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6-25 10: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起儒林街,年长的芜湖人都有一份难忘的情结。
再寻儒林街,年轻的芜湖人只觉得那是一个传说。
今天,当我又一次走进记忆和传说中古城儒林街的时候,呈现在我眼帘中的这条已破败不堪的老街,已然看不出她曾经的辉煌。所幸的是,在眼前的一片残垣断壁,枯草乱石,冷风凄雨中,还有幸尚存着被誉为芜湖历史最长,藏书最多的私家藏书楼及与其相隔不远的,标记清朝重臣李鸿章以权谋私,馈赠下人的小朝天房产遗迹,让我好奇的心,在这二月里的冷雨寒风中,升腾起一股抑制不住的,穿越那已很久远的,通往儒林街的岁月时空......
不知不觉中,我已轻落于公元960年时空,漫步在一条全长只有 363米,宽仅3米的小街巷,也就是2012年时空人们记忆和传说中的儒林街。
呵呵,不来不知道,原来这条街,因紧连夫子庙,几乎每天都有打这里前往夫子庙求学和赶考的学子,虽说这只是一条普通的街巷,因为靠近学府,文人来往多了,儒学的氛围也就有文庙,渐渐散发到这条人气渐旺的街巷,或许,儒林街的名字就是这样在百姓口中传开,直到2012,或更久远的时代.....
要说这儒林街,可不是浪得虚名,在这往后的千百年岁月中,儒林街发生了许许多多给后人大撑脸面的,与儒学文化,与文化名人,乃至达官贵人不无联系相关的故事呢.....
一门双进士雅积书香浓
漫步于儒林街,几乎每天都能遇到新鲜事。
这天,刚由儒林街东边路口进来,就见儒林街18号雅积楼老宅子门前爆竹炸雾得了。李家门前,人头攒动,看热闹的笑声,道喜的祝贺声,与礼花爆竹的响声,汇成一股股声浪,弥漫在整条街巷。
呵呵,走近一打听,原来是曾任浙江诸暨县学训导的李永家两个公子双双考取进士,这一年正好是成化二十年(1484)。
李赞、李贡能双双考取进士,这与李家渊源深厚的家学是分不开的。从李赞、李贡的祖父,到其父李永,都是乡里学术渊博的学士。为庆贺李赞、李贡双双考取进士,地方官吏、绅士,自然不会放过这样荣耀乡里的喜事,于是没多久,在儒林街上,一座刻题“双进士”的石牌坊,便当街高高耸起,引得过往行人驻足仰首观望。
对儒林街18号的李家来讲,这座老宅的故事,自然远不止遇上 “一门双进士”的大喜事,就单说这“雅积楼”的名号,也有着一段令人仰慕的故事。前面说过,从李赞、李贡的祖父,到其父李永,都是乡里学术渊博的学士。李家人喜好读书,更钟情于藏书。情之所至,藏书不止。为给所藏书籍有个更好的安身之处,李家人索性建了一座占地约一亩有余的藏书楼阁,并为此特制“雅积”匾额一块, “雅积楼”之名号亦由此而生。打这之后,经李家几代人的不息传承,雅积楼的藏书,不觉之中,竟达十万卷之多。一座雅积楼能藏如此多的书籍,别说在当年儒林街之少见,就是到了2012年之后,私家藏书者中,也是很少见的。
此可谓:
一门双进士,
雅积书香浓。
名楼非虚设,
儒韵越苍穹。
相知无富贵患难见真情
这雅积楼的主人到了第四代,也就是时任南雄府通判李承宠时(李原道之子),有幸遇上了一位官运不济,又不愿低头屈附权贵,于回乡之时,路过南雄府的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
自汤显祖与李承宠相识后,两人一见如故,并成了一对友谊深厚的好朋友。好朋友之间自然是心心相印,彼此牵挂。多年后,当远在他乡的老友汤显祖,得知李承宠任满回归故里芜湖雅积楼的消息时,已是年迈,又遇生活困难的汤显祖直奔李承宠而来,老友重逢,感慨万千,此时任何语言都替代不了给投奔而来的老友及时安顿一个好住处。于是,热情友善的李承宠,将老朋友就安顿在雅楼上,让这位酷爱戏剧的剧作家能继续自己戏剧、诗词等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
自有了衣食无忧和一个很好创作环境后的汤老先生,胸中又焕发起创作的激情,其文字的琼浆,不断涌入笔端,化作一首首、一篇篇脍炙人口,赞美芜湖的美丽华章。也就在这段时间,创作劲头正旺的汤显祖,于雅积楼之上,在心中酝酿构思起一部后来名震四海的巨著,也就是之后成书于苏州的《牡丹亭》剧作。虽说善于考证的学者们鉴定没有这回事,但不管怎么说,汤老在其最困难的时候,是李承宠,是雅积楼,给了他心灵的安慰。当然,雅积楼又因汤显祖的到来及其写下的诸多赞美芜湖的词章,名声更为久远。可惜的是,这令人羡慕和赞叹不已的雅积楼,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被毀于太平军与清兵激战之中。
这真是:
相知无富贵,
患难见真情。
雅积岂书香?
善举留清名。
我在想,如今的雅积楼,虽不是彼时的雅积楼,至少是重建于原址,且是至今保存较为完好古建筑。当愿这座承载岁月风痕的老宅子,能永远完好的保存下去。因为,她见证的不仅是儒林街过去的辉煌,也是见证芜湖历史发展的缩影。
名街风声远好事眼前近
自打儒林街18号雅积楼藏书逾十万,出了双进士,又迎汤显祖等等为人仰慕,为乡荣耀的一连串好事之后,这儒林街的名声不仅震撼着四邻八乡的百姓要来一探究竟,粘粘喜气,就连寓居他乡的皖籍名流,也忍不住要来这里走一走,瞧一瞧。这不,被近代大文人胡适之称作安徽第一大文豪的小说家吴敬梓,在朋友的陪伴下,兴致正浓地转悠在儒林街上。吴敬梓是写小说的高手,他转悠可不是只是看看风景,散散酒气,一观了之。在他眼里,这儒林街上不论是市井风情,还是豪门韵事,都是他写作的素材。等吴敬梓在儒林街转悠够了,回到家里,挑亮油灯,以其麻利的手笔,写出《儒林外史》讽刺小说。有人说,这儒林街的名气,就是得益于《儒林外史》的传播,可在下不这么认为,依我看,没有儒林街人文及不同于其他老街的市井之景象,哪会有什么乾隆十五年(1750),清代的伟大小说家吴敬梓曾到此一游,并依据芜湖地方人士陶镛、朱卉、诸葛祚为小说中的范进、牛布衣及郭铁笔之原型写出《儒林外史》来?只能说《儒林外史》小说的出版流行,若作画上色,让儒林街的人文之气及市井故事更深刻于后人脑海或记忆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