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3-24 11: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株洲建市历史
■1951年6月,株洲镇升格为株洲市(县级),7月1日市委、市政府正式对外办公。
■1954年,株洲成为全国八个新建的重点工业城市之一。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有株洲电厂、株洲选煤厂、331厂、601厂四个项目落户株洲。
■1954年8月,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在国营331厂试制成功。毛泽东主席于10月25日写信给该厂全体职工表示祝贺。
■1954年,株洲硬质合金厂(601厂)建厂,是国内最大的硬质合金生产、科研和出口基地。“钻石牌”商标驰名中外,为株洲赢得了“硬质合金骄子”的美称。
■1954年,第一条城市主干道——建设路开工建设。1959年全线建成,贯通城市南北。
■1955年,国家城建部及国家有关部、局组成联合工作组,协同苏联专家编制了株洲市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为带形加组团式的空间格局,规划人口10万人。
■1956年4月,株洲市升格为省辖地级市,辖东区、南区、北区、郊区。
■1956年,株洲冶炼厂建厂,成为中国铅锌生产和出口基地、全球第四大锌生产企业,中国铅锌冶炼行业标杆企业。株洲因此被誉为“有色冶炼基地”。
■1958年8月,株洲电力机车厂与国产电力机车联合设计处试制H60型电力机车车体、转向架等机械部分。1961年8月,我国第一台6Y1型电力机车正式牵引运行,命名为“韶山型”。株洲因此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摇篮”。
■1963年,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331厂)生产了我国第一枚霹雳一号空空导弹,株洲被誉为“空空导弹故乡”。
■1976年12月,株洲车站新货站竣工,建筑面积95887平方米,是全国铁路最大零担货物中转站之一。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城市中心区逐渐发展成熟,清水塘、田心塅、宋家桥、董家塅四个工业区已成规模,城市形成了“四片一中心”的空间格局。
■1983年7月,原属湘潭地区管辖的醴陵、攸县、茶陵、酃县划属株洲管辖。
■1988年12月28日,历时3年建设的株洲第一座湘江大桥——株洲大桥正式通车,标志着株洲城市跨越湘江向西发展。
■1989年12月,株洲市第一个服装市场——芦淞服装大市场正式营业。
■1992年2月,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同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3年12月20日,“株洲第一股”株洲火炬火花塞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湘火炬”A股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交易。
■1994年4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炎帝神农氏陵寝所在地“酃县”更名为“炎陵县”。
■1997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株洲市城区区划调整,撤销东、南、北、郊区,改设荷塘、芦淞、石峰、天元四区。至此,株洲市辖城市四区和株洲县、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五县(市),辖区总面积11247.6平方公里。
■2003年,教育部同意株洲工学院、株洲师专、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组建湖南工业大学,是湖南省重点建设的教学科研型大学,是株洲境内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2006年6月,株洲市体育中心竣工。同年,湖南省第十届运动会和第七届残运会在此举行。
■2009年4月,长株潭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五大示范区之一的云龙示范区正式挂牌。之后,方特文化主题乐园、职教科技园等一批项目落户云龙。
■2009年12月,武广高铁株洲西站正式投入营运,株洲进入高铁时代。
■2009年,北京汽车株洲基地落户株洲高新区;2011年,北汽株洲基地一工厂正式建成投产,具有年产20万台整车的生产能力;2017年二工厂落成,形成年产5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
■2011年,神农城和河西湘江风光带建成。
■2015年,株洲轨道交通产业产值过千亿,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2015年2月,株洲获评全国文明城市。
■2016年12月,长株潭城际铁路建成通车。
■2016年,株洲加快建设中国动力谷、“一带一部”开放发展先行区、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幸福区等“一谷三区”,力争实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在加快推进基本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的总目标。
■2017年,全面打响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两型社会”建设进入新阶段。
■2017年,株洲通用机场基本建成。
■2017年,河东湘江风光带建成,株洲城区“一江两岸”建设基本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