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713|回复: 8

[鸠兹古韵] 鸡毛山与芜湖古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2 21: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年古邑迎来新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21: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鸡毛山


芜湖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城址几经迁徙变化,它们分别在不同的时代,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在这传承着历史的血脉中,不得不提鸡毛山。

昔日鸡毛山是一座荒山,山上杂草丛生,草似鸡毛,故名“鸡毛山”。鸡毛山虽然“其貌不扬”,但是在芜湖历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21: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1 古邑历千年 印记今犹在


        刘备曾说:“江东形势,先有建业,次有芜湖。”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正是为了适应军事的需要,孙权将芜湖的中心迁至长江与青弋江交汇处,与建业(今江苏南京)相互呼应,成为保卫孙吴政权的重要屏障。从此,一座新的芜湖县城就在鸡毛山一带高地发展起来,并逐渐沿青弋江,向下游与长江交汇口岸发展。鸡毛山一带成为芜湖最古老的城区,成为了芜湖新的发展起点。

        东晋时,芜湖是临江重镇,常为兵家驻守之地。东晋太宁二年(324),武昌守将王敦谋反,起兵武昌,屯兵芜湖,驻扎鸡毛山,筹划攻打晋都建业(今南京),遂依山垒土筑城,置大帐于此,故鸡毛山有“王敦城”之称。

        从三国时开始,鸡毛山作为芜湖市区最早的古城中心长达千余年。一直到宋代,鸡毛山这座古城依然可寻。

       南宋文学家陆游在途经芜湖时,曾两次提到这座古城。及至明万历三年(1575)芜湖沿青弋江,向下游与长江交汇口岸发展,重新建造了“芜湖古城”时,鸡毛山西边一部分才被划到城外。

       鸡毛山麓,曾有昔日的芜湖四大寺院之一——能仁寺,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光绪元年(1875)重建,改为关帝庙。今天,古迹皆已消失无踪,只有鸡毛山下还有一条长约百米名为“鸡毛山”的小巷,仍然常常勾起人们无限遐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21: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2 涅槃焕新生  城脉再觉醒


       昔日的鸡毛山迎来新生,芜湖古城在这里崛起,已经成为国 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被青弋江环绕的芜湖古城,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芜湖城脉、商脉和文脉的发源地。如今,历史遗留下来的芜湖古城部分巷道仍保持着明清时期的整体格局,保留着传统的商业风貌。

       走进芜湖古城,衙署前台、城隍庙、儒林街……如同一幅次第展开的立体画卷,呈现在世人面前。在这里,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历史的脉络徐徐铺陈在眼前。

       据悉,进入2000年后,芜湖古城基础设施严重老化,老房子隐患迭出,社会上下呼吁改造之声越来越强烈。几经筹划,2008年我市启动古城改造。2014年,黄山文旅对接芜湖古城项目,按照原来的街巷肌理,以“一城两街六区十景”的规划,在原址复建了芜湖古城。按照原来建制进行修复,保存下76栋集合了明末、清初、民国多种风格的老建筑。开放后的古城成为市民和游客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这座古城,是老芜湖人心中解不开的情结,也成为芜湖人探寻芜湖历史、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地方。

      “芜湖古城是芜湖曾经辉煌的最好见证,它是城市的‘年轮’,也是不可多得的城市文脉。芜湖八座古城门,如今已恢复重建三座,唤醒了有关芜湖的历史记忆,寄托了芜湖人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郎芳是土生土长的芜湖人,今年8月份,正式搬入古城新家居住,“作为老芜湖人,我很喜欢芜湖古城,在这里,商业繁荣,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与充满时尚的新建筑交相辉映,四通八达的老街巷,熙熙攘攘的人群,让这里丰富而鲜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21: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县学记》碑被妥善保护了起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21: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一块石碑,看芜湖当年的文化高度

2024-08-30 02:15


        芜湖,2500年悠悠岁月,筑就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人文掌故,俯首可拾;名胜古迹,比比皆是。这其中,许多颇具历史渊源、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碑刻、雕塑等,更是佐证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厚度。这其中,芜湖古城大成殿旁的《县学记》碑,就是一件珍贵的艺术瑰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21: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碑无言成瑰宝

         夏末时节,树木掩映下的大成殿,一片绿意盎然。那著名的《县学记》碑,此刻就静静地伫立在文庙大成殿东侧的围墙边。

        文庙,又称孔庙,或夫子庙。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是最为重要的儒学传承之地。从“庙学合一”以及民众的文化信仰与认同来看,文庙包含着政治、文化及教化功能,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符号、城市文化守望的标志,而且是自有文庙以来士人的精神殿堂。

