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8-30 10: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山港:从茫茫荒滩到世界第二
8月28日,唐山港迎来通航30周年纪念日。
从1991年首次通航,到2021年货物吞吐量跃居世界沿海港口第2位,仅仅用了30年。而这一历程,世界上许多港口甚至走过上百年。
成绩的取得,源于蓝色的思维。唐山推动城市由内陆资源型向沿海开放型转变:“港口”,被列为唐山“四大优势”之首;“向海发展”,位居我市“八个发展”首位;“海洋产业”首次写入“四大支柱产业”……
贯彻落实市十一次d代会和市“2会”精神,唐山港,三十而立,拥抱蔚蓝的唐山,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势,持续释放着开放竞进、加速转型的新动能。
(一)
面朝大海,左手直指苍穹。
一尊孙中山铜像,矗立在海港经济开发区京唐港畔。25万吨级巨轮,从这里驶出渤海湾。波澜壮阔的征程,在他所指远方。
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就曾提出宏愿:拟于直隶湾筑建不封冻之深水大港,与纽约等大。
斯人虽已逝,旧梦终成真。
8月28日上午,京唐港港池荡起微澜,薄雾轻纱初散。装船机、岸桥、门机等“钢铁侠”举重若轻,将货物稳稳装进巨轮;配送车辆穿梭于堆场和码头之间,划出道道紧凑的线条……
在唐山港大厦内,港口转型升级座谈会也在紧张进行。回顾往昔,更展望未来。
时光回溯到198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神州大地,吹醒了沉睡的盐碱滩。那年,大学毕业后的李宏民被分配到唐山港工作,参与港口破土动工。
走到工地,迎面拍上脚下这片热土的,是汹涌而来的浪潮。
“当时,唐山震后重建、百废待兴,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是以‘砸锅卖铁’的胆识和魄力建港口。” 至今回忆,李宏民仍热血沸腾。
在不毛之地建设“北方大港”,谈何容易?碱花如霜,风沙漫天。
“一号工程”“龙头项目”……张贴的标语背后,是唐山人民历经浩劫,以港口兴市、涅槃重生的期盼。“承载厚望,再苦再难,也要把港建起来!”望穿大海,他在夜里梦见春暖花开。
1991年8月28日,随着一声汽笛鸣响,“海龙”号满载原盐从京唐港8号泊位驶往大连港。目送轮船渐行渐远,李宏民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京唐港首次通航,从此打通唐山通往世界的黄金水道,百年夙愿终得偿!
唐山,拥有229.7公里海岸线、446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分别占全省的47%和64%,是名副其实的滨海城市。
然而,数千年来,沉寂的海滨曾经只有渔船往来。经济要素集中在内陆,影响了城市的开放程度和发展质量。
大海潮起潮落,时代澎湃向前。
就在京唐港投入运营不久,以建设首钢矿石码头为开端的曹妃甸港前期调研工作也拉开了帷幕。2005年,随着曹妃甸25万吨级矿石码头通航,唐山港“一港(唐山港)双区(曹妃甸港区和京唐港区)”的格局正式形成。
沧海桑田,见证劈波斩浪。30年走过,唐山港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接卸港、最大的钢材输出港、最大的煤炭输出港、我国重要的油气进口基地和储备中心,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的能源原材料主枢纽港地位进一步巩固。
今年前7个月,唐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0967万吨,同比增长6.79%。数字,彰显着唐山对于大海呼唤的回应。
再环视全国,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高达60%,对外贸易运输量的90%通过海上完成;放眼世界,全球35个国际化大都市中,31个是滨海城市和港口城市……
唐山顺应潮流,奋楫更远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