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george111

[时尚生活] 我心中的武汉医院发展未来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20 19: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sicros2018 发表于 2020-4-20 16:11
其实不矛盾,同济协和一直都是国家卫健委直属,这个和华科合并前后都没什么区别
人民和中南原来是省属高 ...



省里最大的问题是要出钱的学校太多了,所以有点顾不过来。其实应该考虑适当合并,提高水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0 20: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江大桥 发表于 2020-4-20 19:05
省里最大的问题是要出钱的学校太多了,所以有点顾不过来。其实应该考虑适当合并,提高水平。

单论高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湖北相比周边都不算多
而且湖北的高校经过几轮扩招,体量都比较大,想要合并并不容易
之所以湖北负担额外重,是因为湖北部属院校多(区别于周边省份),部属高校招生体量也大(武大华科武汉理工都算是招生巨无霸,这跟南京西安又不同),这些部属高校虽然有ZY拨款,但湖北省也需要很大一笔钱去配套,挤占了给其它省属院校的钱
唯一的办法就是现有弱势的省属公办二本高校慢慢瘦身,砍掉低水平重复设置的专业,走差异化、专业化的路子
武汉市内的公办二本交几所给武汉市属,武汉市外经济实力强地市的公办二本,实行省市共建,各出一部分钱,省里重点支持入围省级双一流的高校和专业,钱用在刀刃上
湖北有全国最多的民办(独立学院)本科,可以解决大部分本地学生上大学的问题,现在大部分学生都交得起这个学费。湖北省要做的就是扶持几所优秀的民办高校,对少数特困生制定好补助政策
湖北省总体在校生规模也不能减得太狠,湖北人口这种低增长率,以后增加人口主要还得指望高校毕业生。至少保留这种可能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0 21: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sicros2018 发表于 2020-4-20 16:11
其实不矛盾,同济协和一直都是国家卫健委直属,这个和华科合并前后都没什么区别
人民和中南原来是省属高 ...

如果武科大只想建设优势工科、无暇顾及医学的话,省里面能否考虑把其医学院和附属的天佑医院一起划给武汉理工,由211院校来带动,医学院校是刷论文、国家基金项目、项目经费、ESI的利器,武汉理工应该会同意。
原来的武汉冶金医专和当时各市州的医专应该算是“发小”,现在远在十堰的湖北医药学院早就有学科进入ESI前1%。看来武科大确实没精力来发展医学。
把一个大学的学院划给另一所大学,这种操作国内很少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0 21: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qhyqhy2021 发表于 2020-4-20 20:01
谈这么多有意义吗?好像都是校长

在这里谈高楼有意义吗?难道大家都是开发商、都是董事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0 22:12: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icros2018 发表于 2020-4-20 09:18
下面这个是7年前的新闻,现在对比有些方面差的有点大。
——————————————————————— ...

到2019年底,床位9.94万,三级医院是49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1 09: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george111 发表于 2020-4-20 21:26
如果武科大只想建设优势工科、无暇顾及医学的话,省里面能否考虑把其医学院和附属的天佑医院一起划给武汉 ...

考虑学校背景与现有优势学科背景,其实长航总医院和东风总医院给武汉理工合适;

华师应该建一所心理方向的医院,刚查了一下反倒是地大在武汉有一家心理方向方向的医院。

华农应该弄一所兽医院,宠物三甲医院,一定赚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13: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bestkaka 发表于 2020-4-21 09:16
考虑学校背景与现有优势学科背景,其实长航总医院和东风总医院给武汉理工合适;

华师应该建一所心理方 ...

如果武汉理工想搞医学的话,可以争取长航总医院,但是东风总医院现在是协和医院西区。

武汉冶金医专关键是与武科大合并早了一点,晚一点合的话,合并到武汉理工是最好的,毕竟两个学校的校园是紧挨着的。2000年合并的时候,医学院就是稀缺资源了,肯定很多学校抢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1 13:57: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omano320 于 2020-4-21 14:03 编辑
george111 发表于 2020-4-21 13:50
如果武汉理工想搞医学的话,可以争取长航总医院,但是东风总医院现在是协和医院西区。

武汉冶金医专关 ...


当时冲985的,谁知不成理工不进则退,医学院放211起码能得到一些经费,理工有了医学院综合实力或者好的多,早知道工大,交通科大,汽院,钢院2对2合并,合成一个武汉理工一个武汉交通两个211教育部直属,武汉科技牌子留着其他院校,不过没有如果,现在说也是事后诸葛亮了,当时有当时的困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1 14: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bestkaka 发表于 2020-4-21 09:16
考虑学校背景与现有优势学科背景,其实长航总医院和东风总医院给武汉理工合适;

华师应该建一所心理方 ...

