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蛟矶烟浪

[鸠兹古韵] 芜湖百年记忆-----古城的人文景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0: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模范监狱坐北朝南,北门上有“安徽二监”四个字,东西宽14丈,南北长35丈,面积490方丈,围墙高2丈,分为前后两大区,北面为后区,为男监,呈长方“十”字形,因原地基狭小,均加盖一层。南北两翼为五人杂居监,每翼楼上下各有监房16间,合计可容320人。东西两翼为一人独居监,楼上下各有监房16间,合计可容纳64人。东西南北四翼拱于中央,作三层楼房式,一层为看守监视处,二层为教诲堂,三层为瞭望室,从这里可以瞰视全监。后区内有工场四大间,分设于“十”字形的四个角落。坎所,粮库、浴池、洗漱室、染纱场、消防器具室、水井、非常门都设在北端。
      南面为前区,前为正门,两旁有门卫室、待见室、看守室、各科办公室、会议室、招待室、陈列所、会食所、材料库和物品保管库、职员宿舍。事务所西面维女监,与事务所横墙隔开,女监正门为女犯接见处,亲属不能直接给犯人传递物品,要用转桶来传递。事务所东面为病监,与事务所也以横墙隔开,病监内有普通病室,精神病室、传染病室、停尸房,与普通病室隔开脱离。病监南面还有医务所、看守宿舍、看守厨房、厕所、水井等。( 民国八年《芜湖县志-政治志-司法》清楚的记载了模范监狱的管理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0: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大威严的模范监狱主楼----瞭望室

     模范监狱不仅在建筑形式上效仿西方,结构布局和功能设施也都具有现代色彩,最主要的是管理方法上,由封建时代的残害犯人、视犯人如草芥的管理制模式,改变为劳动改造、教育感化为主的人性化管理制模式,这是几千年来中国监狱发展的一个很大的进步,是旧中国狱制改革的成功范例。
      抗战时期,日军在监狱内关押战俘和寄养伤兵。解放后,由于芜湖监狱设施完备,位置适宜,被调整为安徽省第一监狱,1965年前后停用,改为芜湖汽车发动部件厂职工宿舍。2005年模范监狱被芜湖市政府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7月,模范监狱升级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古城改造的进行,模范监狱旧址将打造成全国唯一最大的“监狱文化博物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0: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25 10:16 编辑

雅积楼
芜湖市第四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拟定)----雅积楼

雅积楼亦名“雅集楼”,原为明代才子李永的居弟第,地点在芜湖县学之西,今儒林街18号。
       李永,字怀永,号恒斋,原籍江西吉水。其祖父李泰生至芜湖开馆教授学生,李永随之来芜并定居于此。李永学识渊博,任过浙江诸暨旦县学训导,喜读书,当时建雅积楼,占地面积约一亩有余,阁藏书万卷,楼阁悬挂“雅积”匾额,此藏书楼故名“雅积楼”。他的两个儿子李赞、李贡在明代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两人都考中进士,百姓遂在雅积楼附近的凤仪门建了一座“双进士”石牌坊以记其事。李赞官至浙江右布政使,李贡担任过顺天巡抚、兵部右侍郎。受其父影响,李赞、李贡两人也酷爱藏书,两人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爱戴,后因受当朝权贵宦官刘瑾排挤,兄弟两人先后被勒令退休,只得返归故里———芜湖,他们在其父亲藏书的基础上,又广泛收藏书籍,又因李贡曾被追封南京工部尚书,所以雅积楼又被后人称作“尚书楼”。
  雅积楼二层二进,砖木结构,与当时芜湖县学相毗邻,对于雅积楼,历代《芜湖县志》均有记载。清康熙《芜湖县志》中记载:“世传汤临川(即汤显祖)过芜寓斯楼(即雅积楼)撰《还魂记》(即《牡丹亭》)。其中因名曰'雅集’,盖讹'积’为'集’,而不知本李氏之旧名也。”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雅积楼最早的文字记载。当时李原道之子李承宠,以祖荫入监,任广东南雄府通判。当汤显祖被贬官去广东徐闻县途经南雄时,得以与这位江西老乡结识。后来,李承宠任满回芜,汤显祖晚年生活穷困,四处投友,找到了这位同乡并说明来意。李承宠热情接待,将汤显祖安置在雅积楼上居住,使其能专心致志地从事创作。如今我们虽然不能肯定汤显祖一定是在雅积楼上创作出了名著《牡丹亭》,但有一点即是可以确信的,当年汤显祖寓留于此时,其头脑中已经开始构思《牡丹亭》的有关情节了。
  直到嘉庆十二年刊印《芜湖县志》时,“雅积楼”尚存于世,“雅积楼在今学舍西……世传汤临川过芜,寓斯楼,撰《还魂记》。”经过李氏家族前后四代人的不断积累,雅积楼传到李承宠时,已颇具规模,藏书近十万卷。其后,经过李氏家族明清两代,四百五十余年的不懈努力,雅积楼终于发展成为芜湖藏书最多,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二月,太平天国与清廷在芜湖激战,雅积楼毁于战火之中,所有藏书也均付之一炬。民国初期,芜湖人汤氏在遗址上依旧制又重建雅积楼,改称汤画锦堂,规模也比原先要小许多。
         2012年7月“雅积楼”被芜湖市政府拟定为第四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0: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曾入住过“雅积楼”关链,更使得儒林街名声显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0: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雅积楼墙脚界石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0: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起儒林街,年长的芜湖人都有一份难忘的情结。
                       再寻儒林街,年轻的芜湖人只觉得那是一个传说。

