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8.6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5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277.5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782.6亿元,增长4.6%。
一、农业生产增势较好,牧业生产支撑明显
一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1亿元,同比增长7.1%。畜牧业产值58.1亿元,增长7.2%,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6.8个百分点。其中,猪、牛、家禽分别出栏107.6万头、15.4万头、891.6万只,分别增长13.7%、6.1%、2.0%;肉、奶产量12.8万吨、12.6万吨,分别增长8.5%、14.1%。农业中蔬菜及食用菌、瓜果类产量分别为1.7万吨、178.9吨,分别增长7.2%、17.4%。
二、工业生产稳中有升,多数行业保持增长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比1-2月份提高3.8个百分点。从行业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7个大类行业中,28个行业大类增加值实现正增长,行业增长面75.7%。从产业看,规模以上工业四大主导产业同比增长8.6%,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9个百分点,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0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分别增长24.6%、7.3%,石化工业、医药工业分别下降3.1%、1.3%。从企业看,产值前3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9.6%,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5个百分点。从产品产量看,规模以上工业重点监测的30种产品产量中,有21种产品实现增长,增长面达70.0%。其中电工仪器仪表、锂离子电池、发动机、变压器分别增长1.2倍、86.7%、52.2%、81.6%。从新增长动能看,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基础设施投资稳固支撑
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7%。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6.4%、39.6%、3.2%。从投资主体看,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分别增长4.3倍、27.4%,民间投资下降21.9%。从投资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5.4%,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0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48.2%,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4.0%。
四、消费市场恢复放缓,网上零售快速发展
疫情影响下,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9.3亿元,同比下降1.9%,低于1-2月份9.9个百分点。从商品类值看,限额以上单位16个商品类值中10个大类商品零售额负增长,其中粮油食品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通讯器材类、汽车类分别下降15.6%、16.5%、10.3%、21.6%、9.5%。从行业类别看,限额以上单位批发业、零售业销售额分别增长25.4%、2.6%;限额以上单位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3.8%、2.4%。从网上消费看,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17.8%,拉动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增长1.1个百分点。
五、进出口总值保持稳定,内资外资同步增长
据海关统计,一季度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71.6亿元,同比增长4.3%,比1-2月份回落9.0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值23.6亿元,下降38.6%,进口总值48.0亿元,增长58.9%。一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外资0.4亿美元,增长57.6%;实际利用内资154.7亿元,增长133.3%。
六、财政收支增速下降,金融存贷款运行稳健
一季度,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4亿元,同比下降9.1%,其中税收收入62.8亿元,下降13.2%,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4%;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8.8亿元,下降2.9%。截止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5406.5亿元、14259.2亿元,分别增长12.2%、10.3%。
七、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增长
据市人社局统计,一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23万人,同比增长6.2%,完成全年目标26.8%。据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统计,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2%,比1-2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54元,增长4.4%。
八、市场主体较快增长,保障要素改善向好
据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统计,截止3月末,全市市场主体达到103.1万户,同比增长9.3%;一季度新登记市场主体3.44万户,增长29.4%,其中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增长12.4%、38.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5.9%,比1-2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3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7%。
总的来看,一季度我市经济实现良好开局,但当前疫情影响仍在持续,经济稳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尤其“三重压力”尚未缓解,叠加去年高基数影响,二季度经济平稳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回稳向好势头仍需巩固。下一步,全市要围绕“七大都市”建设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进一步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深挖消费增长潜力,加大精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力度,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全市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