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小嗯

杭州高等教育及科研学术发展实况【禁争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31 12: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冷笑002 发表于 2025-10-31 12:05
@ourshy

由Renzo Piano和他的RPBW事务所设计的杭州钱塘大学效果图最新出炉!!

皮亚诺大师带给杭州的大学版天目里,很好看,很耐看!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31 20: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冷笑002 发表于 2025-10-31 12:05
@ourshy

由Renzo Piano和他的RPBW事务所设计的杭州钱塘大学效果图最新出炉!!

期待定稿版设计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31 20: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冷笑002 发表于 2025-10-31 12:08
皮亚诺大师带给杭州的大学版天目里,很好看,很耐看!

有时候总觉得设计师和城市也有气质气场合不合的问题,这么多普奖建筑大师在杭州留下了作品,目前来看,Renzo无疑就是最契合的。当然,包罗万象百花齐放总是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31 20: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5-11-1 09:12 编辑

太懂得利用自然了,简直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大道至简,天人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1 00: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研究生教育国际会议”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举行

       10月22日-23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人文公管学院,以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基地共同承办的“未来研究生教育国际会议”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召开,会议的主题是“数智、跨域、创新”。本次会议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球合作伙伴峰会的专题学术研讨会之一,也是北航高等教育研究所建立40周年系列活动,汇聚了来自全国顶尖高校、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的杰出学者与专家,共同搭建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探讨未来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大会设置了开幕式、主旨报告、主论坛、圆桌论坛和闭幕式五个环节,同时设置九个平行论坛。

       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与人工智能部门主任苗逢春、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教育组经理CristianAedo通过视频致辞。苗逢春在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转折点。他分享了两点体会:第一,人工智能目前的发展本质上处于基建扩张期,应从其对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升级换代的角度分析价值;第二,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人才培养应着眼于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公民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他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年9月发布的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强调将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意识和伦理列为重要能力。CristianAedo表示,当今世界面临气候变化、人工智能颠覆和社会不平等等多重全球挑战,这要求研究生教育必须重新审视。中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令人瞩目,但也面临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挑战,传统教育模式正面临审视。他呼吁,研究生教育应培养学生在多元角色中塑造未来的能力,并希望与会者深入探讨如何重新设计课程、发挥数字化学习作用以及将全球公民意识与伦理领 导力融入教育结构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吴江浩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北航在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面的实践成果。面对数字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他提出了研究生教育的三个重点:第一,聚焦“数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催化剂,打破学科壁垒,重塑研究生教育范式,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能力的引导者;第二,聚焦“跨域”,以更开放的姿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全球化科教融合共同体,在服务国 家战略的同时面向全人类共同挑战;第三,聚焦“创新”,处理好“术”与“道”的辩证关系,构建高效智能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生态,真正做到科技向善、为国育才。

       主论坛单元,与会专家围绕数智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发展,AI的治理、文化叙事及相关学位项目设置,课程体系与平台建设,高校组织转型等主题开展了2个主旨报告、17个大会报告和1个圆桌论坛。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做了题为《建设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未来世界中心》的报告。围绕“中国能否成为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世界中心”的问题,他回顾了中国从产业、科技再到教育、人才的崛起过程,指出创新需求驱动人才培养从勤勉性、集成性,转向攻坚性、原创性。他提到研究者能力建设从英才到将才再到帅才的三层进阶,研究生教育机构评估的竞争力、持续力、领 导力三层境界。他还指出成为世界重要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心的六条思路。国 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 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总督学顾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原党 委书 记瞿振元做了题为《质量为本:以卓越的研究生教育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报告。他介绍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形式与挑战,指出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快速推进,要注重质量保障,解决人才培养层次重心偏低的问题,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他提出以卓越研究生教育支撑教育强国的建议。一是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二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应用人才的培养。三是改革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增加投入,加快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五是改进评估制度,建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度量衡”。

       主论坛Ⅰ环节,法国欧洲教育与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Jean-Claude Ruano-Borbalan做了题为《研究生教育的AI治理原则、创新、跨学科与合作》的报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做了题为《面向未来的中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创新》的报告。香港中文大学张志强做了题为《香港“X+AI”双学位项目的探索:创新实践与启示》的报告。

       主论坛Ⅱ环节,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做了题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内涵·国际方位·建设路径》的报告。《教育经济学评论》联合编辑、密歇根大学BrianPatrickMcCall做了题为《人工智能在商业应用中的早期迹象及其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的报告。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做了题为《复旦大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的报告。

       主论坛Ⅲ环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马陆亭做了题为《数智升维亟待提升学术创造力》的报告。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副会长、美国韦恩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RolandSintosColoma做了题为《从虚构到现实:AI文化叙事如何影响研究生教育》的报告。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副主任段丽萍做了《数智赋能面向未来医药学研究生数智化教育平台构建与实践》的报告。