       文庙大多和学宫、贡院等教育设施建筑在一起,即所谓的庙附于学。有时又将文庙和学宫视为一体,统称学宫或文庙。芜湖的文庙亦是如此。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芜湖县志》对此有详细记载:“芜湖学宫在县东南一里许,南面金马门,大河绕流于前,雉堞环辅于左,西界察院,北距能仁寺,广袤七十二亩……昔志称宋元符三年县令蔡观建,张商英有颂。崇宁二年,县令林修奉诏广拓学宫,黄裳记,米芾书。”

       据此可知,芜湖学宫始建于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奉诏扩建,县令林修特请当时的礼部尚书黄裳(公元1044-1130年)撰写一篇五百多字的文章《太平州芜湖县新学记》,并请无为知军米芾以行楷书写,翰林张士亨勒石成碑。黄裳在作《县学记》碑文时,已届花甲之年。而米芾书此碑文时,也已年过半百。因此,无论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还是从书法的角度,这两人都已臻炉火纯青的境界,故此碑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被视为一件艺术瑰宝。《县学记》碑直行竖书,文辞古雅酣畅。碑额篆书“县学记”三个大字,碑文首段有:“太平州芜湖县新学记 礼部尚书黄裳撰 无为守米芾书”等字,以下则为正文共23行,每行字数不等,全碑现在可辨认的共有558字。此后的五百余年间,《县学记》碑一直竖立在大成殿后面的明伦堂内。据《芜湖县志》记载,“明万历间,榷使王演畴集米小行书,勒于碑侧。”到了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鉴于碑体已有损坏,碑侧所刻米芾行书也已不存。当时的县学教谕宁鸣玉将碑移至大成殿东侧,并专门建碑亭一座覆护。此碑亭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已损毁殆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物部门重新修建了一座碑亭,《县学记》碑得以有效地保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22: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史有幸赖此传


         《县学记》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内容也堪称一篇关于教育的学术论文。从碑文中可知,宋代曾将学校教育称为“痒序之教”,夏代的教育机构称“校”,商代称“序”,周代称“痒”。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明人伦”。宋代以后,全国各地的学宫都设有明伦堂,其隐含的寓意亦意在于此。

        《县学记》碑的开头即有:“崇宁元年仲秋,天子思欲推广神宗皇帝三舍造士之法,诏讲议司条具以闻……”此语有着极深的历史背景。市文物局局长李艳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据《宋史》等史料记载,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宋徽宗发布兴学诏令,第一条就是州、县置学,也就是官办学堂,并将京师太学的一整套学制向全国加以推广,遂掀起一股全国兴学的热潮,史称“崇宁兴学”。“崇宁兴学”开创了州县置学(州县**办学)之先河。自此,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它为普通百姓通过考试的阶梯入仕而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相对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平台,一大批平民子弟得以通过考试跻身上层社会。基于此,也就不难理解一处看似普普通通的县学,竟能惊动黄裳、米芾这两位当时的文坛名宿亲自为其撰写碑文。

         从《县学记》碑文字可知,该碑正是“崇宁兴学”这一宋代重大教育改革的历史见证。正因如此,早在1981年,安徽省人民**就已将《县学记》碑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艳天告诉记者,由于年代久远,现在虽然碑文绝大多数仍可辨认,但风化严重,碑文字迹漫漶,上世纪九十年代,市文物部门专门制作了玻璃防护罩,将《县学记》碑整体罩住。2009年文物部门又申请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请省博物馆文保中心用进口封固材料,对包括《县学记》碑在内的保存于学宫的重要碑刻进行了科技保护,使碑刻的风化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芜湖留存下来的乡邦文献极为有限,据市党史和地方志办公室方志编研科科长谢迎春介绍,《县学记》碑文是关于北宋科举制度改革的历史文献,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保存下来的反映宋代县学情况的珍贵实物,五百多字的篇幅,让它的文献价值也彰显无余。

       一块石碑,能够历经近千年的沧桑岁月而完整地保存下来,这本身就已经是个奇迹,值得我们好好地珍惜它、善待它。近日,随着芜湖古城改造项目被列入安徽省“861”文化产业续建项目,相信《县学记》碑也会与古城内的古宅、老街一起,以此为契机迎来一次华丽的转身。

       古老的《县学记》碑静静地依偎在大成殿旁,一任斑驳的阳光洒满周遭,它在翠柏的映衬下,显得古意盎然。眼前,大成殿依旧,《县学记》碑依旧,斯文依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9-4 15: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成殿和《县学记》碑...千年沧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6 01:42 , Processed in 0.03992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