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7-4 15: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豆腐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若是统计古今中外吃过豆腐的人,这个数字一定很可观。2000余年以来,为吃谁的豆腐而苦恼的人,不知道有几个?如今,我却为吃“寿县八公山豆腐”或“淮南市八公山豆腐”而举箸不下,犹豫再三,索性放下筷子,翻起资料,一探究竟。
八公山豆腐的制作技术自西汉流传于世后,历史以来经劳动人民不断继承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选料、浸泡、磨浆、挤浆、煮浆、点膏、蹲脑、压单等八项流程。由于选料产自八公山地区蜘蛛湖和寿西湖的黄大豆,两湖所处淮、淝低洼地,土壤肥沃,蛋白质含量和油脂含量较其他地方出产的大豆高出2—5%,是生产八公山豆腐的首选原料;浸泡取八公山大泉、玛瑙泉和珍珠泉水,用这种水磨制的豆腐,既无北豆腐的苦味,又无南豆腐的涩味,口感好。清代吴育《珍珠泉记》载:“珍珠泉……而造豆腐者其资焉,色白而质良,风味尤胜”。用传统工艺制作出的八公山豆腐晶莹光泽、洁白细腻、清爽滑利、鲜嫩味美。水晶晶、亮晃晃、颤巍巍,棱角分明,不散不碎,凉拌滑溜爽口,煎炸烹煮咸宜。常食用豆腐可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减少动脉硬化的机会。嫩豆腐还含有大量的磷脂,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细胞的正常活动和新陈代谢起着重要作用。豆腐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物美价廉,目前已经被全球公认为“国际性保健食品”。
由于过去宣传的不够,西方一些国家以为豆腐是日本的发明。为了弘扬民族文化,由原商业部和台湾省豆腐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分别于1990年9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台北举办了首届中国豆腐文化节,同时将9月15日淮南王安诞辰日定为中国豆腐文化节。由于第二届中国豆腐文化节在淮南举办得非常成功,原商业部和省人民政府商定并由安徽省原副省长张润霞在第二届中国豆腐文化节闭幕式上宣布:中国豆腐文化节今后每年9月15日都在淮南举办。近日,第十六届中国豆腐文化节的召开,寿县、淮南市两地民众关于谁是正宗的“八公山豆腐”的争论又起,一时之间,甚嚣尘上。笔者无意参加“辩论”,愿意谈点自己的看法。无论是谁的豆腐,都冠名以“八公山”,可见这是双方的共同点,那么我们就先看看“八公山”及其相应的行政区划和建置沿革。
八公山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由大小四十余座山峰叠嶂而成,方圆达二百余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41.2米。八公山历史悠久,古称北山、淝陵、紫金山。这里有形成于8亿年前的“淮南虫”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古生物化石,被国际地质学界誉为“蓝色星球”上的生命之源。2000年,中科院考古队在八公山又发现了古猿化石,距今300多万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古猿化石。山名的由来,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昔淮南王与八公登山埋金于此,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舔之,皆仙。其处后皆现人马之迹,犹在,故山以八公为名。” ”。八公山因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八公在此学道成仙的神话和秦晋淝水之战而闻名遐迩,并留下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等一些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其历史文化价值和品牌效应,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寿县和淮南市就同时出现了两个以“八公山”命名的乡镇:寿县八公山乡和淮南市八公山镇(区)。
寿县八公山乡:八公乡西、北与凤台县山山相连。东连淮南市,南靠寿西湖农场、城关镇。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14839亩,水面90亩。乡因八公山得名。1950年置八公乡,1955年废,1956年复置,1960年划归城关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八公公社,1983年改社为乡直至1987年。乡政府驻玛瑙泉,位于县城北部2.5公里。(载《寿县志》)
淮南八公山镇(区):位于八公山下,全镇面积27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明、清初时属寿州,清雍正十一年后及明国时属凤台县。1949年1月12日,凤台县解放,县政府在淮河南设置八公山区和蔡家岗区。5月,两区划入淮南矿区,合并成立淮南区。11月设置八公山镇。1950年9月,淮南矿区调整农村区划,淮南区改为第三区,1951年11月第三区改为蔡家岗区。1953年5月22日,撤销八公山镇,建立八公山区(科级)。1955年2月,撤销八公山、蔡家岗两个科级区,建立县级建制的八公山区。1961年10月,八公山区划分为八公山和谢家集两个区。1966年9月,八公山区改称红旗区。1980年10月,恢复八公山区人民政府名称。(据百度等网文)