       主论坛Ⅳ环节,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委会主任、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刘惠琴做了题为《融合创新:数智时代的研究生教育范式》的报告。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单红霞做了题为《博士生职业路径的多元化:加拿大的举措》的报告。俄罗斯国立土地规划大学副校长AlekseiSereda做了《法律教育中的AI:机器崛起还是如你所愿》的报告。

       主论坛Ⅴ环节,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前会长、中华教育学会会长李军做了《研究生教育的国际趋势:以卡内基框架和西安大略大学的教育博士专业为例》的报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做了题为《构建高校学科专业的协同优化机制》的报告。

       超星集团副总经理刘强做了题为《AI赋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的报告。俄罗斯国家研究型高等经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SvetlanaZhuchkova做了题为《准博士之道:硕博连读成功因子识别》的报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基地主任兼首席专家、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委会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永红教授做了题为《数智时代下高校未来学科组织转型与发展》。

       在期刊编辑圆桌论坛上,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社长周文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编辑部执行主任黄志广,《中国高教研究》副主编王者鹤,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副编审南钢,教育部学位中心研究与发展处高级项目主任、《大学与学科》期刊编辑何爱芬,祈静等期刊编辑围绕“教育研究论文的写作、发表与学术伦理”,就教育政策解读的多种模式、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平衡,以及AI时代下的学术诚信与同行评审伦理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平行论坛A1-A9中,58位专家学者围绕“研究生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原则及规范”“数智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突破”“人工智能框架构建及其对研究生教育的深层影响”“未来研究生教育图景:趋势设想与发展预测”“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建设”“设计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智能科学与多领域融合发展:机遇、挑战与协同”“科教产教融合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探索与困境突破”等主题进行了分享交流。

       闭幕式上,各分论坛主持人进行总结汇报。马永红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全面总结。她肯定了本次会议召开的重大意义,指出会议呈现出鲜明的“全球性”特点,汇聚了全球不同区域的学者、学生、政 府官员与企业代表,并得到了国际组织的支持。大会紧扣“数智、跨域、创新”三大关键词,为与会者提供了跨界对话的平台,深入探讨了数智时代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这一核心议题。在展望未来时,她表示,尽管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这正是需要学界共同探索的方向。她鼓励所有同仁坚信人类文明的进步,携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本次会议为来自国内外的学者搭建了一个跨区域、跨文化的对话交流平台,与会者会上思维碰撞,会下充分交流,反响热烈。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专家学者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深邃的洞见,共同探讨了“数智、跨域、创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理论、实践、技术问题以及未来发展之路,为推动全球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发展贡献了宝贵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1 02: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冷笑002 发表于 2025-10-31 12:05
@ourshy

由Renzo Piano和他的RPBW事务所设计的杭州钱塘大学效果图最新出炉!!

Piano的设计太适配杭州的气质了,可能是因为杭州本来就走南宋美学,很好的抓住了南宋美学里的内敛、精致、幽微、空灵的感觉。一直说其实适配日韩的美学同样适配杭州(可能是因为日韩的很多美学都是从南宋美学汲取养分),只是需要业主下够成本,就像天目里一样,那就是杰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1 12: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哦,真的吗? 钱塘大学很值得期待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1 12:33: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osmo111 发表于 2025-11-1 02:25
Piano的设计太适配杭州的气质了,可能是因为杭州本来就走南宋美学,很好的抓住了南宋美学里的内敛、精致 ...

如果国美的几个校区也是Piano设计的就好了,象山校区王澍的设计真的看不上,光有文化符号,然而采光极差,通行过于繁琐弯绕,完全反人性化的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1 15: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5-11-2 09:44 编辑
冷笑002 发表于 2025-11-1 12:33
如果国美的几个校区也是Piano设计的就好了,象山校区王澍的设计真的看不上,光有文化符号,然而采光极差 ...


同感,王的作品雕塑含义过于强,不适于建筑。有的很生硬繁琐;有的只能远看不适合使用;有的很牵强怪异不协调。 为符号而强行符号,用符号来绑架使用者,忘了建筑首要功能应该是使用。


西方设计师就永远把“人”放在第一位,人的使用,人的需求,人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再巧妙地融入一些符号,不着痕迹。  以简练抽象为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1 15:29: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黑山老妖怪 发表于 2025-11-1 15:13
同感,王的作品雕塑含义过于强,不适于建筑。有的很生硬繁琐;有的只能远看不适合使用;有的很牵强怪异 ...