其它都隔得太远,目前有条件搞医学的的是华农,华农去年成立了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走的是生物学和医学交叉学科路线,目前和省肿瘤医院合作,肿瘤医院院长兼任生医学院院长
华农生物学和兽医学都很强大,跟中科大与安徽省立医院的合作是一个路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1 15:49: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理工大学有个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应该查分,成立新的生命科学学院,发力生命科学研究。未来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一样是很有前景的领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2 12: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蕙青:加快高校公共卫生学科专业教育变革
2020-04-21 09:24:00光明日报https://news.eol.cn分享:
  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的一次大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公共卫生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状况。如何放眼长远,补短强弱,加快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变革,建设新时代现代公共卫生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我们面临的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把握时代新定位,加强现代公共卫生学科专业建设
  D的十九D确立了实施“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明确了“全民健康”的目标任务。公共卫生以人群的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身心健康为使命,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石。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凸显了公共卫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明确“坚持以预防为主”“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公共卫生在国家建设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公共卫生学科专业范畴和服务范围也在大跨度、大幅度拓展,不再囿于传统的生物医学。一方面,公共卫生学科专业渗透拓展并服务于工程、环境、管理、法律等更广泛的领域;另一方面,公共卫生学科专业也融入、吸纳了理科、文科、工科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支撑发展。现代公共卫生学科专业已实现“大卫生”的历史性跨越,不再以行业性、小学科为特征,而是事关大国计、大民生的大学科、大专业。
  加快高校公共卫生学科专业教育变革
  为应对人类健康新需求,国际上提出了“公共健康3.0”的概念,强调健康因素的多元性、健康促进的社会性、健康服务的社区性,推动医疗卫生服务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服务向着多方面综合化的健康服务升级跨越,向着全社会广泛参与支持人群健康的系统化服务升级跨越。我国公共卫生发展新定位契合、顺应了国际社会公共卫生发展新理念新趋势。
  我国高校公共卫生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已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公共卫生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卫生防疫事业输送了大批骨干人才,并为国家有效防控许多重大传染病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这一人才培养体系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求的不适应性日益显现。在学科专业发展定位上,公共卫生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日趋弱化、边缘化。对公共卫生的重视不够,存在“重医轻防”的发展倾向,由此导致高校的公共卫生学科专业发展缓慢、滞后。学科专业自身“重实验”“轻人群”,“重慢病”“轻急病”,“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日益严重。
  疫情过后,随着国家大力加强现代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高等学校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应从大健康和GJ安全的高度,系统规划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按照国家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形成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和人才职业发展机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要树立“GJ战略”意识,担负起时代使命和责任,以更高的站位、更长远的眼光布局、建设和发展公共卫生学科专业。要汇聚一流的力量,投入一流的资源,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公共卫生学科专业。高校要在重点学科布点、学术平台建设、研究和人才专项等方面给予更强有力的政策、经费支持。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传染病、流行病、应急公共卫生管理等薄弱学科。要大力改革评价标准和科研导向,把教师的精力更多地引导到研究并解决重大公共卫生现实问题上来。要加强公共卫生专业教育投入,在招生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等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和支持,使之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调整教育结构,构建现代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目前的公共卫生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已滞后于事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层次偏低,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足,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体系薄弱,亟须进行重大调整。
  一要着力调整层次结构,扩大研究生招生,扩大研究生层次比例。从发展需求看,目前我国省、地级疾控机构专业人才需求正在向以研究生学历为主体的方向发展。从国际比较看,发达GJ培养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基本以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一些GJ甚至只培养硕士以上研究生。从教育发展看,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国民受教育的重心上移,扩大公共卫生学科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模已具有现实必要性与紧迫性。要抓住今年高校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机遇,创造条件扩大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并将其纳入规模基数,实现今后稳定发展。
  二要着力调整类型结构,大力培养解决现场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本世纪初,我国开始试办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内容的公共卫生专业硕士教育,目前已趋于成熟,应取消“试办”,允许具备条件的高校都可以举办,并在规模上成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从根本上扭转目前公共卫生学科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规模低于学术型培养规模的状况。要推进公共卫生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扩大专业博士试点范围,条件成熟的高校应加大培养力度。要着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多样化,面对更加多元、广阔的人才需求市场,从招生生源到培养过程探索更加多样化的公共卫生研究生培养途径。
  三要加快构建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全链条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针对我国公共卫生专业技术队伍以本、专科毕业生为主体和以县级疾控岗位为主体的状况,迫切需要加强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建设,为在职人员提供更标准化、更规范化、更畅通的教育培训渠道。高等学校要加强与疾控系统和有关部门的合作,加快建设这一体系。要建成一批有规模、高水平的培养培训基地。要突破招生考试的瓶颈,招收更多在职专业人员攻读研究生学位。针对这次抗疫中出现的公共卫生体系“网底”不牢的问题,要大力加强对县级疾控人员、社区乡镇全科医生的系统化培养培训,大幅度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要形成丰富的继续教育课程群,为非公共卫生专业背景的医务人员、公务员等群体提高相应知识素养和技能提供教育服务。
