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从基地条件出发,以顺势而为的姿态展开。L型体量顺应场地边界,既延展了城市展示界面,也让建筑朝向自然展开。
体量经过切分与扭转,导出贯穿城山的视线通廊,使得景观与风流自然渗透。顶部退台的节奏与山体形态户型,立面嵌入垂直绿墙系统与多层景观平台,建筑在山脚下仿佛“自地势中生长”,形成通透、呼吸的界面。
建筑不再以密度取胜,而以舒展回应自然。在高密度住宅成为常态的今天,项目以多层尺度塑造开放而生态的生活空间,通过平台悬挑与体块错动,创造丰富的立体绿化与自然通风体系。
同时,结合遮阳立面、雨水回收与屋顶花园等被动节能策略,让建筑在节能与舒适间取得平衡,营造低碳、宜人的绿色社区。
从“居住”到“共居”,项目希望以空间激发社群互动。以人为本的设计把“共享”作为建筑的组织策略:除传统居住单元外,项目在每一处交接处嵌入公共场所,形成可渗透的共享体系。
同时,方案结合屋顶花园、大堂上空和退台露台等空间设计,营造了多维度、多功能的室外公共空间,为居者提供丰富多彩的运动、会客、阅读、休闲等生活空间,构建开放、互联、且富有人情温度的社区秩序。
科技在这里,不止于效率,更关乎生活品质。项目采用标准化装配式建造,提升项目精度与品质;智能灌溉系统维持立体绿化的生态循环,智能家居系统则让居住体验更加便捷高效。建造造型线条聚合舒展体量,塑造现代科技感与温馨感的建筑形象。
项目注重构筑健康生活,设计巧妙利用有限空间,配置游泳池、健身场所等健康运动模块,同时结合阅读空间、共享讲习所等配套,打造复合多元的人文主题空间,以科技承载理想,以设计构筑生活的温度。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