国美学生不止一次抱怨宿舍暗无天日,阴冷潮湿,上课去教室要拐来拐去绕道经常迟到,这一看就根本不考虑人生活的实用体验,和Piano等欧美大师差太远了

好像记得好几年前哪本杂志采访,王澍大致意思是说他的新中式文化理解灵感来自于江南小镇狭小的街道。。。要命了真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1 21: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冷笑002 发表于 2025-11-1 15:29
国美学生不止一次抱怨宿舍暗无天日,阴冷潮湿,上课去教室要拐来拐去绕道经常迟到,这一看就根本不考虑人 ...

盲目信任王澍,给国美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1 21: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5-11-4 15:25 编辑

登上顶刊Nature!国科大杭高院团队破解芳香胺百年应用难题




今日凌晨,国际顶尖期刊《Nature》发表了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杭高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化材学院”)张夏衡研究员团队最新成果—— “Direct deaminative functionalization with N-nitroamines”。该成果受到《Nature》期刊四位主审稿人的高度评价,作为审稿人之一的国际制药巨头辉瑞公司高级研发总监Scott Bagley给予评价“true tour de force(法语:真正的杰作)”



该团队刊登成果突破性提出了一种借助N-硝胺实现直接脱氨官能团化的全新方法,能够高效地将惰性芳香族碳-氮键直接转化为多种重要化学键(包括碳-卤素键、碳-氧键、碳-氮键及碳-碳键等)。该方案仅需使用实验室中常见普通的试剂,即能高效实现目标产物公斤级的规模化合成,有望改进工业领域140年来沿用的传统工艺,为传统上广泛使用却因易爆性和高风险而受限的芳基重氮化学提供了一种安全、经济的新方案,有望在制药、材料制造等多个重要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研究内容

芳香胺作为生物活性分子里极为常见的官能团之一,广泛存在于药物、天然产物以及农药等多种化合物结构之中。尽管其在分子构建中扮演着重要的结构基石角色,然而将其用作合成砌块的研究进展却相对滞后,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工业领域通常先将芳香胺转化为名为“重氮盐”的中间体,进而利用重氮化合物的高反应活性开展后续转化。该分步策略存在诸多弊端,如重氮盐稳定性差、具有爆炸危险性,基于芳基重氮盐的工艺还面临化学计量级铜消耗大、底物兼容性受限等问题。



图1 芳香胺的直接脱氨官能团化反应


张夏衡研究员团队面向绿色药物合成方法和工艺开发、活性分子精准修饰等生物医药前沿领域,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Nature Chemistry,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发表多篇重要学术论文,为活性分子的绿色、可持续高效合成和精准修饰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攻克这些难题,张夏衡团队历经三年时间,一直致力于寻找芳胺直接活化路径,最终,成功运用实验室常见且廉价的化学试剂开发出全新的直接脱氨官能团化技术:



张夏衡研究团队

该研究利用芳香胺在硝酸介导下原位形成N-硝胺中间体,随后通过脱除一氧化二氮(N₂O),实现芳香C‑N键向多种C‑X键(包括C−Br, C−Cl, C−I, C−F, C−N, C−S, C−Se与C−O)以及C‑C键的高效直接转化。与经典的Sandmeyer反应条件相比,新方法在药物合成中常用的多氮杂环体系里展现出显著优势;与其他脱氨官能化方法相比,此策略的核心优势在于仅凭实验室极易获取的简单试剂,就实现了出色的通用性: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药用杂芳胺及电性、结构各异的苯胺衍生物,不受氨基位置限制,并且能够以简易操作实现公斤级的规模化生产。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操作便捷性,该研究还开发了一锅法脱氨交叉偶联策略。只需在脱氨反应中间体中直接加入相应的偶联试剂,即可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完成多种交叉偶联反应,包括Negishi偶联、还原交叉偶联、Ullmann-Ma反应、Buchwald-Hartwig反应、金属光氧化还原催化、Hirao反应及磺酰化反应等。为从易得原料快速构建复杂分子开辟了新途径,对药物化学领域的研发工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图片
图2 脱氨官能团化的底物适用范围



研究发展

该研究标志着杭高院在化学材料研究领域又一次取得突破性成果。近年来,杭高院在“物理光电”“生命健康”“智能科技”和“生态环境”四大领域实施“一核两翼”发展战略,旨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发展需要,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师资队伍,培育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建设有“引力波宇宙太极实验室(杭州)”“中国科学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全省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全省糖类药物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平台,获批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具有独立招收资格,累计引进教学科研人员731人,其中国家级人才235人、省市级人才259人。


风劲扬帆正当时,杭高院秉承“两弹一星”科学家精神,勇攀科技高峰。以杭高院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在Nature、Cell等Top期刊的论文371篇。登上Cell的成果“成体肺脏中新生肺泡上皮干细胞的再生起源”入选2024年度“浙江十大科技事件”;参与攻关研制的空间窄线宽激光器和空间飞秒光梳随“梦天舱”一同升空,建立世界上第一套空间冷原子钟组;成功接受落户浙江首份“嫦娥五号”月壤,稳步推进相关载荷研究及验证试验;牵头承担研制巴基斯坦遥感卫星02星主载荷,载荷成功在轨开机成像,系列成果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科技“硬作为”。


