民国时期,政府实行裁府留县,即设省、县两级建置,阳曲县衙驻皇华馆。
    1937年日军侵占太原,阳曲县政府移至河口镇,皇华馆改驻日伪阳曲县政权。直到1945年8月,民国山西省政府重返太原后,阳曲县政府才返回皇华馆。3年多后,1948年4月24日太原解放,接管小组跟随解放军入城,并在皇华馆接管了民国阳曲县政府。所以,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说皇华馆是太原的政治中心,一点也不为过。
    解放后,皇华馆也从未冷清过,并迅速成为太原的文化商业区。那时,海子边主要为裁剪衣服的地方,而皇华馆则是布料批发地,四周遍布各个纺织厂家的办事处。可以想象当时皇华馆之热闹纷繁,也许完全不亚于今天的服装城和柳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6 10: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价值】

还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由于皇华馆的相关资料和内容少之又少,所以,其价值还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尽管如此,站在皇华馆路北,正视皇华馆,一座3层高的古建筑大楼拔地而起,在四周众多低矮的平房群中脱颖而出。其实,别说是平房,就是跟附近的几座现代楼相比,也毫不逊色,完全可以称得上气势雄伟。这也许得益于其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吧!
    穿过皇华馆大门,左拐顺楼梯而上,一股穿越历史的氛围瞬间布满周身。我们仿佛看到了身着古装的皇帝使者忙碌于各种事务当中,也仿佛看到了主考官们严肃认真但求贤若渴的表情。
    时至今日,皇华馆依然存在,馆内的人物却不断变换着不同的身份。和皇华馆一样记录历史的,还有皇华馆门前的3棵老槐树,它们恰似整个皇华馆历史的默默守候者,守候着关于它们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故事,共同的理想。
    历史已经过去,故事不断被人讲述,未来仿佛就在眼前。此次太原市文物修复保护,皇华馆亦被列入其中。目前,关于皇华馆的修复保护工作正在动迁和勘测中。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一个更具风采的皇华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6 10: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皇华馆12号院【由来】

原为一处三进院的祖宅
    提到皇华馆,就不得不提巷内的一处历史民居——皇华馆12号院。
    皇华馆12号院位于皇华馆(9号楼)东侧大概50米的位置,是民国时期的四合院民居建筑,整体中西合璧,结构偏向于西方,外观偏向于中方。
    现住在皇华馆12号院60岁的老住户张志礼,对该院的历史可谓了如指掌,因为当初修建这座院落的人就是张志礼的爷爷张之星(原名张连宝),于1965年去世,具体出生年月不详。
    据张志礼讲,爷爷张之星最初只是给一家德国的颜料庄当学徒,后来从事自行车、摩托车等商业,很快便兴旺发达起来。张志礼骄傲地说,爷爷是太原市第一个开福特车的人,也就是在那个年代爷爷修建了包括现在的皇华馆12号院在内的几处院落。
    在张志礼的记忆中,现存的皇华馆12号院其实只是祖宅的一个东院。整体的祖宅原本为三进院,有大院、东院和西院。由于历史原因,现存的院落只有东院,即皇华馆12号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6 10: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魅力】

传统文化在这里随处可见
    从皇华馆(9号楼)往东大约50米的一处院落进去,向左拐便可看到张家祖宅东院的大门。大门极为讲究,有寓意龙凤呈祥的贴金木雕,还有清末民初书法家赵铁山的题字“怀永图”门头。
    推开尚有些许古色古香的大门进入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前方的一块大型照壁。照壁上贴着一个大大的“福”字,用以掩盖底下的4个大黄字“灭资兴无”。张志礼说,这是文革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文革期间,照壁上的图案被人铲掉,刷上红油漆,又写上了“灭资兴无”。如今为讨个吉利,他便在上面贴了“福”字。
    再往进走,在东厢房侧面又可看到一处砖雕照壁。这处照壁稍小一些,上方两侧有龙头砖雕,四周是竹子,寓意虚心,中间是牡丹,寓意富贵。
    往左再走几步,就可看到整个院落的全景,正房坐南朝北为二层建筑,东西厢房和北房均为一层。快走10多步,经木质楼梯上正房二楼,站在木质栏杆前鸟瞰整个院落,一种自然祥和的感觉油然而生。
    在二楼栏杆处,可以清楚看到东西厢房屋顶脊岭处的莲花砖雕图案。张志礼指着屋顶说,过去每个屋顶的两端都是有龙头的,后来遭到破坏,现在仅在正房屋顶才能看到。
    无疑,这些消失的建筑构件,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惋惜。幸运的是,皇华馆12号院也在此次文物修复保护范围,会进行连片修复保护。我们期待着一番修缮后,整个皇华馆都焕发往日的风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6 10: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9# zxk