        今天,当我又一次走进记忆和传说中古城儒林街的时候,呈现在我眼帘中的这条已破败不堪的老街,已然看不出她曾经的辉煌。所幸的是,在眼前的一片残垣断壁,枯草乱石,冷风凄雨中,还有幸尚存着被誉为芜湖历史最长,藏书最多的私家藏书楼及与其相隔不远的,标记清朝重臣李鸿章以权谋私,馈赠下人的小朝天房产遗迹,让我好奇的心,在这二月里的冷雨寒风中,升腾起一股抑制不住的,穿越那已很久远的,通往儒林街的岁月时空......
       不知不觉中,我已轻落于公元960年时空,漫步在一条全长只有 363米,宽仅3米的小街巷,也就是2012年时空人们记忆和传说中的儒林街。
       呵呵,不来不知道,原来这条街,因紧连夫子庙,几乎每天都有打这里前往夫子庙求学和赶考的学子,虽说这只是一条普通的街巷,因为靠近学府,文人来往多了,儒学的氛围也就有文庙,渐渐散发到这条人气渐旺的街巷,或许,儒林街的名字就是这样在百姓口中传开,直到2012,或更久远的时代.....
       要说这儒林街,可不是浪得虚名,在这往后的千百年岁月中,儒林街发生了许许多多给后人大撑脸面的,与儒学文化,与文化名人,乃至达官贵人不无联系相关的故事呢.....

          一门双进士雅积书香浓

         漫步于儒林街,几乎每天都能遇到新鲜事。
         这天,刚由儒林街东边路口进来,就见儒林街18号雅积楼老宅子门前爆竹炸雾得了。李家门前,人头攒动,看热闹的笑声,道喜的祝贺声,与礼花爆竹的响声,汇成一股股声浪,弥漫在整条街巷。
         呵呵,走近一打听,原来是曾任浙江诸暨县学训导的李永家两个公子双双考取进士,这一年正好是成化二十年(1484)。
      李赞、李贡能双双考取进士,这与李家渊源深厚的家学是分不开的。从李赞、李贡的祖父,到其父李永,都是乡里学术渊博的学士。为庆贺李赞、李贡双双考取进士,地方官吏、绅士,自然不会放过这样荣耀乡里的喜事,于是没多久,在儒林街上,一座刻题“双进士”的石牌坊,便当街高高耸起,引得过往行人驻足仰首观望。
         对儒林街18号的李家来讲,这座老宅的故事,自然远不止遇上 “一门双进士”的大喜事,就单说这“雅积楼”的名号,也有着一段令人仰慕的故事。前面说过,从李赞、李贡的祖父,到其父李永,都是乡里学术渊博的学士。李家人喜好读书,更钟情于藏书。情之所至,藏书不止。为给所藏书籍有个更好的安身之处,李家人索性建了一座占地约一亩有余的藏书楼阁,并为此特制“雅积”匾额一块, “雅积楼”之名号亦由此而生。打这之后,经李家几代人的不息传承,雅积楼的藏书,不觉之中,竟达十万卷之多。一座雅积楼能藏如此多的书籍,别说在当年儒林街之少见,就是到了2012年之后,私家藏书者中,也是很少见的。