文章信息

杭高院化材学院博士后屠广亮、研究生肖可、副研究员陈小平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研究生许浩然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项目实验部分由张夏衡团队完成,机理计算部分由杭高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薛小松研究员团队完成。张夏衡研究员和薛小松研究员为该论文通讯作者,杭高院为该论文的第一署名和通讯单位。此项科研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杭州市和杭高院研究项目等经费的支持。




————————————————————————————————————————————————————————————————————————————————————————————

”分子编辑术”破百年困局:重磅!杭高院团队《Nature》发文,这项突破将让药物合成更安全、更便宜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2025-10-27 22:45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官方账号




就在今天凌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自然》杂志)上线了一篇来自中国年轻科学家团队的重磅成果“Direct deaminative functionalization with N-nitroamines(N-硝基胺介导直接脱氨官能团化)”。这不是一次寻常的发表:从投稿到录用仅一个多月,从投稿到见刊仅不到50天,创下罕见高效的Nature投稿纪录;四位审稿人一致给出高度评价,其中辉瑞公司高级研发总监Scott Bagley更评价其为“true tour de force”(真正的杰作)。



这项颠覆性技术的背后,是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85后”教授张夏衡带领团队历时三年、数千次实验的执着探索。

这是一场关于“氨基”的革命,也是一次对延续140年工业传统的勇敢挑战。

一块“基础积木”,困住了一代代化学家

你可能从未听过“芳香胺”这个名字,但它早已悄然融入你的生活。它是抗癌药、抗抑郁药、农药乃至新型材料中的常见结构单元,堪称构建现代分子世界的“基础积木”。

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化学家们若想改造这块“积木”,却不得不走一条危险又低效的老路:先把它变成一种叫“重氮盐”的中间体。

“这就像用炸药拆墙。”张夏衡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形象地比喻,“重氮盐极不稳定,震动或升温就可能爆炸。现代化工工厂既怕它,可又不得不依赖它。”

不仅如此,传统工艺还需大量铜试剂参与反应,产生大量含铜废水——环保成本高昂,三废处理成为行业痛点。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尝试了多种手段改进,但始终未能摆脱这一高风险中间体的束缚。

“我们一直在想:能不能跳过这一步?直接把‘积木’上的氨基拿掉,换上我们需要的官能团?”张夏衡说。这个念头,早在他回国之初就已萌生。



偶然发现的“幸运”,源于三年坚持

科学的突破,常常被描述为灵光乍现的瞬间——但只有真正走进实验室的人才知道,那道光往往诞生于成百上千个黯淡无光的日夜之后。

一次偶然,实验室里一名学生做完实验后发现了一些副产物。按惯例,这些“废品”本该被丢弃,但通过细致的分析后,张夏衡团队发现了它的价值。

其实早在1893年,这种名为“N-硝基胺”的化合物就已经被国外化学家报道过,但它像一个被遗忘的孤儿,没人去深究它的反应潜力。

这个“意外”成了整个研究的转折点。团队迅速意识到:如果能让芳香胺在温和条件下原位形成N-硝基胺,再通过脱除一氧化二氮(N₂O)实现C-N键断裂——那不正是梦寐以求的“无爆炸风险脱氨”路径吗?

“灵感有时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撞’出来的。”张夏衡笑着说,“我们很幸运,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看到了他们没看到的方向。”

接下来近一年时间,团队进行了数百次条件优化,反复验证反应的稳定性与普适性。他们测试了上百种药物分子骨架,包括多氮杂环、稠环体系等复杂结构,结果令人振奋:几乎所有的芳香胺都能高效转化!


“分子编辑术”:一键替换,像改写代码一样改造分子

面对百年困局,张夏衡团队交出的答案,简洁得惊人。

他们开创的“直接脱氨”策略,就像是一场温和而精准的“分子手术”:科学家们无需再借助危险的“重氮盐”作为中介,而是直接在芳香胺这块“基础积木”上操作,像使用“查找与替换”功能一样,将稳定的C-N键,轻松转换为构建药物所需的各种关键连接(C-Br、C-Cl、C-C等)。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平稳可控,没有危险中间体积累。张夏衡笑称,“一个普通药厂的工人,看了我们的配方就能操作。”


芳香胺的直接脱氨官能团化反应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项技术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药物分子结构。“就像一个万能接口,不管分子长什么样、氨基在哪个位置,我们几乎都能‘接上’想要的官能团。”张夏衡说。

