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Hui忆 于 2014-8-22 22:50 编辑
国内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交通线路——长沙磁浮工程预计明年12月投入试运行。湖南跨入“磁浮时代”,也步入政府资本和民间资本合营基础设施建设的“PPP时代”。
近日,湖南省财政厅透露,湖南已被列为首批PPP模式试点省份,在长沙市中低速磁悬浮轨道交通工程项目上率先开展试点工作。长沙磁浮工程(长沙火车南站至黄花机场)位于长沙市雨花区和长沙县境内,线路全长约18.55km,双线。一名项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项目有5大股东:属于省市两级政府的湖南省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属于社会资本的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湖南机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注册资金12.8亿元。其中省市两级政府注资8亿元(持股62.5%),铁建约2.8亿(21.9%),南车约1亿(7.8%)、湖南机场约1亿(7.8%)。
但双线磁浮工程项目投资估算总额为41.95亿元。“这不包括征地拆迁费,加起来共需46亿元左右。除开注册资金,余下30多亿元要靠融资。”
政府和私企风险如何共担
当前,磁浮项目融资可以享受到什么优惠,有什么政策支持,政府的态度并不明朗。
既让公私双方利益共享,又让双方风险共担,是PPP模式最为先进之处。长沙磁浮工程如何保障风险合理分配?该项目的工作人员坦言,目前不太清楚,仍待研究。
项目共需约46亿元资金,政府方投入8亿,占了不到20%,余下的需要融资解决。这是挑战合作双方风险公平性的第一大问题。
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项目已与多家银行进行对接,但项目经济评价中仅有票务收入,无物业开发收入,且存在预期过高的问题,在实际运营中票务收入往往难以平衡运营成本,不足以支持银行贷款的还款来源,难以达到授信审批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后续融资压力非常大。当前,磁浮项目融资可以享受到什么优惠,有什么政策支持,政府的态度并不明朗。
仍处于试点的初步阶段,长沙磁浮项目公私“共同体”貌似并未磨合到位。“目前只能说是‘类PPP运作’有待改进。”上述工作人员说。他指的正是没有真正执行“风险共担”的原则。“现在融资都成了难题,暂时看不到政府明显的承诺,比较尴尬。”
作为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基建项目,这名工作人员还担忧,将来收回成本是否会出现遥遥无期。他简单算了一笔账,参照市内机场巴士定价,按市民的心理预期给磁浮定票价,需要三十年方能收回建设成本。这还没有算上管理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也没有加入其它不可控因素。“压力非常巨大,政府和企业如何分担风险,如何体现自身的功能,需要双方进一步研究。”他说。
此种形势下,作为私人股东之一的铁建提出,需在发起人协议中注明“如磁浮公司不能偿还贷款或经营困难,中铁建公司不提供担保贷款”。
基建历来是国家财政支出的“大头”,地方财政吃紧、债务缠身。以湖南为例,湖南省财政厅厅长郑建新说,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多已经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他说,截至去年底,湖南政府性债务规模已经突破8000亿元。初步统计,到2020年,湖南仅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超过5000亿元。对湖南来说,化解政府债务、推进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目前是最为头疼的难题之一。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已“迫在眉睫”。
那些传磁浮要修到浏阳的人,洗洗睡吧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