此可谓:

一门双进士,
雅积书香浓。
名楼非虚设,
儒韵越苍穹。

           相知无富贵患难见真情

          这雅积楼的主人到了第四代,也就是时任南雄府通判李承宠时(李原道之子),有幸遇上了一位官运不济,又不愿低头屈附权贵,于回乡之时,路过南雄府的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
        自汤显祖与李承宠相识后,两人一见如故,并成了一对友谊深厚的好朋友。好朋友之间自然是心心相印,彼此牵挂。多年后,当远在他乡的老友汤显祖,得知李承宠任满回归故里芜湖雅积楼的消息时,已是年迈,又遇生活困难的汤显祖直奔李承宠而来,老友重逢,感慨万千,此时任何语言都替代不了给投奔而来的老友及时安顿一个好住处。于是,热情友善的李承宠,将老朋友就安顿在雅楼上,让这位酷爱戏剧的剧作家能继续自己戏剧、诗词等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
        自有了衣食无忧和一个很好创作环境后的汤老先生,胸中又焕发起创作的激情,其文字的琼浆,不断涌入笔端,化作一首首、一篇篇脍炙人口,赞美芜湖的美丽华章。也就在这段时间,创作劲头正旺的汤显祖,于雅积楼之上,在心中酝酿构思起一部后来名震四海的巨著,也就是之后成书于苏州的《牡丹亭》剧作。虽说善于考证的学者们鉴定没有这回事,但不管怎么说,汤老在其最困难的时候,是李承宠,是雅积楼,给了他心灵的安慰。当然,雅积楼又因汤显祖的到来及其写下的诸多赞美芜湖的词章,名声更为久远。可惜的是,这令人羡慕和赞叹不已的雅积楼,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被毀于太平军与清兵激战之中。

这真是:

相知无富贵,
患难见真情。
雅积岂书香?
善举留清名。

         我在想,如今的雅积楼,虽不是彼时的雅积楼,至少是重建于原址,且是至今保存较为完好古建筑。当愿这座承载岁月风痕的老宅子,能永远完好的保存下去。因为,她见证的不仅是儒林街过去的辉煌,也是见证芜湖历史发展的缩影。