正因如此,这项技术展现出巨大的产业价值。“有企业愿意花重金购买专利,”张夏衡坦言,“但我们选择了公开发表。因为科学的价值在于共享,尤其当它关乎安全与可持续时。”

目前,该方法已在多种药物分子修饰中验证成功,团队已经与一些药企对接,将其应用于抗癌药物中间体的合成。据估算,新技术有望将某些药物中间体的生产成本降低40%至50%,并实现吨级绿色生产。

从烧瓶走向工厂,这条路正在铺平。

而未来,或许每一粒更安全、更廉价的药片背后,都藏着这场静默却深刻的“分子革命”。



扎根杭州:一群青年科学家的绿色理想

作为国科大杭高院2021年引进的首位“海外优青”,张夏衡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诺贝尔奖得主戴维·麦克米伦(David MacMillan)归来后,便立志要做“真正能走出实验室、服务产业”的研究。

“杭州不仅有西湖,更有蓬勃发展的生物医药生态。”他说,“杭高院鼓励我们对接企业,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很多药企都在为重氮工艺的安全隐患头疼——这恰好与我们的研究方向不谋而合。”

三年磨一剑。此前,他已在《Nature》发表两篇重要论文,此次第三篇正刊上线,标志着他在绿色合成领域的持续深耕迎来里程碑式突破。

当被问及“什么是你心中理想的化学”时,张夏衡沉思片刻,答道:“我希望未来的合成,不再是蕴含潜在风险的操作,而是像搭积木一样安全、清洁、可预测。化学不该伤害人,也不该伤害地球。”

这句话,或许正是这项研究最深刻的注脚。

在“双碳”目标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绿色化学正从理念走向刚需。张夏衡团队的技术不仅避免了爆炸风险,更大幅削减了重金属污染与三废处理负担,为化学工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一条清晰、可行的路径。

今天,《Nature》的在线页面点亮了一项属于中国青年科学家的荣耀。但对张夏衡和他的团队而言,这并非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他们正聚焦于绿色药物合成、可见光催化、活性分子精准修饰等更多前沿方向,继续推动实验室技术走向产业化。



百年前,人类用烈性炸药般的重氮化学敲开了芳香环功能化的大门;百年后,在西子湖畔,一群年轻的中国科学家用智慧与坚持,点燃了一盏更安全、更清洁的灯。

这束光,源自实验室的方寸之间,照亮的却是通往可持续未来的宽阔大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1 22: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7届中国电子学会青年年会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成功举办


2025-10-29


秋意浅浅,桂影斜斜,10月24日至26日,第27届中国电子学会青年年会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中国电子学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电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北航国新院、天目山实验室、北航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承办,无问芯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北航房建成院士,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院士,清华大学胡事民院士,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总部党委书记陈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史惠康,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张毅以及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杭州市教育局、余杭区政府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大会,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社会各界近千名参会代表齐聚杭城。



精彩开幕,青春闪耀征程

10月25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音乐厅举行。开幕式由北航副校长吕卫锋主持。



陈英秘书长在致辞中强调,青年科技人才不仅是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更是突破“卡脖子”难题的“先锋队”。今后,中国电子学会将聚焦提升创新引领力、产业推动力、组织凝聚力、人才支撑力、国际影响力,着力打造一流服务产品与世界一流学会,培育青年骨干力量,锻造有活力、有担当、有影响力的青年科学家队伍。



史惠康副司长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始终坚持“抓产业必须抓人才”,尤其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希望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坚定理想信念,勇担科技强国使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也将着力加强对青年产业科技工作者的人才队伍培养,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杭州市余杭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区委人才办主任张立表示,余杭因青年人才而兴,余杭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科技、产业与人才的深度融合,更离不开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同频共振,诚挚欢迎广大青年人才来余杭创未来、建未来。



杭州未来科技城党工委委员、人才和金融服务中心主任冯敏敏在大会上作“勇立AI潮头,筑梦未来之城”主题推介,详细介绍了杭州未来科技城的创新生态与发展格局,重点展示了杭州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成果。



开幕式上,胡事民院士、陈英秘书长和腾讯技术委员会主任王巨宏女士共同为“2025年度中国电子学会—腾讯博士生科研激励计划(混元大模型专项)”入选者颁发证书。


智汇杭城,共话科技创新

在主论坛环节,房建成院士作“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技术的发展与展望”主旨报告,介绍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强调原始创新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王坚院士作“计算、人工智能与三体计算星座”主旨报告,介绍了人工智能发展范式、科学创新价值以及在相关领域的实践与探索;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教授作“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主旨报告,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应用前景。



△房建成院士作报告



△王坚院士作报告



△徐坤教授作报告

大会还组织了以“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发展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高峰对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吕卫锋教授、北京大学谢冰教授、中国计量大学戴道锌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孔令讲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郭小军教授受邀作为对话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高校科研创新、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高峰对话由中国电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汪玉教授主持。