目测这些民国建筑要被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6 10: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原文物修复保护系列报道之五——东缉虎营古圆通寺待复原貌

    这里曾是明初晋藩方山王美垣府佛堂,这里也曾是老太原人一年一度举办传统庙会的圣地。如今,这座古老的寺庙惨遭破坏,年久失修,完全被民居取代。太原文物修复保护系列报道为您推出的是位于太原市东缉虎营原48号 (今20号)的古圆通寺,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6 10: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新进展动迁工作基本完毕

    今年,太原市政府开展文物修复保护工作,古圆通寺亦被列入其中。为此,太原市公租房管理中心积极动员古圆通寺院内院外的住户进行搬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一个月认真细致的工作,古圆通寺院内的住户已于7月中旬全部搬迁完毕,寺院外的住户正在动迁中。
    目前,太原市公租房管理中心已将古圆通寺院内的自建房拆除完毕,相关部门正在对寺院进行勘测工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期待古圆通寺重复原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6 10: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来】

原为明初晋藩府佛堂
    古圆通寺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东缉虎营原48号(今20号),与西缉虎营的普光寺不过十几步的距离,处于解放路和东缉虎营东南角,不论走在解放路还是东缉虎营,一抬头便会看到古圆通寺内两处古色古香的建筑。
    据太原市杏花岭区文物旅游局局长宋建伟介绍,古圆通寺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代建筑,原为明初晋藩方山王美垣府佛堂。坐北朝南,东西8.6米,南北23.7米,占地面积203.82平方米。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有过殿、正殿。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孔雀蓝琉璃瓦剪刀边,殿内佛台上供阿弥陀佛。过殿除殿顶木构外,其余皆被改建,原貌不存。2000年9月21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古圆通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古圆通寺正殿的悬山顶屋顶以及位于屋顶博风板下的悬鱼。悬山顶建筑的特点是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两个坡面,侧面屋顶部分悬在山墙之外,有着防雨、透风的作用,因此称为悬山顶。在等级上,仅次于庑殿顶和歇山顶建筑。
    悬鱼是一种建筑装饰,大多用木板雕刻而成,因最初为鱼形,并从山面顶端悬垂,所以称为“悬鱼”。典出《后汉书·羊续传》,讲的是东汉羊续任南阳太守时,下属送给他生鱼,他收下后悬挂在院子里,后来这人又送鱼给他,他把上次悬挂的鱼给对方看,叫其以后不要再送。这样,“悬鱼”一词便成了官吏廉洁的代名词。宋徐积有诗句云:“爱士主人新置榻,清身太守旧悬鱼。”
    悬鱼装饰在发展的过程中,鱼的形象渐渐变得抽象简单化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装饰形式,有的甚至变成了蝙蝠,以取“福”之意。既体现了结构上的需求,又体现了装饰的作用。悬鱼的存在加强了山墙博风板的整体性,使之更牢固耐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6 10: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忆】
小河石桥从庙前穿过