         名街风声远好事眼前近

        自打儒林街18号雅积楼藏书逾十万,出了双进士,又迎汤显祖等等为人仰慕,为乡荣耀的一连串好事之后,这儒林街的名声不仅震撼着四邻八乡的百姓要来一探究竟,粘粘喜气,就连寓居他乡的皖籍名流,也忍不住要来这里走一走,瞧一瞧。这不,被近代大文人胡适之称作安徽第一大文豪的小说家吴敬梓,在朋友的陪伴下,兴致正浓地转悠在儒林街上。吴敬梓是写小说的高手,他转悠可不是只是看看风景,散散酒气,一观了之。在他眼里,这儒林街上不论是市井风情,还是豪门韵事,都是他写作的素材。等吴敬梓在儒林街转悠够了,回到家里,挑亮油灯,以其麻利的手笔,写出《儒林外史》讽刺小说。有人说,这儒林街的名气,就是得益于《儒林外史》的传播,可在下不这么认为,依我看,没有儒林街人文及不同于其他老街的市井之景象,哪会有什么乾隆十五年(1750),清代的伟大小说家吴敬梓曾到此一游,并依据芜湖地方人士陶镛、朱卉、诸葛祚为小说中的范进、牛布衣及郭铁笔之原型写出《儒林外史》来?只能说《儒林外史》小说的出版流行,若作画上色,让儒林街的人文之气及市井故事更深刻于后人脑海或记忆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0: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0: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内街
   东内街是芜湖古城内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明万历三年(1575年),芜湖为防倭寇和盗贼而建的城垣时,已形成街市。因这条街位于县衙东边,直通县城东门----宜春门,故始称:”县东大街“。到了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芜湖编修县志时,被称为”东门大街“,其中”自萧家巷至旧千总署又名“安义街”,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靠近城墙的一段街道始称为东内街。
       东内街为东西走向,东起环城东路,西至米市街,与花街、十字街成直角相交,萧家巷与罗家闸两条街巷与其垂直相通,形成“十”字,长345米,宽3米左右,原为弹石路面,20世纪80年代改为水泥路面。
       东内街南临孔庙(文庙),北临关帝庙(武庙),文武两庙,南北耸立,夹街对峙。街西头北侧曾建有道教的城隍庙。民间一直传说,该庙是全国最早的城隍庙。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城隍庙里,一年四季香客如云,鼓乐阵阵,终日香火燎绕,因此,此街被人们视为“风水宝地”,成为当时城内最繁华的地段之一,昔日商贸活动十分活跃,香烛店、炒货店、米店......店店相接,酱坊、染坊、垄坊......随处可见,裁缝店、剪刀铺、鞋铺、山货铺......挤满街面。使得东内街热闹非凡。
       东内街在芜湖教育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清同治九年(1870年)时任芜湖道台的吴坤修将鸠江书院移到东内街中断南侧(今罗家闸小区),鸠江书院的前身是中江书院,创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有徽宁池太广道道伊李世杰率乡绅捐资,始建于河南蔡庙巷。光绪十八年(1875年),恢复中江书院名称,学生来自皖南28个县。光绪十八年(1892年)至二十四年(1898年),袁昶出任徽宁池太广道期间,对中江书院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心,扩建了书院规模,捐银4000两为书院购置新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皖南道员刘树屏将中江书院改名为"皖南中学堂“,并附设小学堂,开创芜湖近代官办中小学教育的先河,书院在东内街办学长达133年,直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年底,才搬出东内街,迁至赭山,以后,八易其名,逐步发展成为今日的芜湖市第一中学。民国元年(1912年),清进士、安徽省议会会长吕志元又联系江苏补用知县、郎溪人陈应绶等人,在中江书院旧址上创建一所中学,即芜关中学。前后在东内街办学长达34年,1954年入芜湖市第二中学。抗战期间,芜关中学下迁至南陵、歙县办学,其间,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在原芜关中学校舍设立省立芜湖中学。1964年,芜湖市教育局在芜关中学的旧址上创办东内街小学,20世纪90年代,并入罗家闸小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0: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25 10:37 编辑

小天朝
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天朝


“小天朝”位于儒林街48号,粉墙黛瓦,主体建筑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前后都有大花园,是一处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气势非凡的徽派古建筑群,粗大的通天柱与梁架组成一个完整牢固的建筑框架。它采用规格较高的卷棚轩,第二进明间梁架造型极为优美,拱轩梁雕刻以大象为主题,”象“的谐音是宰相的”相“,一看便知这是官宦人家。
梁头、驼风、轩梁、月梁等都有精美的雕饰,代表了芜湖地区晚清时期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准,蔚为大观,它就是晚清重臣李鸿章送给侄女儿的陪嫁房,以至于一百多年以后,人们都忘记了它主人的名字。
       “小天朝”建于清光绪年间,约在1890年前后,当时李家兄弟已从肥东故里迁到芜湖,正在芜湖轰轰烈烈的创业,六弟李昭庆英年早逝,在李鸿章的安排下,他的四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都住在芜湖。李鸿章对李昭庆的子女视同已出,将李昭庆的长子李经方过继过来,做了自己的长子,李昭庆女儿出嫁时,李鸿章极尽奢华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昭庆共有四个女儿,所嫁郎君都是声名显赫之辈,大女儿嫁给了江苏淮扬道吴学谦,二女儿嫁给了清廷驻英国留学生总监、著名目录学家、合肥人剻光典;三女儿嫁给了台湾第二巡抚邵友濂的大公子邵颐,四女儿嫁给了四川总督刘秉璋的大儿子、江苏候补道刘体乾。这处尊贵豪华的陪嫁房到底是李鸿章送给哪个侄女的,现在已无人记得。经过一番周折后,这处豪宅于刘体乾所得,后改为“小天朝”。
       小天朝后来转到了合肥老乡刘和鼎的手中。1958年12月,刘和鼎后人将房产交给国家,小天朝先后成为芜湖卫校、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工农兵幼儿园、环城南路幼儿园。
           2005年芜湖市政府把小天朝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7月升级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0: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天朝内景(庭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0: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刻有神兽图案的柱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0: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25 10:35 编辑

