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4508|回复: 4

[龙城轶事] 现代快报:区域创新一体化常州新模式 不比土地比土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9 05: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早在上世纪,常州就凭借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全国工业明星城市。然而,正当科技创新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之核的时候,地处苏南的常州却略显尴尬:科技创新资源缺乏,没有“985”“211”,也没有一家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常州人没有气馁,依靠“科技长征”开创性地摸索出一条富有常州特色的区域创新之路。如今,常州正初尝创新带来的丰盛果实:跻身福布斯最具创新能力城市10强、经济总量迈上5000亿元台阶、人均GDP超过1.8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稳居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30强……

  光伏大佬背后,是创造13次世界纪录的重点实验室

  位于常州市新北区天合路北侧的天合光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合光能公司),厂区里有一幢不起眼的大楼,要不是大楼顶端写着“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光伏实验室),来访者很少会觉得它特别。

  其实,这幢楼里聚集了Pierre Verlinden博士等国际专家及国内顶尖的光伏人才。Pierre Verlinden博士已入选国家首批外专千人计划,目前已经获得中国“绿卡”。而实验室内另一位德国专家Pietro Altermatt,他是德国著名的模拟专家。当初他来到中国天合光能时,被德国当地业内称为“一场灾难”。

  按照惯例,国家级实验室一般建在著名高校内,而天合光能公司是首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企业。2013年11月,实验室通过科技部验收。光伏电池比的是光电转化率,在天合光能的这个实验室,运作至今短短几年时间,13次创造了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的世界纪录。有几次,甚至是天合光能自己打破自己的纪录。

  光伏行业也是一个技术竞争极为激烈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更新速度快,天合光能公司当仁不让地身处国际领先地位。2015年,该公司光伏组件累计出货量已接近17吉瓦,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超过10%,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组件供应商,被称为光伏界的“大佬”。

  提供创业土壤的常州科教城,有个“三杯茶”制度

  在常州科教城一幢大楼的1楼,一间1800平米的大套间内涵盖了办公、车间等,几个年轻人正忙着组装无人机。这家名叫“天峋(常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公司,生产的无人机都是行业级别。自5月入驻常州科教城至今,销售额达300万元,预计今年销售3000万元。

  天峋无人机的联合创始人王川和李琛,目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硕士和博士。之所以将项目落户常州科教城,他们看中的正是常州产业链的配套优势以及科教城“有创新的土壤”。

  常州科教城崛起于一片农田之中。经过10多年的建设,如今占地5平方公里,分为高教园区、科技园区和产业园区三部分。在当前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常州科教城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增长了56.4%。连续三年,在“中国最佳创业园区”的评选中蝉联第二名,排在北京中关村之后。

  “不比土地比土壤,不拼形态(有形建筑)拼生态。”常州科教城的发展经验和优势,就在于创业的土壤。常州科教城管委会党群工作处处长张振陵告诉记者,科教城有个三杯茶制度: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天使下午茶、为科技企业提供营销服务的安琪营销下午茶、让管委会领导和企业负责人面对面的政府服务下午茶。

  据了解,下午茶每半个月举行一次,既为创新创业不断注入新动能和新资源,也有力地增进了创新创业公共治理能力。

  “十三五”发展蓝图:区域创新一体化新模式

  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在哪里?有关专家认为,关键在于一个城市背后有良好的产业结构做支撑。而产业结构的优势,又来自于企业的竞争力。偏偏常州是一个科技创新资源缺乏的城市,没有“985”、“211”,也没有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可常州人并没有放弃,10多年前就开始了“科技长征”。如今,常州有20多家“国”字头的科研院所,而常州科教城也成为常州科技创新之核。

  据常州市科技局发展计划与财务处副处长唐兆有介绍,在出台政策的同时,常州市创新发展主要抓住4大关键,即坚持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坚持把园区作为创新载体、坚持把产业作为创新方向、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根本。据最新数据显示,常州入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公共研发机构数、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均列全省第一,全市R&D占比达2.6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3.4%,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的53.5%上升到2015年的60.8%。

  除了常州科教城这个创新之核,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都被列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溧阳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获批筹建省级高新区。在常州“十三五”的创新蓝图中,将重点推动一核两区(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多园(即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等)的发展模式,形成区域创新一体化的新模式。而这种新模式,必将迎来新一轮创新能力的爆发。

  感言

  目前,园区平均每天诞生1家科技创新型企业,每天有2项科研成果转化,每天新增4项授权专利,其中2项是发明专利。在科教城,每一天都有新的感觉。

  ——常州科教城管委会党群工作处处长张振陵

  专家点评

  常州人的创新,是务实而又富有特色的。“十二五”以来,常州市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探索了一条“以科技创新创业资源集聚为支撑、以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为核心、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主导、以培育创新型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

  比如,“天天518”产学研合作的“常州模式”,集聚了各类科技创新创业资源,有效地支撑了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夯实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无中生有”“有中变优”的坚实基础,诠释了基于资源与能力观的现代战略管理理论在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中的实际应用。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十二五”期间,常州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十百千”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实施,紧紧抓住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根本,显著提升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也为“十三五”时期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创造了基本条件。

  ——河海大学副教授 刘晓农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19 08: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城崛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19 14: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光伏不是一直产能过剩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19 17: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州产业链的配套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0 09: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manech 发表于 2016-9-19 16:11
结构性产能过剩 就是一边过剩 一边出口 一边进口 一边死一片 一边开新厂 常州的集聚效应保证了常州整体品 ...

想想铁本,老板出来后,盐城开厂,印度尼西亚开厂,哪有什么落后产能,都是政治斗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2 00:47 , Processed in 0.08123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