就建国以来的乡镇建置、区划而言,双方视豆腐为己出,都有相当的理由。那么问题就出在“寿县”及“淮南市”这一定语之上,且看“寿县”的沿革:
寿县:1949年元月,寿县和平解放,军管时期受中共江淮区党委二地委领导;同时,以寿县瓦埠湖以东与合肥、定远县毗连地区建置寿合县。2月,军事管制委员会撤销,民主政府成立,寿县改隶于皖西行政公署;同时将凤台县所属的城北各山村划归寿县,置八公、北外2乡。6月,撤寿合县建制,原划出的瓦东地区仍归寿县;寿县隶于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六安专区。1952年8月隶于安徽省六安专区。1954年2月将县东北的二十店乡与隗店、北外乡的部分行政村划交淮南市;10月,肥西县土山区斗镇乡靠近吴山庙的3个自然村划归寿县,入三义区吴山乡。1958年12月,析寿县真武庙至正阳关一线以南、瓦埠湖南部以西地区建置安丰县,县治设石家集,隶于六安专区;其余地区仍为寿县,改隶于淮南市。次年4月撤安丰县,地复入寿县,寿县再隶于六安专区。1965年7月将寿县东部的下塘、杨庙、水湖、杨公4区划交合肥市长丰县。(载《寿县志》)
再看看“淮南市”的沿革:
淮南市: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同年3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淮南三镇的基础上从寿县、凤台、怀远3县各划出部分地区设立一个独立的行政区——皖北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这是今天淮南市最早的行政建置。1949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华东局撤销皖北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改设皖北淮南矿区;1950年9月,撤销淮南矿区,改设淮南市(县级);1952年6月改设省辖淮南市,沿续至今。(载《淮南市志》)
通过以上资料,很清楚的就可以知道,淮南市的八公山镇(区),是由寿县、凤台两县在解放后陆续划入的,那么能否就简单的认为“寿县”才是“八公山豆腐”唯一传人呢?这样的看法显然是片面的,淮南市在“八公山豆腐”这一品牌的挖掘、推广、保护上,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无法抹杀的。
在国家级的报刊上,淮南市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有宣传报道,且看《人民日报》1979年3月18日的一则小短文“淮南八公山豆腐又上市了:据新华社合肥电 具有悠久历史的安徽淮南八公山豆腐,随着集市贸易的复苏又上市了。清晨,淮南八公山下的八公人民公社大泉大队的社员,挑着一副副豆腐担子穿过村头,到淮南煤矿和寿县城镇出售八公山豆腐,顾客非常欢迎。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即今安徽淮南一带。这里制作豆腐,原料挑选严格,磨得均匀,豆渣淘得净,且多用泉水,制成的豆腐洁白、细嫩、味美。别的地方一斤黄豆出三斤豆腐,这里可以出到四至五斤。别的地方豆腐作汤,豆腐沉于水中,这里豆腐作汤,豆腐漂浮于水上。淮南八公山一带的农民,制作豆腐的技艺世代相传,很多人掌握了一套好手艺,八公山豆腐向来远近闻名。”得风气之先,不能不佩服淮南市的远见卓识。
而淮南市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连续举办了15届“中国豆腐文化节”,弘扬了民族文化,光大了华夏美食,扩大了对外开放,促进了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成果更是是万众瞩目的。这些成就是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寿县所无法取得的,内心也是认同的。民众们之所以一再质疑、争论,源于淮南市在宣传豆腐时的“偷换概念”。
淮南市在宣传上一再以“淮南”替代“淮河以南”,妄图以“淮南市”的这一现行的行政区划来取代、模糊“淮河以南地区”这一地理、历史概念,引起争端,也就在所难免了。例如,第十六届豆腐文化节上,淮南市市长曹勇的致辞中就说:“在喜迎新中国六十华诞之际,五彩淮南以第十六届中国豆腐文化节的隆重举办,向国庆献礼,向祖国汇报。淮南是黑色煤炭的富集地,红色火电的输出地,蓝色生命的起源地,白色豆腐的发源地,绿色生态的宜居地。”再例如,在此次文化节期间举办的“中国楚文化研究会第十一次年会”上,淮南市副市长孙全玉在致辞中指出,“淮南地区作为楚国晚期都城共有18年,遗存了丰富的楚国文化和文物资源,成为全国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重要文物分布区。”这一发言,更是在寿县的民众之间引起轩然大波,谁都知道最后的楚都是在寿县,现在却被淮南“抢”去,变更为“淮南地区”,没有人可以接受,难道有钱就可以恣意掠夺历史文化?这是无法接受的。
问题如何解决呢?
2008年8月,“八公山豆腐”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审查会的审查,成为我国地理标志产品之一。明确八公山豆腐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范围为淮南市八公山区、田家庵区安成镇、谢家集区的3个乡镇及潘集区8个乡镇,拟界定保护范围总面积600余平方公里,寿县八公山乡、寿春镇2个乡镇,拟界定保护范围总面积为80余平方公里,争论似乎从此应该休矣!
笔者认为,在国家对《沿淮城市群规划》没有审核通过以前,寿县、淮南两地的官方和民众应以“八公山豆腐“这一称谓来规范自己的用语,而不是再喋喋不休的争论个没完没了,让豆腐吃起来更加舒心。
编辑: 程宇凡 |
|