主论坛最后,汪玉教授宣布第28届中国电子学会青年年会将在深圳举办,中国电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操晓春教授作为东道主诚挚邀请大家明年深秋相聚深圳。



携手共进,点亮未来之光

大会同期举办19场专题论坛,主题涵盖具身智能、大模型与智能体、雷达智能探测与成像、通感融合与智算协同、AI赋能先进制造、智算网络与感通算一体化、低空智能与安全、智能空天系统创新、太赫兹科学与技术、6G智能体通信与网络、超构表面及无线系统应用、后摩尔微纳电子器件、智能感知芯片与3D集成、脑机接口挑战与机遇、光量子芯片:技术与应用、海洋信息感知与通信、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发展与创新、数据存储器件与系统。百余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报告和圆桌交流,推动了学术思想的深入交流与碰撞。







△各专题论坛精彩纷呈,聚焦电子信息与智能科技的前沿探索

本次青年年会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为我国电子信息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秋光作序,科创为章,青年汇智,创新启航,让未来在此刻生根发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1 22: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山老妖怪 于 2025-11-2 09:36 编辑

北航国新院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揭示室温反铁磁隧穿新效应


2025-10-28


近日,北航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赵巍胜教授、张悦教授团队在非共线反铁磁自旋电子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团队在高质量RuO2外延单晶薄膜体系中发现了各向异性的隧穿磁电阻效应,且通过X射线磁圆二色谱、X射线磁线性二色谱、交换偏置等证明了室温反铁磁性的存在。该工作发现了室温共线反铁磁的隧穿效应,证明了RuO2是实现磁性存储的可选材料,为理解反铁磁自旋相关现象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以“Giant Spin-flop magnetoresistance in a collinear antiferromagnetic tunnel junc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2695-w

北航国新院许世杰、张志仲、程厚义为论文第一作者,赵巍胜教授、张悦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北航国新院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该工作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

国产高精度超高真空磁控溅射设备为论文相关材料生长提供设备支持,安徽大学周仕明教授对反铁磁材料交换偏置研究提供了指导。

虽然交变磁性或自旋中性电流可能诱导隧穿磁阻效应(TMR),但RuO₂中交变磁性的存在近期仍存在争议,因此该体系中是否存在由交变磁性驱动的TMR效应尚不明确。至于RuO₂的反铁磁性,仅依赖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可能不足以提供确凿证据,因为类似的光谱实验结果既可以在磁性理论框架下解释,也同样能够在非磁性理论框架下得到合理说明。

研究团队使用国产单原子层级精度超高真空磁控溅射系统,制备了高质量的RuO₂单晶薄膜,发现在RuO₂中不仅存在反铁磁性,而且存在由于spin-flop现象导致的隧穿磁电阻效应。而且隧穿磁电阻效应可能和晶体对称性相关,导致了各向异性的磁电阻效应。这项工作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RuO₂体系的磁性特征,实现高达60%的磁信号高效读取,为高可靠、高性能磁存储器等新型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器件研制奠定基础。



△图1:高质量RuO₂全外延薄膜的隧穿磁电阻效应


△图2:不同磁场下的X射线吸收光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1 22: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潮声丨西湖大学本科生,有何不一样



王彬 裘星男

“加油!你的答案,不止通关,更是通向星辰大海!”最近,因为本科招生首次走出浙江,西湖大学再一次引发社会关注。

从2022年首次招收本科生以来,主打“小而精”的西湖大学已有三届在校本科生,总数250人左右。办学规模上的“小”,本科生数量就能体现,那人才培养上的“精”,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有几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

每年夏天,校长施一公会带着很多大一新生一起跑步。开学典礼上,学生们会被鼓励直呼“施老师”或“一公”,“你们只有两次机会称呼施一公为施校长,一次开学典礼,一次毕业典礼。”



从入学起,西湖大学每一位本科生都会拥有一名学术导师,本科生还可以自己通过邮件等形式联系其他教授,得到进一步接触交流的机会。入学第一天就进入实验室,在西湖大学也是常态。

有人说,大学之大是规模、社会影响之大;也有人说,大学之大,是大师之大、学术之大;但其实,大学之大,也在于学生之“大”。

社会好奇的是,在一个氛围平等、资源丰富的校园里,会开出什么样的花?西湖大学本科生,哪里不一样?他们的“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爱提问题的学生,不会差

“地下碳汇是不是应该改为地下水碳汇途径?”