极为较高价值的精美梁头装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0: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老的建筑仍就保存着原来的风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0: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和鼎(1894-1969),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安徽合肥(今肥东)人,字波鸣,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
1916年8月军校毕业后派任安武军(将军倪嗣冲)第3路第4营见习
1918年4月出任长江上游总司令部(总司令吴光新)上尉参谋
1919年1月调任湖南省督军署(督军张敬尧)警务处少校视察
12月调任北洋陆军第9混成旅(旅长吴鸿昌)少校副官。
1920年9月出任四川陆军第3独立旅(旅长林宓)少校参谋主任
1921年6月出任福建陆军第2混成团中校团附兼营长
1925年9月出任安徽陆军第二混成旅(旅长马祥斌)中校参谋长
1927年3月12日混2旅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5师(师长马祥斌),升任上校参谋长
6月独5师扩编为暂编第11军(军长马祥斌),升任少将参谋长
11月7日暂11军缩编为独立第5师(辖三团),升任中将师长
1928年9月13日独5师缩编为独立第2旅(辖三团),降任中将旅长,12月6日独2旅改编为第4集团军(李宗仁)暂编第17师(师长张义纯)第49旅(辖三团),升任中将副师长兼第49旅旅长
1929年1月20日第49旅改称第56师(师长张义纯)第166旅(辖三团),仍任中将副师长兼第166旅旅长
4月7日第166旅改编为独立第7旅(辖三团),仍任少将旅长
5月3日独7旅扩编为第56师(辖两旅),升任中将师长
9月兼任福建剿匪军指挥官
1931年1月1日获颁三等宝鼎章
1933年12月27日升任第39军(辖第56师)上将军长兼第56师师长
1935年12月11日辞去师长兼职
1936年1月1日晋颁二等宝鼎勋章
同月24日叙任陆军中将
11月12日获颁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勋章
1939年1月14日升任第21集团军(总司令廖磊)上将副总司令兼第39军军长
4月28日调任第11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上将副总司令兼第39军军长
1940年9月11日调任第33集团军(总司令冯治安)上将副总司令兼第39军军长
1943年1月调任第21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上将副总司令兼第39军军长
3月17日辞去军长兼职
1944年10月带职入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学习
1945年1月陆大毕业后仍任原职
10月调任第8绥靖区(司令官夏威)上将副司令官,同月10日获颁忠勤勋章
1946年5月5日获颁胜利勋章,9月辞职后改行经商
1947年3月22日退为备役
1949年5月移居台中
1969年4月7日在台湾台中病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0: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25 10:49 编辑

萧家巷
萧家巷是芜湖古城内最著名、也是最复杂的街巷,其主巷道为南北走向,南从丁字街,北至东内街,全长290米,宽2米多。主巷东侧有两条平行的支巷,长约100米,东西走向,连接官沟沿。西侧还有一条支巷,与花街相接。清乾隆年间铺为弹石路面,20世纪80年代后改为水泥路面。
      明末初期,萧家巷内曾有一处宅第,其主人寄情梅花。以“顶风傲雪晚节香”自勉。此人就是清初最著名的画家萧云从,因此这条小巷也改用萧家巷。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萧云从以78岁的高龄在此辞世,这一年,也是现存最早的《芜湖县志》问世之时,在这部《芜湖县志-街市》中的“县东大街”内已有“萧家巷”的记载。
      萧家巷内还曾住过一个名叫汤鹏的铁匠,技艺高超。据记载,汤鹏与萧云从相邻而居,汤鹏一有空闲就跑去看萧云从作画,萧起初有点嫌弃他,最后萧发现了汤鹏的好学之意,俩人便成了忘年之交,后来经过萧云从的指点,汤将铁转变制成了画,成为了如今的最著名的民间非物质遗产----铁画。
      萧家巷的建筑在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曾毁于清军与太平军交战的炮火中,化为一片废墟。如今的萧家巷内现存的建筑房屋大都是在清末民初建造的,多处房屋都是深宅大院的中式建筑,显得威严而气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0 01:31 , Processed in 0.065701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