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5548|回复: 5

[经济商业] 未来城市发展的 智慧样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9 14: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yt10001 于 2015-12-9 14:17 编辑

专家述评

  魏加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

  韩璞庚(全球化与价值冲突研究主持人、博士生导师)

  长三角地区名城云集,常州向何处去,常州如何立于潮头,跟上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步伐,这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善弈者谋其势,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发动机。常州抓住一个“智”字,用智慧作为粘合剂,推动产城融合,的确为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在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长期存在,其原因多种多样,其表现主要为城乡差距、区域差别、产业结构失调等方面。常州在国内首次尝试产城融合发展的模式,谋求产业转型重构、城市价值再造、经济结构转型、创新人才聚合,从而实现城乡、区域、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走出一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兴、融合发展”的协调发展之路。并把人的发展作为核心,以产业作为基础驱动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功能,实现产业、城市、人三者之间良性互动。

  目前,常州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智能制造体系,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太阳能光伏、农机装备和机器人、石墨烯等产业成为区域标志和新增长极,也成为苏南产业高地上的一道独特“常州风景”。前期大热的国产动漫《大圣归来》、近期热映的影片《捉妖记》、《熊出没之零岭熊风》、《潜艇总动员5》等都有常州“文化智造”的鲜明印记。习近平总书记访美期间,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播出的国家宣传片《乐享中国》中,出现了常州智造轨道交通的身影,作为“国家元素”亮相海外,也成为常州创新智造的成功范例。

  在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常州也处处植入智慧因子。早在2009年,常州开出全省第一条BRT专线,与发达的城乡公交网线互为补充,缓解了人口向市区过度集中,极大消弭了城乡公共服务差异。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智慧商业……常州通过基础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行市政、公用、民生领域的信息互联互通,将智慧城市建设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管理的每一个领域。

  产城融合发展的质量和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城镇在区块功能优化、生活配套改善、社会治理创新和品质文化塑造等软实力方面的综合表现。要从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出发,前瞻布局城市功能配套设施优化,提高生活配套设施的便利化、品质化和人性化,营造产业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城市氛围。诗意栖居,是现代都市人追求的生活目标。常州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便是这种追求的现实注脚,这一国内首座绿色建筑博览园仿佛是世界绿色建筑的“大观园”。追求城市之绿,不但基于绿色技术和产品研发的产业底色,更关乎决策者的管理智慧。常州人理解的“绿”,早已突破了城市绿化的初级层面,他们更加追求城市立体开发的绿色布局,慢行友好的绿色交通体系,多元应用的绿色能源,循环使用的绿色资源与节能改造的绿色建筑。他们不但视绿色为城市的主色调,更期待把绿色作为一张跻身世界名城的“常州名片”。

  这些年,常州的城市名片已有很多,主题公园无中生有的“常州模式”,道德讲堂以文化人的“常州模式”,医患和谐调处中心的“常州模式”,社会救助一门受理的“常州模式”,医保卡拓展健身消费功能的“常州模式”……智慧的常州人,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胸襟,创造出一个个可复制、易推广的城市发展和社会管理经验,今天,产城融合,必将成为常州发展史上的又一新名片,也必将为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智慧启迪与实践样本。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4: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城市, 要速度更要有“温度”

记者手记

  在常州采访的几天,记者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现代化”,她没有所谓的“第一高楼”,却每一处建筑里嵌入绿色基因;她没有北上广那样的快节奏,却让每一个人体味到生存和生活的差别;她不把GDP挂在嘴上,却孕育出藏富于民的民营经济和商业繁华。

  近年来,一种名为“慢城”的发展概念备受世界推崇。在记者看来,所谓“慢”,并不单指速度,更是一种发展的态度,一份成熟的理性。唯其慢,才更讲质量;唯其慢,才更有品质。唯其慢,也更有温度。而常州,正是这样一个有温度的城市。

  她的温度,表现在包容的城市性格。这座城市不在乎你是讲方言还是普通话,在乎的是你的聪明才智的挥洒。

  她的温度,表现在博爱的市民文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物欲横流下营造一片充满爱的星空,是她的孜孜追求。

  她的温度,更表现在对自然的敬畏、对规律的谦卑和对人的尊重。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新加坡馆外壁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所谓人人,最后还是人。这座城市关注的,正是每一个具体的人的发展和幸福。

  走进常州,方能体会。慢,是一种底气。温暖,是一种气质。只有一座温暖的城市,才具有“融”的胸襟和“融”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9 19: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州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智能制造体系,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太阳能光伏、农机装备和机器人、石墨烯等产业成为区域标志和新增长极,也成为苏南产业高地上的一道独特“常州风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09: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好多经济专家撰文吹捧常州,有点不习惯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1 06: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1980年代初期,它就以“苏南模式”闻名全国,并且是最早全面推行厂长责任制改革的城市之一。在某种意义上,常州三十余年的工业化演进是一个教科书式的样本。
绿色之城的战略实施,让人们对一座工业城市的旧有印象彻底改观:她没有所谓的“第一高楼”,却在每一处建筑里嵌入绿色基因;她没有北上广那样的快节奏,却让每一个人体味到生存和生活的差别;她不把GDP挂在嘴上,却孕育出藏富于民的民营经济和商业繁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1 10: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确实不少吹捧的文章,这是有什么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1 01:55 , Processed in 0.031759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