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12-8 13: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拍照片2024 于 2024-12-8 13:44 编辑
汉阳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揭晓
一、纲要重大任务推进情况
1.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四区支撑”全面提升。
钟家村古城商贸区商业发展空间持续拓展,琴台ZY文化艺术区美术馆建成开放,四新新城总部区产业不断积聚,高铁产城融合区规划获批。“两带拱卫”稳步推进。沿长江会展商旅带国博展会规模进一步扩大,沿汉江艺术文旅带知音文化和“汉阳造”两大文化品牌进一步擦亮。
2.数字经济稳步发展
新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现辖区全域5G信号覆盖,华中地区首个“星火`链网”骨干二级节点建成上线,数字经济类企业突破210家,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20余个,“城市大脑”汉阳平台不断完善,“区-街-社区”三级ZW网络实现全覆盖。
3.产业体系持续巩固
大健康“一谷两区”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工程设计与建造产业集聚效果凸显,新能源汽车长廊加快打造,企业智能制造产线加快建设,武汉基金产业基地快速发展,“四大商圈”高品质打造,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展会98场,旅游业收入超20.8亿元。
4.发展空间有效拓展
旧城、旧厂、旧村改造项目稳步推进,全区新增5栋亿元税收楼宇,琴台ZY文化区、龙阳湖健康谷、四新生态城等持续优化城区面貌,全区规划路网建成率达到75.3%,主次干道机械化作业率达98%以上,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更加完备,在省、市形成典型示范效应。
5.绿色发展深入推进
长江和汉江流域水环境系统ZL成效显著,墨水湖、龙阳湖脱离劣V类湖泊,黑臭水体全面消除;
6.文化强区加快建设
汉阳造、知音琴、汉阳树等文化符号全方位呈现,汉阳造数字创意产业园、武汉方岛智慧科学城等各形态文旅产业园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知音文化”“汉阳造”“博物馆之城”等三大文化品牌活力进一步激活,新增武汉高龙城、叶开泰中医药文化街区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7.公共服务持续完善
累计增加学位约15万个,“10分钟医疗急救圈”建设工作有序推进,累计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4.1万余人、2.7亿余元,新增就业5.41万人,扶持创业0.97万人,带动就业1.23万人。全区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率达100%,率先建成全市首家区级养老中心并投入运营。
8.治理模式不断创新
多部门联动安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实施,成功创建省级基层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入选湖北省首批“五社联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单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渐完善,依法ZZ水平不断提升,各类议提案保持高质量办理完成,办结率、满意率达到100%。
9.创新改革全面深化
2022年营商环境获全省、全市双第一,基层ZW网点数量位居中心城区第一。全区共有286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国企改革六大类75项任务,7家企业成功入选市民营企业100强榜单,5家企业跻身市民营制造企业50强榜单。建立湖北省外贸综合服务中心汉阳分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外贸全流程服务。
二、《纲要》实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一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不畅,二是产业转型升级挑战加重,三是功能区打造效果不明显,四是公共服务水平仍需提高。
三、进一步推进《纲要》实施的对策措施
(一)聚焦能级跃升,塑造产业优势
推进数字经济引强育新,依托“星火•链网”骨干节点、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培育特色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速,加速黄金口工业园等园区腾笼换鸟,大力发展“工业上楼”,引进高端装备、汽车生产配套等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强现代服务业竞争力,高效推动银合温控、市政科研中心等项目。推动医药流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提速医疗器械、互联网医疗“短板加长”。持续丰富金融业态,做强武汉基金产业基地投融资辐射。
(二)增强发展动能,提升发展质效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协同4个驻点招商团队,按图索骥、“叩门招商”。攻坚克难扩大投资,大力开展“项目稳增长年”活动,推动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民生项目等加快开工建设。加快补齐科创短板,着力实施科技创新“双倍增”计划,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并积极申报高能级企业创新平台。推动汉阳科创院市场化运作,激发活力提振消费,推动构建环动物园商文旅游购娱圈,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一企一策”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三)突出重点区域,优化全域布局
钟家村古城商贸区,提高商业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金融业。琴台ZY文化艺术区,持续引进打造综合型文旅项目。四新新城总部区,重点发展工程设计建造产业,打造高端总部集聚区。高铁产城融合区,形成以智能制造和商务总部为产业核心,打造城站一体、城绿交织、创新引领、宜居宜业的智慧活力城区。
(四)着力补齐短板,建设优质城区
以数据驱动服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促进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多渠道扩容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打造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模式,持续优化“1+2+N”路长制共治工作机制,推行“双路长制”工作经验,实现“一支队伍管ZF”。
(五)坚持生态优先,打造宜居之城
全力推进“两湖”水体提质及生态修复,加强源头治理改善空气质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持续提升非化石能源占全区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做好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大力引导绿色低碳消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