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蛟矶烟浪

[鸠兹古韵] 芜湖百年记忆-----古城的人文景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0: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门湾



南门湾是芜湖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形成于宋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明万历三年(1575年),芜湖为加强防卫,再次修筑城垣,历时五年,于万历八年(1580年)建成。街口正对城南门--长虹门,由南门进城,沿街缓行百二十步,就需拐弯而行,故此街被称为“南门湾”。
    南门湾街原来呈“T”字形,长约130余米,宽约3米多。民国八年(1919年)之前,命名为“南门大街”。东与儒林街相接,西头转过一处小弯折向北与花街、薪市街相通。南门湾建成后,历代都曾进行过多次整修,始终保留着古色古香的风韵。
南门湾街道两旁多为两层小楼,砖木结构。一般都是前店后宅,鱼鳞瓦顶,既可遮阳,又可挡雨。自古以来,街道两侧商铺林立,顾客盈门,人流如潮。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南门湾街道两边商店依然是一家挨着一家,一家连着一家,著名商店有:永森酱作、王义记肉业、张祥兴烟店、同泰豆腐店、仁泰烟庄、万记裕大祥调味品、民生机面店、新光照相馆、泰昌五洋、瑞昌杂货、明记百货、鸿发棉纱、人人理发店等。
    南门湾还留传着著名学者胡适、报人张恨水的故事,民国初期,张恨水在芜湖《皖江日报》任副刊主编,一天,他和好友张友鸾在南门湾游览时,遇到三位卖菜、卖花、卖桃子的村姑。他们发现村姑门长相可人,有意思想逗逗她们。便要喝村姑门对对子。谁知,三村姑先后出了:“空心菜菜心空心空菜菜不丝”,和”菊傲霜梅傲雪谁言菊后无花赏“两幅上联,都难倒了张恨水和张友鸾两人。最后,三村姑又以芜湖地名为题出一幅上联:”集益里集思广益;冰冻街火药房移冰就火;芜湖虽小有十九道门“。请张恨水他们对下联。张恨水和张友鸾面面相觑,苦思了很久,始终对不上下联,趁着街上人多,悄悄地走开来,留下了一段轶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0: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0: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0: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1: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花街
花街位于芜湖古城中心区,始建于北宋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街道呈“1”字形,南北走向,南起南门湾,与薪市街垂直相交,北至十字街,全长180米,宽4米左右,过去是一条以经营竹器为主的商业街道,两侧聚集了众多专营蔑器、扎花灯的商家,故名为花街,又名为竹市街。
      宋初,芜湖开始修筑明城,城区街市逐渐形成,花街初具规模,清乾隆年间直到民国初期的一百多年里,一直被称为“安丰里”,后来又恢复名称为花街。花街两旁的房屋多为两层砖木结构的徽派楼房,店铺相依,一般都是前店后宅,是芜湖竹器业蔑匠铺最为集中的生产、营销之地,家家户户擅长扎花灯。平时他们专做一些竹木器具出卖,年底及春节期间,他们将精心编扎的各种花灯悬挂在店堂里、大门前,招揽顾客。有各种鸟兽虫鱼灯,形态逼真;有大型的龙灯,如滚龙灯、板龙灯和竹篓灯,形状各异;有观音、地藏、八戒、悟空和三国、红楼梦人物灯,栩栩如生;还有其它的宫灯、走马灯、花球灯、花鼓灯、花篮灯等,异彩纷呈。到了晚上,各家各户都亮门前的花灯,把花街照耀的如同白昼。老芜湖人中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花街半里路,尽是蔑匠铺;平时卖竹器,正月花灯出;夜晚点亮灯,疑是天仙处。”
      在花街中段,有一所小学校----芜湖市花街小学(现为罗家闸小学分校)。学校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一所百年老校,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学校曾几度易名迁址,解放之初,曾是全县16所公立小学中规模最大的一所小学,1971年更名为花街小学。
      在芜湖地方革命斗争史上,花街也曾留下过绚丽的一笔,1927年夏,芜湖早期著名共产党人俞昌准(南陵县人,曾任中共芜湖特别支部书记)从南陵来到芜湖后,就住在花街一家小店里,创办;饿《沙漠周刊》,发表了不少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鼓舞人民斗志的文章,还经常深入到裕中纱厂,到工人中间去宣传革命道理,组织领导工人罢工。1928年3月,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在芜湖恢复成立后,曾在花街一懂小楼内设立过秘密联络处,在芜湖乃至全省的革命斗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当年10月初,这处秘密联络点被敌人破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季嚼梅故居



季嚼梅故居位于萧家巷3号,坐西朝东,后门通向花街,当初房主孙泽余造这座房子时,巧妙地利用了西高东低的地势,将临萧家巷的正门建在高高的台基上,因此,门楼看上去非常的高大。青石条垒成的石库门框,再配上两扇黑漆木门,透着一股森然不可侵犯的气势,非常符合季嚼梅将军的身份。
     季嚼梅(1888-1961),字勉斋,安徽无为县人,1916年8月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科第3期,同期毕业的还有同乡好友,著名国民党将军徐庭瑶(1892-1974)。季嚼梅将军与徐庭瑶同在一个部队,相互提携,情同手足。1926年6月,北伐战争开始后,季嚼梅在国民党革命军总部任中校参谋,后任总部军械处上校科长,还兼任黄埔军校步兵科教官。1929年起先后任第四路军总部参谋处上校副处长、第四师参谋处上校处长、少将参谋长等职。1933年3月,蒋介石委派徐庭瑶为新组建的国民党政府第17军军长,任季嚼梅为第17路少将参谋长,参加了对日寇的长城古北口、喜峰口会战。1934年,军长徐庭瑶奉蒋介石之命远赴欧美等国,考察各国机械化部队的建设情况,季嚼梅将军受命代理徐庭瑶所任的第17军军长和保定行营主任,历时十多月,1935年冬。季嚼梅被国民党政府委任为中央军事参议院参议,领陆军中将军衔。1939年调38路远征集团军总部,参与了著名的昆仑关战役、滇西战役。
     季嚼梅将军还与合肥人、孙中山先生的卫士、蒋介石“五虎上将”之一的卫立煌私交密切。1943年11月,闲置在成都的卫立煌将军被将介石任命为中国远征军司令,接替陈城指挥在缅甸的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卫立煌当即将季嚼梅召至麾下,请他出任远征军司令部高级中将参谋。
     抗战胜利后,季嚼梅不愿同室操戈,放弃了再南京的高官厚禄,卸任回到芜湖,住在萧家巷3号。正在东北担任“剿匪”总司令、东北行辕代主任的卫立煌三番五次为邀季嚼梅将军远赴东北,许诺让他当总参谋长,参加对共产党解放军作战,都被季嚼梅为身体不适等理由推掉。1949年,中国解放,国民党开始退出南京时,卫立煌还亲自来到芜湖邀请季嚼梅一同赴台湾享福去,然而,季嚼梅将军始终还是决定留在芜湖,一直到病逝。
     季嚼梅故居平面格局分为两大部分,东西分布,东楼坐西朝东偏南,面阔四间,进深两间。主体建筑是一处二进徽式平房,青砖砌筑,屋脊高挑,两进房屋连成一个巨大的“回”字形,中间有一个“四水归堂”式的天井。天井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扇两米多高的屏风,木框外面包着铁皮,再用铁钉在铁皮上面钉出各种图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19 10:28 , Processed in 0.034747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