一个刚入学三周的本科生,竟和论文投稿时候专业期刊的审稿人提出了相同的问题。还没入门就能看出“门道”,这让老师直呼“有点意思”。

他是22年入学的首届本科生孙正涛。因为喜欢化学,大一起进入李凌教授实验室开展环境化学研究,大三就收获人生第一篇SCI文章,今年年初还获得2024年度西湖大学校长奖章,是所有获奖者中唯一一名本科生。

孙正涛,何以“一路开挂”?这可能和他“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在老师看来,孙正涛是一个“问题少年”,不是在微信上聊,就是跑去实验室追着问。但这样的孙正涛,西湖大学老师们不仅不烦,还很爱。“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问题才证明有思考、有进步,提不出问题就麻烦了!”指导过孙正涛的陈小刚博士说道。

2024级本科生汪阳,刚入学时就加入了张驰博士创立的通用人工智能(AGI)实验室。

在可控图像生成方面,一般是先画简笔画,再用AI来生成,但简笔画一般都很简单,不会画得很全很满,这就导致有大量留白需要AI自行发挥。

有一天,汪阳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从生成结果看,简笔画区域一般效果较好,而其他区域效果一般。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些非控制区域的最终图像呈现效果更好?

“这个角度打破了惯性思维,关注到了研究和产品之间的gap(间隙),让我眼前一亮。”张驰表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现在汪阳和同学们在更灵活、更全面、更精细的可控图像生成上,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大一学生,就能做研究了?“研究不是比本科学习、高中学习更高一个档次的东西,它强调的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哪怕你现在只上高中、初中,都可以在已有的知识上进行创新,”张驰说,“关键是保持热情,学会提问,然后学习创新的方法。”


图为邹云志教授课堂

在邹云志教授的数学通识课上,喜欢提问并动手解决的本科生们,也令他印象深刻。

比如,有同学接触到变分法时,就立刻想到困惑自己很久的问题:中学时上课那幢楼的旋转楼梯怎么走到达目的地的距离最短?他马上和几个同学组成小组,几天时间攻克了这个问题。有同学注意到科学家曾用球坐标曲面模拟一个肿瘤细胞的模型,他特别兴奋,连夜探究提出能不能用数学方程来模拟其它生物的表面轮廓。

也有同学对一本已更新到第九版生物教材中某一处内容表达了自己的不解疑惑,最后发现确实是该处表述不够严谨。还有同学在演奏小提琴时,想到借用数学方法找到在一个房间中演奏使得声乐传播效果最佳的位置。

在邹云志的鼓励和支持下,这些问题大多都有了“后续”,有的还从课堂的一个问题最终进化成了一篇论文。“我一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科学求证,也会为他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次进步感到高兴,并用自己的方式给予激励。”邹云志告诉记者。

在西湖大学老师们看来,提问,是挑战权威的第一步,体现的是探索精神。如果问都不问,学生怎么会有新发现?可以是对于理解不明确的提问,也可以是挑战性的提问,也可以是意想不到、天马行空的提问,世界上没有愚蠢的问题。

爱提问,敢提问,会提问,“有棱有角”,是很多西湖大学本科生身上的一种鲜明特质。当然,支撑这些的,是学生的热情与热爱,也离不开老师和学校的包容和支持。

换方向、换导师,换出学生更多可能

在许多高校,专业确定往往意味着路径锁定。但在西湖大学,本科生的方向是“动态生成”的。

“我有一个学姐,一开始也选了生物方面的学术导师,同时因为兴趣还上了化学的前置课,但最后她在明确专业时选择物理。”2023级本科生张正说。

他口中的学姐,是2022级本科生胡烁怡。很多同学认为,物理比生物要难得多。为何要“弃易求难”?

经过西湖的课堂、实验室的科研实训,胡烁怡逐渐意识到,自己对生物领域的喜欢,本质是对其中使用的实验仪器和方法的喜欢——核磁、电镜、光镜。物理虽然难,但却是她自己探索、跟随本心的选择。

和胡烁怡一样,原本学习更侧重“电子信息工程”方向的郑舒乐怡,在大二选专业时,还是选择她更有兴趣、更有天赋的物理。

对此,郑舒乐怡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数学和物理是理科学习的基础,她更想利用本科阶段进行更系统化的科目学习,因而选择物理,把感兴趣的人工智能留给读博期间,等实际要应用它的时候,再去进行学习。

在西湖大学,她们已经学会了用长期主义的心态为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

同届的任磊,则是另一种风格。

西湖大学本科生书院院长陈虹宇告诉记者,他是研究化学的,他带的本科生任磊,第一个学期科研实训是跟他学的,但之后任磊辗转于多个学术导师的实验室,方向都不同。有研究实验物理的,也有研究理论物理的,还有一个是研究原子力显微镜探针的,最近任磊又跑到天文物理的实验室去了。



图为本科生走进实验室

短短几年,就换了这么多方向和导师,会不会每个都是浅尝辄止?会不会是一种浪费?