    提到古圆通寺,今年57岁的老住户董立基最有发言权。
    据董立基介绍,爷爷高晋国(法号本如师)6岁开始在古圆通寺里当和尚,92岁圆寂。“我父亲是被爷爷收养的,我们这些孙子辈都是生在古圆通寺长在古圆通寺。”因此,董立基说关于古圆通寺的过去,没有人比他更了解。
    董立基回忆道,原来的古圆通寺规模涵盖了附近相邻的另外两个院落,有山门、钟鼓楼等,庙门前有一条老太原人都听说过的小河——后小河,河上有一座可以并行两辆马车的大石桥。
    就在董立基向记者讲述时,旁边的几个老住户也都争先恐后地说,他们清楚地记得石桥的样子,并称上世纪80年代初重盖古圆通寺旁边的“七一礼堂”大舞台时,还曾在地下两三米深处,挖出过这座大石桥的桥身。
    后来,这条小河与这座石桥在城市改造的过程中都已消失不见,现只存在于一部分老太原人的记忆中。
每年七月十五有庙会
    从明清两代开始到文化大革命前,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这里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传统庙会。由庙里的法师主持隆重的祭祀典礼,群众自发组织搭棚唱戏,向庙里的神佛献上一片虔诚。届时,其他地方的僧人都会来这里进行佛教文化方面的交流,太原府城内城外的老老少少,都要来这里烧香看戏,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回忆起小时候赶庙会的场景,董立基说,那真叫一个热闹。
据董立基介绍,桥北是三开间的山门,进入院落,对面是三间宽的主建筑大雄宝殿。
    据记者了解,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称大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慑服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弟子尊称他为大雄。
    董立基告诉记者,在殿名匾额上挂有一块写着“愿力无穷”的大匾。殿内原来供奉高达两米的佛祖释迦牟尼以及弥勒佛铜像。殿内东西两壁,悬挂着国内仅存的两套价值连城的十六尊者(即十六罗汉)裱画。
    大雄宝殿后面是天王殿、观音殿和地藏王殿,里面分别供奉着天王塑像、木雕的观音像和地藏王像。而在东西两面的偏殿内,则是供奉着历山老母(女娲)的奶奶庙和供奉关羽的关圣殿。正院东面的两座偏院是老僧人居住的僧舍和僧厨小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6 10: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状】惨遭破坏寺庙变民居

    文革期间,古圆通寺遭到破坏,高达两米的释迦牟尼、弥勒佛铜像和观音、地藏王木雕佛像,以及陈列在殿的铜钟、铜罄,统统被砸毁。钟鼓楼的铁钟、大鼓以及门前的一对大石狮,也是在那个时候不知去向。
    庙里的原物,目前只剩下了一块石碑和一个碑座。石碑上刻字的大体内容是原来修庙时捐款人的名字。“可惜的是,这块石碑后来被住户私自安在门前当成了台阶。”8月4日,董立基带着记者找到了这块石碑,但由于石碑背面朝上,记者未能从上面看到刻字。
    有关碑座的下落,董立基说,为了将其保护起来,不再受到破坏,30多年前,他把碑座悄悄地埋在了古圆通寺地底下。
    记者在现场看到,如今的古圆通寺,除了两个古色古香的屋顶在彰显着古建筑的韵味外,其他的似乎什么也找不到了。住户不仅随意在院子里搭建了小屋,就连古圆通寺仅存的大殿和过殿也被人改造成了民居。由于年久失修,古圆通寺的正殿、后殿山墙的檐板等构件已经风化腐朽,后殿屋顶的琉璃瓦也被更换大部。
    可以说,这座古老的庙宇如今已完全被民居所取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6 11: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zxk

目测这些民国建筑要被拆了
vivalavidalc 发表于 2013-8-16 10:10


这座民房看起来像民国风格,但极其简陋,没什么价值,如果为了恢复文殊寺的整体风貌而拆掉,我是同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6 11: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殊寺地块现在拆掉的都是近几十年加建、改建的普通民房,仅有的两座疑似民国风格的建筑暂时被保留了下来,“文革”期间改建的大门也被保留了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6 14: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7# zxk


    感觉那个二层小楼还不错,那个平房如果能迁建,修复一下也可,拆了也行。大门倒是没什么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6 20: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zxk


    感觉那个二层小楼还不错,那个平房如果能迁建,修复一下也可,拆了也行。大门倒是没什 ...
vivalavidalc 发表于 2013-8-16 14:43


小楼确实还不错,平房很普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8 11: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1-13 02:29 , Processed in 0.084361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