  深化教学改革,塑造现代公共卫生专业教育教学体系
  总体上看,我国高校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方法仍较陈旧,实践教学薄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塑造现代公共卫生专业教育教学体系。
  一要改革核心知识技能课程体系。本科人才培养要优化生物医学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具有较大公共卫生意义的疾病有临床识别和基本处置能力。要扩展公共卫生相关知识领域,增强环境、工程、社会等学科领域的知识素养。要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管理基本架构和运行模式,具有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能力。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全球公共卫生视野和在这一背景下开展工作的能力和素质。要加强职业精神培养,使学生热爱、专注、执着、奉献于公共卫生事业。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推进问题和案例导向的小组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要积极推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考试评价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发现、研究和解决公共卫生现场问题、突发问题、复杂问题的能力,并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要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公共卫生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的硬核能力。公共卫生专业要借鉴临床医学专业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一整套制度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结合专业实际,加快建设形成保障实践教学的体制机制。要精选、建设并认证挂牌一批高水平的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长期稳定、紧密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要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在实践教学基地评聘一批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专业教师。国家要组织力量建设“公共卫生重大事件案例库”,并每年制度化地组织全国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开展专业技能大赛。
  三要建立国家公共卫生学科专业认证制度。我国已制定了公共卫生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标准和发展标准,应参照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制度,建立起公共卫生专业认证制度,对所有的公共卫生专业开展周期性认证,以此有效促进每一所学校公共卫生专业教育依照“国标”找准定位,增动力、强建设、促改革、提质量,加快发展。
  开放创新发展,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总体上看,我国公共卫生专业创新发展和拔尖人才培养不足。要打破各种藩篱,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一要破除偏于封闭的办学体制,面向医药卫生大系统、面向社会开放办学。随着GJ“大卫生”“大健康”发展理念的确立,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要更加主动地置身、融入社会大系统之中,不仅与疾控、医药卫生系统的机构,而且与**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社区等建立更加广泛、紧密的联系与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才培养共同体,使科研、教学、社会服务全面进入广阔的大空间。要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公共卫生学科专业领域更加广泛深入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要改变相对固化的学科发展路径,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创新发展。世纪之交,我国独立设置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几乎全部并入高水平综合性大学,16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办有了公共卫生学院或专业。这一重大体制改革为医药卫生学科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此基础上,高校和GJ都要继续加快建立多学科与医药卫生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运行机制。一方面,高校要做好顶层设计规划,把形成这一机制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作为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调配集中资源,采取设立交叉研究机构和平台、设立交叉研究课题和经费、双聘或兼聘教师、交叉培养研究生等政策措施,鼓励支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加强学科合作,促进交叉融合,推动创新发展。另一方面,GJ应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具有国内一流基础学科、一流医学学科、一流公共卫生学科这一体制上的绝对优势,给予政策、经费支持,建设一批医药卫生学科与理科、工科、文科、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研究与转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公共卫生研究、培养创新中心。
  三要改革单一学科背景的拔尖人才培养方式,系统性加强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全球看,世界一流大学普遍设置跨学科门类的联合培养项目,为公共卫生领域培养了大批多学科背景、更有创新潜质的人才,我国应抓紧对这类跨学科高端人才培养进行战略布局和推动。GJ要为有条件的学校提供更大的政策支持,高水平大学要积极探索“多学科专业+公共卫生”或“公共卫生+多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新途径新模式,加强系统性建设,加快形成公共卫生领域多学科背景拔尖人才会聚的集群优势,推动我国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发展,走向世界QG。
  作者:林蕙青(十三届全国ZX委员、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2 15: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一步重点在于建立建全分级诊疗制度,发展好社区医院才是重中之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2 16: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stefzkx 发表于 2020-4-22 16:24
教育部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评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A+
武汉大学医学部 C+

医学领域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
教育部学科评估A+两所:华科、南京医科大学
入围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两所:华科、北大
工学交叉学科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教育部学科评估A+两所:华科、东南大学
理学交叉学科的生物学专业
华科获评A-(武大和华农是A)
全国最大交集就是华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2 18: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sicros2018 发表于 2020-4-22 16:36
医学领域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
教育部学科评估A+两所:华科、南京医科大学
入围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

理工可以从医疗卫生建筑和材料的工程类为突破,涵盖公共卫生领域
华师可以从公共卫生教育体系为突破,下沉公共卫生实施领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2 18:48: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icros2018 发表于 2020-4-22 16:36
医学领域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
教育部学科评估A+两所:华科、南京医科大学
入围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

医工,医理,甚至医文交叉华科基本都在做了,很多已经做出了一定成果。光谷同济北边一块地就是用来建设医学中心,规划了很多,推动的比较慢,希望借这次机会加速推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6 17:09 , Processed in 0.078908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