“科研的内核,其实都是相通的,我不觉得他这是浪费时间,既然他有精力,多尝试、多体验是好事,本科就是用来试错的。” 陈虹宇说。还有一位学术导师曾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过:“你来我的实验室,就是给你一个机会,了解我在做什么。仅此而已。”

2022级本科生程思睿,就是在尝试了多个研究方向后,发现自己对电路设计领域感兴趣,然后就一头扎了进去。每每谈起自己的研究方向,他都兴致勃勃,眼里有光,并且已经有了“直博”的打算。

很多人看到这可能有点懵:专业不是一入学就定好的?一个学生不是只有一个专业,怎么会尝试这么多不同的专业和方向?

因为西湖大学的教育培养模式是,两年通识教育加两年专业教育,学生在大二第一学期末,才正式面对“专业选择”这道题。

即使选好专业,也不意味着学生会受到专业的禁锢。西湖大学有200多位博士生导师,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走在世界前沿,并且“鼓励学科交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和实际情况,申请更换学术导师。

和几位学长学姐不一样,张正较早有了明确的科研方向,并跟着西湖大学遗传学讲席教授许田开始了自己的科研探索。得益于学科交叉的优势,张正现在研究的课题还引入了人工智能方向。

2024级本科生张子谦,从小就看一些课外数学书,西湖大学理学院副院长、数学讲席教授陈华一向他推荐了布尔巴基的《拓扑学》。

在常人看来,这本书又厚又重,根本看不进去,但张子谦却孜孜不倦,每周都和老师交流反馈读书心得。他的妈妈也感叹道:“儿子来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大学。”

大学,是发现自己的地方。西湖大学,摒弃了过早的专业藩篱,也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和引导,让“因材施教”照进现实,为学生们开辟出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可能性森林”。

学生自由生长,是教育的最好回响

西湖大学本科生复试时,有一套抽签系统,确保考生考场随机分配。这个系统就出自一个学生之手——2022级本科生贾熠飞。

“平时有个什么事不方便,我就手痒。”贾熠飞的“手痒程度”远超我们想象:

为了引导同学们跑步,他开发了打卡小程序;他还有一个专属群,叫“嘎嘎机器”,里面有三个他开发的机器人,一个机器人给他校园卡自动充值,消费多少充值多少,一个机器人负责给他推送学校演出信息,还有一个机器人,推送宿舍热水故障信息。



图为贾熠飞给书院同学分享

编程在手,万事不愁。千万别小看这些看似琐碎的探索与创造,没有这些尝试与积累,可能也不会有那个在海外高校交流学习时,斩获CPU芯片设计优化第一,并收到苹果总部实习邀请的贾熠飞。

在西湖大学,2022级本科生们牵头创建了“一期一会”活动,邀请学校不同老师来做小范围的分享、聊天。

还有2023级本科生彭博对物理特别感兴趣,于是召集了一帮对物理感兴趣的本科生,搞了个“本科生物理论坛”。一学期看一本书,每期由一个人当讲师,给大家交流心得。在学校支持下,这些活动都越办越好。

不止这些,在西湖大学,你能看到学生们的千姿百态:

因为一门《旧体诗词创作》课程,他们就在学校成立了一个诗社;有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打桥牌,自己很喜欢,于是就在学校申请成立一个桥牌社团,带着同学们一起打桥牌;有学生玩魔方,玩到了西湖大学的周年晚会上,还成立了西湖大学第一个魔方社;有学生喜欢做烘焙,把家里烤箱都搬到学校,在新生入学日让很多学弟学妹都吃上了自己做的甜品糕点……


图为诺奖午餐会

就在前年,来自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领域的5位诺贝尔奖得主来访,西湖大学特意安排了本科生参加午餐会,让本科生有机会和世界级科学家边吃边聊,讨教科研、解惑学业、沟通文化。在郎朗、姚明等名家来访时,学校也鼓励本科生去交流和“切磋”。

“我没想到能在郎朗面前弹钢琴,与诺奖得主共进午餐。”参加过《最强大脑》的杨英豪公开说道,西湖大学像是一座富矿,只要你勇敢一点,主动一点,可以挖到许多宝藏。

在学生考核上,西湖大学也不设绩点排名,不唯分数论。正如施一公所言,如果不想让孩子天天“卷”,西湖大学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拓展空间、搭建平台、提供机会、提供养料,这是西湖大学正在做的事,只为让学生找到自驱力,眼里有光,脚下有力,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自由地驰骋飞翔,实现百花齐放。

其实,让学生爱上提问,“丝滑地”换方向、换导师,自由地生长,都应了这样一句话:教育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功利主义培养不出顶尖创新人才,但长期主义却可以做到。一切都不必着急,时间终究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1-11 23:55 , Processed in 0.07532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